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临湘花鼓戏
释义

基本概述

临湘花鼓戏起源于临湘境内龙窖山下的桃林河流域,主要流布于以临湘为中心的湘鄂赣毗陵地区,流传到湖北通城,崇阳后演变成提琴戏,流传到岳阳县后变成了岳阳花鼓戏。 花鼓戏的主要演奏乐器是嗡琴,因此又称为嗡琴戏。它的音乐脱胎于具有浓郁临湘特色的山歌、民歌、夜歌、围鼓说唱、地方小调等曲牌。从而形成了今天的五大声腔(锣腔、琴腔、套曲、吹腔、小调),现有曲调三百九十多首,传统剧目近百个。

历史沿革

临湘花鼓戏 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它是由流传在民间的山歌、民歌、夜歌、小调演变发展而成的地方戏曲,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湘北艺术奇葩,深受湘北地区人民喜闻乐见。临湘嗡琴戏承载了大量的湘北传统文化信息,它的演变过程真实反映出当初一个时期的社会状况,民间艺术、风土人情等活动,也是研究近年来在我市发现的瑶族文化遗址的一个活化石。被称为湘北艺术奇葩的临湘嗡琴戏,2006年6月,正式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艺术特色

临湘花鼓戏的特点就是土生、土长、土气、土味。即演的地方事,唱的地方人,说的地方话,拉的地方调,宣泄地方嬉笑、怒、骂和美、丑、端庄。临湘花鼓戏从音乐来说, 临湘花鼓戏主要声腔叫“琴腔”。“琴腔”曲调有[单句子]、[夹句子]、[梦调]、[阴调]、[哀调]等。其他民歌小调如[思夫调]、[相思调]、[闹五更]、[十绣]、[回门调]、[十杯酒]、[梅花引]等,常穿插其间使用。“琴腔”受汉调影响是很明显的。岳阳花鼓戏有不少剧目也是以“琴腔”为主的,所以它在湖北南部、东南地区演出时,因音乐同源,语言相近,群众很容易接受,很喜欢看,并叫它“提琴戏”。

艺术价值

临湘花鼓戏的主要价值和影响在于:

一是对研究临湘花鼓戏与瑶族文化的历史渊源关系和艺术血脉关系有重要作用。二00一年,龙窖山千家峒被中国(广西)瑶学学会专家认定为瑶族同胞居住的故乡,脱胎于临湘民歌山歌等曲牌的临湘花鼓戏中的声腔,有专家发表文章称有较明显的瑶族音乐遗风,对于研究当年的瑶文化对临湘花鼓戏的影响有重要意义。

二是临湘花鼓戏是个承载了不少瑶族文化信息“活化石”,有专家在研究北宋瑶族先祖在此居住过很久的瑶族千家峒遗址的同时,也在研究临湘花鼓戏中蕴涵的瑶文化信息,国家级申非的成功,有助于推动正在开发中的龙窖山千家峒瑶族文化遗址走向全国和走向世界。

三是研究临湘花鼓戏中蕴涵的楚湘文化和湖湘文化中的历史文化信息有意义。临湘地处湖南湖北交界处,从古至今,一直是楚湘文化和湖湘文化的交汇之处,发掘研究临湘花鼓戏,对研究和传承楚湘文化和湖湘文化意义非浅。

四是临湘花鼓戏里的琴腔是具有现代复调音乐的雏形,对于研究该地区的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的历史面貌和发展流变有着参考。

戏曲剧目

清朝道光咸丰年间,脱胎于临湘的山歌、民歌、夜歌、孝歌、小调等地方音乐,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以琴腔为主,以锣腔、吹腔、套曲、地方小调为辅的五类声腔,有曲调三百九十余首,有传统剧目和现代剧目近百个

传统剧目:《王妹子回门》、《孟氏割股》、《董永卖身》《韩湘子化斋》、《孟姜女》《雪梅教子》《张广大拜寿》,《刘海砍樵》《七姐下凡》《赶春桃》《韩湘子》《母女讨饭》《三宝记》《芦林会》《洪兰打酒》《磨房产子》等等。

现代剧目:《大兴与兰兰》《村官本是打工仔》《堂客拨的扶贫款》等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4: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