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释义 | 简介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毛乌苏沙地边缘,宁夏灵武市境内引黄灌区东部的荒漠区域,地理坐标为东经 106°20′22″~106°37′19″,北纬37°49′05″~38°20′54″,属荒漠类型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南北长61km,东西宽21km,总面积7.48万hm²,其中核心区面积31 318hm²,缓冲区面积18 606hm²,实验区面积24 919hm²。200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对象主要保护对象是1.73万hm²以柠条为主的天然灌木林生态系统和2万hm²以猫头刺为主的小灌木荒漠生态系统。野生植物53科170属306种;野生动物23目47科115种,占宁夏回族自治区野生动物种数的43.3%;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发菜,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沙芦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大鸨2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鸢、大天鹅、鸳鸯等20种;列入濒危野生动物国际贸易公约保护的有绿翅鸭、白琵鹭、猎隼等23种;列入中日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协定的有凤头鸊鷈、草鹭、大麻等39种;列入中澳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协定的有普通燕鸥、白眉鸭、琵嘴鸭等8种。 地理位置保护区地理位置特殊,与河东机场相毗邻,其北界距银川市仅10km,其西界距黄河5~10 km不等,而这之间还是引黄灌区的农业主产区,并有307国道和大古铁路在此贯通,这里地势又呈东高西低状,沟水均向西流入黄河,因此它在保卫母亲河,维护河东机场的安全,使铁路、公路不被冲毁和沙埋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它又是宁夏引黄灌区几十万公顷良田的天然屏障,对银川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自然地理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74843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31318公顷,缓冲区面积18606公顷,实验区面积24919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荒漠生态系统及典型的荒漠野生动植物资源。范围在东经106°20′至106°37′,北纬37°49′至38°20′之间,东自宁蒙边界在明长城交汇处为起点,向南至黄草沟口西1公里,经任家庄西2公里向南至甜水河道班小路与307国道交叉处,沿307国道拐至公井子桥,向南至老圈坑小路口,沿古羊铁路至大疙瘩瘤子向南到金家沙沟口、再至鸡心沟口;南自鸡心沟口向西至散杈子北2公里处,再向西拐至龙坑井南1.5公里处,延至车路沟羊圈东1公里处;西以车路沟羊圈东1公里处,向北沿1250米等高线拐至狼永公路k10号桩,经掏葫芦至东干渠向北延伸1.2公里经庙梁子沟至东干渠泄洪道,向北沿1150米等高线穿越海子墩、307国道、庆沟、天池沟至横城;北自横城沿明长城向东至宁蒙边界交汇处。调整后保护区共设核心区3处,即北部猫头刺荒漠核心区,中部柠条群落荒漠核心区和南部猫头刺—沙冬青荒漠核心区。 气候 保护区地处宁夏东北部的鄂尔多斯台地,海拔1250米,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特点是:春迟秋早,四季分明,干燥,雨量少而集中,蒸发强烈,气候干燥,晴天多,雨雷少,寒冬长,夏热短,温差大,日照长,光能丰富,冬春季风、沙天较多。 全年日照时数3080.2小时,平均无霜期157天,植物生长期持续170天,年平均≥10℃,积温3351.3℃,年平均气温8.8℃,年均降水量206。2-255.2mm。全年降水量的80%集中在7、8、9三个月,年平均蒸发量1933.3mm。 保护区深居西北内陆高原,属中温带干旱气候区,四季分明,最显著的气候特点是干燥、风大、沙多,年平均气温在8-9℃之间。保护区全年的降雨量不多,但地表水源充足,“绿洲效应”显著,空气湿度较大。 土壤 土壤以灰钙土为主,分为普通灰钙土、淡灰钙土、底盐灰钙土、侵蚀性灰钙土、山地灰钙土和风沙土。 生态旅游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结合保护区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展生态旅游项目,开发了农家乐,大漠风情、科普考察等广大中青年游客喜爱的项目,显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管理状况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芨滩防沙林场),地处毛乌素沙漠西南边缘,是一个以防风固沙造林,保护生态环境为主的国有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上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下设6个职能科室、6个管理站、4个企业、1个公安分局,现有员工476人,经营管理面积148万亩。其中保护区核心区面积47万亩,缓冲区面积28万亩,试验区面积37万亩,防沙林场面积35万亩。保护区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类型多样,分布着中国面积最大、防沙治沙效果最好,长势最喜人的27万亩天然柠条林和30万亩猫头刺植物群落。另外还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发菜,二级保护植物沙芦苇,珍稀濒危植物沙冬青等306种旱生沙生植物,115种动物。同时,保护区在保护黄河,维护河东机场的安全,使铁路、公路不被沙埋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宁夏平原几十万公顷良田和首府银川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也有很大保护作用。 自1953年建场到现在,总共治沙造林面积35万亩,控制流沙面积40万亩。使局部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2006年,职工人均收入达到20487元,初步实现了沙漠绿、场子活、职工富的奋斗目标。管理局防沙治沙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得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管理局考察工作时说:“你们的工作很艰苦,但是很有意义。”亲切勉励我们继续把防沙治沙工作做得更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来管理局视察工作时,高度赞扬我们:“你们在茫茫的毛乌苏沙漠,筑起了一道绿色生态屏障,为再造西部秀美山川做出了突出贡献”。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政府主席马启智等领导也先后视察管理局,亲切勉励我们,要坚持不懈地防沙治沙,为保护母亲河,为保护家园做出更大的贡献。在中联部、外交部、国家林业局的组织下,美国、英国、香港等近100个国家和地区的政要、专家、学者前来访问和考察。英国保守党督导布郎先生说:“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是大家共同的责任,白芨滩人创造的防沙治沙成果,令我们感到钦佩。”乌干达、肯尼亚、苏丹、赞比亚等27个非洲国家驻华外交官组成的非洲高级外交官访宁代表团到白芨滩参观访问,在留言簿上发表观感:这里正在发生的是中国人民的一项伟大的事业。尼日尔前总理、争取民主和进步联盟党主席哈米德.阿尔加比德,南非全国公民组织副主席露丝.布恩古女士等在观看了管理局防沙治沙情况后感慨地说:“中国人民是世界上最勤劳的民族,你们在生态建设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值得世界人民学习”。美联社、路透社、意大利广播公司、欧洲新闻图片社、丹麦日德兰邮报以及西班牙、日本、挪威、德国国家电视二台、德法联合电视台、奥地利国家电视台等20多个国家的新闻媒体,实地采访、拍摄白芨滩职工在这里开展的沙漠治理工作,向世界介绍“全国治沙英雄”王有德带领白芨滩人治理沙漠,实现人进沙退的壮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国内各大新闻媒体也在主要版面和黄金时间,刊播了30余万字的宣传文字和100多幅新闻照片以及电视新闻专题片,扩大了保护区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我们还配合中央、地方300多家单位共同开展各类宣教活动,组织8000多人次观看宣传展板, 有10000多人次到保护区参观生态建设成果,接受教育近3万人次,全社会逐步形成了爱护资源、保护自然的良好氛围。 其它相关白芨滩的出名,总是和一个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这个人便是2007年被评为全国治沙英雄的劳动模范王有德。王有德,一个土生土长的灵武人,1973年参加工作后即在白芨滩防沙林场工作,30年以来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宁夏银川黄河东岸毛乌素沙漠生态治理第一线,与全场200余名职工,顶风沙冒严寒,风餐露宿,风雨同舟,与天斗,与地斗,与自然斗,用青春和汗水浇灌、培育出了一幕防沙治沙的绿色长廊,在长期的实践中,他们摸索出了一整套防沙治沙的宝贵经验和自然规律,为区域环境的治理和全国防沙治沙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王有德本人也多次被评为全区劳动模范和全国劳动模范。开发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也是我们在探寻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和谐相处的过程中,让游客去认识一种理想,去领略一种境界,去观赏一幅鲜活、壮美的人生画卷。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