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刘仁瞻
释义

刘仁瞻(900-957) 五代十国南唐大臣。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字守惠。一说瞻为淮阴洪泽(今江苏省洪泽县)人。以骁勇名于当世。曾任吴右监门卫将军。历任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袁州(今湖南省宜春市)刺使。瞻治军严明,将士听命。李璟袭位后,使掌亲军。在任寿州(今安徽省寿县)节度使时,适后周来攻,他坚强固守,终因营田副使孙羽等献城,而己又重病在身,不得已而降。

人物生平

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的十一月,柴荣任命身兼中书门下平章事,有宰相头衔的大将李谷为淮南道行军都部署,王彦超(还记得他吧?赵匡胤的老熟人)为副部署,统率后周名将韩令坤等十二将进攻南唐。

战事进展顺利,先锋都将白延遇连破来远(今安徽寿县西南)、山口镇(今安徽寿县东),击溃南唐淮河守军数千人,再攻占上窑(今安徽怀远之南)。就这样,扫平了淮河以北的南唐守军,然后在深冬时节,在正阳段淮河上架起了一座浮桥,渡过淮河,抵达寿州城下。

寿州城,即今天的寿县。它面对淮河,往西是上游的阜阳,往东是下游的蚌埠,它的后面就是战略重镇合肥,再往后就是南唐赖以生存的长江。所以它才是南唐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道防线,也是绝不可被攻破的第一道生命线。但是对柴荣来说,它却是一定要攻破的第一座堡垒。拿不下它,前面的所有胜利,就都没了意义。

南唐的寿州守将是大将刘仁瞻(请记住这个名字)。历史证明,这个名字足足让柴荣头痛了两年。而且除了刘仁瞻之外,南唐已经迅速做出了反应,派神武统军刘彦贞为北面行营都部署,率兵两万火速增援,并且命令同中书平章事皇甫晖、常州团练使姚凤率兵三万进屯定远(今安徽定远东南),进行策应。

救兵如救火,这时寿州已经被后周强攻了近一个月,战况紧急,时间要求刘彦贞进兵必须迅速,于是此人接到命令之后根本就没奔向战马准备昼夜兼程去跑路,而是先冲向了河边。事后证明这一招极为精明狠辣,他要利用南唐军队的第一王牌——水军,去从根本上一举击垮后周军队,让他们有来无回,彻底死在淮河的南岸!

刘彦贞乘数百艘巨舰从水路直扑正阳,那里有后周军队赖以生存的浮桥。只要先把浮桥毁掉,就能把全是骑兵步兵等陆地军种的后周军队全都截留下来,那时关门打狗,想怎么打就怎么打。

李谷慌了,他没有想到才进攻了一个月,后路就要被抄断。他的反应是马上回兵,保住浮桥这条生命线。那么必须要快,要用步兵的两条脚或者骑兵的四条腿,去和南唐在水里顺风扯起的长帆比速度,除了生活必需品之外,就什么都不能带了。

李谷命令把随军带来,准备长久之计的粮草辎重全都就此焚烧,绝不留给南唐。然后马上后撤,再不耽搁。但是他没有想到,烧毁粮草时的火光让寿州城头的刘仁瞻看得清清楚楚。被围攻了一个月的刘仁瞻根本一点都没害怕,在李谷退兵的时候,他突然冲出城来热烈地欢送了李谷一下,给李谷的队伍再次减了些员,轻了些装,好让后周军队跑得更快些。

就这样,开战仅仅一个月,敌我双方的进攻防守态势就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胜负的双方完全被倾斜颠覆了。

接到这样的战报,柴荣二话没说,再次御驾亲征。其实他早就想亲自出马了,但是有更重要的事一直扯住了他的后腿。是新收复的秦、凤、成、阶四州,那里要重新加派驻兵,选派官吏,而且还要借此机会把西部的吐谷浑、党项等外族力量慑服,让他们不敢在后周背后作怪。然后才能以倾国之兵去和南唐较量。

转过年来,在显德三年(公元956年)正月初六,柴荣宣布亲征南唐。由于兵情紧急,他派出了一员大将先期赶赴正阳,一定要抢在南唐刘彦贞前面保住浮桥,这是后周军队承前启后的生命之桥,绝不容有丝毫之失。由此,真正的较量开始了。最先响彻战场的名字就是这位为皇帝开路,挽救战局的大将。

他叫李重进。

是的,就是郭威的亲外甥,战功卓著,骄傲强横,不甘人下的李重进。李重进星夜兼程,挥军疾进,速度之快竟然抢在了在水路扬帆前进的刘彦贞之前。当李谷仓皇撤退,不知安危的时候,在刘彦贞踌躇满志,一心立功的时候,李重进已经在正阳段淮河浮桥边上磨刀霍霍,严阵以待了。

刘彦贞刚一下船,李重进立即发起了猛功。只此一役,彻底击溃南唐援军,阵斩南唐主将刘彦贞及其麾下万余人,自战场向南近三十里,全都是南唐人的尸体。这一战,从根本上打击了南唐人的士气,其后果是惊人的,谁也没有料到,李重进的战斗力如此可怕,与之前的李谷等人截然不同。南唐另一路援军皇甫晖和姚凤立即闻风撤退,退守天险清流关。滁州的刺史王绍颜更彻底,他扔下城池就跑了,再也不想和恶魔一样的后周人见哪怕一面。

等到柴荣在当月二十二日亲临战区时,形势已经再度180度大逆转,他可以畅通无阻,直抵寿州城下了。

寿州城,刘仁瞻,柴荣站在城下默默地观看。他长时间的沉默之后下达的命令把所有人震惊,后周的将士们没有料到他们的皇帝陛下的决心竟然如此之大。柴荣命令,用最快的速度征发宋州、亳州、陈州、徐州、宿州、许州、蔡州等地壮丁数十万人,从即日起昼夜不停强攻寿州,城不破攻不停!

但是更加惊人的事情发生了,以后周百战之余的精兵,再加上数十万征调来的壮丁,如此不分昼夜强攻了一个多月,寿州城竟然岿然不动!

刘仁瞻,这个在历史上并没有留下太多声名的人,以一城之力,竟然坚强地抵住了后周的倾国攻势。这极大地鼓舞了南唐本已经变得绝望的士气。刘彦贞被一举击溃带来的惊慌消失了,南唐继续增派援军,而且军舰就停在淮河边上,在不远的地方威慑着后周的军营,退守清流关的皇甫晖、姚凤也重新出动,从北面和西面形成了对后周的反包围圈。

一时之间,战局变得让人看不清楚了。

相关事迹

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周世宗亲征南唐,战略目标是夺取南唐在淮南的领土,将其势力赶到长江以南。周军首先进攻寿州(今安徽寿县),守将乃五代名将刘仁瞻,周军始终无法攻克。周世宗派人招降刘仁瞻,只得到一串无情的耻笑。但南唐援军却很不争气,均被周军击败。首先是后周武信军节度使李重进在淮河大败唐军精锐“揵马脾”,阵斩神武统军刘彦贞;之后赵匡胤在涡河口击败万余唐军,阵斩兵马都监何延锡等,然后兵至滁州。南唐江州军节度使皇甫晖率15万大军驻守城北清流关,被击败后退入滁州城。皇甫晖在城上喊话:“你我都是各为其主,不要那么拼命,你的炮弹打进来不好受,不如让点空间,让我出城列战如何?”赵匡胤听后哈哈大笑就同意了。等皇甫晖列好阵后,赵匡胤纵马疾前,冲开唐军阵型,一刀砍中皇甫晖的脑袋!唐军大乱,皇甫晖被擒,周军进驻滁州。当夜,赵弘殷所率援军赶到,在城下叫门。赵匡胤在城上答道:“父子之间不可谓不亲,但我率兵驻城,现在是深夜,军情不明,不能开门。”赵弘殷无奈。只好在城外露宿,天亮后才被放进城。

是的,正是这样的治军风格,才锻造出后来那支勇猛凌厉、纵横捭阖的铁血宋军。

南唐的援军都被打掉,寿州成为孤城,但刘仁瞻坚守不让,周世宗也亲临一线指挥。刘仁瞻见到周世宗伞盖,挽起强弓射去,射到周世宗面前仅数步。左右连忙请周世宗退避,但周世宗毫不畏惧,竟然移步到刚才刘仁瞻射中处大喊道:“刘将军,刚才您没射中,现在我站近一点儿,请再射!”刘仁瞻也不客气,再一箭射去,竟然又只差数步!周世宗大笑道:“刘将军请继续射,箭射完了朕再给您送!”刘仁瞻大惊道:“难道他果然是真命天子?看来此城必破,我只有以死报国了!”说罢掷弓于地,仰天长啸。虽然刘仁瞻已经明白天下大势已不属南唐,但仍然忠于职守,周军始终无法攻克寿州。

唐军虽然不能解寿州之围,但也一直在努力增援。唐中主之子齐王李景达集结禁军主力,准备收复扬州。先前攻克并驻守扬州的周将韩令坤兵力不多,奏请弃守扬州。周世宗不允,并令赵匡胤率两千侍卫亲军前往督战。赵匡胤驻军六合,下令“扬州兵敢有过六合者,断其足!”韩令坤只好继续固守,并伺机出城与赵匡胤合兵,在六合大败李景达,斩首万级。这下唐中主彻底无奈,派司空孙晟求和。周世宗爱惜刘仁瞻的忠义,请孙晟到寿州城下劝降,孙晟一口答应,来到寿州城下,周世宗大喜。

但孙晟一见到刘仁瞻就大喊道:“刘将军!你是大唐的忠臣,降敌会遗臭万年,不是您做得出来的事情。现在固守在此城,已断无活路,不要再妄想活着回金陵见皇上了,尽忠死节吧!”刘仁瞻在城上听后痛哭流涕,身披甲胄向孙晟三叩而谢,再面向金陵方向叩首,誓要为唐天子尽忠死节!类似的故事又发生在七百年后,莱州城下的大明巡抚朱万年,假意为孔有德招降,却对城上喊出了永垂史册的四个字:“向我开炮!”儒家文明的传人从不通过侵略战争的实惠来诱发战士的贪欲,但每当尽忠死节的时刻到来,儒家的精忠思想和武士的刚烈气度融合在一起,迸发出人类心灵深处的最强力量。这种伟大的力量或许无法被某些轻视儒家的“尚武”人士所理解,但青史所载,却总能感动无数正义的人们,化为人类文明的精华。

周世宗虽怒,却也感怀两人的忠义,并没有杀孙晟,而是将其送回汴京软禁。显德三年七月,宣懿皇后符氏驾崩,周世宗暂回汴京,唐军又重新集结部队来援寿州。南唐镇海军节度使林仁肇带兵进攻下蔡(今安徽凤台)正阳桥,意图切断周军补给线。张永德率大军迎战,林仁肇亲率四名勇士突上正阳桥,逆风举火准备烧桥。张永德忙令放箭,林仁肇毫不畏惧,挥剑拨开箭支,继续烧桥。张永德也不由得感慨林仁肇勇猛。最终唐军寡不敌众,撤离战场。张永德又指挥水军大破唐军舰队,保障了补给线。汴京的周世宗不断接到捷报,再次准备御驾亲征,临行前却查获孙晟正不断向南唐传递情报,周世宗怒斥道:“上次你不劝降刘仁瞻,我已饶你不死,现在你又偷送情报,我怎能不杀你?”孙晟不慌不忙道:“我现在身陷于此,已不能为国尽忠了,留此身躯何用?就请陛下成全我吧。”周世宗知道再无可能招降他,于是赐死,但随即又后悔不该杀此忠臣,并引为一生憾事。

周世宗御驾再临寿州,周军再次发起攻势,李景达也再次集结大军来援,在水陆两路均遭赵匡胤、李重进痛击,伤亡惨重。寿州已经被围一年多,城内军粮已尽,各路援军也纷纷被打退,已到强弩之末,城中不少人已经生了降敌之心。刘仁瞻幼子刘崇怕死,单身一人偷跑出城,准备投降,却被抓了回来。刘仁瞻毫不犹豫,立即宣布将其正法!诸军哭请免死,刘仁瞻的妻子薛夫人向将士们流泪道:“将士们浴血奋战,我们刘家的儿子却贪生怕死,投降敌军,若不正法,我们作为父母也无颜面对三军。”刘仁瞻忍痛将儿子处斩,并将首级巡视全军,全军无不痛哭流涕,纷纷表示愿与刘将军同心死义!后世野史中有杨延昭和戚继光斩子以正军法的故事,但未见正史记载,可能是刘仁瞻斩子史实的演绎,而故事的原型刘仁瞻将军反而鲜为人知,殊为可叹。

斩子后刘仁瞻卧病不起,但仍坚持在床上指挥作战,周世宗被他的忠贞刚烈所感动,停止强攻,致书一封客气地请刘将军纳降。但此时58岁的刘将军已经成了植物人,副使孙羽等人冒刘仁瞻之名出降,并将瘫痪的刘仁瞻用床抬出城纳降。

史书记载

出自《新五代史》欧阳修。

语曰:“世乱识忠臣。”诚哉!五代之际,不可以为无人,吾得全节之士三人焉,作《死节传》。

王彦章裴约刘仁赡附王彦章,字子明,郓州寿张人也。少为军卒,事梁太祖,为开封府押衙、左亲从指挥使、行营先锋马军使。末帝即位,迁濮州刺史,又徙澶州刺史。彦章为人骁勇有力,能跣足履棘行百步。持一铁枪,骑而驰突,奋疾如飞,而佗人莫能举也,军中号王铁枪。

梁、晋争天下为劲敌,独彦章心常轻晋王,谓人曰:“亚次斗鸡小儿耳,何足惧哉!”梁分魏、相六州为两镇,惧魏军不从,遣彦章将五百骑入魏,屯金波亭以虞变。魏军果乱,夜攻彦章。彦章南走,魏人降晋。晋军攻破澶州,虏彦章妻子归之太原,赐以第宅,供给甚备,间遣使者招彦章,彦章斩其使者以自绝。然晋人畏彦章之在梁也,必欲招致之,待其妻子愈厚。

自梁失魏、博,与晋夹河而军,彦章常为先锋。迁汝郑二州防御使、匡国军节度使、北面行营副招讨使,又徙宣义军节度使。是时,晋已尽有河北,以铁锁断德胜口,筑河南、北为两城,号“夹寨”。而梁末帝昏乱,小人赵岩、张汉杰等用事,大臣宿将多被谗间,彦章虽为招讨副使,而谋不见用。龙德三年夏,晋取郓州,梁人大恐,宰相敬翔顾事急,以绳内靴中,入见末帝,泣曰:“先帝取天下,不以臣为不肖,所谋无不用。今强敌未灭,陛下弃忽臣言,臣身不用,不如死!”乃引绳将自经。末帝使人止之,问所欲言。翔曰:“事急矣,非彦章不可!”末帝乃召彦章为招讨使,以段凝为副。末帝问破敌之期,彦章对曰:“三日。”左右皆失笑。

彦章受命而出,驰两日至滑州,置酒大会,阴遣人具舟于杨村,命甲士六百人皆持巨斧,载冶者,具鞴炭,乘流而下。彦章会饮,酒半,佯起更衣,引精兵数千,沿河以趋德胜。舟兵举锁烧断之,因以巨斧斩浮桥,而彦章引兵急击南城。浮桥断,南城遂破,盖三日矣。是时庄宗在魏,以朱守殷守夹寨,闻彦章为招讨使,惊曰:“彦章骁勇,吾尝避其锋,非守殷敌也。然彦章兵少,利于速战,必急攻我南城。”

即驰骑救之,行二十里,而得夹寨报者曰:“彦章兵已至。”比至,而南城破矣。

庄宗彻北城为筏,下杨刘,与彦章俱浮于河,各行一岸,每舟抃相及辄战,一日数十接。彦章至杨刘,攻之几下。晋人筑垒博州东岸,彦章引兵攻之,不克,还击杨刘,战败。

是时,段凝已有异志,与赵岩、张汉杰交通,彦章素刚,愤梁日削,而嫉岩等所为,尝谓人曰:“俟吾破贼还,诛奸臣以谢天下。”岩等闻之惧,与凝叶力倾之。

其破南城也,彦章与凝各为捷书以闻,凝遣人告岩等匿彦章书而上己书,末帝初疑其事,已而使者至军,独赐劳凝而不及彦章,军士皆失色。及杨刘之败也,凝乃上书言:“彦章使酒轻敌而至于败。”赵岩等从中日夜毁之,乃罢彦章,以凝为招讨使。彦章驰至京师入见,以笏画地,自陈胜败之迹,岩等讽有司劾彦章不恭,勒还第。

唐兵攻兖州,末帝召彦章使守捉东路。是时,梁之胜兵皆属段凝,京师只有保銮五百骑,皆新捉募之兵,不可用,乃以属彦章,而以张汉杰监之。彦章至递坊,以兵少战败,退保中都;又败,与其牙兵百馀骑死战。唐将夏鲁奇素与彦章善,识其语音,曰:“王铁枪也!”举槊刺之,彦章伤重,马踣,被擒。庄宗见之,曰:“尔常以孺子待我,今日服乎?”又曰:“尔善战者,何不守兖州而守中都?中都无壁垒,何以自固?”彦章对曰:“大事已去,非人力可为!”庄宗恻然,赐药以封其创。彦章武人不知书,常为俚语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其于忠义,盖天性也。庄宗爱其骁勇,欲全活之,使人慰谕彦章,彦章谢曰:“臣与陛下血战十馀年,今兵败力穷,不死何待?且臣受梁恩,非死不能报,岂有朝事梁而暮事晋,生何面目见天下之人乎!”庄宗又遣明宗往谕之,彦章病创,卧不能起,仰顾明宗,呼其小字曰:“汝非邈佶烈乎?我岂苟活者?”遂见杀,年六十一。晋高祖时,追赠彦章太师。

与彦章同时有裴约者,潞州之牙将也。庄宗以李嗣昭为昭义军节度使,约以裨将守泽州。嗣昭卒,其子继韬以泽、潞叛降于梁,约召其州人泣而谕曰:“吾事故使二十馀年,见其分财飨士,欲报梁仇,不幸早世。今郎君父丧未葬,违背君亲,吾能死于此,不能从以归梁也!”众皆感泣。

梁遣董璋率兵围之,约与州人拒守,求救于庄宗。是时,庄宗方与梁人战河上,而已建大号,闻继韬叛降梁,颇有忧色,及闻约独不叛,喜曰:“吾于继韬何薄? 于约何厚?而约能分逆顺邪!”顾符存审曰:“吾不惜泽州与梁,一州易得,约难得也。尔识机便,为我取约来。”存审以五千骑驰至辽州,而梁兵已破泽州,约见杀。

至周世宗时,又有刘仁赡者焉。仁赡字守惠,彭城人也。父金,事杨行密,为濠、滁二州刺史,以骁勇知名。仁赡为将,轻财重士,法令严肃,少略通兵书。事南唐,为左监门卫将军、黄袁二州刺史,所至称治。李景使掌亲军,以为武昌军节度使。周师征淮,先遣李谷攻自寿春,景遣将刘彦贞拒周兵,以仁赡为清淮军节度使,镇寿州。李谷退守正阳浮桥,彦贞见周兵之却,意其怯,急追之。仁赡以为不可,彦贞不听,仁赡独按兵城守。彦贞果败于正阳。 世宗攻寿州,围之数重,以方舟载炮,自淝河中流击其城;又束巨竹数十万竿,上施版屋,号为“竹龙”,载甲士以攻之,又决其水砦入于淝河。攻之百端,自正月至于四月不能下,而岁大暑,霖雨弥旬,周兵营寨水深数尺,淮、淝暴涨,炮舟竹龙皆飘南岸,为景兵所焚,周兵多死。世宗东趋濠梁,以李重进为庐、寿都招讨使。景亦遣其元帅齐王景达等列砦紫金山下,为夹道以属城中。而重进与张永德两军相疑不协,仁赡屡请出战,景达不许,由是愤惋成疾。

明年正月,世宗复至淮上,尽破紫金山砦,坏其夹道,景兵大败,诸将往往见擒,而景之守将广陵冯延鲁、光州张绍、舒州周祚、泰州方讷、泗州范再遇等,或走或降,皆不能守,虽景君臣亦皆震慑,奉表称臣,愿割土地、输贡赋,以效诚款,而仁赡独坚守,不可下。世宗使景所遣使者孙晟等至城下示之,仁赡子崇谏幸其父病,谋与诸将出降,仁赡立命斩之,监军使周廷构哭于中门救之,不得,于是士卒皆感泣,愿以死守。

三月,仁赡病甚,已不知人,其副使孙羽诈为仁赡书,以城降。世宗命舁仁赡至帐前,叹嗟久之,赐以玉带、御马,复使入城养疾,是日卒。制曰:“刘仁赡尽忠所事,抗节无亏,前代名臣,几人可比!予之南伐,得尔为多。”乃拜仁赡检校太尉兼中书令、天平军节度使。仁赡不能受命而卒,年五十八。 世宗遣使吊祭,丧事官给,追封彭城郡王,以其子崇赞为怀州刺史,赐庄宅各一区。李景闻仁赡卒,亦赠太师。寿州故治寿春,世宗以其难克,遂徙城下蔡,而复其军曰忠正军,曰:“吾以旌仁赡之节也。”

呜呼,天下恶梁久矣!然士之不幸而生其时者,不为之臣可也,其食人之禄者,必死人之事,如彦章者,可谓得其死哉!仁赡既杀其子以自明矣,岂有垂死而变节者乎?今《周世宗实录》载仁赡降书,盖其副使孙羽等所为也。当世宗时,王环为蜀守秦州,攻之久不下,其力屈而降,世宗颇嗟其忠,然止于为大将军。视世宗待二人之薄厚而考其制书,乃知仁赡非降者也。自古忠臣义士之难得也!五代之乱,三人者,或出于军卒,或出于伪国之臣,可胜叹哉!可胜叹哉!

人物评价

刘仁瞻!五代中有多少君臣间的勾心斗角、父子间的杀戮篡夺,但也不乏他这样的真正忠义之臣。而在这个你死我活的血腥年代,能够同时得到敌我双方的无限景仰,死而无憾!死而无憾!

人物生后

后周世宗显德四年,不!大唐元宗保大十五年三月二十四日,经过17个月艰苦围城,后周军终于入驻寿州。周世宗封刘仁瞻为天平军节度使,瘫痪在床的刘将军已经没有能力拒绝了,薛夫人泣血五日,绝食而死。很多唐军将士不愿投降,朝刘仁瞻床前三叩后自刭殉国。当夜,五代名将刘仁瞻卒,周世宗下诏厚葬,追赠为彭城郡王,并率全军为其送葬。周世宗、未来的大宋太祖赵匡胤、未来的大宋宰相赵普、数万后周将士、寿州城内全体居民,肃立于刘仁瞻将军柩前。整个寿州默然无声,为这位忠贞刚烈的英雄送行。

周军攻克寿州后南唐濠州刺史郭廷谓,泗州刺史范再遇相继请降。周世宗在楚州(今江苏淮安)亲率水军大破南唐水军主力,进围淮南最后一个大城市楚州,南唐楚州防御使张彦卿、兵马都监郑昭业拼死抵抗。周世宗扫平驻守淮南水网的南唐水军,并征发民夫疏浚大运河楚州段,将数百艘新建巨型战列舰开到城下,南唐军民见后以为是神兵天降,无不震慑。唐保义军节度使陈承昭率军来援,被赵匡胤大败活捉,但张彦卿也是一位忠臣,据城死守,仍不投降。赵匡胤用巨炮轰开城门,周军一拥而入,张彦卿仍在城内列阵巷战,数千唐军全部战殁,无一人投降。最后数千周军将张彦卿围在官署,张彦卿仍无意投降,奋力厮杀,兵器都打坏了,抓起床板继续猛砸,最终把房间内的家具全部都砸烂了才惨死在乱刀之下。至此,淮南十四州全部被后周攻占,成为后周以及后来宋朝统一战争中重要的经济来源。

周世宗亲征淮南的战斗评价

在周世宗亲征淮南的战斗中,我们看到,南唐虽然不敌,但却涌现出不少忠臣义士,孙晟、刘仁瞻、张彦卿明知无力战胜敌人,却依然尽忠死节。他们虽然战败身死,却用生命向世人昭示了:在这礼崩乐坏的时代,仍然有人在坚持着儒家的核心价值。他们的光辉,穿透了五代的血海深渊,照耀后世。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将刘仁瞻和后梁的王彦章、后唐的裴约同列入《死节传》,并说明:“语曰:‘世乱识忠臣。’诚哉!五代之际,不可以为无人,吾得全节之士三人焉,作《死节传》。”三位各为其主的将军,虽然他们都没有为大宋的统一而尽忠,甚至相反,他们抗拒统一,逆历史潮流而动。但是,他们和屈原、诸葛亮一样,后人辨得清忠奸,不会把他们和安禄山、赵元昊那些分裂分子相混淆,他们这种忠义精神同样融入了统一祖国的志士们的血脉之中。

为什么几千年来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能够在这个丛林险恶的星球上屹立不倒?正是因为每当他陷入低谷时,仍然有那些忠贞的儿女,在舍生忘死的捍卫着心中的信念。他们的浩然正气必将永留人间,每当后人在史册中看到他们的事迹,都能在心中为他们骄傲,并为自己也是这个伟大民族的一员而深感自豪!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3:2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