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菱湖 |
释义 | 菱湖镇 在湖州城南18公里,位于南浔区西南,104国道及杭宁高速菱湖出口均在15分钟左右,东邻石淙、千金镇,南界德清县钟管镇,西连东林镇,北接和孚镇,交通便利,人杰地灵,是典型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镇内湖荡遍布,栽桑养鱼,是中国著名的淡水鱼基地,故为中国鱼都。 建置沿革菱湖镇古名秀溪,又名凌波塘。原是被用来种菱的大湖,每年秋季“丛丛菱叶随波起,朵朵菱花背日开”,盛产菱,因名菱湖。菱湖始建于唐,盛于明,时称湖州府东南雄镇。建国后,系吴兴县直属镇。1986年11月,溪西乡并入菱湖镇,今辖18个居委会、16个行政村。1993年9月,建立中共菱湖区工作委员会;1996年12月,改为中共菱湖区委员会,领导菱湖、埭溪、和孚、长超、千金、石淙、东林、锦山、重兆、下昂10个镇和青山、新溪、乔溪、梅峰4个乡。1994年4月,建立菱湖区管理委员会,设主任,至1998年8月区管理委员会设区长。菱湖镇是菱湖区的区政府所在地。1995年,被列为湖州市中心城市的六大辅城之一。1998年,列为浙江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2003年,菱湖区被国务院撤消,批准设立临沪新城——南浔区和老城区——吴兴区。原菱湖的和孚、菱湖、千金、石淙划归南浔区,埭溪、东林划归吴兴区。 改革开放以来大事记1986年11月,菱湖镇与溪西乡合并。1987年9月,水乡菱湖镇湖州至菱湖公路通车。1991年,菱湖镇举办首届龙湖文化艺术节。1993年5月,撤小区建大区,菱湖镇成为全区首位镇。2003年,菱湖区被国务院撤销,菱湖镇全境划归南浔区。1995年,菱湖镇被评为浙江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镇。1996年,菱湖镇被列为浙江省首批小康镇。1997年9月,菱湖自来水厂投资千万元搬迁取水口工程。1998年,被列为省第二批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1998年,兴建湖州至菱湖快速干道和建设跨径为576米的菱湖公路特大桥;1998年,省一级重点中学——菱湖中学实施易地新建,总投资3000余万元。菱湖镇划归南浔区后,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成为南浔区连杭经济区重镇! 农业生产持续发展菱湖镇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是全国著名的四大淡水鱼生产基地之一和蚕桑重点产区,1998年,全镇农业总产值达10.436万元,粮食总产量8219吨,油菜籽总产量473吨,淡水鱼总产量达8000吨,蚕茧总产量460吨。大力发展效益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全镇万余亩内荡养殖中的60%以上从传统“四大家鱼”养殖发展到依靠科技养殖“名、优、新”特种水产。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入4000余万元,对23个中小圩区和现代化农业园区改造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菱湖的“桑基鱼荡”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誉为中国唯一保存完整的传统养鱼生态农业模式,2003年被评为全国旅游资源最高等级——五级标准。 工业经济稳步提高菱湖镇是一个工业老镇,国有、二轻、粮商企业28家,其中国有大中型企业2家。改革开放以来努力解决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素质性和体制性矛盾,促使产业和产品结构趋于合理,多数企业摆脱困境。乡镇村企业全部实行转制,个私经济发展迅速。1998年,全镇实现工业产值14.6亿元,其中个私经济产值6亿元。全镇逐步形成以丝绸、化工、电子、新型建材、印刷等产业为重点的工业经济新格局,尤其是新兴的电子工业和精细化工等优势产业正在崛起。 城镇建设日新月异菱湖镇1998年建成区面积2.6平方公里,比1978年0.8平方公里扩大3倍以上。完成《1998~2010年城镇总体规划》和《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规划》。1998年,被列为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城镇非农业人口从1978年的1.5万余人增加到1998年2.8万人。随着镇区区域拓展和人口集聚,一、二、三产业之比15∶60∶25。全镇1998年底个体工商户2580户,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60%以上。农村城镇化步伐加快。近年来,城镇建设累计投资6.5亿元。新建道路40187平方米,新建住宅面积118000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宅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1998年,全镇在建大中型项目18项,总投资达2.2亿元。城镇基础条件和投资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使城镇建设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不断提高精神文明的创建水平。到1998年,全镇先后评出省级文明单位3个,市级文明单位8个,区级文明单位5个,农村文明户1100户,区级文明示范户27户,镇十星级文明户22户,城乡文明程度和群众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积极推进“科技兴镇”,以“双高”为标准。1997年完成教育强镇的规划。加强素质教育,中小学教育质量名列市、区前茅。努力发展群众文化体育事业。镇文化中心连续两年被评为市级和省级东海文化明珠、省群文工作先进乡镇。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1998年群众体育和老年协会体协均被评为省级先进集体。全面开展新家庭计划活动,推动了计生工作的规范化管理。1998年,计划生育符合率达到99%,人口自然增长控制在3‰以下。全面开展卫生城镇创建活动。1998年,被评为市级卫生城镇。巩固农村初级保健和合作医疗制度,努力改善医疗卫生条件,菱湖人民医院和镇卫生院先后新建门诊大楼,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大力发展广电事业。全镇农村有线电视入户达8000多户,1998年新增1000多户,16个建置村广播入户率达100%。不断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建立和完善治安责任制,全力维护社会稳定。1997年,被评为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乡镇。认真做好民事纠纷调解工作,开展创建平安社区,确保人民安居乐业,优化经济建设环境。 【一方名村——陈邑村】陈邑村有12个村民小组,2678人,耕地(水田)总面积549亩,粮食总产量462.82吨,单产926公斤。桑地949亩。全年饲养蚕种1001.2张,蚕茧总产量32.94吨。全村渔塘千亩,水产品总产量450吨,出售鱼苗2000万尾,夏花鱼种120万尾,冬片鱼种15万尾,渔业总收入达700多万元,占全村农业总收入的60%以上,是农民致富的重要来源。为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大胆调整水产品的养殖结构,改变传统“四大家鱼”的养殖,走以养殖特种水产适应市场需求的路子,村水产养殖重点是加洲鲈鱼,养殖面积800亩,总产量达320吨,收入600万元。饲养青虾30亩,罗氏沼虾10亩,桂鱼25亩,网箱黄鳝养殖1500平方米,总收入达100多万元。2008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超11000元。为区、镇引导农村调整结构,发展效益农业起到了示范和带头作用。成为远近闻名的特种水产养殖专业村。 【鱼乡——勤劳村】——“勤劳”渔民走出家园闯天下 挽起裤腿,行走在异乡的水洼地;风餐露宿,守护在北方的鱼塘边。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一批又一批的菱湖渔民凭借祖辈传授下来的一技之长,走出家园,开荒建塘,将渔技传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这些外出的菱湖渔民,或是“外派技工”的身份,从事农业生产;或是承包鱼塘,成为了经营者。悄然间,他们与被土地束缚着的传统农民产生了本质的区别。而最早外出养鱼的渔民中不少都是出自菱湖镇的勤劳村。 走出家园 将渔技传遍大江南北 近日,当记者来到菱湖镇勤劳村时,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成片成片的鱼塘,在这里家家户户都有鱼塘,家家户户都养鱼。在村书记沈连宝的带领下,记者找到了当地62岁的村民沈四德。沈四德是当时菱湖镇最早一批外出养鱼的“外派技工”,当记者见到他时,他正悠闲地和邻居聊着天。 “因为菱湖的养鱼技术在全国都很有名,解放初期,我们这里就有人开始外出养鱼了,当时还有人在中南海养鱼。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大批量的渔民开始作为农技人员被输出到全国各地。”沈四德回忆起当时的情况,1983年,在当时的鱼技服务公司的组织下,他作为最早的一批农技人员被派到新疆。由于新疆地区光照长、养殖周期短,当时的养殖业一直不景气。一些渔场年年亏本,沈四德等一行8位农技人员到后,马上研究养殖方案、进行技术改良,同时狠抓管理。凭借着多年的养殖经验,当地鱼塘的亩产从100多公斤一下子增长到 500公斤,扭亏为盈。这让当地的养殖人员不得不佩服。 渔民的技术输出确实给当地的淡水养殖带去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同样,渔民通过技术也换来了“高收入”。“当时,当地的技术人员的收入是36元/月,而我们的收入已经达到80—100元/月。”据菱湖镇的有关资料显示,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南浔区菱湖“外派技工”年净收入平均已在1200元左右。这对当时的农民而言,确实有不小的诱惑力。一些外省市为了让技艺精湛的菱湖渔民去指导、从事渔业,不惜投入,不仅向渔民提供了不错的收入,而且以当地的资源作为交换,向菱湖输送。东北的大豆、木材,山西、新疆的煤炭,辽宁、吉林的豆饼……都是用渔民的技术换来的资源,这些资源客观上推动了当时的菱湖镇以及各个村落的发展。“以劳力、技术换资源”,看似简单的物物交换达到的效果是双赢的。在这种模式的催化下,菱湖当地政府对渔民输出也是乐此不疲,仅1983年,就向北京、上海、天津、黑龙江、新疆、内蒙古、宁夏等地派出养鱼技工532名,以联合养鱼、技术辅导和技术经济协作等形式,开展技术服务。 而仅勤劳村就有100多位渔民在外养鱼。 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勤劳村渔民的身份又发生了改变,从最初的淡水养殖的推广者、养鱼技术的传播者变成了自力更生的创业者。1986年开始,勤劳村的渔民们又开始自带资金外出租塘养鱼,主要集中在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大中城市的周边农村,水产品捕捞后就直接进入这些城市的农贸市场销售。尽管水产养殖的基地在省外,但养殖所需鱼种、饲料等都从本地输出。勤劳村渔农亲带亲,邻带邻,在同地租塘养鱼,同乡同村居多;租塘承包经营,一般与当地农村、渔业场签订5至10年的水产养殖合同。也有的渔农带资开挖鱼塘,建设养殖基地,提高经济效益。 现在 渔业创新 勤劳村人勤劳致富 靠着养鱼技术发家致富的勤劳村村民在外创业回到家乡后,仍不忘在渔业上继续创新。1993年,在传统养殖四大家鱼逐渐不景气的情况下,沈四德又成为了菱湖镇第一批养殖加州鲈鱼的渔民之一。“当时大家还不敢轻易尝试养殖加州鲈鱼,怕有风险,但没有跨出第一步也就不可能获得更大的收益。”沈四德坦言,第一年,加州鲈鱼根本没有市场,他只是保本经营。但摸索了一年,找到销路后,加州鲈鱼的市场也就被打开了。于是,勤劳的村民也就陆续开始养殖加州鲈鱼,现在该村95%的渔民都养殖加州鲈鱼,而村上售出的70%的加州鲈鱼都是沈四德帮助找的销路。 在勤劳村中心就有一家鱼饲料供应点,村里人养殖的鱼吃的饲料都来自这里。供应点老板告诉记者,一天就要为村民提供600多板冻板鱼。“我们这里的鱼可也都是环保、绿色的。”正在旁边一个鱼塘喂鱼的村民沈国杰对记者说,这些鱼饲料都是来自山东的小海鱼,都是纯野生且没有污染。记者了解到,通过养鱼,勤劳村一些村民的年收入可以达到30多万元,一般的也都有10多万元,不少村民都在菱湖镇上买了房子。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