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刘德琏 |
释义 | 人物简介刘德琏原名刘德连,曾用名刘俊凡,1907年5月出生于湖南省宁乡县汤泉乡(今灰汤镇)。 人物经历1914年起,先后入乡村私塾、国民小学及县立高小学习。1924年秋,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受当时进步老师李维汉、周谷城等革命前辈的影响,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并经同乡人肖述凡介绍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后省立一师与长沙一中、长沙女师三校合并成立湖南省立第一初级中学,刘任校学生会主席。 主要贡献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刘德琏组织学生配合农民赤卫队反攻包围长沙城。次年遭国民党特务逮捕,关押至长沙陆军监狱署,被判刑3年。1930年7月,彭德怀率领的红三军团由平江攻入长沙,打开牢门,将政治犯全部救出。刘德琏获救后离开长沙,暂避宁乡、湘潭等地乡村学校教书。 1931年夏,因三年刑期已满,湖南警备司令部追捕的风声也冷淡过去了,遂改名刘德琏,考入长沙省立第一师范高师部。1934年毕业后在长沙明德中学任教员,1936年夏考入河南大学学习。1937年抗战爆发后,河南大学停课,回湖南参加抗日民众训练工作,先后在宁乡县、江永县担任训练指导员。1939年夏离开江永到安化蓝田(今涟源市城区),考入抗战时转移到蓝田的国立师范学院继续深造。1943年从国师毕业,先后应聘到长沙周南中学、明德中学及省立一师担任语文教师。1948年4月起,被长沙市政府任命为教育科长。 1949年1月,姜亚勋等人在宁乡举行黄唐起义,成立革命游击武装,后编为湘南人民解放总队湘中第一支队,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入湘作战。刘德琏与姜亚勋是县立小学及一师同学,得讯后便与姜部取得联系,充当该起义部队在省城的联络员,为姜部秘密筹募粮饷及军需品,并亲自送往宁乡黄材镇姜的部队。1949年夏辞去长沙市教育科长职务,经熟人介绍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会,担任由该会创办的“读者书店”副经理,推销进步书刊,迎接湖南和平解放。 1950年春,由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推荐,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1951年起先后在长沙市十四中、湖南女子师范学校任语文教员兼班主任。1957年任女师民盟支部主任。反右斗争开始后,刘德琏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受到停职降薪处分,并下放到农场劳动。1962年摘帽和恢复教师工作。1965年离开女师重回省参事室。1979年落实中央政策,其错划“右派分子”问题得到彻底平反。 刘德琏重回参事室以后,曾参加《辞源》修订和《湖南省志·教育志》的修撰及岳麓书社古籍整理等工作。此外,他还将自己过去的亲身经历写成回忆录,在湖南省《政协文史资料》等刊物上发表,如《马日事变后的长沙白色恐怖》《大革命时期第一师范的党团活动》《狱中琐记》等,共计20余万字。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