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淋溶土 |
释义 | 淋溶土(Alfisols, leached soil)隶属在土壤分类架构当中的一个重要土纲,此类土壤与极育土性质类似,土层中可溶性物质,如碳酸钙、碳酸镁、及其它更易溶解之物质,为渗漏水所溶解并随之流失至下层,部分此类土层也有自整个土壤剖面中淋溶而流失之土壤。但由于淋洗程度较极育土弱,加上农民常常在其上施用大量之肥料而使土壤较肥沃,因此土壤肥力较极育土高。主要分布于冲积平原地区中,常为世界各农业生产重要地区之土壤。 简介淋溶土是指湿润土壤水分状况下,石灰充分淋溶,具有明显粘粒移淀的土壤。本土纲相当于美国分类的软土纲(Mollisol)、始成土纲(Inceptisol)、淋溶土纲(Alfisol),相当于联合国分类的始成土(Cambisols)、高活性淋溶土(Luvisols)、灰化淋溶土(Podzoluvisols)、粘磐土(Planosols)。它包括的土类有暗棕壤、棕壤、黄棕壤和白浆土等。 暗棕壤相当于美国土壤分类中始成土纲的冷冻暗色始成土(Cryumbreps),软土纲中部分冷凉软土(Borolls),相当于联合国土壤分类中的腐殖质始成土(Humiccambisols)。 棕壤相当于美国土壤分类中的饱和淡色始成土(Eutrochrepts)、部分不饱和淡色始成土(Dystrochrepts)、淋溶土中的部分典型强发育半干润淋溶土(Typicpaleustalf),相当于联合国土壤分类中的饱和始成土(Eutriccambisols)。 黄棕壤相当于美国土壤分类的不饱和淡色始成土(Dystrochrepts),相当于联合国土壤分类的不饱和始成土(Dystriccambisols)。 白浆土相当于美国土壤分类中软土纲的粘淀漂白软土(Argialboll)、粘淀潮湿软土(Argiaquolls)和淋溶土纲的漂白潮湿淋溶土(Albaqualfs),相当于联合国土壤分类中的粘磐土、高活性淋溶土中的漂白高活性淋溶土(AlbicLuvisols)、灰化淋溶土。 地理分布淋溶土广泛分布于世界温带、暖温带和北亚热带地区,在亚洲的中东部、北美洲的中东部、欧洲的中西部及南部的局部地区、南美洲的南部、非洲的南北端都有分布。在我国,分布于大致南起大巴山和长江,北跨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直达东北地区的广大范围内。世界淋溶土面积约625.14万平方公里,占全球土地面积的4.5%,我国淋溶土面积约1171539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2.2%。 成土条件气候淋溶土发育在温带、暖温带以至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18℃年降水量为500~1300毫米,夏季降水占年降水量70~80%,干燥度小于1。无霜期110~250天,≥10℃积温1600~5500℃,除黄棕壤外,土壤有不同深度的冻土层,由于淋溶土分布区南北跨度大,因此,各土壤类型的气候存在着较大的差异1。白浆土、暗棕壤分布区,冬季寒冷干燥,土壤冻层深,表层冻结时间150天左右,土层中从开始冻结到完全融解的时间长达200~240天,年降水分配极不均匀,暖季(5—10月)降水较多,占年降水量的80%以上。棕壤分布区,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季节冻层较浅。而黄棕壤分布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干旱,降水量多集中于夏、秋两季,气候上已属于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区。 植被淋溶土分布区,自然植被以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草甸和草甸沼泽类型的草本植物为主。其中,白浆土分布区,自然植被以喜湿性植物种类为主要成分,主要是草甸和草甸沼泽类型的草本植物,在木本植物中,以喜湿性的落叶松、白桦、水曲柳、丛桦为最常见。暗棕壤的原生植被为针阔混交林,主要的针叶树种有红松、冷杉、云杉等。落叶阔叶树种很多,较重要的有白桦,黑桦、枫桦、柞栎、春榆、胡桃楸、槺椴、紫椴、色木槭等。林下灌木和草木繁茂,就林型说,主要属于山地阔叶林群系,一小部分属于云杉、冷杉和落叶松林群系。棕壤区的原生植被为落叶阔叶林,主要树种为辽东栎、蒙古栎和赤松,原生植被多已破坏,目前多为次生夏绿阔叶林,部分为针叶树等。黄棕壤分布区的原生植被为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以槭属、枫杨属、栎属的乔木为代表。 地形、母质淋溶土分布区的地形多为低山丘陵、低平原河谷阶地、山间盆地和盆地、山前台地及部分熔岩台地。成土母质为残积物、坡积物、第四纪沉积物。其中,白浆土在地形上主要处于低平原、河谷阶地、山间谷地、山前台地以及部分熔岩台地,母质多为河-湖相沉积物。暗棕壤所处的地形,多为中山、低山和丘陵,成土母质主要为残积物、坡积物和一部分第四纪湖积冲积物。棕壤所处地形主要为低山丘陵,母质为残积物、坡积物和部分黄土性物质。黄棕壤所处的地形主要为低山丘陵地区,成土母质为不同时期的沉积岩、花岗片麻岩、玄武岩和第四纪沉积物,在丘陵区以下蜀黄土为主。 成土过程本土纲成土过程主要包括粘化移淀过程和腐殖质累积过程。 粘化移淀过程淋溶土分布的地区,夏季温暖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水分季节变化明显。在温暖多雨季节,原生矿物分解强,土壤中的易溶性盐类和碳酸盐均遭到淋失,原生矿物分解的结果,形成粘土矿物,如水化云母、蛭石、高岭石等,这些粘土矿物,一部分就地残积于土体层,成为残积粘化作用,另一部分粘粒随着季节性水分的变化,向下淋溶,在心土层淀积起来,使心土层的粘粒含量增高,假定土壤不遭受侵蚀,粘化层的厚度自高纬度向低纬度逐渐增厚。在粘粒形成的同时,铁、锰逐渐释放,被释放出来的亚铁化合物因氧化而淀积,并以棕色胶膜形态包被于土粒或结构体表面,使土体呈棕色,而这种颜色由高纬向低纬越来越鲜艳、醒目。由于淋溶土分布南北跨度大,水热条件差异较大,风化、淋溶作用自北向南增强,反映到各土壤类型的粘化作用方式、粘化强度等都有差异,主要表现有下列几点: 1.土壤酸碱度和盐基饱和度的差异暗棕壤母岩风化过程较弱,钙、镁虽得到淋溶,但盐基未完全淋失,盐基饱和度一般较高,土壤呈中性到微酸性反应。棕壤盐基已被淋失殆尽,无石灰性,一般呈微酸性至酸性,盐基饱和度一般在70%以上,盐基不饱和。而黄棕壤淋溶强烈,土壤溶液呈酸性,盐基饱和度比棕壤低。 2.粘粒在剖面中的差异暗棕壤残积粘化作用和淋溶作用较弱,粘粒在剖面上部含量较高,向下部减少。而棕壤剖面上部因淋溶粘粒减少,剖面中、下部因粘粒淀积而增高,B层粘粒含量比表层和母质层高出1.5至2倍,剖面中下部空隙壁普遍有粘粒淀积胶膜。黄棕壤粘化作用更深,粘化层深厚,甚至形成粘磐,粘粒含量高达30%以上。 3.铁、锰氧化物在剖面中的差异暗棕壤剖面中铁有移动,铝的活性较低,移动量不大,粘土矿物以水化云母为主,蒙脱石和绿泥石都很少。而棕壤铁、锰淋溶淀积明显,游离铁的含量除BC层外,都低于20克每千克土,铁的游离度(Fed/Fet)大体在25~35%之间,低于黄棕壤(40%上下),铁的活化度(Feo/Fed)多低于15%,个别可达16~18%,剖面中下部结构面上可见到铁锰胶膜或铁锈斑纹,粘土矿物仍以水化云母和蛭石为主,但已有高岭石出现,粘土矿物处于脱钾阶段。黄棕壤除铁、锰移动明显,游离铁的含量高于20克每千克土外,还可见铁、锰结核累积层,铁锰粘土胶膜在土体结构中普遍出现,铝硅酸盐受到破坏,硅亦移淀,粘土矿物已处于脱钾和脱硅阶段,粘土矿物中除了水化云母和蛭石外,高岭石已增多,表明已有弱富铝化现象。 白浆土的形成过程有所不同,它是以白浆化为特点,由于白浆土分布区降水亦较多,土壤质地上轻下粘重,透水不良,表层常处于周期性滞水状态,而表层有机质的累积和转化,也为成土物质的还原淋洗创造了条件。在还原条件下,包被于土粒表面的铁、锰胶膜被还原,在透水不良的心土层顶托下,还原态的铁、锰大部分沿缓坡随侧向水流不断淋失,一部分未被淋失的铁锰在临时滞水消失、氧化过程占优势时又被氧化,与土壤中的有机和无机胶体胶结而被固定下来,尚有一部分则沿心土棱柱状结构的裂隙下渗,在淀积层中形成铁锰锈斑、结核和黑色胶膜,由于铁锰的淋失和淀积,在腐殖质层下颜色变淡,出现白色土层,成为白浆化过程的主要特征。由于铁、锰的淋失是逐渐的,所以白浆化过程显出不同阶段,在初期,因铁锰淋失量不大,部分铁水化,白浆化土层呈黄色,或为黑黄土,以后铁锰进一步大量流失,土层变白,成为白浆土。 白浆土的土壤溶液中重碳酸钙镁含量亦有明显季节变化,以高温多雨的7—8月含量最高,土壤溶液中的铁含量以腐殖质层最高,达24毫克每升,而白浆层和淀积层含量较少,土壤溶液中硅的含量以表层最高,达20—30毫克每升。白浆土层都含有剩余的硅,尤以白浆层及其过渡层中最多,剩余硅的出现,说明硅铝酸盐遭到水解而产生脱硅作用,并使硅进入土壤水和地下水中随水分而迁移,当水分蒸发时,溶液状的硅脱水而成无定形SiO2,出此,在白浆土的结构面上和缝隙中,均可见到较多的白色粉末。 白浆土粘粒的机械淋溶也十分明显,表层和亚表层大量粘粒被淋去,粉砂含量高,土壤易板结,从颗粒组成看,腐殖质层和白浆层的粘粒含量比母质层中少45~55%,其中大部分随水淋出土层,淋溶到淀积层的只有11%左右。 腐殖质的累积过程淋溶土在进行淋溶粘化过程的同时,腐殖质的累积过程也很明显。淋溶土分布区的自然植被以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草甸和草甸-沼泽类型的草本植物为主,生物量大,每年可生产较多的凋落物,复盐基作用明显,腐殖质累积显著,但淋溶土各土壤类型之间腐殖质累积过程亦有一些差异,例如,暗棕壤上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每年可生产较多的凋落物,每年每公顷约3.7~4.5吨,腐殖化作用强,灰分含量较多,盐基丰富,其总量可占灰分的80%以上,并以钙、镁为主,氧化钙和氧化镁占一半以上,SiO2含量较低,并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和氧化铝,形成的腐殖质的组成的特点是:表层胡敏酸多,胡敏酸和富里酸的比值大,约为1.8,向下锐减为0.5~0.6,这与富里酸下移致使富里酸含量增高有关,土壤水溶液组成也表明森林土壤表层含有较多的活性腐殖质(50—100毫克每升)和水溶性钙(15—20毫克每升),水溶性硅含量也较高。 棕壤上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凋落物中灰分物质丰富,可以中和有机酸,使土壤溶液近中性反应,例如水青冈落叶的灰分含量为57.5克每千克,而松树只有14.6克每千克,前者灰分中CaO占24.6克每千克,后者只占5.9克每千克,土壤化学分析表明,二价元素较丰富并有表聚现象,氧化钙在母质层的含量仅5克每千克左右,而表层则在16克每千克以上,自下而上增高,凋落物层可达70—90克每千克,说明生物聚积作用强烈,由于富含盐基的生物残体在分解过程中不断中和土壤中的氢离子,因此土壤表层呈微酸性,盐基饱和度高。此外,由于温暖季节较长,土壤微生物作用在全年大部分时间内都可以进行,有机质矿质化较强,故有机质含量较暗棕壤为低,胡敏酸与富里酸比值一般≤1.0。 黄棕壤上植被为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混交林,降水量和温度较高,有机质分解和合成作用较强烈,有机质层虽然无暗棕壤明显,但地表可见薄层而不连续的凋落物层,也可见腐殖质层,但表层有机质累积不多,腐殖质层厚度因植被类型而异,一般针叶林下腐殖质层最薄,阔叶林居中,灌丛草类最厚,变幅为10—20厘米左右,胡敏酸与富里酸比值大多数低于1.0。 白浆土以草甸植被为主,每年残留于土壤中的有机质较多,冬季寒冷漫长,土壤冻结,或因土壤潮湿时间长,土壤微生物活动弱,有机物质得不到充分的分解,而以半分解有机质的形态累积于土壤中,形成了深厚的腐殖质层,一般厚度为10—20厘米,由于白浆土质地上轻下重,通透性不良,上层滞水明显,致使根系多集中于表层,并向水平方向发展,草根盘结如毡垫状,表层以下根量骤减,表层根量可占总根量的80%以上。这种有机残体和根系分布的特点,决定了白浆土的腐殖质累积过程主要是在表层进行,土壤腐殖质组成以胡敏酸为主,胡敏酸与富里酸比值在1.0~1.5之间,活性胡敏酸的含量亦较高。 主要性状诊断层和诊断特性淋溶土的特征是具有淡色表层或暗色表层,粘化层,具有中度至高度的盐基饱和度,美国土壤分类中,淋溶土的粘化层中的盐基饱和度要超过35%,剖面中石灰充分淋溶,pH<7。 形态特征淋溶土的土体构型为O-Ah-Bt-C型。淋溶土剖面的特点是有一个厚度不一疏松的凋落物层(O),淡色或暗色带灰棕色的腐殖质层(Ah),粘粒含量高质地较粘呈棕色的淀积层(Bt)和母质层(C)。 理化性质淋溶土的有机质含量较高,表层有机质含量为40—80克每千克,高的可达150克每千克土以上,腐殖质的组成差异较大,无石灰反应,呈微酸性至酸性反应,盐基饱和度高,在我国一般高于60%以上,交换性盐基总量较高,交换性阳离子以钙、镁为主,但也有少量的氢、铝。铁、铝在剖面中部有较明显的累积趋势。 淋溶土的粘粒含量高,并以未彻底风化的硅酸盐粘土矿物组成,质地较粘,多呈棱块状结构,有棕色胶膜。剖面中部细土粒显著增高,淀积层粘粒含量比表土层和母质层可高出1.5—2倍,粘土矿物以水云母、蛭石为主,表层硅铝铁率高于2.2,剖面中部比较均匀,向下稍有降低的趋势。 土壤分类淋溶土分为暗棕壤、棕壤、黄棕壤、白浆土四个主要土壤类型,分述如下: 暗棕壤(Darkbrownforest soil)集中分布于欧洲中西部,俄罗斯的远东、日本、美国中东部的丘陵山区,欧洲南部的喀尔巴阡山、阿尔卑斯山与亚洲的高加索等山地也有分布,在我国分布于东北、内蒙古及秦岭山地的温带湿润气候区。 暗棕壤具有湿润土壤水分状况和冷性土壤温度状况,具有饱和厚暗色表层和饱和硅铝层,pH<7。 暗棕壤具有厚层凋落物层,一般有4-5厘米厚,并夹有白色菌丝体,腐殖质层颜色较浅,呈棕灰色,厚度约8—15厘米。淀积层呈棕色,结构面常有不明显的铁锰胶膜。 暗棕壤的有机质含量为50—80克每千克,高的可达150克每千克以上。pH5.5~6.5,盐基饱和度达60~80%,阳离子交换量为25~40厘摩尔(+)每千克土代换性阳离子以钙、镁为主,代换性铝多于氢,或两者近似。粘粒在剖面中无明显移动,A、B两层粘粒比C层稍有增加,A层的SiO2/R2O3率为2.2以上,B层为2.0,略低于C层,游离铁铝自上而下减少,粘土矿物以水云母为主,伴有蛭石,高岭石、蒙脱石较少。 暗棕壤分为下列亚类: 1.暗棕壤(Typicdarkbrownforestsoil)具暗棕壤土类的典型特征。 2.灰化暗棕壤(Podzolizeddarkbrownforestsoil)具有浅色亚表层,有淀积层或底土有铁锰胶膜,呈酸性反应,盐基饱和度接近60%,亚表层硅铁铝率为3.0。 3.白浆化暗棕壤(Albicdarkbrownforestsoil)具有明显的白浆层和棕色的淀积层,呈弱酸性反应,盐基饱和度约80%。 4.草甸暗棕壤(Meadowdarkbrownforestsoil)剖面中、下层具有斑纹特征和雏形铁锰结核,腐殖质层较厚,盐基呈饱和状态。 棕壤(Brownforestsoil)分布于暗棕壤带南侧的暖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如西欧,美国东、西海岸,朝鲜半岛和日本,我国的山东、辽东半岛、冀东地区以及垂直分布于辽西、鲁南、冀北、河南、安徽、滇中、滇南、川北等省区的中山区。 棕壤具有湿润土壤水分状况和温性土壤温度状况,具有淡色表层和饱和硅铝层,pH<7。 棕壤具有淡色表层,棕色的淀积层,质地粘重,有锈色斑纹。 棕壤通体淋溶强烈,全剖面无石灰反应,pH5—7,盐基饱和度表层为60~70%,B层达90%以上,无活性铝,无富铝化特征,阳离子交换量为12—22厘摩尔(+)每千克土,交换性盐基以钙、镁为主,粘粒有明显移动和淀积,粘粒部分硅、铁、铝未受到明显破坏和分离,粘土矿物组成以伊利石、蒙脱石占优势,高岭石次之。 棕壤可分为下列亚类: 1.棕壤(Typicbrownforestsoil)具棕壤土类的典型特征。 2.白浆化棕壤(Albicbrownforestsoil)具有灰白色的白浆层,表土层黄棕色,淀积层呈棕色,粘粒含量比白浆层大3—4倍,表层和白浆层偏酸性,淀积层近中性,交换量变化范围大,以淀积层最高,表土层次之,白浆层最低。侧渗型白浆化棕壤比滞水型白浆化棕壤酸度强,前者盐基饱和度40—85%,后者一般大于70%,粘粒硅铝率3.0左右,硅铁铝率2.3左右。表层有机质为20克每千克左右,速效氮、磷、钾都属低或极低量水平。 3.酸性棕壤(Acidbrownforestsoil)表层黑棕色,B层不发育,没有明显的粘粒和铁锰淀积层,土体pH4.5—6.0,水解性酸和交换性酸远高于棕壤的其他亚类,交换性铝大于交换性氢,盐基饱和度变化大,其变幅20—80%,粘粒的硅铝率2.5左右,硅铁铝率2.0左右,显著低于棕壤的其他亚类。 4.潮棕壤(Cultivatedmeadowbrownforestsoil或Chaobrownforestsoil)表层棕色或黄棕色,底层有锈斑和少量铁锰结核,呈微酸性和中性反应,盐基饱和度高,粘粒的硅铝率3.2左右。 黄棕壤(Yellow-brownearth)分布于亚洲东部,包括中国、朝鲜半岛和日本南部、美国东南部、南美洲中、北部。在我国分布于北亚热带及中亚热带,跨越北纬27°—33°,包括江苏、安徽、长江两侧及浙北的低山、丘岗、阶地,赣、鄂北海拔1100—1800米的中山上部及川、滇、黔、桂等省海拔1000—2700米的中山区。 黄棕壤具有湿润土壤水分状况,铁硅铝层土壤有效阳离子交换量(ECEC)>25厘摩尔(+)每千克粘粒或阳离子交换量(CEC)>40厘摩尔(+)每千克粘粒,粘粒硅铝率>2.4。 黄棕壤的凋落物层和腐殖质层较薄,呈暗灰棕色,淀积层呈黄棕色,块状或棱块状结构,结构面有棕色或暗棕色胶膜或铁锰结核,母质层变化大,发育于基岩上的其母质带有基岩色泽,发育于下蜀黄土母质上的则呈块状结构,有暗棕色胶膜。 黄棕壤的土体厚度为60厘米左右,表层有机质含量40—70克每千克,一般为轻壤土,B层中壤至重壤土,粉砂与粘粒比值较A层小,pH5~6.7,粘粒的交换量30—50厘摩尔(+)每千克土,交换性盐基以钙、镁为主,交换性氢、铝<1—13厘摩尔(+)每千克土,盐基饱和度30—80%,盐基已饱和,粘粒部分的硅、铝、铁成分已破坏,但分离不明显,粘粒的硅铝率为2.4—3.0,粘土矿物为伊利石、蛭石、高岭石,也有少量蒙脱石。 黄棕壤分为下列亚类: 1.黄棕壤(Typicyellow-brownearth)具有黄棕壤土类的特征。 2.粘磐黄棕壤具有均质黄土层、粘磐层和网纹层,每层厚度不等,一般1~2米。均质黄土层中、下部常有铁锰斑块和结核。粘盘层,粘质,干缩时垂直节理明显,棱柱、块状结构,结构面上胶膜明显,内部有大块铁锰结核体,表层有机质10—20克每千克,pH5.5—7.5,呈上小下大趋势。粘粒的交换量35—52厘摩尔(+)每千克土,交换性氢、铝1—5厘摩尔(+)每千克土,盐基饱和度53—97%,粘粒的硅铝率2.6—3.3。粘土矿物为蛭石、绿泥石、伊利石、高岭石和蒙脱石。 3.黄褐土(Yellow-cinnamonsoil)B层结构体表面被暗棕色胶膜覆盖,内部夹有小铁子,孔隙壁有厚薄不等的光性定向粘粒膜,游离碳酸钙<5克每千克土。C层常出现砂姜体。pH6.8—7.5,粘粒的交换量>40厘摩尔(+)每千克土,无交换性氢和铝,盐基饱和度>75%,盐基饱和,粘粒的硅铝率>3.0,粘土矿物为水云母、蛭石、高岭石,伴有蒙脱石。 4.暗黄棕壤(Darkyellow-brownearth)分布于中山区,土体较薄,表层腐殖质积累明显,含量高达60—140克每千克,pH5—5.6,盐基交换量9—30厘摩尔(+)每千克土,盐基不饱和,粘粒的硅铝率1.9—3.0,粘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有较多的伊利石、蛭石、绿泥石,还有少量针铁矿、皂石及蒙脱石。 白浆土(Albicbleachedsoil)在欧洲集中出现于温带海洋气候区,南可伸展到地中海沿岸,由滨海向内陆过渡,白浆土带幅变窄。北美,尤其是美国东部白浆土分布面积广,从北、东、南三面环绕大草原。我国白浆土分布较广,多同暗棕壤、棕壤与黄棕壤构成复区分布,在大、小兴安岭、长白山、鲁南山区与江淮丘陵均有连片分布,从北纬55°起向南可伸延到北纬30°左右,分布纬度低于大西洋沿岸,而同北美沿海地区相差无几,日本、澳大利亚东南部也有分布。 白浆土具有温带湿润土壤水分状况,具有漂白层和粘磐层。 白浆土的剖面分化明显,腐殖质层厚约10—20厘米,呈暗灰色,白浆层(E)厚20—40厘米,呈灰白色,湿时呈草黄色,基本无结构,粘磐层(Bt)棕色或褐色,棱柱状或棱块状结构,呈现有光泽的铁锰胶膜。 白浆土表层有机质80—100克每千克,高的可达150克每千克以上,土壤pH5.5—6.5,交换量20—30厘摩尔(+)每千克土,以钙、镁占优势,有少量钾、钠,盐基饱和度60—80%,盐基不饱和。白浆层硅铁铝率2.5—3.5,底层粘粒含量比表层高出一倍以上,粘土矿物以水云母为主,并有少量高岭石和无定形物质。 白浆土分为下列亚类: 1.白浆土(TypicAlbicbleachedsoil)具有白浆土类的典型特征。 2.草甸白浆土(MeadowAlbicbleachedsoil)腐殖质层可深达30厘米,淀积层有锈斑。 3.潜育白浆土(GleyedAlbicbleachedsoil)白浆土中50—100厘米范围内有潜育层或潜育特征,淀积层发育较差,多水平棱块状结构,具有少量明亮的铁锰胶膜。 利用与改良淋溶土分布范围广,南北跨度大,地形复杂,水热条件变化大,成土母质多样,土壤类型多,土壤的肥力差异大,利用上各不相同。暗棕壤分布区是我国最重要的木材产地之一,主要发展林业,适种大豆、玉米等作物,并发展养蚕、养蜂和果树业等,在林下,水湿条件好的地方,适宜栽培人参。棕壤是自然肥力较高的土壤,利于发展多种经营,在平地丘陵区适于栽培棉花、花生,红薯等喜温作物及高粱、大豆、玉米等,在山区宜于发展林业、桑蚕、果园等。黄棕壤多分布在低山丘陵、农业历史悠久的地区,丘陵区还可种植茶、桑、发展果园,平缓丘陵区,可作为农业生产基地,适于稻、麦、棉和油料等作物的生长。白浆土在我国东北东部分布较广,大部分已开垦为农田,最适宜种植的作物是大豆、玉米以及小麦和谷子,有些地方已建立了大型国营农场,为国家提供了大量商品粮,此外,林业发展也占重要地位,由于白浆土本身植物营养元素总贮量不高,质地粘重,耕性不良,表土易于侵蚀,因此,白浆土大部分是低产土壤。 淋溶土主要分布于湿润地区,受水分淋溶作用强,自然土壤肥力较高,耕种后肥力易于下降,若植被保护不好,易发生水土流失,因此应注意水土保持,发展灌溉和防止内涝,增施有机肥或种植绿肥,培肥土壤。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