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刘家台村
释义

山东省济阳县垛石镇刘家台村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据该村刘氏宗谱记载,“余刘氏者乃河北省枣强卷子街人,于洪武二年迁居济阳南面田家村,于五世移至本村。”村名原为赵家冢,后因赵氏渐绝,刘氏兴旺,便改名刘家台村。

1、山东省济阳县垛石镇刘家台村

1946年党组织在该村革命活动。1947年发展两名积极分子加入党组织,并与五里庙村合建党支部。开展斗地主分田地等革命运动。当时的民兵联防队长刘玉理被“小组子”还乡团杀害。

建国后,随着全国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发展,本村于1955年成立了两个初级农业合作社。1956年成立了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归入垛石人民公社。

该村现有83户,381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响应党的号召,村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主要作物为小麦、玉米。青壮劳力主要靠务工及经商作为主要经济来源,人均总收入3000元。

该村曾先后获得县委、县府、镇党委、政府授予的“尊师重教先进单位”、“计划生育先进单位”、“先进党支部”等多项荣誉称号。

2、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流亭街道刘家台村

刘家台村位于流亭街道中部,南临白沙河,与街道驻地隔河相望,北与庙头村接壤,东与高家台村隔巷相邻,西与青岛流亭国际机场紧连。

据《崂山县地名志》记载:周氏族“尚灵”,明永乐年间(1403-1424)从云南迁即墨南乡台上立村。后刘氏、高氏续迁来,因村东有一土台,冠刘姓故名。

刘家台村1950年全村有240户,1100余人,耕地2000余亩。1951年因扩修飞机场,外迁120户(主要迁往即墨县、崂山县)余120户,560余人,划分耕地1000余亩。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全村人口为503户,1441人,共有耕地124亩,人均土地0.88亩。2003年全村共有613户,1507人。有刘、侯、于、李、曹、王、周、秦、张、江等姓氏10个。由于流亭机场扩建工程用地,除村办企业厂房用地外,已无可耕地。

刘家台村明清时期至建国前隶属即墨县里仁乡、女姑乡;1949—1951年3月隶属南海专区崂山行政办事处一区;1951年4月属青岛市人民政府崂山办事处流亭区;1955年10月由刘家台、高家台、杨埠寨三村合建“联进”高级农业合作社;1956年7月隶属崂山郊区流亭乡;1958年9月隶属崂山郊区仙家寨人民公社,建立刘家台生产大队;1961年10月改属崂山县仙家寨人民公社;1984年12月恢复行政村,隶属崂山县流亭镇;1988年11月隶属崂山区流亭镇;1994年6月属城阳区流亭镇;2001年6月隶属城阳区流亭街道办事处。

刘家台村地处墨水河与白沙河之间,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几十年以来就以盛产品种繁多的优质蔬菜而闻名四方。建国后,发挥土地优势,扩大蔬菜种植面积,是最早的青岛市蔬菜生产基地之一,所产“台上叶儿三”黄瓜、“72-69”西红柿、“城阳青”大白菜、“吓一惊”大头菜等特色蔬菜,均以色味俱佳而名播岛城。

改革开放的春风,激发了刘家台村民们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活力。村党总支书记刘君昌自1976年任职以来,积极带领全村广大党员、群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狠抓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1997年,刘君昌被评为“青岛市劳动模范”。

随着农村城市化的进展,村中耕地逐年减少。刘家台村立足自身实际,坚持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内经、外经一起抓,以不断增强集体经济为主攻方向,逐步走出一条抓内经、促外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先后建起了矾土加工厂、针织机械厂、旅游产品、服装厂等村办企业。1990年,村引进第一家外资企业—联大针织服装有限公司。由于刘家台村在青岛流亭国际机场及流亭立交桥的身旁,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成为外商来此投资的热土。截止到2003年,已有7家外资企业安家落户,合同利用外资累计达到1551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050万美元;拥有合资企业3家,内资企业3家,合同利用内外资2000万元;现共有村办企业12家。其中,1991年建成运作的第一家合资企业“青岛欧麦克斯辐照中心”是一家高科技项目企业,各项指标均列全国辐照行业的首位,被认定为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现年创利税660万元。

随着集体经济的腾飞及靠近青岛流亭国际机场的优越条件,私营个体经营业户和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到2003年全村从事第三产业达60户,其中出租车行业就有11户,餐饮、加工、商贸、运输等生活服务行业的有49户,有效地调配了该村的产业结构,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收入来源。

刘家台村重视教育。1958年就办起了托儿所。1986年办起村幼儿园。1994年村投资20多万元,建起标准化的新幼儿园。2002年村又投资2万元为幼儿园购置了电脑、钢琴等设施,现各项指标均达市级一类幼儿园的标准要求。1996年被评为青岛市“示范幼儿园”、山东省青岛市“一类幼儿园”。1968年村自办小学,适龄儿童的入学率达100%。1985年村总投资20万元,新建一所小学,从根本上改善了小学的教学环境。1996年投资36万元与高家台村合办双台小学,2001年投资86万元,与周边11个村合建流亭小学,现流亭小学已达“省规范化学校”。

刘家台村非常重视文化阵地的建设。1997年村投资20万元,建成村文化大院和老年人活动中心,达到“四室、一场、一校”的标准,并全天开放,每天约有百名老人来此参加活动,颐养晚年。村中的民间文艺活动十分活跃,旱船、跑驴、花棍舞、舞龙、花车、航模表演等项目,村民参与意识强,表演水平高,尤其是在流亭机场有关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的航模表演之精彩,令观赏者赞不绝口。在参加城阳区民间艺术节上,曾获得过二、三届“优秀组织奖”、五届的“优秀表演奖”。

刘家台村的经济发展迅猛。2003年度,刘家台村完成一、二、三产业总收入2.5亿元,上缴税金570万元,村集体可支配财力885万元。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带来了村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2003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6103元。村民的福利也在不断增加,自1985年以来,村集体免费供水,村民的生活用电免费,至今,该两项费用村已垫付累计480万元。1992年开始,村集体为村民办理养老保险,村补贴投保人每人每年12元,参保率达80%以上。1989年起为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的村民每年发放生活补贴300元,2002年起为0-17周岁的村民每人每年发放生活补贴800元,18-55周岁的村民每人每年发放生活补贴1200元。对56-69周岁的村民每人每年发放生活补贴3210元。对7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每人每年发放生活补贴3840元。2002年度,为全体村民发放生活补贴费累计105万元。补助学费小学生每人每年200元,初中生每人每年300元,高中生每人每年500元,大学生(含大专生)每人每年2000元。1977-2003年,全村共有大中专毕业生60人,其中中专33人,大专16人,本科9人,研究生2人。2002年度,该项补助累计12万元。2003年,根据城阳区和流亭街道关于社会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的文件精神,村给18周岁以上的村民共1061人负担投保金1530296元,投保率为99.8%。其中女年满55周岁和男年满60周岁的村民,投保金全部由村负担。1999年村为360户村民安装上有线电视。现全村共有私人轿车10部,彩电、有线电视、电冰箱、洗衣机、电话、移动电话、摩托车的入户率达80%以上。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刘家台村的城市化建设步伐越迈越快。1985年开始,村建起了压力井,为村民供水;1994年又投资50万元建成自来水管道,村民用上自来水,告别了祖祖辈辈饮用井水的历史。1962年建成供电线路,全村用上电,现全村拥有4处配电室,6台变压器,总供电能力2600KVA。自1990年开始,村累计投资180万元,整修街道、排水沟、铺沥青路面2公里,修进村路和庙台路,使大街实现了硬化、亮化、美化。1998年,按照统一规划,在刘家台新村中,建5层居民楼2幢,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有60户村民喜迁新居。2003年,刘家台村总投资4808万元,建5层居民楼24幢,建筑总面积76000平方米,816套住房。2004年5月30日交付使用。届时,家台村将整村迁往新居——“空港新苑”。

刘家台村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双丰收。1996年被评为青岛市“红旗党支部”;1998年被评为青岛市“五个好党支部”、区级“模范村委会”;1997年被评为青岛市“文明村庄”;1995年以来连续被评为城阳区“经济发展强村”、“引进外资先进村”等光荣称号。

3、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南博山镇刘家台村

刘家台位于镇政府驻地南博山以西三公里。北靠辛(店)泰(安)铁路。地处高岗。设一村民委员会。共148户,542人。耕地561亩。主产小麦、玉米。

《刘氏族谱》载:“吾始祖明洪武三年由冀州枣强县迁于长山,又迁于青州府益都县西河镇。始祖忠、恕兄弟,明万历四年同迁下庄、刘家台庄定居。”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志》均载:“刘家台”字样。据此,明代隆庆年间已有此村。据传,该庄早年已有刘、王、张等姓聚居,多自河北冀州迁来。因庄建在宽阔土台上,庄中刘姓最多,迁入最早,故得名“刘家台”。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6 0:1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