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刘宝镛 |
释义 | 刘宝镛,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研究员,导弹总体设计专家。 长期从事火箭的飞行力学和总体设计工作,曾参加我国第一代液体近程火箭和我国第一代固体火箭的研制工作,并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人物生平1936年,出生于天津。 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 1987年,他担任国家某重点工程总设计师。 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宝镛.学术成果自1987年开始,他担任国家某重点工程总设计师。 在研制工作中他面对困难,勇于攀登,深入研制生产第一线,大胆采用新技术,并组织攻破了十三大技术关键。他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技术管理措施,为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作风朴实正派,治学严谨务实,无私奉献,勇于开拓进取,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学术带头人之一。 在我国导弹事业的初创时期,他参加了仿制和自行设计,夜以继日地翻译文献资料和计算, 凭借深厚的学业基础,很快突破了偏差弹道的设计。由于工作突出,荣立了二等功。在我国第一个自行设计的导弹研制工作中,他首次提出关于最大耐程的检验问题,并成功运用了非中心T分布检验理论,开创了液体导弹最大耐程的检验工作。他作为弹道、气动、载荷工程组组长,参与了我国多个武器型号的研制工作,积累了较多的经验。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开始参与我国新一代固体型号武器的开创性研制工作。从基本原理着手,在没有现成资料可借鉴的情况下,发挥聪明才智,建立了一个新的弹道计算方程,并通过反复探索、试验,确立了一种满足要求的设计方法,为成功研制该型号作出了突出贡献。 他作为负责总体的型号副总设计师主持了该型号的全部研制工作和定型。该型号荣获国家科技进步获特等奖。 自1987年以来,他担任国家基重点型号的总设计师。面对这个要求高、难度大、周期紧的型号工程,在研制工作中,他大胆采用新技术(通常,研制新的型号,一般采用新技术皆不超过30%,而该型号采用的新技术却超过80%)并组织攻克了十二个分系统的13项技术难关,亲自主持,确定了大量具体技术方案,领导了各项重大的地面考核试验,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技术管理措施并亲自制定了《设计守则》和各研制阶段的考核标准,确保了关键技术的工程化和安全可靠性、实用性,方便了武器系统的维修保障。为该型号工程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他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 刘宝镛同志还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副总工程师和我国航天事业的重要学科学术带头人之一。 评价他为人谦和、作风严谨、工作扎实、精益求精、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作为国家某重点型号工程总设计师,他经常带领研制,队伍深入研制生产第一线,调查了解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进行综合技术分析,研究新工艺、集智攻兰,急国家之新急,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狠抓质量、可能性,促进度,确保了型号飞行试验的发发成功,创造了我国新型号研制的奇迹。 鉴于他在相关技术领域中的业绩,于2001年荣幸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