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刘发英 |
释义 | 1 江西籍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刘发英(1916~2002年),男,江西宁都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历任某部副师长、东北农垦总局供销处处长、黑龙江省佳木斯市肉联厂党委书记等职。另有湖北省长阳县龙舟坪镇花坪小学副校长、“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园丁奖”获得者、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 中文名:刘发英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出生地:江西宁都 出生日期:1916年 逝世日期:2002年 信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 ◎ 人物简介刘发英(1916~2002年),男,江西省宁都县石上镇莲塘村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2002年逝世。 ◎ 人物生平1933年8月,参加革命; 193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参加过平型关等战役。 历任某部副师长、东北农垦总局供销处处长、黑龙江省佳木斯市肉联厂党委书记等职。 1955年被授予中校军衔。 2 湖北省长阳县龙舟坪镇花坪小学副校长刘发英,女, 土家族,1970年3月生,1991年参加工作,湖北长阳磨市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小学高级教师。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龙舟坪镇花坪小学副校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助学启智工程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园丁奖”获得者,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湖北希望工程爱心大使。2005年她开展网络助学,共筹集海内外助学资金近200万元,资助了近千名名困难学生。 ◎ 人物事迹1991年,刘发英从湖北省枝城师范学校毕业后,自愿在最边远的山村小学支教18年,无怨无悔地把全部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山区教育事业。从2005年以来的7年里,她开展网络助学。2010年11月,在网友的帮助下,建起了“英子姐姐”助学网,并成立了一个助学团队,已有28名热心人士志愿加入,无偿服务。截止2011年8月1日,共筹集海内外助学资金180多万元,长阳及周边县市725名大、中、小学生得到“英子姐姐”的资助,不再为“上学难”而发愁。 ◎ 个人荣誉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园丁奖”(1996年); “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 (2011年7月); “湖北省第三届师德标兵”(2011年9月); 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2011年9月); “湖北省农村优秀教师”; “湖北希望工程爱心大使”;宜昌市“百名学生最满意的教师”; 宜昌市“三八红旗手”; 宜昌市“十大爱心妈妈”; 宜昌市师德楷模; 宜昌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 2010宜昌市十大民选新闻人物; 宜昌市关工委先进个人;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劳动模范;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优秀共产党员”;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十大杰出青年”;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首批骨干教师; “中国网事·感动2011”网络人物; 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称号。 ◎ 人物言论“看着山里的父老乡亲生活是那样艰难,我的心在流血;看到孩子们学习和生活的条件是那样艰苦,我感到心里沉甸甸的。我刘发英惟有扎根山区,认真工作,为山里的人民群众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尽自己的一分力,才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那些网友的爱心是最可贵的,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受他们的感动。” “无私奉献网络不虚拟,热心助学人间有真情!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把网络助学当作我教书育人之余的另一份事业,用心经营下去,为贫困孩子们多谋取一些救助,让更多的贫困学子沐浴到网络助学的恩泽,用实际行动履行我在党旗下的庄严承诺。” “‘英子姐姐’是一个爱心称号,它不属于我个人,它属于整个助学团队。” “本职工作外扶贫济困,是我无怨无悔的选择。我会沿着这条助学之路矢志不渝地走下去,把这份爱心扩大到宜昌市,让网络助学恩泽更多的贫困学子。”◆“我现在最盼望的是,把助学与感恩教育融为一体,鼓励孩子们学业有成找到工作之后,自愿成为‘英子姐姐’基金的资助人,把爱心一代一代传递下去。”◆“最期盼的,就是受助的学生将来工作后,能传承爱心,尽己所能,回报社会。” ◎ 人物故事自愿到边远贫困山区工作 一干就是18年 1991年6月刘发英师范毕业后,填写了"不回磨市,支援边区"八个字的分配志愿,因此她被分配到长阳最边远最贫困的黄柏山乡陈家坪小学支教。黄柏山远比她想象的更艰苦,那里山大人稀,气候恶劣,交通不畅,而学校的设施和办学条件就更差。校长把她引到一间土垒的小屋,找来两条板凳,在上面放上几块木板,这就是她的床。她不会做饭,很多时候只好靠吃面条生活。不过她不在乎,慢慢适应了这一切。 她把家访作为第一工程。她的学生分布在方圆几十里的高山峡谷之中,但没有哪个学生的家里她没有去过,很多还去过好多次。黄柏山的荆丛小路、悬崖栈道,无不留下她的脚印。通过家访,她真实地掌握了学生的家庭情况,千方百计地为困难学生排忧解难。 那时经常停电,她点着煤油灯或蜡烛,甚至吊着手电筒备课、批改学生作业,常常直至深夜。她对自己有个基本要求:“怎么也不能误人子弟!“她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逐步形成了收放自如的课堂教学风格。她热情投入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公开课,示范课、研究课多次在镇、县级获奖。她爱读书、爱思考,爱动笔,四十余篇教育教学研究文章先后在国家、省、市、县各级教育刊物上发表。 3年后,与她同来黄柏山的五位同事相继下山了,进城了,她也有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但最终选择了留下,在黄柏山坚持支教近12年。这期间,她于1996年获得“全国希望工程园丁奖”,1997年成为全县首批语文骨干教师(全县仅17人)。1997年4月黄柏山乡党委、政府发文开展向刘发英同志学习活动。 直到2009年8月她离开资丘镇,调进县城花坪小学时,共在黄柏山、资丘(2002年黄柏山乡合并到资丘镇)支教18年,而且从没有要求过调动。 敬业、执着、进取,她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优秀校长” 2003年3月,黄柏山乡合并到资丘镇后,组织上调她到白沙坪小学任校长,她在该校任校长5年,后来任凉水寺希望小学校长1年。2009年8月以来在县城花坪小学任副校长至今。 她在教育工作和学校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满腔热忱,真心诚意地理解、对待每一位教师,实实在在地关心、呵护每一位学生,和蔼可亲地接待每一位家长,精心营造健康和谐的教育环境。由于她的率先垂范,把所在的白沙坪小学和凉水寺希望小学建成为充满生机的“亲和校园”,打造出一支“和谐进取,共生共荣”的教师团队。她勤思考、肯创新,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率先开展了"民族文化进校园、民间艺人进课堂"的尝试。每年县教育局表彰的几类先进学校中,她所在的学校都榜上有名,获得了“宜昌市寄宿保育制示范学校”、“长阳县一等学校”等多项荣誉。 2009年8月,她家里几位亲人频遭变故,县教育局了解到她的特殊困难,主动将她调到县城花坪小学。当她要调走的风声传出后,当地干部、群众、家长20多人联名向县局写出《请愿信》,要求将她留在当地学校。县教育局曾派一位副局长专程前往当地做群众工作。后来人们体谅她的家庭困难,才予放行……调到县城花坪小学,刘发英分管学校德育、安全卫生和关工委等管理工作,2010年秋季学期花坪小学被县教育局评为十个“文明礼仪先进单位”之一,而她执教的花坪小学五年级语文总成绩在上学期期末考试时,在龙舟坪镇名列第一。 开网络助学先河,用真情凝聚四海爱心 刘发英因在网络上注册“英子姐姐”,开展网络助学活动而获得“草根英雄”、“中国好人”等称号。她与网络助学结缘始于2005年秋季,那时她在资丘镇白沙坪小学任校长,学校里有部分贫困家庭的孩子读不起书,面临失学危险,作为校长,她为此苦心焦虑……一次她接待了两位来自武汉“心之旅”的助学志愿者,才第一次接触到“网络助学”的概念,从那时起,她便也尝试着在“心之旅”注册了“英子姐姐”的网名,并开始通过“心之旅”发布资丘镇贫困学生的信息。 网络是虚拟的,存在不少陷阱。“英子姐姐”要想获得广大网民的信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她坚信信任是可以通过以心换心来获得的。为了尽快得到广大网友信任,“英子姐姐”在网上留下自己的真实信息,包括姓名、工作单位、职务、生活照片、电话和QQ号等。在与网友的交往中,“英子姐姐”总是亮真心、讲实话、吐真言,推心置腹,对方也通过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加以验证。这样,她很快赢得了大家的信赖,结识了不少同样愿意以真心相回报的爱心网友。 “英子姐姐”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打开QQ,一一解答网友们的提问,报告受资助学生的情况,接洽新的救助对象,经常忙到深夜。最初她对每一个贫困学生都亲自进行家访,获得第一手信息资料。后来她又动员资丘镇中心学校副校长孟小英、白沙坪小学教师罗忠秀、田太和、凉水寺希望小学校长肖光新、柿贝小学校长李国庆、资丘镇民营企业管理人员徐明江等人参与走访和提供贫困学生信息,然后她写成材料发布到网上寻求资助人。几年来,她建立了十大本网络助学资料,执笔撰写的走访贫困学生日记等资料达到五万余字。 “英子姐姐”经手的善款帐目都是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所有的助学款项,她都一笔一笔地在网上进行了公布,收到捐款数额多少,受助人是谁,受助人的收条和签字以及受助人照片都进行公布,从没有出现任何差错。多年来她为此支付的大量电话费、电费、交通费、文印费、接待餐饮费达万余元,都是她从微薄的工资中付出,从不曾从爱心网友捐助款中开支一分钱。 2009年“英子姐姐”从资丘调到县城花坪小学后,把网络助学也带到了县城,将助学的范围从原来的仅限于资丘镇贫困小学生和初中生扩展到了以县一中为重点,并覆盖全县各乡镇的贫困大学生、高中生、初中生、小学生,在网络上募集资金的速度也大大加快。 “英子姐姐”创办了“英子姐姐助学网”,不仅自己通过网络在海内外搭起爱心桥,而且在她的带动下,渐渐形成了一个“英子姐姐助学团队”。到目前为止,该团队共有成员28人,包括顾问组、走访组、联络组、网站技术支持等9个组。这个团队中,有退休副县长,有团省委青基会的领导,有全国劳模,也有县直机关的多名公务人员,还有3名海外爱心人士。 2011年元月,“英子姐姐”在共青团湖北省委和湖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支持下创立了“湖北希望工程英子姐姐助学基金”,并受聘为团省委“湖北希望工程爱心大使”。2011年1月27日,共青团湖北省委和湖北省青基会在武汉隆重举行了湖北希望工程英子姐姐助学基金新闻发布会,这标志着湖北省首个“草根”公益助学基金正式成立。武汉常阳新力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兵向“湖北希望工程英子姐姐助学基金”注入首期善款10万元。 ◎ 社会反响2010年以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日报》、《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湖北电视台等国内主流媒体纷纷报道“英子姐姐” 刘发英的感人事迹。2010年1月18日,《三峡日报》头版刊发通讯《跨越国界的“英子姐姐”》,讲述了刘发英网络助学的故事。新华社“中国网事”栏目2011年1月18日播发《乡村女教师网络募捐助学 资助460多名贫困生》后,“英子姐姐”网络助学的事迹在湖北宜昌引起强烈反响。2011年1月19日,宜昌市委书记郭有明日作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将刘发英同志作为创先争优的重大典型,组织好宣传和学习活动。郭有明在批示中指出,刘发英同志长期扎根山区,奉献教育事业,并通过现代网络技术,搭建起了山区贫困学生与外界的爱心桥梁,将真诚无私的爱心扩展为社会爱心,是新时期人民教师和共产党员的先进典型,宜昌各有关部门要将其作为创先争优的重大典型,组织好宣传和学习活动。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也作出了《关于开展向刘发英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决定》中指出,要学习刘发英同志牢记党的宗旨、心系群众的优秀品质;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助人为乐、诚实守信的优秀品德;持之以恒、克难奋进的进取精神。2011年3月23日,《光明日报》头版刊发长篇通讯《“英子姐姐”的爱心传奇—记湖北土家族乡村女教师筹资助学事迹》。2011年7月5日,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新闻直播间》两个栏目,分别报道了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龙舟坪镇花坪小学副校长、党员教师刘发英网络助学的感人事迹。其中,央视《新闻30分》在《我是共产党员》系列报道中,以《刘发英:托起大山的希望》为题,生动记录了刘发英坚持走访贫困学生、以网为媒汇聚爱心、建立助学团队和助学网的不平凡事迹。同日,湖北广播电视台总台公共频道《旗帜》专栏也对“英子姐姐”的事迹作了20多分钟的专题报道。2011年9月10日上午10:45分,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纪实》栏目播出《大山里的英子姐姐》。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