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凌志军 |
释义 | 凌志军,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资深记者,畅销书作家,法学硕士。祖籍广东,生于上海,长在北京。15岁到工厂做工,16岁做农民,19岁当兵,25岁成为新华社记者。没读过中学,也没读过大学。30岁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3年后获得法学硕士学位。1998年和同事马立诚合著的《交锋》引起轰动,也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成为当年中国第一畅销书。2000年的《追随智慧》被评为当年“最佳纪实文学”。《联想风云》入选“2005年最佳风云榜”,并获得“2005年度北京地区最佳版权输出图书奖”。 中文名:凌志军 出生日期:1963年12月24日 职业:律师 毕业院校:硕士研究生 一、个人简介:凌志军是当今中国时政作家的代表性人物,被誉为“中国的威廉·曼彻斯特”、当代中国记者的“标杆”。2003年《南风窗》年度人物。他的每一本书都引起巨大反响。他拥有广泛的读者。他在过去十多年间连续出版九部著作,全部进入畅销书排行榜。他的著作还以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代表作品:2007年出版的《中国的新革命》,被境内外媒体和研究机构评为当年“值得记忆的好书”、“年度商业书”、“最佳商业图书”。2005年出版的《联想风云》,入选当年“最佳风云榜”,并获得“2005年度北京地区最佳版权输出图书奖”。 2003年出版的《变化》,被中国大陆媒体评为“年度图书”,同时在台湾获得“开卷好书奖”。 2000年出版的《追随智慧》,被媒体评为当年“最佳纪实文学”。 1998年和同事马立诚合著的《交锋》引起轰动,也引发了激烈争论,成为当年“中国第一畅销书”。 1996年出版的《历史不再徘徊》,获得新闻出版署颁发的“优秀图书奖”。媒体推荐在中国做记者和 人生经历:凌志军本是个理科胚子,自幼崇尚技术,轻视文史。家境不错的他,原本有希望循着他哥哥的轨迹,搞化学实验,做火箭模型,进而成为一名科学家——这是从50年代一直到80年代,中国大多数孩子的“童年梦想”。 在他小学毕业那年,文革来了。他被抛入时代的洪流,先在农村做电工,后来参军,练习刺杀练习投手榴弹,心有不甘的他,晚上蒙在被子里打手电学习数理化和英语,直到有一天被连队首长发现。首长批评他不安心保卫祖国,还想到外国去,于是他“悬崖勒马”,埋头训练。 家庭背景:凌志军的父亲凌建华,原名林烈辉。凌建华出身于广东的旧式农家,却又向往新生活。1941年,17岁的他离家出走,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新华日报》副总编辑,1949年后,曾任上海《解放日报》副总编辑兼总编室主任,《人民日报》记者、评论员、总编室副主任、科教部主任、编委。正是父亲与《人民日报》的关系,让凌志军幸运地从千百万埋头训练者中被挑了出来,改行写新闻,并经过自己的努力一路“写”回北京——要知道,那时的他只有小学学历。“(父亲)一生本分,听党指挥,而将个性收敛,把思想压在内心深处。”凌志军在童年还总能听见父亲朗朗的笑声,但后来,他发现父亲开始双眉紧锁,终日沉默寡言。1978年凌志军被调回北京,分离十载的父子重聚,也没能让凌建华挂上笑容。1985年,父亲终因肝癌去世,他去父亲的办公室收拾遗物时才发现,那里最厚重的一叠稿纸居然都是他的检讨,其中一份竟是18年前写的,题目是《我反对毛泽东思想的罪行》。 “有了这些经历,不免品格复杂,头脑中形成了否定一切的习惯,崇尚精神的独立与自由,不能与流行的政治思想雷同。”凌志军越是思念父亲,就越不愿像他那样无奈地生活。 著作介绍:1、《交锋》1983年,没有上过大学的凌志军,考取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系的硕士研究生。研究生3年,他系统研究了费孝通、杨藻、梁厚甫、李普曼等人的作品。威廉·曼彻斯特则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作家。当他第一次读到《光荣与梦想》时,曾感慨“原来历史可以这样写”。十多年后的1998年,他与马立诚合作,写了一本《交锋》,这让很多中国人感叹,“原来中国的历史可以这样写。” 这本被视作“有极大官方背景、向极左势力发起全面反击”的书,引发的反响和反击也“极大”,以至于已经离开政治局委员位置多年的万里也到处询问《交锋》的作者,“要见见面,鼓励一下”。 这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对其中一个作者说,“一个声音不是民主国家的局面,掌握思想领域的人应该提倡这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交锋怎么行?改革哪有不交锋的?……只喊毛主席万岁,没有交锋,就没有进步。” 1984年8月,《交锋》引发的官司也以被告马立诚、凌志军、今日中国出版社的获胜告终,有人说,这是中国第一次以法院判决的方式进行思想斗争。新加坡《联合早报》8月28日发表报道,题为《“万言书”作者不敌〈交锋〉》,称改革派的获胜是时代潮流的力量,世易时移,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做好自己 2、《成长》“成长”是一个关乎教育、人才乃至整个社会的话题。每个学生都渴望知道自己该如何走向成功,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尽快成材,每个老师都期盼自己教出的学生早日取得喜人的成绩。但是,成长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有的人没能坚持到终点,有的人在挫折面前选择了软弱和妥协,也有的人用正确的方法和坚定的信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成长》这本书谈的正是一批最优秀的中国人成长的过程。从王坚到许峰雄,从张宏江到张亚勤,书中每一个真实的故事,每一段生动的点评,每一句诚恳的话语都可以成为成长之路上的坚实阶梯,可以让学生、家长和老师知道自己该怎样做才能不断成功。 凌志军最善于从生活中采撷那些看似质朴、平凡,实则意味深长的小故事,稍加琢磨、润色,再饰以精妙、独到的阐发和论述,一篇篇引人入胜、光彩夺目的“成长日记”便跃然纸上了。在这些故事里,有欢笑也有悲伤,有激情也有怅惘,有的让人拍案叫绝,有的让人热泪盈眶。在这本小书里,我们看到一大批聪明、主动的学生不断超越自己,挑战极限,一个又一个伟大的父母、师长用劳动和心血为子女的成长之路默默付出……《成长》像一部小说,《成长》更像一部奏鸣曲,《成长》是每个渴望成功者最好的心灵驿站。 不但学生、家长、老师需要关注《成长》,整个中国社会都应该关注“成长”。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但中国是否能成为真正的科技强国,还要取决于我们能否在教育领域赶上西方。美国之所以强盛,主要是因为她拥有最先进的教育体系,并能通过该体系吸引全世界的杰出人才。在那些成功的美国企业中,你可以看到许多优秀的华裔、印裔、英裔、加裔员工,他们都是被美国的教育体系吸引来的。美国的教育体系不仅包括那些知名的高校,也包括深藏在每一位家长和老师头脑里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如鼓励孩子追寻爱好和理想,倡导合作、主动、创新等等。中国的教育观念和教育体系需要不断发展、变革,中国的下一代需要在更好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写作思想:如同之前的《交锋》、《变化》、《联想风云》,凌志军仍然坚守自己的价值判断。“我同意什么不同意什么,我一定要让读者能看出来,这是我的第一个原则。”他的第二个原则是,那些他赞成的人,干了蠢事,他照记不误,他不赞成的,他也把其观点表达出来,不去歪曲他们。 他希望自己是一个独立的写作者,“这是一本没有人‘认可’的书,中关村的官员们是和所有的读者一起读到它的。”而他在自序中也提到,在采访和写作中,没有人来告诉他应该写什么和不应该写什么。 他不曾离开过这个体制,现在仍然是《人民日报》的资深记者。体制内的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受体制的限制,够不到天花板,但其实是他们自己的很多东西没有发挥出来,“即便是在体制外,写作也应该是负责的”。他羡慕新一代的阳光与积极,“以至于把我也改变了不少……我们这一代,抱怨得比较多,总觉得自己生不逢时。”从《交锋》《变化》到《联想风云》再到《中国的新革命》,他转变得很自然。他相信,如果今天还写《交锋》这样纯政治的题目,影响会完全不一样,因为人们现在更关注经济、技术的领域。 这些年对他触动最大的“变化”就是人的变化。“我们这一代可能更像我们的父辈,你们这一代就和我们更远了,这是社会前进的标志。刺激人的行为的最原始的动机跟我们那时候是完全不一样了,现在这个动机可能更物质化一些。” 人物评价:财经写作者,要找研究型的榜样,首选是凌志军。对上世纪90年代的细微观察和评论,我没有看到比他更好的人了。 ——吴晓波(著名财经作家、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凌志军作为中国政论写作的里程碑式的人物,已经成为不是谦辞可以推却的事实。 ——《人物》杂志凌志军先生以诚实的态度让政论诚实地走进公众,影响着那些必将影响中国未来的年轻人。我们相信,他业已“尽可能地向读者说了心里想要说的话”,最大限度地保持着诚实的大勇之气。 ——《南风窗》杂志1993年“年度人物奖”颁奖词 凌志军的选材多带有前沿性,他是属于使命感和责任感很强的新闻工作者。 ——《凤凰周刊》 凌志军是中、国当代报告文学界有独特价值的一个作家。凌志军的最大的价值在他的思考。在这个意义上,凌志军的著作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显现出它的历史价值。 ——杨浪(财讯传媒集团副总裁) 《交锋》是一部能够产生巨大阅读期待的激动人心的当代政治思想史。《交锋》能够使你对国情特点和我们这个里氏斗争的焦点获得透辟的了解,能够帮助你透过经济和生活的现象,从更深的层次解读改革开放。 ——《中国经济时报》 迄今为止,在介绍和描写改革开放的诸多著作中,还没有一部书像《交锋》这样,直面二十年来的风风雨雨,揭示会上会下的激烈交锋。正因为如此,这部著作惊心动魄,振聋发聩。 ——《中华工商时报》 《交锋》涉及如此严肃的题目,但它的行文一点也不枯燥,没有一般思想著作那种令人瞌睡的沉闷艰涩和教条感。它有如一幅长卷,用行云流水般的文字,绘出了改革开放的进程。期间有险峰起,亦有激流回旋,令人抚案叹息,掩卷深思。 ——《中国青年报》目录 二、辽宁律师:1988年在东北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从事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工作,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1990年以沈阳考区第一名的成绩通过律师资格考试后,在沈阳市第一律师事务所做兼职律师。1996年-2001年5月,在沈阳市人民检察院先后任反贪局副局长、检察官培训中心主任。1998年被选为政协沈阳市常务委员。1999年在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任研究室副主任。2003年被选为政协辽宁省第九届委员会委员。2004年4月辞去公职改做专职律师,现任辽宁天润律师事务所副主任。民商事以公司法、合同法、知识产权法,刑事以经济犯罪和职务犯罪为主要工作领域。实事求是地说,具有理工学科背景,有检法实践经验,先后任检察员、审判员、律师,又有较强的教学理论功底,长期担任司法机关中层领导,这样的经历,应当能够胜任社会对专职律师的需求。担任主编或参编著作6本,其中任主编的《实用经济法教程》被东北大学出版社1992和1995年两次出版,作为大学教材。共有论文近30篇发表在《人民法院报》、《法制日报》等国家、省、市报纸、杂志上。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