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令续鹏
释义

个人简介

令续鹏,男,汉族,甘肃定西人,1966年4月出生,1989年7月参加工作,1990年11月入党,大学文化程度。

1989年至1992年9月,在陇西县司法局、人事局工作;1992年9月至1997年10月历任陇西县文峰镇副镇

长,党委副书记,镇长,党委书记;1997年10月至2004年2月任中共渭源县委常委、副书记;2004年2月至

2006年5月任中共临洮县常委、县委副书记;2006年5月至8月任通渭县委副书记、代理县长;2006年8月当

选为通渭县人民政府县长。2011年9月任中共通渭县委书记。

母校追忆

陇中黄土高原,山大沟深,降雨稀少,生态脆弱,环境恶劣,自古就有“陇中苦瘠甲于天下”之说,联合国粮农组织曾把这里界定为“不适宜于人类生存的地方”。坐落在这里的通渭县,因为红军长征榜罗镇政治局会议闻名于世,也因国家级扶贫县而远近闻名。改革开放以来,历届领导都为改变贫困而上下求索,奔走呼号,使通渭经济社会有了长足发展,但基础差、底子薄、人均水平低的基本县情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2005年全县实现GDP 8.87亿元,财政收入仅为2036万元,而财政支出高达2.5亿元,人均GDP分别比全省、全市低5489元和544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分别比全省、全市低453元和62元。2006年,一位年轻的县长怀着美好的憧憬,接过了发展通渭的“接力棒”。他,就是儒雅博学、年轻有为的令续鹏。

令续鹏,1986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天水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校期间,他团结同学,勤奋好学。1989年毕业,以优秀大学生身份,被甘肃省委组织部选调后赴基层锻炼,先后任陇西县文峰镇副镇长、党委副书记、镇长、党委书记、渭源县委副书记、临洮县委副书记、通渭县人民政府县长,他勇挑重担,默默奉献,自我砥砺,倾尽自己的心血和智慧,谱写了一曲艰苦创业、人生奋进的乐章。

“五县战略”:一个贫困县县长的施政方略

准确定位谋发展

令续鹏在工作中一直坚持这样一个观点,就是每干一样工作,都先制定符合实际的工作目标。在担任陇西县文峰镇党委书记期间,他在全面掌握了全镇十三个村的情况之后,分别帮助每个村制定了行之有效的工作思路和奋斗目标,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峰镇也成为全市经济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乡镇之一。到通渭工作之后,他既没有过多的评价,也没有轻易地表态,而是坚持下基层、跑乡镇、进机关,全面地了解通渭的县情,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他感觉到,与周边县区相比,通渭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受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广大群众创业意识不强,还处在一种“种什么、吃什么”、“提篮小卖”的状态中,农业产业化还没有真正形成;在县域经济发展上,缺少亮点、没有突破口;更让他感到棘手的是通渭县的计划生育工作底子薄、水平差,已成为制约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因素。这些与周边县区的差距和各种困难使令续鹏陷入了深深地思考,如何扭转被动局面,已是迫在眉捷。很快,他和县委、县政府班子一道审视县情,统一思想,决定变压力为动力,在困境中谋求发展,在被动中寻求主动,立足通渭实际,制定了“生态立县、产业富县、工业强县、文旅活县、科教兴县”的工作思路。同时,他对县长这个角色准确定位,把工作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抓难点、破难题上,从创建机制入手,计划生育、马铃薯种植、劳务产业、梯田建设、项目建设等重点工作考核奖罚办法随即出台,调动了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起来。

生态立县夯基础

通渭是一个有四十多万农业人口的农业大县。农业兴,则百业兴,这已经成为每一个通渭人的共识。但是,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基本县情,却严重制约着通渭农业的发展,尤其是全县180多万亩耕地,还有40万亩仍是25度以上的坡耕地,土地跑水、跑土、跑墒,投入大于产出,改土造田,兴农治水成了令续鹏施政的头等大事。

从2006年开始,令续鹏就把兴修梯田作为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的突破口,动员全县上下,树立对象就是任务的理念,提出了按人均4.5—5亩梯田,5—7年或通过争取项目用更短时间实现梯田化的目标,坚持高标准规划、大规模实施、强力度推进,全民动员、村村布点、攻坚克难、大打梯田建设“人民战争”。并认真研究筹资运作机制,探索成立村民理事会,运用“一事一议”的办法筹资筹劳,当年共投入资金700多万元,兴修梯田5万亩。

通渭缺水,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每年到干旱最严重的季节,大多数群众生活用水都十分困难,什么时候能不为水犯愁成为通渭人世世代代的一个梦想。2006年,在令续鹏的带领下,通渭县新一届政府班子,在以前实施南部农村饮水安全一期工程的基础上,认真组织实施了二期工程,当年又解决了1.5万人的饮水困难,广大山区群众实现了由没水吃、吃窖水到用上干净自来水的历史性转变,实实在在地圆了几代通渭人心中的梦想。

产业富县促增收

通渭贫穷,穷就穷在农民增收难,广大农民一年四季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劳作,但收获与付出却不对等。针对通渭实际,令续鹏坚持抓了马铃薯、草畜、劳务三大富民富县的产业。

通渭有种植小麦的传统,但小麦种植效益低下,为了调整结构,让广大群众种植高产高收的马铃薯,令续鹏着实费了一番心思,他和县委主要领导公开向全县广大农民致信,与广大群众算了四笔对比帐,即算种植马铃薯与小麦的对比账、农民算良种良法的增产帐、算反季节销售的增收帐、算形成规模后直接进入终端市场的增收帐,积极引导农民调整结构,扩大马铃薯种植规模,抓品种改良和机械化生产,培育 协会和运销大户,2006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了52万亩,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收入375元。

令续鹏到通渭工作后,曾多次强调要把劳务产业作为减少农民、富裕农民、提高农民和激活全社会创业意识的战略举措来抓,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如组织季节性赴疆拾花工作,这是农民增收的一个“短、平、快”项目,但是以前由于引导不到位、机制不顺等原因,广大农民对政府的组织工作有逆反心理,致使工作难度较大。为此,令续鹏在加强宣传的同时,充分运用市场手段,主导建立了群众自愿参与、能人带队、中介机构牵线搭桥、政府提供服务的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群众赴疆拾花的积极性。为了保障农民工的权益,县上派出了专门的跟踪服务队和卫生队员,在2006年赴疆拾花工返乡时,凌晨4点多钟,令续鹏和其他领导赶赴定西火车站迎接,令续鹏一边和农民工嘘寒问暖,一边祝愿大家日子越过越好,在场的农民工许多都感动地流下了泪水。2006年全县农民人均从劳务产业中获得收入670元。

工业强县求振兴

通渭地方工业起步较早,早在80年代就形成了以粉丝、味精、地毯为主的工业体系,曾经名噪一时,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全县工业经济由于机制、体制等方面的原因,效益逐年下滑,到90年代后期,大多数企业都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县上先后采取拍卖、破产等方式进行了改革。

令续鹏到通渭后,他对通渭的工业经济很有感慨,他一方面佩服通渭人的聪明才智,一方面又为通渭的工业感到惋惜。由于政策等方面的原因,通渭的工业企业大多数改革不到位,工人集体上访,矛盾重重。面对现实,令续鹏毅然提出了“以农兴工、以工带农”的思路,决定通过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振通渭工业。

天耀草业科技有限公司是通渭县也是定西市唯一的一家草产业龙头企业,2006年,企业由于流动资金不足,曾一度处于停产状态,为了帮助企业,令续鹏曾带着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多次与省开发银行衔接,争取贷款,终于省开发银行的领导被他的执著精神打动了,他们通过市场调查,决定为天耀草业公司贷款500万元。

投资环境是令续鹏一直比较关注的问题,他经常说:“我们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我们有诚心、有诚意,我们要坚持以诚待人,以诚取信,以诚赢得投资”。他下决心整顿政府机关“门难进、眼难看、事难办”的衙门作风,还得罪了不少人,但是从此通渭的干部作风变了,投资环境也优化了,来通渭投资的人也多了。

文旅活县激活力

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令续鹏一致认为要有支点、有亮点、有突破口,他经过调研,认为通渭的支点应该放在文化和旅游上,因为通渭是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全县活跃着一支以农民为主体的3000多人的书画创作队伍;同时,县上还有国内少见的复合型富质高热温泉,是东汉著名夫妻诗人秦嘉、徐淑的故里,也是一片红色革命圣地,中国工农红军途径通渭时,在榜罗镇召开了政治局会议,正式作出了将红军长征落脚点放在陕北的重大决定。

2006年,县上提出了“举红色旅游旗、打温泉休闲牌、兴通渭农家乐”的旅游总体开发思路,由令续鹏亲自负责,把温泉开发作为膨胀城镇经济、激活县域经济的突破口,作为聚集人气、提升形象的亮点工程,投资720万元,建成了温泉接待中心,并做出了温泉城建设规划。通过多方努力,争取到投资1400多万元的榜罗镇革命遗址红色旅游景区建设项目,编制完成了全县旅游业总体规划。

通渭县南街道路年久失修,群众一直意见较大,并形象地称为“晴天扬灰路、雨天水泥路”。令续鹏认为要实施“文旅活县”战略,城市形象十分重要,为此,他又亲自负责,多方筹资,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内,将南街道路全部硬化,并建成了文化广场和滨河路,实施了亮化、美化、绿化工程,目前,一个崭新的县城已展示在人们面前。

科教兴县抓民生

在通渭,群众最关注的、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上学难、就医难、社会保障不到位。作为一县之长,令续鹏一直坚持认为,必须把民生问题放在政府工作的首位,他一直说,政府工作的最终目的是要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令续鹏一直重视教育,在渭源县担任分管文教卫生工作的县委副书记时,他就深知农村孩子读书的艰辛,他经常说“穷不读书,穷根不断;富不读书、富不长久”,他四方奔走,争取项目,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使渭源90%以上的学校实现了“一无两有六配套”,如期完成了“两基”攻坚目标。在通渭,在抓学校硬件建设的同时,他针对教师中的一些不良风气,重点抓了师德师风建设,全县“尊师重教,助学相长”的氛围更加浓厚。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在农村十分普遍,许多贫困群众小病不吃药,大病不住院,往往因为缺钱致使小病变大病,大病变重病,甚至失去生命。2006年,令续鹏抓住国家实施新型合作医疗的机遇,经过多方争取,通渭县终于被列为试点县,于2007年1月正式启动实施,广大群众“治病难”的问题将基本解决。

通渭由于以前工业企业相对较多,下岗失业人员也多,社会保障问题群众一直十分关注,为了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机制,令续鹏专门安排制定了城市低保、社会公益性岗位人员录用和灵活就业人员落实社保补贴清查清理工作,真正实现了公开公示、透明操作,营造了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谈到令续鹏在通渭的工作,不得不说人口和计划生育。由于受传统农耕思想的影响,通渭人的生育观念一直比较落后,计划生育工作一直处于全省、全市的最后位置,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令续鹏和县上四大班子领导一道,认真研究部署,以坚决的态度,彻底解决了城镇党员干部职工违法违纪生育问题,并高标准实施奖励扶助、乡镇服务所建设和人口信息网建设“三大工程”,走在了全省同类县的前面,打破了坚冰,破解了难题。

励精图治谱新篇

攀越没有终点。对于通渭的发展,令续鹏还有更宏伟的目标。将近一年时间里,他走遍了全县18个乡镇和部分村社,全面了解了通渭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他在进行通渭县新农村建设模式的构想。在反复酝酿之后,他提出了 “山顶林草戴帽、山腰梯田洋芋、山涧塘坝蓄水、山底特色种植”的农村发展路子,发展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目标;实施 “三清五改两普及”(清淤泥、清垃圾、清路障,改水、改道、改宅、改厕、改圈,普及沼气池和太阳灶)工程,培育新型农民,营造“村庄美、风尚好”的农村新风貌,实现村容整洁,乡风文明;搞好“一会一带一联一创”(“一会”即成立村“两委”班子领导下的村民理事会,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集中民智,办好农民自己的事情。“一带”即政府扶持能人,让能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一联”即农村小组内3-10户家庭为一联,解决劳务输出后留守劳动力短缺等问题,并发展适度规模的土地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一创”即鼓励和支持返乡能人进行二次创业,领办、创办产业协会和龙头企业,加快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活跃城乡经济),实现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模式。针对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不足的问题,他提出了在城郊区、温泉旅游景区、榜罗镇红色旅游景区、建成集旅游、餐饮、服务于一体的、具有通渭民俗民情、浓厚文化氛围的“通渭人家”,在县城西川建成温泉城,充分利用农家特色资源和通渭书画艺术资源,大力发展农村休闲娱乐旅游经济,兴通渭农家乐。今天,全县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的农业经济稳步推进,以“绿化、亮化、净化、美化”为目标的城市建设如火如荼,以红色榜罗、温泉、农家乐为主的旅游经济蓄势待发,不久的将来,一个“富裕文明、开放和谐”的新通渭定会展现在人们面前。

这就是令续鹏,一位从天水师范学院走出、在基层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他是一位智慧型的领导,他的“五县战略”是一种创造,实实在在体现的是发展的要务,民生的主题,和谐的追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努力;实实在在解决的是落后的问题,贫困的问题,活力不足的问题。作为一位铁血男儿,他工作上雷厉风行,敢抓敢管,作风硬朗,赢得了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但在内心深处却常常对父母妻儿不无愧疚。他一心扑在工作上,把教育子女、操持家务的重担交给了贤惠的妻子,照顾老父、老母的责任托付给兄弟,女儿想和父亲在桌上吃顿团圆饭,居然成了奢望。对此,令续鹏总是满怀歉意,常常表示要补偿、要感谢,可一工作起来,这种补偿和感谢又成了空许的诺言。有时候,令续鹏也忍不住叹息一声,只能等到退休以后了!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令续鹏常勉励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人应当在生命的起跑线上,在广阔的社会天地里,施展自己的才华,大显身手,挥洒青春,建功立业,为社会奉献。他这样说也在这样做。我们深信,凭着他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将会创造出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20:5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