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
释义 | 中国青年在五四运动时期,接受新文化运动和反帝爱国斗争的影响,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知识和真理,大批赴法国开展勤工俭学的运动。为“输世界文明于国内”,1912年,李石曾、吴玉章、吴稚晖、张继等在北京发起组织“留法俭学会”。当时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力赞此事。俭学会在北京成立留法预备学校,送80多人赴法俭学,1914年受袁世凯政府的阻止,被迫停办。以后李石曾等在巴黎华工中试验工余求学,1915年发起组织勤工俭学会,1916年3月,在巴黎成立华工学校,蔡元培等人还亲自讲授课程。 起源由于华工教育取得成绩,进而提倡国内青年学生赴法勤工俭学。同年3月中法两国人士蔡元培、吴玉章、李石曾、欧乐、穆岱等为了“发展中法两国之交谊”,促进中国经济文化之发展,在巴黎发起成立了华法教育会。1917年在国内也成立了华法教育会,组织赴法勤工俭学活动,事实上已成为该会的主要活动内容。北京留法预备学校也重新建立,并在长辛店、河北高阳县布里村、保定育德中学及成都先后成立各种各样的预备学校,为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发展“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广大青年在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压迫下,目睹国势危亡,面临教育遭到摧残,身受失学失业的痛苦。为了寻找救国图强,改造社会的知识和真理,同时受工读思潮的影响,大批青年投入了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当时湖南新民学会积极赞助,组织会员和湖南青年参加,蔡和森、毛泽东曾为此奔走联络。中国少年学会和天津觉悟社也都有成员参加。 1919~1920年间,先后共20批约1600多人到达法国。他们来自全国 18个省, 其中以四川(378人)、 湖南(346人)、河北(147人)为最多。基本上都是16~30岁的青年。此外还有湖南教育界著名的徐特立,蔡和森、蔡畅和他们的母亲葛健豪一家,王若飞和贵州教育界知名的黄齐生甥舅,向警予等近20名女青年。他们到法国后,有的先工后学,有的先学后工,有的边工边读。据1920年8、9月调查,当时有四、五百人进入70多家工厂,还有的当散工、干杂活。约 670人进入巴黎及各地30多个学校,其中多是首先补习法文,然后进入工业实习学校及其他学校学习。候工的勤工俭学生只靠微薄的维持费度日,生活极为艰苦。进入工厂后完全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和法国工人或华工一起劳动。每天 8小时工作后还补习法文或学习工艺。他们受到法国工人、青年、友好人士的欢迎和关切,广泛地接触了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实际。有些青年则着重锻炼自己,考察资本主义社会,接触工人群众,研究工人运动、研究社会主义思潮和马克思主义。例如蔡和森、赵世炎、周恩来等就是这样。 衰落1921年,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经过一系列矛盾斗争而逐渐走向衰落。由于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自身面临的经济危机日益尖锐,工厂歇工、工人失业、工潮迭起,勤工俭学生处于勤工困难、俭学不易的境地。当时入工厂者不到十分之四、五。中法反动当局和投机政客们又不满勤工俭学生日益走向革命的倾向,华法教育会于1921年 1月发出通知,宣告与勤工俭学生脱离经济关系。学生多方呼援无路, 2月28日发生了“争生存权、争求学权”的“二·二八”运动。6~8月,留法勤工俭学生又发动旅法华人反对北洋政府来法代表团以出卖国家权利为条件向法国政府借款3亿(后增至5亿)法郎的斗争。 9月,爆发了留法勤工俭学生联合一致占领里昂中法大学的斗争。里昂中法大学,原为勤工俭学生筹建,但创办后,却置留法勤工俭学生于不顾。留法勤工俭学生被迫联合行动,9月21日,各地代表125人到里昂占据了中法大学。但却遭到中法反动当局的迫害,他们在被因禁了28天以后,除了个别人外,大多数被武装押送回国。 低潮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从此进入低潮。但却促使了一大批青年新的觉醒,在劳动、学习、斗争中走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道路,一批共产主义战士成长起来。1922年6月, 赵世炎、周恩来、李维汉等同志在巴黎成立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团组织性质)。同年秋冬之际,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正式成立。1923年开始,大批人转往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4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开始,大批革命者先后奉调回国,成为中国革命的一支重要力量。在赴法勤工俭学生中,也有一部分人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参加政治活动,在国外学习科学技术,回国后从事科技方面的工作。 宗旨从俭学会成立到勤工俭学发动初期,主要宗旨在“输入西方文明”,其内容主要还是法兰西的民主自由思想和自然科学技术,仍是旧民主主义范畴内的教育救国运动。“五四”运动后,在各种新思想和“劳工神圣”呼声影响下出现的工读思潮,推动了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发展。工读主义思想影响很大,它把劳力与劳心的分离看作是社会不良的根源,因此,主张实行工读结合,人人劳力,人人劳心,劳动互助的新生活,以谋社会的改造,实现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自由平等的新社会。但那时勤工俭学运动中工读结合的主张包含了不同的内容。一是以勤工为手段,解决学费问题,以达俭学的目的。二是勤工与俭学都是目的,创“工读并进”的新生活、新社会。三是作为教育方法,主张“工学结合”,互相促进,学用一致,掌握生产知识和技术。四是提倡一种勤俭苦学的学风,进行劳动教育。这些主张都是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其教育的批判,对新社会新教育的探索。但想通过勤工俭学运动来改造社会是行不通的。 影响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在蔡和森、赵世炎、周恩来、邓小平等积极努力下,旅欧党团组织建立和进行了广泛的宣传组织工作,开展了革命斗争,它的性质和内容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大批青年在斗争实践中走上与劳动群众相结合的革命道路,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克服工读主义、无政府主义的影响,接受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成长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五四”运动时期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教育发展史上,都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 法勤工俭学运动高阳县修复学校旧址 中新社保定六月十九日电 (记者 吕子豪)“中国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故乡河北省高阳县,开始修复位于该县布里村的“国保”单位——中国第一所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旧址。该县县委宣传部十九日称,这所曾培养出颜昌颐、向警予等大批杰出人物,并与毛泽东、蔡和森结缘的学校,将以原貌重现。
据透露,修复设计规划和修复施工建设,均由河北省古代建设保护所承担。 一九一五年六月,法国巴黎豆腐公司的高阳籍工人,提出“勤于工作,俭以求学”的口号,受此影响,旅居法国的蔡元培等人在巴黎发起成立了“留法勤工俭学会”。为使留法青年出国前接受必要的技能培训,一九一七年夏,经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李石曾、段宗林在高阳县布里村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即“布里留法勤工俭学工艺学校”,主要教授法语、国文并进行工艺实践。当年九月,毛泽东、蔡和森等人专程到保定迎接前来报到的三十多名湖南籍学生,蔡和森担任“南方班”班主任兼国文教员。 该校先后招收学生二百余名,其中赴法成行的七十三名,培养了颜昌颐、向警予、马致远、何长工、王守义、唐灵运等一大批杰出人物。抗日战争期间,校舍遭日军破坏。一九五0年,由在北京做工的布里籍义士捐款重修。一九八0年,河北省政府出资落架重修。二00六年被命名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