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灵秀山 |
释义 | 简介灵秀山位于福建省石狮市西南境内,海拔174.2米,与泉州城东的灵山,晋江安海的灵源山成鼎足之势,并称为泉州“三灵”。 灵秀山前有高耸的宝盖山,面向深沪湾,远眺一片白浪滔滔。山中有奇峰秀岭,群山环绕于左右;下有江水青池,折流而东,泻出岩谷之间。 灵秀山根脉由晋中罗裳山逶逶而来,峰岭峭拔奇伟,如拱如揖。东至东山,西至坑尾山,南至横山,北至莲花山和大别山。周环二十余公里,状如飞鹤。灵秀一峰,其垂脉又分为五个小山峰,分别排列于前提、牟尼山、东山、大山墩、莲花山和乌石山,成为“五峰朝鹤”之势的奇观。 灵秀山钟灵毓秀,风光绮丽。峰峦叠翠,岩秀谷幽;奇花异草,万紫干红;松柏葱郁,果韵飘香;沟谷泉清,流水潺潺。 灵秀胜景灵秀山胜景良多。清代《晋江县志》载,其古迹有:“凌霄塔、七佛塔、方外亭、透龙泉、青莲池、濯足池、待月桥、君子石、盘陀石、龙蛇洞”等十处胜景。 又《容卿蔡氏族谱》载:山上有白鹤井、应潮窟、百丈泉、鸡鸣岗、香烟石、中山景、牛眠石、出米石、仙脚迹和牛脚迹、空相兰花、钟鼓鸣禅及真武踏龟等十二奇观,以及三十五峰、四十余处名石等景胜。 六十年代以来,容卿大队更于灵秀山麓兴建水库,建立果林场,养鸡场。而今山上,水波荡漾、柑桔遍坡,鸡鸣山岗,灵秀山更显娇姣。 灵秀山金相院灵秀山古来有寺观,清道光《晋江县志》载:“空相院,原名栖真寺”;隆庆《泉州府志》载:灵秀山“上有小岩,昔人结庵其侧,海潮至则石润,退则石燥,因名海潮庵”;引闽书》载:“山旧有空相院”;据此可知金相院原名栖真寺,并曾一度改名海潮庵。寺始建于隋初,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僧如默重建。据说山上有“空兰奇香”之异,乃改名“空相古地”。历宋至元,寺毁于兵燹。明永乐五年(1407),檀越容卿蔡氏二世致政独资重修,历三载而成。种榕树于左埕角,以荫风水;置田产以供僧人生息、衣食香灯之需。嘉靖间,寺又毁于官绅恶僧之手。崇祯八年(1636),容卿乡人临孚、天孚、周孚和苇孚四人捐资献工,与僧众竭蹶经营,再次重建,并易名“空相院”。 迨本世纪二十年代,寺院因年久失修,又告破落。主持僧转博和尚以出家入世之愿,率僧众披荆斩棘,开荒辟田,封山造林,莳花制药,经十年锐意经营,成为有寺以来最为鼎盛时期。时人号其为“万金”,故又改名为“金相院”。 为重建寺宇,转博和尚多方联系邻近各村主事,成立董事会,致力争取华侨捐资建寺。经十年经营,整修大雄宝殿、功德堂,扩建海潮庵、仙公楼,新建天王殿、钟楼、空门、宋和尚塔、火葬场、骨灰塔、金鱼池、花圃,以及修筑通向山寺之道路多条。至此,寺院恢宏光大,面貌焕然一新,成为晋南一游览胜地。 灵秀山金相院确为古今游览胜地。四方民众及归国侨胞联袂莅临观光参拜;每年秋季,晋南各校学生登山远足,络绎不绝;更有名士宦达于此探幽访奇,流连忘返。隆庆《泉州府志》载:宋石起宗曾于此读书,后中解元;宋泉州太守王十朋也曾“偷闲”到此一游,并留下“小小精蓝亦自奇,一峰灵秀隐幽姿。无缘细听山僧话,太守偷闲只片时”一绝于石壁上。其闲情逸趣,向来传为佳话。 五十年代,由于国防需要,部队进驻寺院,僧侣迁并于安海龙山寺,香央遂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重申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重视保护名胜古迹。经容卿村重修金相院筹备组的艰苦努力,终于八十年代中获准收回旧寺址。现正加以整修,并拟辟为旅游区。 石狮建市后,容卿侨星巨子蔡清洁先生返梓,与村人共议开发灵秀山,重修金相院大计。经研究,其初步规划为:以修复、扩建金相院为中心,逐步恢复原有名胜景点;并着眼于开放改革的需求,相应兴建一座三星级旅游宾馆,一座旅游、度假、疗养多用的灵秀山庄,以及建立青少年娱乐场、成人文娱设施、商业综合服务部等等。预计经十年左右之努力,灵秀山将建成一个以金相院为中心的公园式的文化旅游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