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刘柏龙 |
释义 | 刘柏龙(1982年7月15日--)贵州织金人。2005年毕业于哈尔滨商业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2006年进入南京大学学习项目管理研究生课程,2006年创办南京智培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从事教育培训业务。2007年5月1日创办互助求职网,并同时发起成立青年互助组织‘互友会’,现为互助网CEO。 刘柏龙为人热情好客,乐于助人,朋友满天下,人称‘小宋江’。 成长历程【1982-1988】: 1982年7月15日,刘柏龙出生于云贵高原腹地的贵州省织金县。这里峰峦起伏,千沟万壑,绿水青山,四季如春。小时候,看着眼前的大山,刘柏龙就一直猜想着山那边会是什么样子,于是常常爬上一个又一个山顶,却发现在山顶看到的,依然全部是大山。 这时候的刘柏龙就暗自下决心,要走出大山,到外面的世界去。 在家人的熏陶下,刘柏龙6岁开始练习毛笔字,7岁开始学习兵法,并开始听到三国演义、隋唐英雄传等动人的故事,这时候的刘柏龙就开始向往英雄的生活,立志长大后自己的人生就应该这样金戈铁马,运筹天下。 当然,这时候的理想是最不靠谱的。 【1989年--1994年】: 这是刘柏龙的小学6年时光,这一阶段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4年级之前,基本上很贪玩,喜欢弹玻璃珠,学习成绩也不理想,在全班中游。 第二阶段为4年级到六年级这两三年。这一期间,除了喜欢玩玻璃弹珠之外,刘柏龙还喜欢阅读各类小人书,尤其喜欢战争类的书籍,学习成绩同样在全班的中游水平。 【1995年】: 这是刘柏龙树立人生理想、改变命运的一年。这一年,刘柏龙将“胸怀壮志、走出大山、报效祖国”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尽管这一理想并不清晰,但是还是指引着当时的刘柏龙刻苦奋斗。当时刘柏龙在自己的卧室里,张贴了很多励志的书法贴,还在自己的笔记本的封面或者扉页上,也写了很多励志的话语。这些书法或者话语比如: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关终属楚……都是豪言壮语似的。后来慢慢成长,刘柏龙变得更加低调稳重,不想让更多人知道自己的梦想,这些话都没有再张贴,而是埋在了心底。 刘柏龙是一个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兼而有之的人,与一般人不同的是,刘柏龙一旦定下目标,就会马上开始奋斗,哪怕收效甚微,哪怕道路艰难,哪怕面对嘲讽和质疑,哪怕用一生的时间去努力,刘柏龙都不会放弃。其实人人都有梦想,但是绝大多数人都只是停留在‘想’的阶段,就算少数人去‘做’了,也往往动辄半途而废,浅尝辄止,这样又如何能够成大业呢?而刘柏龙与别人不同之处,就在于他非常理性地坚持自己的梦想,毫不动摇。 这一年,刘柏龙从小学六年级进入初一,从初一开始,学习成绩稳步上升,不再是小学时候那个天天贪玩谈玻璃弹珠的小孩子,而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听话懂事的中学生了。期末考试名次从全班中游进入前5名。 【1996年】: 初一下学期之后每次测验或期末考试,刘柏龙均在全级前2名。据说当时还有一个同学,成绩也很好,也是初中三年都保持在前两名,所以,几乎都是刘柏龙和这位同学将全校第一名和第二名垄断,每次不是刘柏龙第一,就是他第一,如果刘柏龙第一,他就是第二,如果他第一,刘柏龙就是第二,这种垄断一直持续到初中结束。那时候的第三名,经常换人,而且,他们与第三名之间拉开了很远一段的距离。据刘柏龙的初中老师讲,这样由两个人垄断第一第二的情况很少见。由于后来花在兴趣爱好上面的时间较多,从进入高中至今,刘柏龙就再也没有这样一直保持在前三名过。 【1997年】: 这一年刘柏龙的主要记忆就是学习,准备中考。这一年获得了很多奖励,如: 全校书法比赛获得第一名。 期中/期末考试均获第一名。 数学竞赛第三名。 英语竞赛获得第三名。 地理知识竞赛第一名。 …… 【1995-1998年初中3年小结】: 学习成绩较好,刘柏龙开始树立人生理想,并为实现人生理想而努力,这时候的刘柏龙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能够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所以将所以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学习上面,花在其他兴趣爱好上面的时间很少,其实这个时候,除了兵法之外,刘柏龙并没有发现自己有什么特别的兴趣爱好。 【1998年】: 刘柏龙从少普中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点高中织金二中。高中阶段,刘柏龙花了较多的时间来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写作、阅读,等。刘柏龙的兴趣特长逐渐以实用化为主。比如刘柏龙当时很喜欢的有:绘画、书法、文学、摄影、兵法等。但是当时的刘柏龙认为,像绘画、书法、摄影、这些特长,以后并不能助他实现自己的梦想,最多只能陶冶情操而已,但是像写作、兵法这些爱好,就可以帮助自己实现梦想。于是,在写作上,刘柏龙主要倾向于适用性文章的写作,刘柏龙认为写作要为现实服务,不能只是写自己的喜怒哀乐,不是纯粹的为赋新词强说愁;在兵法方面,刘柏龙认为纯粹的兵法,在现在和平社会已经不实用,但是兵法的内在纹理,古人的智慧,如果与现代商业、与心理学相结合,必能产生巨大的能量,商场如战场,而任何谋略都是基于对人的心理和对实务的分析判断,所以。高中之后,刘柏龙将学习之外的业余时间,都花在了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韬略智慧方面。当然,付出总有回报,高中三年下来,刘柏龙的写作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高中时候,学校几乎人手一份《语文报》,这份报纸是全国语文类指导周报,以语文教学和作文教学为主,每一篇文章的署名,都带有作者的详细地址。那时候学校号召语文老师和作文优秀的学生向这个报纸投稿,以提高学校知名度,但是屡投不中,多年来织金二中不曾在此报纸上出现过。此时的刘柏龙暗下决心:一定要让学校的名字出现在这份报纸上。但是高一下来,除了偶尔有一两篇作文被老师在课堂上念给大家听之外,刘柏龙并无任何文章投向语文报。 下半年,刘柏龙独自在学校旁边租了一间房子,安静地学习,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刘柏龙自己学着买菜烧饭,自己照顾自己,高中三年给了刘柏龙一个独立、安静、自立、自强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这三年的环境影响着刘柏龙今后的成长。十多年后的今天,每每有人去刘柏龙的卧龙岗作客,刘柏龙都可以轻而易举的下厨为TA们做一顿丰盛的家常便饭,甚至自己衣服纽扣掉了,刘柏龙都能自己操作针线熟练地缝起来……这些也都是因为高中时候刘柏龙就学会自立自强的结果。 【1999年】: 这一年刘柏龙喜欢上了写诗歌,变成了一个文学小青年,这一年,据说也是刘柏龙高中时代最有收获的一年。 这一年,刘柏龙买了很多诗歌类期刊杂志,开始狂热地喜欢上诗歌,并且几乎每天坚持写一首,经常用诗歌来写日记。9月份进入高二的时候,刘柏龙所写的诗歌已经超过100首。之后选择其中认为较好的几首邮寄到语文报去投稿。后来,中了一首《布谷鸟的歌》。刘柏龙终于实现了之前的‘要让学校名称出现在《语文报》’的短期梦想,而且还获得了一定的稿酬。 由于自幼喜欢兵法,刘柏龙开始运用知己知彼的原理,思索什么样的作品能够快速发表,思索杂志社的编辑们喜欢什么样的作品?其实除了作品本身有文学价值之外,无非是与时俱进、反映时代背景的文字,而不是纯文学的诗文。这一年适逢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刘柏龙分析在这时代大背景下,与西部相关的文学作品一定非常受到欢迎。于是写了一首诗歌《触摸西部的盛典》,随后邮寄去语文报,果然,半个月之后,此文又在语文报刊登出,短期内连续在语文报发表两篇诗歌,让刘柏龙在织金二中名声鹊起。 这一年是建国50周年,毕节市教委组织 “光辉五十年市中学生作文大赛”,当时的语文老师找到刘柏龙,要刘柏龙写一篇参赛。在这次大赛中,刘柏龙一举而中,获得一等奖。并因此在暑假的时候,和语文指导老师、校长一起参加市教委组织的获奖师生夏令营活动。 这一年,刘柏龙参加学校地理知识竞赛,获得三等奖。 另外,文学方面,除了在语文报连续发表两首诗歌和获得‘光辉五十年’中学生作文大赛奖励之外,刘柏龙零星有几十篇文章或者诗歌发表在各地的杂志和报刊上面,在织金县成为了一个小有名气的文学青年。“能够发表这么多文章,其实并不是我文章写的有多么好,我觉得最关键的,是我投稿之前,都会分析编辑们喜欢什么样的稿件,然后再投递,这样命中率很高。”刘柏龙在自己的获奖感言里这样说。刘柏龙一直声称要感谢自己一直喜欢的兵法,刘柏龙一直认为:兵法的东西虽然很老,表面看不适用,老掉牙了。但是如果融会贯通起来,认真领会其中深意,便会受益匪浅。兵法这个东西教给了刘柏龙考虑问题的角度和方式,教给刘柏龙如何洞悉人心和人性,教给刘柏龙如何做人做事,这些将使刘柏龙终身受益。 由于在各地的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很多文章,每篇文章上面几乎都带有刘柏龙的通信地址,所以每次文章发表之后,刘柏龙都会收到许许多多来自全国各地的‘粉丝’的信件。那时候,每天班级取信的同学每次拿着一叠信件进来,总会有好几封是刘柏龙的。“我本身也是一个很喜欢交朋友的人,所以也认真的回复了很多信件。和朋友们谈心,谈理想,谈学习,谈考试……。”刘柏龙这样说。 99年这一年,学校开始分文理科,刘柏龙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文科,由于自己向来不喜欢物理化学,所以分科后刘柏龙终于有如释重负、如鱼得水的感觉,成绩也进步的很快。 【2000年】: 这一年,教育部组织了一次以“环保科普”为主题的全国性作文大奖赛,在这次大赛中,刘柏龙又一鸣惊人,获得了全国特等奖。 暑假的时候,刘柏龙和语文老师一起去四川成都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颁奖典礼(路途费用均为教育部组委会提供)。参加完颁奖典礼之后,组委会又组织获奖者去九寨沟进行环保科普夏令营活动。据说,这次九寨沟之行,是刘柏龙第一次离开贵州省,这次出行使刘柏龙平生多了一个爱好:旅行。以至于后来进入大学之后,每到假期的时候,刘柏龙都会一个人背上个包去遥远的地方旅行,开学了再回学校。 从九寨沟回来之后,刘柏龙写了长篇游记《雪山草地见闻》,并在高中的校报上进行连载,一直连载到高中毕业之后。 这一年8月份,刘柏龙进入高三,由于高二花在写作上面的时间过多,刘柏龙的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尤其是外语和数学。所以这一学期,刘柏龙将重点放到了学习上。高考前的月考,刘柏龙多次进入前10名以内。 公元2000年这一年,刘柏龙18岁,18岁是一个成人的年龄了,刘柏龙意识到自己应该有成熟的心智,应该有做人做事的原则,应该学会独立的做人做事。这一年,刘柏龙一直在思考:什么是自己人生的立身立命之本?自己今后要给别人一个什么样的评价?在这个时代,要为自己、为家人、为朋友、为社会、为国家做些什么?自己又能做什么?……也就是在这一年,刘柏龙结合自己的性格、爱好特长、家庭环境、时代背景等,基本上把自己的做人、做事、理想、理念等进行了完整的梳理,并固定了下来。 这一年,刘柏龙以“四内四外”这十六字作为自己的做人准则,即:内严外宽,内方外圆,内智外愚,内理外感。(大意为:对自己要严格要求,对别人要宽厚体谅;内心要有原则,但外在可要尽量灵活圆润一些;内在要有智慧,但是表现要尽量愚钝老实;内在须理性,但是外在表现要感性) 俗话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一年刘柏龙将这句话修改为:“若只为己,天诛地灭”,并且将这句话作为自己的社会价值观和奋斗目标。这句话像一盏灯一样一直引领着刘柏龙,使他时刻记得:要让更多人生活的更好,而不是为了一己之私。刘柏龙认为:“我们降生在这个世界,来去匆匆,几十年很快就过,有一天当我们永远离开这个世界之后,我们会留下什么?我们要如何生存才有意义?所以,我们应该时时处处多想想别人,多想想社会,多想想国家,而不能只是想到自己,如果只是想到吃得比别人好,住的比别人宽,用的比别人多,出手比别人阔……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义?当有一天我们在弥留之际,回想自己这一生,会有什么感想?当然,我知道,绝大多数人都不可能像我这样想,绝大多数人都会只考虑自己,甚至很多人会嘲笑我的想法。但是正因为绝大多数人都考虑自己,我才要多考虑社会,这正是我的使命”。 【2001年】: 上半年,忙于准备高考,刘柏龙承认,这是高中三年来最累最苦最难熬的半年。当初本来刘柏龙是打算考发达地区的大学的,后来因为喜欢上旅行,所以刘柏龙立志要去一个最远的地方上大学,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去体验遥远的、异乡的风土人情,于是,刘柏龙选择了哈尔滨,填报了黑龙江商学院(正好是这一年改成了哈尔滨商业大学)。为什么考商学院?据说这里也有一小段与兵法有关的故事。刘柏龙认为:自己胸怀大志,一直梦想长大后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但是身在盛世,建功立业的机会没有乱世多,考公务员不能施展抱负,那怎么办呢?只有从商,商业报国。因为商业可以施展自己从小就喜欢的兵法韬略,可以将一份事业从0起步,从小到大,造福一起奋斗的伙伴。 这一年的高考之后,刘柏龙出去进行了一次毕业旅游。不过去的地方只是在贵州省内。 这一年的8月份,高考结果出炉,刘柏龙如愿被黑龙江商学院录取,学习财政学专业。 这一年9月13日,刘柏龙从西南地区的贵州老家千里迢迢来到东北边城哈尔滨,开始了他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涯。到学校之后的第一个月,刘柏龙写了长篇《北上录》,记录了自己从老家来哈尔滨的奇闻轶事和所思所感。遗憾的是现在同样找不到这件底稿了。据说那时候还没有上网,都是写在本子上,后来刘柏龙多次辗转,丢失了很多珍贵的东西,包括高中、大学的很多照片!大学之后,刘柏龙写的东西非常少,远远不及高中时代。 由于爱好广泛,刘柏龙在大一就加入了很多学生机构和学生社团:学生会,文学社,法律协会……于是冬去春来,校园了开始活跃着他早出晚归的身影。 【1998-2001年高中三年小结】: 这三年,与一般的高中生一样,刘柏龙的生活主要就是学习。但是在学习之余,刘柏龙的爱好和特长得到了拓展。这些兴趣和特长,将会使他受用不尽。不过,刘柏龙觉得自己高中时代的最大的收获,是自己对为人处事的思考与定位。 【2002年】 1,这一年,哈尔滨商业大学学生工作处成立勤工助学服务中心,专门为本校学生提供校内外的兼职岗位。刘柏龙被任命为宣传部部长,同时出任《勤工助学导报》主编,期间刘柏龙和伙伴们一起做了很多轰轰烈烈的工作和活动,刘柏龙的这一年过的非常充实和有成就感,帮助了很多同学找到了兼职,也举办了很多活动! 2,刘柏龙参与组织哈尔滨商业大学第一届社会实践活动,规模非常大,1万人以上学生参加,数百家企业前来招募假期兼职和实习人员。 3,大二下学期刘柏龙从学生会、各学生社团退出,专心从事学工处‘勤工助学服务中心’的工作。 4,暑假,刘柏龙一个人西去北京、内蒙、宁夏、兰州……等地,在兰州呆了一个暑假,并在一家文化公司做实习采编,期间学到了不少东西。 【2003年】 1,这一年,刘柏龙受校报负责人白老师的邀请,从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宣传部离职,创办‘大学生通讯社’,职责是协助校党委宣传部出版发行《哈尔滨商业大学校报》。 2,刘柏龙组织了‘中国第一届高校校报展’……等等一系列活动。 3,暑假的似乎后,刘柏龙继续去兰州,并在兰州呆了一个半月,期间在《西部企划》报、《华夏风情》杂志社兼职实习。暑假结束后,刘柏龙离开兰州返回哈尔滨,被任命为《西部企划》报驻哈尔滨联络人,《华夏风情》杂志社东北分社筹建负责人。 4,刘柏龙受邀加盟《大学时代》杂志社黑龙江记者团。 【2004年】 1,刘柏龙获得哈尔滨商业大学‘优秀共青团队’称号、获得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奖学金……等等 2,转眼大学到了最后一年,刘柏龙开始着手找工作,并南北各地往返应聘、面试,每到一地都和当地的网友互助……这些经历成了互助求职的雏形和起源! 【2005年】 1,05年3月份刘柏龙顺利在南京找到了工作,开始了难忘的3年南京职业生涯。 2,五月份,忙着毕业论文;6月份,忙答辩;7月初,毕业离校,经历了人生中最难忘的一次毕业! 3,年末,刘柏龙获得年终公司全体员工业务考试第1名。 【2006年】 1,6月份刘柏龙从公司辞职。之后创办南京智培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办公地点在南京珠江路百脑汇对面,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 2,7月份进入南京大学学习项目管理研究生课程。 3,这一年刘柏龙经常在自己家里接待外地来南京求职、旅游的网友,一年下来接待数百人次,被称为‘小宋江’。刘柏龙的住处也被朋友们称之为“卧龙岗”,可能是大家觉得刘柏龙和孔明隐居南阳的时候有些相识,加上刘柏龙的名字里有个“龙”字,所以便有了这个不是很贴切的名称,“卧龙岗”这个名称经过互友之间的口碑相传,加上媒体的报道,逐渐成了互助网和互友会总部的代称。 4,刘柏龙前往安徽滁州、宿州、蚌埠、马鞍山……等地旅行,并看望各地互友。 5,春节期间,刘柏龙应江苏卫视之邀到南京四方城接受采访,打那之后,媒体采访接踵而来!【2007年】 2007年4月上旬的一个下午,刘柏龙独自爬上南京紫金山,站在高高的岩石之顶,凝视着红红的太阳逐渐消失在远方的雾霭之中,感叹万千:自己已经毕业2年了,从小胸怀大志,腹藏韬略,可是到现在还是一事无成,也未曾遇到和自己志同道合之人;虽然有了自己的公司,但是这并不是自己的目标与追求。望着下面的城市里逐渐亮起了朦胧的街灯,刘柏龙觉得重新开创一个惠及更多人的事业,这样才能一步一步接近他的梦想。刘柏龙对着太阳落下去的地方长啸一声,竟惊起岩石下面林中鸟儿四处飞串。后来刘柏龙摸着黑路从山顶朝着玄武湖畔走下来,途中思考着前不久有朋友建议他做的事业---互助,前后左右的仔细考虑了这个事业未来三年、五年、八年、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之后是什么样子,考虑目前做这个事业需要什么条件,等等,之后刘柏龙便决定立即启动这个事业。回到家之后,刘柏龙马上联络那些通过互助结识的五湖四海的朋友,便开始了互助网的创办历程。 5月1日,刘柏龙自学网络基础知识,创办了互助求职网(一般简称互助网)。5月6日,网站正式公开上线。互助网致力于帮助年轻人结识天下朋友,并和全国各地的朋友们互帮互助。我们去一个陌生的城市求职、旅行、出差时,人生地不熟,常常会感到孤单和无助。如果事先在网络结识当地的可信赖的朋友,有了TA们的指导和帮助,情况就截然不同;出行就变成愉快的走亲访友。这就是互助网倡导的互助。 6月20,互助网的快速发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武汉《长江商报》报道了互助求职,标题为“异地互助求职风行网络”。文章指出:近日,‘互助求职’在网络逐步火爆,即将毕业走上岗位的大学生们通过网络互相协助,以降低求职成本,提高成功率。 7月15日,这一天是刘柏龙的25岁生日,这一天刘柏龙开始了自己上班后的第一次长途旅行---“西行记”:从南京冒雨出发,足迹经过合肥、寿县、淮南、武汉、湖南凤凰、贵阳、安顺、毕节、上海……等,历时半个月,刘柏龙每到一地都见到了当地朋友,玩的非常愉快,成为他最难忘的旅行之一。经过这次旅行,刘柏龙充分体验到了互助给出行带来的便利,于是更加坚定推广互助的决心,立志要弘扬互助精神,让更多人参与互助、分享互助,让互助惠及更多人! 8月份,《上海新闻晚报》、《上海青年报》、《东方网》等媒体从不同的角度报道互助网,称互助求职正在成为一种新潮流。 9月份,中国青年报-《青年时讯》整版报道互助求职,报道说“互助求职的兴起,为大学生求职带来了诸多便利,也可以扩大相互的交友圈和人际圈”。随后,中国之声广播电台,河北工人报,齐鲁晚报等媒体纷纷报道互助求职网。 10月,互助网启用“在家靠父母,出门靠互友”的口号,这一带有江湖文化式的口号引起了《北京青年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的广泛关注、报道并加以解说!随后的一个月,北京青年报、北京人才市场报、东方卫报、贵阳晚报、光明网等纷纷从不同的视角报道互助求职网。 这一年年底,在互助网广大互友的建议和支持下,刘柏龙发起成立公益性社会互助组织‘互友会’,倡导‘快乐互助!’ 12月,刘柏龙在南京大学接受江苏卫视采访。随后几天,江苏卫视播出互助求职专题节目,节目报道说:“现在又到了大学生找工作的时候了,找工作的时候,免不了要全国各地到处跑,去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人生地不熟,交通住宿该怎么办呢?最近兴起的互助求职帮了大忙。” 【2008年】 年初,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韩国KBS中央电视台、今日亚洲、天天商报、绍兴网等采访了刘柏龙的创业事迹和互助历程。 3月21日,东北新闻网报道互助求职网:“大学生网络‘互友’尝试异地求职” ,22日,《山西日报》以“互助求职山西受青睐”为标题,报道了互助求职在山西的发展状况。 4月3日,《广州日报》报道互助求职:标题为“网络互助、解决问题已成大众选择”,文章指出:异地互助,信息互补,大大降低了求职中可能遇到的各类风险。 4月12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通过外语频率向国内外听众讲述互助求职这种新现象。节目乐观预言“不远的将来,互助求职将会成为年轻人的求职潮流” 4月下旬,互助网一周年之际,刘柏龙携他的互助网团队从南京搬到苏州。 6月15日,北京地区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北京晚报》以《异地找工作 “互友”帮忙》为题报道互友事迹,报道以刘柏龙创立互助求职网为主线,讲述了互助求职这种新求职方式的现状和未来! 6月18日,江南时报、中国经济网、金融网、中青在线等媒体以《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为题,以刘柏龙的互助经历,报道了互助求职网的创办过程。 6月28日,《中国产经新闻报》记者采访互助JOB部分管理人员,对互助求职模式进行了高度评价。 6月下旬,社科院、北京律师协会的专家们对互助网进行指导!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赵萍女士对互助网发展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北京市律师协会消费者权益保护专业委员会邱宝昌主任在律法方面为互助网提供了指导! 7月3日,《金陵晚报》以“求职成本如何降低? 异地求职请找‘互友’帮忙”为题报道刘柏龙的创业历程,报道说:“……出现这么一群人,他们在不同的城市,通过网络认识了解成为“互友”,然后彼此为对方提供自己所在城市的交通、住宿、招聘会信息,甚至为这些异地来求职的朋友提供“导游”服务。这种互助求职的方法,正在网络上悄然兴起。……” 由于考虑09年年初将互助网总部搬迁到上海,08年8月份,刘柏龙从苏州来到上海考察,之后在上海组织了一系列互友活动,比如8月份的三甲港聚会,中秋活动,11月份的长风公园聚会,12月份的上海互友年会……等等。 12月26日,《湖北日报》报道了互助网。 【2009年】 2009年初,经过08年下半年的考察和组织多次活动之后,刘柏龙正式确定将互助网总部从苏州搬到上海。 1月8日,国内知名杂志《深圳青年》大篇幅刊发了刘柏龙创立互助网的故事,对这种新现象持赞赏和肯定态度,文章说:“让我们祝福这位年轻有为的小伙子吧”! 2月5日,来自中国最大的中文综合排行榜网的一篇文章显示,互助网已悄然位列中国大学生应该经常上的网站之一。 3月23日,大连《新商报》在“大连城事·鲜闻”版以‘大学生结互友异地求职、交通住宿资讯方面省钱省力’为题报道互助求职,文章以大连某互友前往上海求职以及东北某互友到大连求职的互助故事,报道了互助求职这种新的求职方式!文章说:“互助求职在我市大学毕业生中悄然兴起。许多毕业生通过互助求职网络认识异地“互友”,然后在去该地求职时,‘互友’会在住宿、交通、资讯、就餐等方面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而反过来,异地“互友”来连时,他们也会给予帮助。 ” 4月份刘柏龙组织上海互友前往朱家角踏青。 4月6日,上海知名报纸‘天天新报’以《异乡不陌生,求职也风光--大学生互助求职盛行》为标题,通过互友会成员的互助事迹,报道互助求职这种新型求职方式。文章最后评论说:“互助求职不是强调对等互助,互助的真正含义是一种接力帮助”。 4月7日,中国西北地区历史最悠久的大型城市报纸《西安晚报》在教育版发表‘个性化求职’文章,文章客观分析了互助求职这种个性化求职方式,文章说:“互助求职的求职模式,在渠道上通过熟人介绍,一般成功率不低,可以通过自己的人脉关系获取就业的信息,不拒绝任何可能的机会,各种途径都要尝试。” 4月17日,网上盛传‘准毕业生求职必做七大功课’,互助求职作为必做的功课之一而榜上有名。文章指出,准毕业生要做好七大方面的准备,即:“撰写简历、拍求职照、购置正装、恶补英语、准备实习评定、明确求职目标、异地互助求职”。在谈到互助求职时,文章指出:“在异乡就读的大学生可以考虑远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求职,或者回家乡工作。因此,若在9月初能寻找到异地求职互助的朋友或者能帮忙找工作的亲戚非常重要。据悉,有家名叫“互助求职网”的网站,通过互联网让陌生的网友相识,互通各大学招聘信息,了解当地风貌、生活成本和行业发展情况。” 5月1日,刘柏龙联络全国各地的互友前往互助网上海总部卧龙岗召开互友会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 5月26日,全国知名文摘报、安徽省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文摘周刊》在‘财富板’发布互助求职文章,文章讲述了我的创业故事,并对互助求职这种新兴求职方式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5月下旬,刘柏龙从上海出发,北上南京、郑州、开封等地看望互友,之后南下长沙,西去贵州。一路上拜访热心互友,并请教了各地热心互友对互助网和互友会未来发展的看法与意见。 7月4日,武汉《可乐》杂志以‘边交朋友边求职’报道了互助求职,文章讲述了刘柏龙在大学毕业时的边交朋友边求职的故事。 7月5日,北京电视台在《首都经济报道》栏目报道互助网,标题为:毕业生盛行异地“互助求职”。 7月29日,《共产党员》杂志09年6月份下半月刊报道了刘柏龙与互助网。 11月29日,《广州日报》在B11版以《异地求职“互友”帮你忙》为题,讲述了刘柏龙创办互助网的故事,以及异地求职的实用性。文章描述说:‘当互友自己或朋友的公司要招人时,他们会第一时间将告示贴上去。除此之外,如果是相识的互友,还会帮你介绍工作。’ 11月30日,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晚报《扬子晚报》报道了刘柏龙和互助网。文章说:“互助求职,最大的魅力在于‘人’这个因素。一样都需要坐车,交通上并不会省太多钱,但是有了互友这张‘人脉地图’,绝对会便利很多。” 12月份,互助网所在地从上海顾村搬到锦秋路上海大学对面。 12月27日,《辽沈晚报》用一整版的篇幅,以“在家靠父母,在外靠互友”为题讲述了互友会这种新现象,文章开篇指出:“随着现在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地选择异地求职,一种叫做“互友会”的新型求职方式正在大学生们中间悄然风行,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通过当地的互友在交通、住宿、就业等各方面提供各种力所能及的帮助,不仅降低了互友们的求职成本和旅游成本,他们还收获了朋友,甚至更多……” 【2010年:正在进行中】 现在,刘柏龙28岁,正在奔三, 刘柏龙依然昂首阔步信心满满走在梦想的路上。 尽管前进的道路充满荆棘和艰难, 但是刘柏龙始终坚信:有志者,事必成! 个人履历2005年毕业于哈尔滨商业大学财政学院。2006年进入南京大学学习项目管理研究生课程。 2007年根据自己的亲身求职经历创办互助求职网,提出了一种新的求职方式,在社会引起了巨大反响。 互助求职起源于2005年,而刘柏龙是国内供认的互助求职第一人! 04年底05年初,当时正在哈尔滨念大四的刘柏龙将要只身前往南方求职,在从哈尔滨到北京、大连、南京、苏州、上海、杭州、宁波等地求职的过程中,他一路上获得了当地网友热情的帮助:北京网友赶到火车站接、送他;南京网友安排他住在自己家里;苏州网友为他介绍工作;宁波网友周末带他去游山玩水,并请他吃品尝宁波小吃;上海网友周末陪他去人才市场,并帮他当求职参谋…… 毕业后,刘柏龙同样热情的接待了来自四面八方的网友:安排网友住在自己家里;帮助网友介绍工作;周末带网友出去游玩;……等等,受他帮助者达到数百人,因其热情好客,乐于助人,人称“小宋江”。 与此同时,如何让更多人享受到互助的好处,如何降低求职者的费用,如何使就业变的更容易,如何在求职的同时结交各地朋友,如何将烦躁的求职过程变的充满乐趣,一直是互助求职实践者们思考的问题。 众所周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逐渐平民化,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年比一年突出,越来越多的人需要奔赴外地,远走他乡,以寻觅更多的就业机会。 但是,赴异地求职往往会遇到种种困难。如目的地从来没去过,城市地形复杂,既没有人帮助,也没有同伴同行,或者即使有同伴,同伴对目的地城市也非常陌生,学子们到达目的地以后,往往需要查看地图、找人问路、搜索车站、安顿食宿等等诸多步骤,而这些事端又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花费过高的求职费用,有时候还会对外地气候、饮食、住宿等感到不适应,有时候甚至会遭遇蒙骗、偷窃、抢劫、传销等恶性事件……等等。 成就及荣誉经过反复实践和论证,刘柏龙带领“互助迷”们开创了“互助求职”、“互友”这些具有特色的概念!并于2007年5月1日创办了公益性网络互助平台----------互助网! 互助网提出了“求职+交友+互助”的新模式,将求职、交友、旅游、互助等等因素有机融合在一起,解决了大学生异地求职带来的种种不便,拓宽了就业渠道,使求职变的更节省、更温暖、更安全、更快捷!互助求职被‘80后’的求职者称为“革命性的求职方式”! 目前,互助求职悄然风行,互助已经成为网络时代新时尚!! 社会评价我们希望互助求职网使正在求职路上的大学生们找工作变得更容易。中国的这种生活方式不久就会传遍世界。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基于中国疆域辽阔,并且在就业方面大都市更具有吸引力的特点,大学生们在就业方面的互助互利成为韩国节目组十分感兴趣的看点,当然也是中国年轻一代描绘出的具有新意的风景。 ------------韩国中央-KBS电视台 随着网络时代和网络社会的来临,用网络互助来解决问题,已经成为很多人的选择。大学生异地求职往往多有不便,在互助求职论坛上联系一两个当地的网友,有的提供交通和住宿的指南,有的甚至直接提供免费住宿,既降低求职成本、又可以结交朋友。许多网络互助的温情故事不断地见诸报端,让我们感动。善用网络,可以让我们获益良多——除了帮助,还有爱心、温暖和回报。 ------------广州日报 到异地求职,意味着即将面对一个陌生的城市和一笔不小的开支,这是很多求职者在苦寻工作过程中难言的酸楚所在。近来,一种名为“互助求职”的新型求职方式正在网络上悄然风行,不少求职者通过网络交流平台,互相提供帮助,以此来降低求职的成本,提高就业的成功率。 ------------上海 新闻晚报 我们去一个陌生的城市,人生地不熟,交通、住宿等该怎么办呢?互助求职帮了大忙! ------------江苏卫视 1860新闻眼 目前在网络上开始风行的这种互助行为,应该主要是出于节约求职成本的考虑。互助的网友能提供相关的有用信息、资源或者是能够帮助解决求职过程中的食宿、交通问题,“互助求职”不失为现代求职的一种比较好的方式。 ------------浦东新区人才交流中心人才中介师 陆晴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互友”。大学生中兴起“互助求职”,加入互助网络的成员要接待外地来求职的大学生,帮对方安排住宿,各高校的招聘会时间、主题也都摸得一清二楚,此外还要随时留意各高校的内部网站,将相关信息提供给外地“互友”。如果他们到外地求职应聘,也将享受“同等待遇”。 ------------《中国青年报》一周声音栏目 去一个陌生城市找工作,人生地不熟不说,在交通、住宿、生活等方面花费也过多。这时如果有一个朋友能提供一些当地信息,并给予一定的帮助,那么无疑将事半功倍。这种“互助求职”的新型求职方式正在网络逐步火爆,即将毕业走上岗位的大学生们通过网络互相协助,以降低求职成本,提高成功率。 ------------上海青年报 谈及互助求职的好处,很多互友表示,异地求职最大的难处在于对陌生城市未知的恐惧及成本过高。而当地互友的出现,好像把异地求职变成探亲访友,一场求职下来,朋友又多了不少。同时还会节约成本,至少不会多花冤枉钱了。 ------------北京青年报 互助求职的兴起,为大学生求职带来了诸多便利,也可以扩大相互的交友圈。他们通常是在互助求职网站或者论坛认识,通过事先约定,当求职者去一个陌生的城市求职的时候,事先约好当地“互友”会在交通、住宿、租房、就业等各方面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中国青年报-青年时讯 这种被称为“互助求职”的新型求职方式开始风行,并得到了许多求职者的青睐。 ------------青岛财经日报 渐渐的,与刘柏龙联系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也形成了一个圈子互相成为朋友,都能彼此提供帮助。刘柏龙在南京的住所,经常会有从外地来宁找工作的大学生歇脚,他有了“小宋江”的称号,朋友们管他住的地方叫“卧龙岗”。 ------------金陵晚报 随着现在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地选择到异地去求职,一种名为“互助求职”的新型求职方式正在网络上悄然风行。 ------------河北工人报 近来,一种“互助求职”的新型方式在互联网上悄然风行。专家表示,找异地人帮忙的方式显然让大学生节约了求职成本。 ------------齐鲁晚报 眼下,不少大学生为了找工作,不惜全国各地奔波,他们中间流行一句话:“在家靠朋友,在外靠互友!”互友是一个网络,这些加入“互友”的人,可以为这些异地求职的大学生安排食宿,帮他们搜集各种招聘信息,甚至陪逛招聘会,如果他们自己到外地求职应聘,也将享受“同等待遇”——这就是最新兴起的“互助求职”。 -----------《北京晚报》 网络让求职方式多元化,互助求职成为新的风尚。互助求职的发展壮大让求职者有了新的选择,也给大学生创业以新的范例。 -----------中国产经新闻报 目前,尝试过互助求职的人谈论最多的是一个叫“互助求职网”的网站,因为有很多求职者是在成为该网站的注册会员后才享受到“互助求职”的乐趣的。互助求职起源于2005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逐渐平民化,越来越多的人需要奔赴外地,以寻觅更多的就业机会。求职者通过网络交流平台,互相提供信息帮助,以此来降低求职的成本,提高就业的成功率。互助求职的理念提出了“求职+交友+互助”的新模式,将求职、交友、旅游、互助等因素有机融合在一起,解决了大学生异地求职带来的种种不便,拓宽了就业渠道。 ------------北京人才市场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