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凌伯棠 |
释义 | 凌伯棠,男,汉族,1931年10月生,广东中山人。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山县区长,中共中山县委合作部副部长,顺德、珠海县委副书记,开平县委书记,佛山地委、珠海市委副书记,珠海市市长,广东省委常委,广东省农委主任、副省长。中共十三大代表。 中文名:凌伯棠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广东中山 出生日期:1931年10月 信仰:共产主义 生平简介1948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任中山县五桂山区合水口乡小学校长,乡团支部书记。 1949年3月参加粤赣湘边纵队中山独立团,任军政训练队班长。 1950年1月任中山县五桂山区团工委书记,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广州华南团校学习。 1950年12月后,历任中共中山县三区区委委员、区团工委书记,土改单元组长,副区长,区委副书记、区长,永宁区区委书记。 1956年6月后,任中共中山县委委员、县委生产合作部副部长,顺德县委常委兼县委办公室主任。 1959年3月后,任中共顺德县委书记。 “文革”期间,受到冲击。1969年6月后,任中共珠海县委副书记、县革委会副主任。在此期间,曾先后两次受国家派遣赴非洲国家马里,担任中国援助马里考察组组长、专家组组长、援外项目总负责人。 1976年5月后,历任中共开平县委副书记、县革委会副主任,书记、县革委会主任、县武装部第一政委。 1980年8月后,任中共佛山地委副书记兼秘书长。 1982年1月后,任中共珠海市委副书记、市长。 1983年3月后,任中共广东省委常委、省委农村工作部部长兼省农委主任、党组书记。 1985年8月后,任广东省副省长、省委政法领导小组副组长、省委政法委副书记。 1993年2月任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凌伯棠同志是中共十三大代表,第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九届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委员。 凌伯棠事迹与评价青年时期,他受进步思想的影响,追求真理,向往光明,满腔热血地参加了珠江纵队游击队,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岁月里,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解放全中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伟大理想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建国后,他服从组织需要,长期从事农村农业工作。他工作深入扎实,关心群众疾苦,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为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生产做出了不懈努力。 1970年12月至1976年初,他受组织委派,先后两次代表国家远赴万里之外的非洲国家马里,担任中国援助马里考察组组长、专家组组长、援外项目总负责人,成功地为马里建设了一个6万亩甘蔗种植农场和一个日压榨量为1000吨的糖厂项目,打破了国外一些专家认为非洲不宜种植甘蔗和建设糖厂的论点。 为了完成援外项目,他带领考察组的同志顶着高温酷暑,不畏艰险,深入一望无际的大沙漠和几千公里的原始丛林进行项目论证;在项目建设中,他带领专家组的同志,在原始丛林中垦荒造田,修路筑桥,修建引水工程。他工作认真负责,不怕苦,不怕累,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经历了种种艰辛的考验,以一流的速度和质量圆满完成了援外任务,得到了马里举国上下的高度评价,产生了很好的国际影响,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崇高的精神风貌。 1983年,他担任广东省委常委兼省委农村工作部部长以及1985年担任副省长后,曾分管农村农业、国土等方面的工作,他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推动深化农村改革。 他善于把中央的方针、政策与广东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针对长期以来实行的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运用中央给广东先行一步的政策和长期农村工作积累的实践经验,大胆提出并开展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产、高质、高效农业,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经济的热情和积极性,极大丰富和满足了广大群众物质生活的需要,为我省农村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主持广东贫困山区经济开发工作中,他坚定不移地执行省委、省政府关于“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广东”的决策,创造性地把造林种树与加强森林的经营管理相结合,把造林种果与开发山区、脱贫致富工作相结合,广东的造林绿化工作获得国务院的表彰。 他认真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山区和新建市发展经济的决定》,着力推动省内沿海地区和山区市(县)挂钩结对,建立对口扶持山区发展经济的制度,积极开展对口扶持,在解决全省农村饮水困难、省内十一条主要江河和五大堤围的重点整治以及扶持水库移民生产、发展山区水利水电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他坚持实事求是,积极推动全省国土管理机构的组建、发展,坚持土地统一管理,在开源、节流合理用地和保护开垦耕地,以及推进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土地保障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广东国土工作的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他十分重视侨务、政法和港澳流动渔民等方面的工作,并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他仍然心系农业,心系农村,心系贫困地区的老百姓,怀着对党的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对人民的无限热爱,竭尽全力为广东的扶贫事业勤奋工作,并出任广东省扶贫基金会会长。 为帮助全省22.5万贫困农户进行危房改造和山区、贫困家庭子女读书就业,他不顾自己年事已高,上山下乡,深入农村一线进行实地调研,走访困难群众,嘘寒问暖,给他们带去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帮助。 他以无私无畏的精神,想方设法动员社会各界捐款,为扶贫济困筹集社会资金3亿多元,全部用于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民身上。在他的努力下,省扶贫基金会共帮助1万户贫困农民建了安居房,资助1万名贫困大中专学生,对1万名农村青年进行技术培训,资助1万名残疾孤儿,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2007年3月19日0时38分,凌伯棠同志在广州逝世,享年76岁。 凌伯棠专访为人民谋利益最欣慰 ———访原广东省委常委、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凌伯棠 本报记者 洪启旺 凌伯棠:1931年出生,历任广东省委常委、广东省副省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现为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委员。图为本报记者洪启旺采访凌伯棠(右)。谭伟山/摄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前夕,记者与原广东省委常委、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凌伯棠进行了一席平等交谈,豁然开朗。 记者:凌老,您好,听说您10来岁就为抗日游击队送信、抢救伤员等,能否介绍一下您为什么这么小就去抗日? 凌伯棠:我10岁那年,日本鬼子占领了我家乡中山县,鬼子经常对抗日部队进行反复围剿,对山区到处烧杀抢掠。我的家是部队驻地,被日本鬼子烧了两次,我的姑父、表哥、表姐、堂伯母等5位亲人被他们杀害了,所以,我从小就很恨日本鬼子。 那时延安派人来五桂山区发动群众抗日,我父亲加入抗日部队,母亲为部队服务。作为一个出身于穷山村的农民的儿子,抗日部队英勇作战,我为部队送信、抢救伤员,是很自然的事。 记者:抗战胜利了,为什么在1948年正式参加革命? 凌伯棠:为推翻国民党腐败、反动政权,为人民彻底解放,就自愿入伍,投入革命,拿枪打仗了。打仗难免有伤亡,为人民利益而牺牲,我有思想准备。 记者:我很佩服您的精神和勇气。当年您可谓爱恨分明,但在新世纪,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炮声远离我们,昔日二元对立的社会变为一个多元选择的社会,时代不同,人生也有所不同。对此您怎么看? 凌伯棠:时代不同了,社会条件不一样了,人的思想也不可能一样,但依旧有爱和恨,因为不同时期,不同条件在现实社会中还存在有危害人民利益的事情。比如说,有些人违背共产党最基本的宗旨,不顾国家法律,大量侵吞国家财产,剥夺人民利益,损公肥私,制假售假,出口骗税等,如果不警惕,不与之作斗争,人民利益就会受损害。 记者:现在有不少人违法犯罪,您怎么看? 凌伯棠:我为违法犯罪分子的犯罪行为感到很痛心。那些违纪违法犯罪的人,心里总会有心态不平衡的,总会知道人民是不会放过他的,这样的日子肯定过得不愉快、不幸福。我觉得做一个共产党员,最重要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多谋利益,这就问心无愧。 记者:您的人生理想是什么?您认为自己最满意的事是什么? 凌伯棠:为党、为人民、为社会做些有益的事。我对自己满意的事之就是:70年代,我奉周恩来总理之命作为中国专家组组长对非洲的马里提供国际主义援助,在摄氏57度的高温环境下在撒哈拉大沙漠边缘地带寻找水源,考察组经受疾病、艰苦,终于在马里建起了日处理1000吨糖厂和6万亩甘蔗农场的国家联合企业,这在当时被西方专家认为是不可能的事,中国人办到了。到省里工作,能为南粤大地造林绿化、兴建水利、开展农田建设、发展农村经济等做了一些人民应做的有益的事,也感到安慰。 记者:可现在不少年青人感到“为人民做有益的事情”似乎离我们很远。过去实行计划经济,大家在国企上班或在行政事业单位上班,他们做的每一件事都可与“为国家作贡献”挂钩;但如今实行市场经济,某人在一个私营企业上班,很可能只想着怎样使公司的产品好销,为公司赚钱,以便自己赚多一点。 凌伯棠:只要是遵纪守法的,在私营小公司里为社会提供了产品和服务,满足了人民物质生活的需求,这也是为社会做有益的事情啊!况且,公司和个人给国家纳了税,也是贡献。 凌伯棠小传何锦洲 凌伯棠,广东中山人,1931年10月29日出生。青少年时代在中山读书。当时,他受进步思想影响,满腔热情地协助父亲做抗日工作,援助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游击队的斗争。 1948年8月,凌伯棠参加了革命工作,任合水口乡小学校长、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山县合水口乡支部书记。他一方面做好学校行政领导工作,做一个好校长,并兼任教师,另一方面,做好团支部书记的领导工作,鼓励全乡青年团员,做中国共产党的有力助手和后备军,积极援助中共珠江地委书记黄佳领导下的游击队的武装斗争,发动群众支持游击队作战。1948年初,在中共珠江地工委领导下,中山人民武装队伍已有发展,积极发动群众展开反“三征”,破敌人粮仓,分粮给人民的斗争。 1949年3月,凌伯棠参加中山特派室工作,任军政训练队班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中山独立团成立,凌伯棠随队编入中山独立团。同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山县筹备委员会在长江乡成立,凌伯棠任筹委会副主任。10月30日,两广纵队先头部队开赴中山石岐,与中山独立团会师,中山解放,凌伯棠作为中山独立团战士参加了入城仪式。 1950年1月,凌伯棠任青年团中山县五桂山区工委书记,发动广大团员青年与群众一起,参加生产建设,巩固新政权。4月,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广州华南团校学习。毕业后,他继续返中山任原职。12月以后,他任中共中山县三区区委委员、团三区工委书记、土地改革单元组长、副区长,领导几个乡完成土地改革任务,后任中共三区区委副书记、区长,中共中山县永宁区区委书记,领导农民完成农业合作化任务,发展生产,改善农民生活。 1956年6月,他任中共中山县委委员,县委生产合作部副部长,在全县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随后,他任中共顺德县委常委兼县委办公室主任,在全县积极开展农、工、商等各项事业。 1959年3月,凌伯棠任中共顺德县委书记,领导全县人民加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项建设,成绩卓著。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受到冲击。1969年6月,他任中共珠海县委副书记、珠海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在当地致力发展生产。1970年12月至1976年,他先后两次受国家派遣赴非洲,任中国援助马里考察组组长、专家组组长、援外项目总负责人,成功地为马里建设了一个6万亩甘蔗种植农场与一个日榨量为1000吨的糖厂,打破了外国部分专家认为非洲不宜种植甘蔗和建设糖厂的言论。为了完成援外项目,他带领考察组人员顶着高温酷暑,不畏艰险,深入一望无际的大沙漠和几千公里的原始丛林进行项目论证;在项目建设中,修路筑桥,修建引水工程。他工作认真负责,不怕苦,不怕累,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经历了种种艰辛的考验,以一流的速度和质量圆满完成了援外任务,得到了马里举国上下的高度评价,产生了良好的国际影响,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崇高的精神风貌。 1976年5月,凌伯棠任中共开平县委副书记、开平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不久,升任中共开平县委书记、开平县革命委员主任,开平县武装部第一政委,在县城长沙、新昌、荻海及水口、龙塘等镇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和政治、文化等建设,促进开平各业迅速发展。 1980年8月,凌伯棠任中共佛山地委副书记兼秘书长,在佛山地区10多个市县,认真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积极开展经济建设,促使珠江三角洲部分区域各项建设加速发展。 1982年1月,他任中共珠海市委副书记兼市长,在珠海经济特区重点抓发展经济,促进珠海经济腾飞,取得巨大成就,深受干部、群众好评。 凌伯棠担任市县领导职务期间,曾到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学习。作者是该校教员,曾到凌伯棠所在的小组参加讨论,深感凌伯棠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非常认真,发言中肯,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论述有理。新中国建立后,他服从组织需要,长期从事农村农业工作,深入农民群众,了解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工作扎实,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为推动城乡改革,发展生产做出了不懈努力。 1983年3月,凌伯棠任中共广东省委常委、省委农村工作部部长兼广东省农委主任、党组书记,发展农业有显著成绩。1985年8月29日至31日,他出席广东省六届人大第四次会议,被选为广东省副省长。随后,他兼任省委政法领导小组副组长、省委政法委副书记。他分管农村农业、国土等方面的工作。他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决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推动农村深化改革。 9月26日,全省国土工作会议在广州结束。凌伯棠副省长讲话,强调切实抓好国土管理,制止乱占滥用耕地,当前要抓好三件事:(一)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和清理;(二)严格控制占用耕地数量,严格执行征地审批手续;(三)严格管理土地的使用。 10月4日,经凌伯棠等提议,省政府批准中山市小榄镇等59个镇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第一批工业卫星镇,享受优惠政策,这促进了这批工业卫星镇的工业企业获得长足发展。 11月12日,中山市各界人士和旅外华侨、港澳同胞1000多人,在翠亨村孙中山故居举行孙中山诞辰119周年纪念大会。凌伯棠陪中国国家副主席王震出席了纪念大会,鼓励侨胞、港澳同胞投资到中山以至广东办企业,以促进经济发展。 11月22日至28日,省委、省政府在韶关召开全省山区工作会议。省委、省政府领导人林若、叶选平作报告后,凌伯棠与同志们共议山区优势,共商治山致富大计,发动各部门援助山区建设。 1986年1月8日至14日,副省长凌伯棠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讲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1986年农村工作的部署》(中央一号文)若干问题的意见,提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加大农业投资,保护耕地等问题。 在长期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凌伯棠善于将中央的方针、政策与广东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针对长期以来实行的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他运用中央给广东先行一步的政策和长期农村工作积累的经验,大胆提出并开展新的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实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三高”(高产、高质、高效)农业,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物质生活的需要,为广东农村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主持全省贫困山区经济开发工作中,凌伯棠坚定不移地执行省委、省政府关于“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广东”的决策,创造性地把造林种树与加强森林经营相结合,把造林种果与开发山区、脱贫致富工作相结合,广东的造林绿化工作,受到国务院的表场。他认真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山区和新建市发展经济的决定》,大力推动省内沿海地区和山区市(县)挂钩结对,建立对口扶持山区发展经济的制度,积极开展对口扶持,在解决全省农村饮水困难、省内东江、西江、北江、韩江等十一条主要江河和五大堤围的重点整治以及扶持水库移民生产,发展山区水利水电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他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推动全省国土管理机构的组建、发展,坚持土地统一管理,在开源、节流合理用地和保护开垦耕地,以及推进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为国展经济发展提供土地保障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广东国土工作的发展打下了很好基础。 凌伯棠对侨务、扶贫、治安和法制工作都十分重视,努力为广东经济建设争取更多的支持和援助,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广东经济快速、协调发展。 凌伯棠十分重视侨务工作。1987年3月31日至4月4日,在全省侨务工作会议上,他到会讲话,建议进一步发挥广东省侨乡优势,为促进全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作出新成绩,开创侨乡新局面。这对于促进四化建设,促进和平统一祖国大业,都具有极其重要意义。1988年4月26日至29日,在全省侨务工作会议上,凌伯棠讲话,指出广东是综合改革试验区,如何适应新形势,抓住当前的有利机遇,把侨务工作做好,这是全省各级侨务部门的重要任务;要用足用好华侨政策,把华侨、港澳同胞爱国爱乡的热情转移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侧重点的轨道上来,鼓励他们回来办企业,办实业。随后,他对负责侨务工作的同志说:广东侨胞2000多万人,分布在世界100多个国家,港澳台同胞3000万人,鼓励他们到伟大祖国的广东投资建设,对促进广东发展十分有利,务必把侨胞、港澳台同胞工作切实做好,表彰他们中有突出贡献的人物。1988年9月下旬,凌伯棠在广东省第五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上讲话,提出全省归侨、侨眷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实现祖国统一,为建设繁荣富庶的社会主义新广东侨乡而奋斗。12月下旬,凌伯棠在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首届代表大会上代表省委、省政府致贺,祝福全省250万残疾人、1000多万残疾人亲属万事如意,身体健康。号召残疾人力尽所能参加一些建设,为繁荣广东尽一份力量。1991年1月,凌伯棠陪同国务院副总理吴学谦考察广东最大侨乡江门市的鹤山、开平、台山、新会以及佛山地区的顺德,广东的番禺等市县和广东经济技术开发区。吴学谦对广东侨乡在改革开放中,充分发挥地缘、人缘的优势,大力发展经济而带来的巨大变化,给予高度评价。6月,凌伯棠在全省侨务工作会议上讲话提出,当前侨务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加强侨务对外宣传工作;坚持侨务工作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有重点地开展国外侨务工作;进一步贯彻执行各项侨务政策,特别是侨房政策,凡是土改中或其后没收的侨房一律退给华侨;继续办好华侨农场和积极扶持归难侨工作。会后,全省退还侨房给华侨。侨胞更积极到广东办企业,并捐献大量钱物支持广东建设。早在1986月3月,凌伯棠兼任广东省华侨农场改革领导小组组长,随后,积极加强华侨农场建设。 凌伯棠十分重视扶贫工作。1988年6月7日至9日,省政府在阳山召开扶贫工作现场办公会议,协助省长叶选平带领省直30多个部、委、办、厅、局、银行、公司的负责人,在深入石灰岩地区贫困农村调查,充分听取当地干部、老人群众意见后,各部门各尽其责,就发展粮食生产和其他种养业、采矿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及解决食水等问题当场决定采取9项扶贫措施,进一步加快石炭岩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8月,凌伯棠在全省老区工作会议上,强调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加快老区建设步伐,使援助我党革命胜利的老区人民脱贫致富。 凌伯棠对治安工作和法制建设十分重视。曾出席省委政法领导小组、省委政法委员会委员会议,提出要开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和严重经济犯罪活动,要用宪法、法律来治理国家,加强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从重从快打击各种破坏改革开放、破坏商品经济发展的各种犯罪活动,对内保卫改革,对外促进开放,为改革开放、各项建设创造安定的政治环境,使广大人民安居乐业。要做到打击、整顿、取缔、治理、防范“五管齐下”,让群众平平安安,高高兴兴欢度新年。要层层建立群防群治,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管理制度,抓好政法队伍自身建设,使治安工作搞得更好。凌伯棠还认真做好港澳流动渔民管理等各项工作。 1993年2月,凌伯棠任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参与制订广东多项法律,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发展。他于1996年5月出席广东省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广东省集体合同条例》,《关于修改〈广东省高等教育管理条例〉第三十三条二款的决定》,审议批准《广州市牲畜检疫规定》、《广州市社会争救医疗管理条例》、《广州市养犬管理规定》等。 1998年1月,凌伯棠年老,不再担任省人大领导职务。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他仍然心系农业,心系农村,心系贫困地区的群众,怀着对党的事业无限热爱,竭尽全力为广东的扶贫事业勤奋工作,并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任广东省扶贫基金会会长。在此历史时期,他曾兼任第八、九届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委员,第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十三大代表,曾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表达了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和希望。在任广东省扶贫基金会领导人时,为帮助广东22.5万贫困农户进行危房改造和山区、贫困家庭子女读书就业,他不顾年老,上山下乡访问困难群众,嘘寒问暧,给他们带去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帮助。他无私无畏,发动各界捐款3亿多元,全部用于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民身上。在他的努力下,广东扶贫基金会共帮助1万户贫困农民建了安居房,资助1万名贫困大中专学生,对1万名农村青年进行技术培训,资助1万残疾孤儿,获得各界好评。 社会评价凌伯棠坚决拥护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决拥护党中央的领导,拥护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坚定不移地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他以推动广东农村改革与发展为已任,光明磊落,胸怀坦荡,廉洁奉公,坚持原则,淡泊名利,团结同志,对党忠心耿耿,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崇高的品德。2007年9月19日,凌伯棠在广州因病逝世,享年76岁。 他坚决拥护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决拥护党中央的领导,拥护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无论是在武装革命斗争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始终坚定不移地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以推动广东农村改革与发展为己任,光明磊落,胸怀坦荡,克己奉公,坚持原则,淡泊名利,团结同志,对党忠心耿耿,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崇高的思想品质。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为党的工作无私奉献的一生。在他的身上充分体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高尚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斯人已逝,风范长存。他的革命精神、优良作风、光荣业绩,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凌伯棠同志永垂不朽!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