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刘和
释义
1 东汉彭城王

彭城孝王刘和,彭城靖王刘恭曾孙,嗣。和性至孝,太夫人薨,行丧陵次,毁胔过礼。傅相以闻。桓帝诏使奉牛、酒迎王还宫。和敬贤乐施,国中爱之。初平中,天下大乱,和为贼昌务所攻,避奔东阿,后得还国。立六十四年薨,孙祗嗣。立七年,魏受禅,以为崇德侯。

2 东汉官吏

刘和,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东汉末年官员,汉光武帝的后裔,幽州牧刘虞之子。刘和本是汉朝的侍中,后接受汉献帝的密令逃出长安去见父亲,让刘虞率兵奉迎天子。刘和途中经过袁术的领地,将献帝的旨意告知了袁术,袁术却将他扣留,并致书刘虞,让他率兵前来,一同进兵。公孙瓒认为袁术怀有异心,不希望刘虞派兵前往,因此制止刘虞,但刘虞并未听从。公孙瓒害怕袁术得知自己曾阻止刘虞,因此派堂弟公孙越率领一千骑兵去见袁术,并与袁术结纳,暗中让袁术擒下刘和并夺取刘虞的人马,自此公孙瓒与刘虞便结下了仇怨。

不久,刘和趁机自袁术之处逃离,前往北方,却又被袁绍扣留。不久,公孙瓒诬陷刘虞想要称帝,将刘虞杀害;刘虞的旧部鲜于辅、齐周、鲜于银等人共推阎柔为乌丸司马,召集了乌丸、鲜卑的人马,加上自己原有的人马共数万人,与公孙瓒部下的渔阳太守邹丹大战,最终杀死邹丹。此时,袁绍派大将麴义以及刘和率兵支援鲜于辅等人,终于大破公孙瓒。

3 十六国时期前赵君主

简介

刘和(?-310),字玄泰,新兴(治今山西忻州)人。匈奴人。十六国时期汉国的君主,刘渊之子,公元310年在位。刘渊死后,刘和即位,即位后不久就被刘聪所杀。

史籍记载

和字玄泰。身长八尺,雄毅美姿仪,好学夙成,习《毛诗》、《左氏春秋》、《郑氏易》。及为储贰,内多猜忌,驭下无恩。元海死,和嗣伪位。其卫尉西昌王刘锐、宗正呼延攸恨不参顾命也,说和曰:“先帝不惟轻重之计,而使三王总强兵于内,大司马握十万劲卒居于近郊,陛下今便为寄坐耳。此之祸难,未可测也,顾陛下早为之所。”和即攸之甥也,深然之,召其领军刘盛及刘钦、马景等告之。盛曰:“先帝尚在殡宫,四王未有逆节,今忽一旦自相鱼肉,臣恐人不食陛下之余。四海未定,大业甫尔,愿陛下以上成先帝鸿基为志,且塞耳勿听此狂简之言也。《诗》云:‘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陛下既不信诸弟,复谁可信哉!”锐、攸怒曰:“今日之议,理无有二。”于是命左右刃之。景惧曰:“惟陛下诏,臣等以死奉之,蔑不济矣。”乃相与盟于东堂,使锐、景攻聪,攸率刘安国攻裕,使侍中刘乘、武卫刘钦攻鲁王隆,尚书田密、武卫刘璿攻北海王乂。密、璿等使人斩关奔于聪,聪命贯甲以待之。锐知聪之有备也,驰还,与攸、乘等会攻隆、裕。攸、乘惧安国、钦之有异志也,斩之。是日,斩裕及隆。聪攻西明门,克之。锐等奔入南宫,前锋随之,斩和于光极西室。锐、攸枭首通衢。

——《晋书·刘元海载记》

4 原辽宁省沈阳市副市长

男,汉族,1948年4月出生,1969年参加工作,197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省委党校大学学历。曾任民办教师、公办教师,1978年到1981年在东陵公安分局、孤家子派出所民警。沈阳市东陵区秘书、沈阳市东陵区委组织部副部长、部长、常务区长、沈阳市东陵区区委书记。在2003年7月沈阳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被任命为沈阳市公安局局长(副市级待遇)。

2004年10月2日被提名为沈阳市副市长。原辽宁省沈阳市副市长、公安局长刘和,因为涉嫌贪腐和包养情妇,已经被中纪委双规(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交代问题)。一名曾经主政过沈阳的辽宁省政府高层,目前也正协助调查。

沈阳是东北第一城市,市政府值班室一名常姓官员18日证实,“刘和三、四个月前已经被双规了,正在接受审查,主要涉嫌经济问题”,沈阳市公安局副局长长史超也因为涉案被双规。这名官员称,刘和已经不是副市长了。

刘和最后一次公开亮相,是今年年初以市领导身分出席沈阳的人大和政协会议。

六十岁的刘和,曾任沈阳市东陵区区长、区委书记,2003年出任沈阳市公安局局长,翌年担任副市长兼公安局长。

据悉,长期担任沈阳市长、市委书记的陈政高对他颇为欣赏,陈政高现任辽宁省长。

消息透露,刘和主政东陵区期间,涉嫌在很多工程受贿,导致东陵区大量基础设施重复建设,浪费大量资源。

担任沈阳市公安局长期间,与副局长长史超一起,大肆收受贿赂,卖官鬻爵;出任副市长之后,更随意贱卖国有土地,从中敛财;除了涉嫌贪污受贿,刘和生活作风腐败,还包养情妇,甚至育私生子。

据悉,刘和被中纪委双规之后,已经招供出一批高官,导致官场人心惶惶,有人甚至担忧“慕马大案”重演。九年前,原沈阳市长慕绥新、常务副市长马向东落马,导致辽宁政坛变色,省长张国光也因此被拘。

沈阳原副市长兼公安局长刘和因受贿获刑20年

辽宁省沈阳市原副市长兼公安局局长刘和,因犯受贿罪、挪用公款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0年。

《沈阳日报》2010年12月25日的消息指,刘和同时还存在徇私枉法、收受礼金等严重违纪问题。

经中共辽宁省委批准,免去刘和中共沈阳市委委员职务,并给予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

5 道光年间“神童”

人物介绍

(1828-1856),江苏靖江人,字筱周,一字少卿,是刘泰詹的小儿子。自幼聪颖,有“神童”之称,博通经史,除了应试八股文章外,诗词歌赋也自成一家。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内阁学士督江苏学政张芾到常州考核生员,对刘和的学识大加赞赏。

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号松禅,晚号瓶庵居士。四岁时随祖母张太夫人及母亲许氏由京师回到故乡常熟。他自幼禀性好学,通读《四书》、《五经》,并以优异成绩考入常熟县学游文书院。道光二十五年应院试考中秀才。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在挑选拔贡——出类拔萃的生员(秀才)的考试中,刘和、翁同龢与宜兴人任道镕(1823-1906)均顺利通过,翁同?更名列第一。

拔贡,定制逢酉年由学政在“科考”后选拔,共试两场,即日交卷,第一场试四书文两篇,经文一篇,第二场试论一篇,策一道,判一条,五言八韵诗一首。拔贡比乡试、会试仅试四书文、五经文及试帖诗,更为繁重。而且除文章外,兼重书法,此又与殿试无异。

因此,科举时代,常以“名贵”二字形容拔贡。有人开玩笑说,拔贡之所以名贵,是因为三年出一个状元,十二年才出一个拔贡。拔贡也为正途出身,进京复试考列一二等者,可以授予七品京官或外放知县。但是翰林毕竟是储才之地,所以除非年龄大了,急于出仕,否则仍会参加乡试。

三位年轻的拔贡意气风发,常在一起互相切磋学问,成为莫逆之交。

道光三十年,三人又联袂北上,参加朝考。时咸丰皇帝已登基,翁心存任实录馆副总裁,六月调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翁心存告诫翁同龢说:

刘少卿家学渊源,其来有自。乃翁尊卿年伯,贯串经义,读破万卷,自史汉说文骚逮唐宋诸大家,旁及子集,靡不涉其篱而抉其奥,故尔根柢蟠深,文章宗匠,铿铿乎金石之声,钟吕之器,大江南北,群推老斫手。余每上下议论,常深钦佩,独惜数奇棘闱,屡荐举屡踬,仅仅以明经终,殆天欲留以有待,待少卿发抒其蕴蓄也。

果不其然,这次廷试刘和列为上等,被挑选担任誊录,即负责抄写的书记员。翁同龢列一等第五,复试列第一,分派到刑部,在江西司行走。

就此,刘和留在京城,等待顺天乡试。京城三年,他所结交的都是海内名士。他擅长文字学,凡有上门求教者,他总能说明字的来历与出处。礼部主事王发桂请刘和担任他家私塾老师。平时自己遇有经史方面的疑问,也常向刘和请教。当时他的粉丝很多,其中比较有名的有陈亮畴、尹耕云②等人。

转眼便是咸丰二年(1852年)八月,顺天乡试,刘和、翁同龢、任道镕均顺利高中。刘和名列第三,翁同龢则名列第二十七。会试要等到来年春天,当时许多人十分看好刘和。陈亮畴便说:此售才也,来科定当领袖南宫。刘和自己也踌躇满志。不料,家乡传来父亲刘泰詹病故的消息,刘和急急赶回靖江奔丧。根据礼制,他必须服丧三年,才能参加科举考试。这样,他便错过了咸丰三年的会试。这一年,陈亮畴考取进士,列二甲第五名。

刘和靖江居丧期间,我们知道他的三件事。

第一,他曾参与了咸丰《靖江县志》的编纂。咸丰志始创于道光十九年(1831年)冬,后因故拖延。咸丰五年,秀才潘泉担纲主纂,刘和“出江阴县志相参证。”

第二,咸丰四年,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他发起捐资在靖江三茅宫东侧建起了岳王庙。

第三,他曾在江阴开馆授徒。弟子中最负盛名的便是“清季四大才子”之首的缪荃孙。

缪荃孙(1844-1919),字炎之,又字筱珊,号艺风,江苏江阴申港镇缪家村人。中国近代藏书家、校勘家、教育家、目录学家、史学家、方志学家、金石家,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奠基人,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先驱者之一。

关于缪氏就学于刘和,冯煦《世伯刘少农公暨德配朱太宜人墓志铭》中有:同事缪荃荪,少卿先生高弟也,夙有世谊,见面题后曰:老苏经学能传子,小宋史才不让兄。

冯煦,金坛人,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探花,官至安徽巡抚,著名词人。他曾与缪荃孙共同纂修了《江苏通志稿》,故称“同事”。刘颖(字少农)的儿子刘维?即是《江苏通志靖江征访稿》的编纂人之一。

任道镕在《刘同年少卿公传》中也说:澄邑编修缪荃荪最为高弟子。

刘和执教缪荃孙,即在他回靖江为父亲守孝期间。其时,缪荃孙还是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

不过,缪荃孙自订《艺风老人年谱》中称:咸丰三年至五年,他一直跟从族兄翮飞先生读书,咸丰五年又跟从族叔缪重熙学作应试诗文,并没有提到曾师从刘和。

但刘和此时确实在江阴一带活动。无锡人钱勖回忆说,他咸丰五年参加顺天乡试后回乡,在江阴遇到刘和。莫非刘和一度客串过缪荃孙的私塾先生?

咸丰六年春,刘和服丧期满,与钱勖结伴同赴京城参加会试。不料道遇大雪,旅途劳顿加上寒冷,引发肺病。及到三月初八,他踏入位于京师西隅顺天府贡院参加会试时,还没有痊愈。

(三)

月华如水,已近亥时,焦灼不安的翁同?终于听到自己的名字,六十三名。这个成绩并不如他的预期,但是相比背后那些充满期待的眼神,他觉得还是很幸运。依然在等待的人们早已打起了灯笼,月光与灯光把街面照得如同白昼。翁同?蓦然瞥见一张熟悉的面庞,但是再要去找,已经淹没在如潮的人群里,再也不见。是他,刘少卿,三年不见了,他看上去那么憔悴。翁同?搜寻了半晌,还是没能找到刘和,在仆人的催促下,他若有所失地离开了。

唱名直到临晨时分才结束。刘和没有听到自己的名字,他落榜了。琉璃厂门口的大街上他踽踽而行,瘦削、落寞的背影,定格在久远的历史深处。

四月二十六日,咸丰皇帝在中和殿大声宣读: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翁同龢。27岁的新科状元翁同龢,按捺住内心的澎湃,在鸿胪寺官的引领下,跪到御道左侧。嗣后,翁同?平步青云,授翰林院修撰,先后为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历官刑、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大臣等,成为近代中国史上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

自古科第功名无定属。若论学识与才华,刘氏或许不应输给翁氏,但是命运女神似乎特别亲睐常熟翁氏,而有意将挫败、苦痛留给了靖江刘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在乖戾的命运面前,人有时真的是无可奈何,无力回天。

几乎就在金殿传胪之时,刘和在京城寓所五显庵内一病不起。他本来体格强健,但是风寒未愈,加上落榜的打击,终于将这位雄心勃勃的年轻人击垮。他躺卧病榻,气若游丝。虽然多方延请名医诊疗,刘和的肺病却一直没有好转,这样从夏天拖到秋季,九月初八,也就是重阳节前一天,刘和含恨离开了人世,年仅29岁。

(四)

刘和的后事,由当时在京的江阴曹毓英、武进刘瀚清、杨传第等人承办。十月初一,刘家仆人沙升扶着刘和的棺椁踏上了回乡之路。

刘和死后,留下遗诗二卷藏于杨传第处。咸丰八年(1858年),钱勖进京。杨传第与陈亮畴正商量刊印刘和遗作,便将所藏刘和遗诗交给钱勖,请钱勖负责点校。不久,陈亮畴担任云南学政,离开京城,杨传第也跟着河道总督黄赞汤前往河南开封,刊印之事只好搁置。又过了一年多,太平天国农民军攻占江南,陈亮畴、杨传第、钱勖三人均遭遇家难。咸丰十一年,杨传第出任开封知府,他带着母亲赴任。人未到开封,捻军已经攻进城内,母亲惊吓而死,杨传第痛心自责,服毒自尽。太平军败退苏南后,钱勖回归故里,他将刘和的遗稿带在行箧中。在归途中,钱勖感慨万千,写下了《青立山房诗草序》,序中说:当年刘和的音容笑貌,如在眼前。如果他还活着,不知又该如何感叹我们这些人的际遇,幸亏他不知道。挑灯夜读刘和的遗作,我黯然神伤,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又据任道镕《刘同年少卿公传》:刘和病故后,溧阳人史藻搜集刘和的遗著《柿叶书斋诗稿》、《青立山房文稿》,由杨泗孙、钱勖点校,选其中一百多篇,请人作序付梓。

《柿叶书斋诗稿》,也作《柿叶书斋吟草》,收录刘和自道光二十年(1840年)迄道光三十年十年间所作的诗。据刘和自序,十年间,他共作有近古体诗259首,咸丰元年正月,他挑选其中“略似老成者”,抄录成帙,编为《柿叶书斋吟草》。

《青立山房诗集》后由常州七邑团练总办倪宝璜作序,刘和的家人编次刻印。《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收录此集,作《青立山房吟草》,六卷,由刘启瑞撰写提要。这本诗集也收入武作成编著的《清史稿艺文志补编·集部·别集类》。

《青立山房诗集》今已失传,幸得刘启瑞的提要中,保存有一些刘和的资料与遗文,兹录于下:

杨传第的序:

少卿幼颖悟,弱冠善属文。性亢爽,无世俗龌龊之行。丙辰会试报罢,殁于京师,年二十九。盛年夭折,士林惜之。

符葆森《寄心庵诗话》:道光甲辰(二十四年,1844年),余佐常州太守阅童试卷,得靖江刘少卿和文,叹其意精词赡,有天有人,言于太守取之,以冠一邑。丙辰(咸丰六年,1856年),余客京师,闻少卿病殁旅邸,不禁欷?欲绝。读其遗诗,?情丽藻,上追元白,近步乡先生杨蓉裳后尘。宫词云:“汉殿机丝虚织女,魏宫辇路待?神。”“西京岁族多黄媪,南部才人少绛仙。 ”“赤凤歌声传乐府,青鸾消息问仙乡。”“吴下金蚕齐女垅,邺中铜雀魏王台。”摘录数联,以见一斑。

刘启瑞评价:

二家所称,均期许甚,至今观少卿之诗,正无惭于所评。而尤工律体……格律森严,对仗工整,而运辞属句意正境阔,其慷慨激昂之处,尤见其淋漓苍莽,不胜今昔之叹。惜乎盛而夭,不获竟其才,否则必有更可观者。

评价可谓高矣。

符葆森编选的清代诗总集《国朝正雅集》,计一百卷,刘和列卷九十一,收有他的六首七律,包括《季子墓题碑》、《咏高忠宪讲室》、《邹县谒亚圣庙不果》、《感事二首》、《凉州曲》等。此外,咸丰《靖江县志》上还保存有刘和的《谒岳王庙》四首五律,《孤山》诗五首绝句。《江苏通志靖江征访稿》保存有刘和的《柿叶书斋吟草自跋》、《编次丽农山人诗集告蒇为题二律》、《守砚歌为家辛如先生赋》等。从这些遗作中,我们大约可以领略刘和的文采风流。且录其《季子墓题碑》一首如下:

歧阳石徙禹碑昏,蝌蚪文章此仅存。

北使旧曾观鲁乐,南游应许望吴门。

千秋人物延陵重,万国图书阙里尊。

遥向墓田题缥笔,可能赢博并招魂。

(五)

刘和病逝于北京之时,正是他二哥刘颖(1821-1902)的生日。从此,刘颖一生不再提祝寿之事。灵柩运抵靖江,刘和的遗孀沈氏与他唯一的儿子刘庭燝,抚棺恸哭,呼天抢地,数次昏厥。

此后,孤儿寡母的生活由刘颖及堂弟刘苏照顾。刘苏(1832-1888),字棣生,一字开第。世居城内石皮巷,同治十二年(1873年)举人。“先生仗义抚孤,任保护之责,几三十年,凡有侵害权利者必以死力争,其后庭?试礼部成进士,先生如释负重。”

刘庭燝(1851-1904 ),字景星,号拙园。刘和病逝时,刘庭燝年方6岁。他天资聪颖,自幼受名师指导,举凡儒家经典、诗词书画,靡不涉及。父亲的遗著《青立山房诗集》也是他的范本,时常记诵。他还是擅技击,是个武林高手。光绪二年(1876年),他果然不负众望,考中举人,光绪九年(1883年),他终于圆了他祖父与父亲的梦想,考中进士,时年32岁。他也是靖江历史上最后一名进士。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三月,刘庭?被吏部签掣湖南桂东县担任知县。桂东地处偏远,刘庭燝以母亲年事已高需要照料为由,向吏部申请,换一个相对较近的地方。五月,刘庭?改任河南归德府虞城知县。

此后刘庭燝还做过滑县、嵩县等地县令。在任期间,有惠政,打击偷盗行为不遗余力。刘庭燝虽然才华横溢,但是性情耿介,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这大约是单亲家庭造成的影响。他洁身自好,不肯同流合污,常被其他官吏所忌恨。工作环境缚手缚脚,刘庭燝也意兴阑珊。不久,母亲沈氏病故,他借此辞官回归故里。

刘庭燝毕竟是进士出身,又做过知县。当时的靖江县令也需借重他的声望,所以聘请他董县理事。刘庭燝办事认真。他倡修文庙、疏浚河道、赈济灾民,做得尽心尽力,而且又不愿意揩油,所以跟他一起做事的人就暗里牵制他。刘庭燝察觉后,愤懑异常,不久就染病去世了。

刘庭燝的诗学习苏轼、黄庭坚,著有《剑啸诗钞》。《江苏通志靖江征访稿》中收有他的七律《秋日感怀八首》,应该作于光绪十年前后,在京城等待吏部安排职务之时。这是我们现今唯一能看到的他的作品。这组诗充满了对前途的忧患与现状的不满和对家乡的思恋。且择其一录于下:

落拓长安事事违,秋风欺客露侵衣。

灯花红处虫相语,木叶黄时雁不归。

乡国飘零书信断,门庭阒寂故交稀。

升沉已定何须说,莫向君平问是非。

刘庭燝晚年以书画自怡,“书法晋唐,工花鸟,并能卓然自立,邑人至今宝之。”

时下,网络上流传有三幅刘庭燝的书画作品,不知真假。第一幅是山水扇面,第二幅是花鸟四屏,第三幅是画鸟绢本洒金团扇。如果三幅全确系真迹,则是靖江历史文化的宝贵文献。刘庭?的官位不高影响也不大,书画作品的价位不会很高。家乡的有识之士,当设法购回保存之。

(六)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夏,河南开封府文庙西边的河督署内,时任河东河道总督的任道?正在和幕僚商议今年黄河汛期防洪之事,忽然一个下人进来禀报,说滑县县令刘庭燝求见。任道镕吩咐客厅看茶。

任道镕处理好公务,换下官服,来到客厅,见到了等候多时的刘庭燝。

刘庭燝施礼完毕,开门见山说:得知制台大人是父亲的生前好友,所以特地来请您为父亲作传。

任道镕忙问:令尊何人?

刘庭燝答:卑职是靖江人,家父叫刘和,字少卿,不知制台大人可还记得?

任道镕蓦地一怔,官场的倾轧、繁琐的公务、岁月的消磨,那些无限美好的青春岁月早就沉入记忆深处,没有时间也没有心境去梳理,如今却被眼前这个似曾相识的年轻人唤醒。

深夜,75岁高龄的任道镕,追昔抚今,提笔写下了《刘同年少卿公传》。传中,他回忆起四十六年前的道光三十年,他与刘和、翁同龢一同赴京参加拔贡朝考的事,“追忆少壮交际之厚,晨夕扬风扢雅之至情”。

此时,翁同龢已贵为军机大臣,加太子太保,赐双眼花翎,可谓位极人臣。

任道镕自己于光绪九年九月在浙江布政使的任上,因失察被降为道台,此后一直闲居于家,去年刚刚才被重新起用。

而刘和已经作古四十年整!

如果咸丰二年秋,刘和没有接到父亲的死讯,以他当时顺天乡试季军的状态,来年春闱未必不会蟾宫折桂。如果咸丰六年春,刘和匆匆赴京的路上没有道遇大雪,偶染风寒,引发肺炎,影响了发挥,这一年的会试他也应该会顺利通过,那么金鸾殿上翁同?的状元获得绝对不会那么轻松。如果天假以年,刘和能够调整好心态,调养好身体,参加下一次会试,成为进士也绝非难事,以他的才华在中国近代史上与翁同?、任道?辈争一席之地也不是不可能。但是历史从来不承认假设,命运的转折在刘和接到父亲亡故的家书时已经注定。人生的残酷大抵如此,除了唏嘘长叹,我们还能说些什么。

亲属

刘泰詹(1790-1852),刘和父亲,字尊卿,一字峨如,号沙农,别号水曲山人。江苏靖江人,梓溪刘氏之后。博学多闻,文采斐然,人称靖江名儒。著有《爱日堂文集》、《卮言斋诗稿》等。

刘颖(1821-1902),是刘泰詹的次子。刘和二哥。

刘苏(1832-1888),字棣生,一字开第。是刘泰詹的侄子,刘和堂弟,世居城内石皮巷,同治十二年(1873年)举人。

刘庭燝(1851-1904 ),字景星,号拙园。刘和子,刘和病逝时,刘庭燝年方6岁。他天资聪颖,自幼受名师指导,举凡儒家经典、诗词书画,靡不涉及。父亲的遗著《青立山房诗集》也是他的范本,时常记诵。他还是擅技击,是个武林高手。光绪二年(1876年),他果然不负众望,考中举人,光绪九年(1883年),他终于圆了他祖父与父亲的梦想,考中进士,时年32岁。他也是靖江历史上最后一名进士。

本文节选自《风过骥沙—靖江历史漫笔》中《有人此际吊诗魂》一文,作者:高峰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20:5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