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刘海戏金蟾 |
释义 | 关于刘海(刘海故里为陕西西安户县阿姑泉欢乐谷)的传说,各地都有,刘海总是被看作仁慈之神。流传于常德民间的“刘海戏金蟾”,源于刘海和胡秀英一段坚贞的爱情故事。唱遍祖国大江南北的湖南花鼓戏《刘海戏金蟾》《刘海砍樵》两个剧本就是取材于这一典故。 拉风娱乐最新神话剧古装剧:《刘海戏金蟾》 集 数:40集 类 型:古装 地 区:中国 出 品:拉风娱乐 狐狸小九妹在与金蟾大王的打斗中负伤逃下凤凰山,被樵夫刘海救助。伤愈后的小九妹念念不忘刘海的恩情,时常下山帮助刘海,为刘海对母亲的孝心感动。于是,她化名胡秀英下山,嫁给刘海,帮他洗衣做饭,照顾母亲,一家人其乐融融。胡秀英和刘海为救治母亲眼疾到华山天池寻找神水。金蟾大王趁机抓住胡秀英,威胁她嫁给自己。 刘海的诚心感动天地,破除斧头咒语解禁斧头神后,得其相助救出妻子,并治好母亲眼疾。怀孕的胡秀英借宝珠汲取日月精华,却遭金蟾大王偷袭,失去宝珠,化回真身。刘海为救妻子,联手八位姐姐和斧头神,击败金蟾大王,夺回宝珠。 金蟾大王被玉皇大帝降罪,口咬金钱到人间助刘海店铺生意兴隆。胡秀英产下幼子,刘海的店铺生意兴隆。久而久之,其他商家纷纷效仿刘家,雕刻金蟾放在店内,寓意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民间传说相传常德城内丝瓜井里有金蟾,经常在夜里从井口吐出一道白光,直冲云霄,有道之人乘此白光可升入天堂。住在井旁的青年刘海,家贫如洗,为人厚道,事母至孝;他经常到附近的山里砍柴,卖柴买米,与母亲相依为命。一天,山林中有只狐狸修炼成精,幻化成美丽俊俏的姑娘胡秀英,拦住刘海的归路,要求与之成亲。婚后,胡秀英欲济刘海登天,口吐一粒白珠,让刘海做饵子,垂钓于丝瓜井中。那金蟾咬钓而起,刘海乘势骑上蟾背,纵身一跃,羽化登仙而去。后人为纪念刘海行孝得道,在丝瓜井旁修建蟾泉寺,供有刘海神像。 “丝瓜井”古城常德多古井,著名的有四眼井、丝瓜井、葵花井等。丝瓜井位于城内泮池街文条巷与丝瓜井巷交汇处。传说井水中有丝瓜影像,取井水置水桶和木盆等容器中同样现出丝瓜影像,因而得名(图366)。临井而观,井口直径五尺余,深约三丈多,上口小,下腹大,似缸倒置,井水清洌,冬暖夏凉,久旱不竭。丝瓜井历史悠久,具体建于哪个时代,无从考证。 人物原型据湖南常德周新国先生《武陵藏珍》考证,刘海戏金蟾,人物原型出自后梁燕山。后梁燕山有位姓刘名玄英的读书人,原名操,号海蟾,字宗成。此人好谈性命,崇拜黄老之学。传说刘海蟾两次遇到神仙,第一次遇到“正阳祖师”,第二次遇到“吕祖”。据《神仙通鉴》记载:“初遇正阳祖师,授以金液还丹之旨,遂弃官学道。后遇吕祖,乃改名玄英号海蟾子。复授以金丹之要,遁迹终南,修真成道。”有人说他是道教北宋第四祖。元代至元年间被封为“明悟弘道真君”。武宗时加封为“纯佑帝君”。有古籍说他是后梁广陵(今河南息县)人,也有说他是后梁陕西人。据说,有一天一位自称“真阳子”的道人前来拜访,和他大谈“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海蟾终于大彻大悟,弃官学道,遁迹终南山下。丹成后登录仙班,化鹤而去。道教南宗把他奉为祖师。正阳道人就是钟离祖师。吕祖指的是吕洞宾。吕洞宾是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号“纯阳子”。吕洞宾因科举不第而浪迹江湖,遇到了“正阳子”钟离权,钟离权赠与他丹诀,并把他带到终南山修道。吕洞宾应该是刘海蟾的师兄弟。刘海戏金蟾亦称刘海戏金钱或刘海洒钱。后人把刘海蟾这个名字一分为二:刘海、金蟾。又把这两个名字敷衍为“刘海戏金蟾”。 金蟾寓意“刘海戏金蟾”典故出自道教,由传说的辟谷轻身的人物附会而成。金蟾是一只三足青蛙,古时认为得之可致富。寓意财源兴旺,幸福美好。 明朝学士解缙有关对联:龙不吟,虎不啸,鱼不跃,蟾不跳,笑杀画中刘海。车无轮,马无鞍,象无牙,炮无烟,闷死阵里将军。 民间艺术常德民间以“刘海戏金蟾”为题材的雕刻众多,其中有一件竹雕笔筒颇具特色(图368)。该笔筒高14.5厘米,口径9.3厘米,底径9.1厘米,略呈扁园形。笔筒一面以留青浮雕技法刻肩披布衣,袒胸露乳,笑容满面的赤足仙人刘海,正挥动一根穿着铜钱的绳子,俯身戏逗一蹒跚爬行的三足金蟾。刀工简练,布局有致,十分生动传神。笔筒另一面刻一古代官吏奉禄的“禄”字。其下刻阴文行书四行:“不为利禄,清以奉公。”款署“己已年,玉亭”,下有单框方印“赵”。此笔筒应作于清同治八年(1869)。 故事涵义关于刘海戏金蟾,除爱情故事外,还有另一层含义,人们并不十分了解。据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湖南常德收藏家周新国先生的《武陵藏珍》考证,《列仙全传》卷七略云:刘玄英,号海蟾子,初名操,事刘守光为相。一日忽有道人来谒,索鸡卵十枚,金钱十文,以一文置之几上,累十卵于钱若浮图(塔)之状。海蟾惊异之,曰:“危哉!”道人曰:“人居荣禄之场,履忧患之地,其危殆甚于此。”海蟾繇此大悟,遁迹于终南山下,丹成,尸解,有白气自顶门出,化为鹤,飞冲天。清初褚人获《坚瓠五集》卷一亦云:“海蟾姓刘名嚞,勃海人,十六登甲科,仕金,五十至相位。朝退,有二异人坐道旁,延人谈修真之术。二人默然,但索金钱一文,鸡卵十枚,掷于案,以鸡卵累金钱上,嚞旁视曰:‘危哉。’二人曰:‘君身尤危何营此卵?’嚞遂悟纳印,入终南山学道而仙。”两处记载略有差异,但其基本含义一致。 身居官场,如履忧患之地,这是前人的思想。康熙年间,著名雕刻家吴之璠曾雕有“刘海戏金蟾”笔筒,其上题七绝一首:“谁是忘忧自在天,戏蟾拥慧对流泉,科头散发挥无事,终日逍遥不计年。”他欣赏刘海的“逃避”态度。该笔筒的作者则相反。 他认为官还是要人做的,应奉行的准则是“不为利禄,清以奉公”。这也是跳出“忧患之地”的最好办法。他的观点对后人是有很大启迪作用的。此笔筒发现于湖南常德。它的出现,可能与晚清史上影响巨大的“湖南新政”有关。据史记载:嘉庆、道光年间贪风愈甚,几乎无官不贪,大小官皆贪。湖南布政使郑源王寿,凡有新授州县官到省,都要勒索贿赂才准赴任,名为“买缺”,“以缺之高下定价之低昂,大抵总在万金内外。”如果新官无钱贿赂,便只好长期守候在省,久之资斧告匮,不得不知会州县书吏、衙役等携资来省活动。这样到任之后,钱粮则必假手于户书,漕米则必假手于粮书,仓谷、采买、军需等则必假守于仓书,听其任意滥取,加倍浮收,“上下交通,除本分利”。在贪污腐败的风气下,官僚们唯求官运亨通,招权纳贿而已,他非所闻。因而苟且偷安,庸庸碌碌,玩忽职守,荒怠政务,天下官吏皆然。 嘉庆、道光时期,清朝统治开始走向衰落,政治、武备日益腐败。1862年(同治元年)曾国藩叹道:“为德为才,得一已难,两者兼全,更不数觏。”当时稍有见知的官吏都认为要根除祸乱,非先治本整饬吏治不可。因此湘军的头目们把整顿吏治,修明政事看作是医治乱世、实现中兴的一大要政。他们对湖南吏治大力整顿,先后参革了新化、黔阳、桃源、嘉禾、龙阳、东安、巴陵、临武、宁乡等县的知县和澧州知州、岳常澧道道员,同时保举重用了一批精明强干的官员。又鉴于官民阻隔,上下之情不通,官场腐败的情况,采取掺沙子的办法,大力扶植新生力量,赋予他们亦官亦绅的权位,参与地方行政管理事务,使吏治有了明显改观。湖南官吏自巡抚起,以廉俭勤能相表率,故湖南统治阶级的政令通行无阻,“威行于府县,贪靡之风几革。”此竹雕笔筒当属此时所作。湖南整顿吏治的经验,成了“同治中兴”的样板。以后,周边各省照着湖南的办法去做,都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图369)。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