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临界最小努力 |
释义 | “临界最小努力”理论(the theory of critical minimum effect)是美国经济学家利本斯坦(Leibenstein)于1957年提出来的。这一理论的出发点是“贫困陷阱”,即“贫困恶性循环”和“低水平均衡陷阱”。 “临界最小努力”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努力使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以取得长期的持续增长。不发达经济中,人均收入提高或下降的刺激力量并存,如果经济发展的努力达不到一定水平,提高人均收入的刺激小于临界规模,那就不能克服发展障碍,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为使一国经济取得长期持续增长,就必须在一定时期受到大于临界最小规模的增长刺激。 理论要点理论要点: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中,存在着两种对立的力量,即提高收入的力量和压低收入的力量两组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努力。提高收入的力量决定于上一期的收入水平和投资,压低收入的力量决定于上一期的投资规模和人口增长速度。所以发展中国家要打破“恶性循环”跳出“陷阱”必须先使投资率足以使国民收入的增长超过人口的增长,从而人均收入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即以“临界最小努力”使国民经济摆脱极度贫困的困境。 当压低收入的力量大于提高收入的力量时,人均收入的增长会被人口的过快增长所抵消并退回到原来的“陷阱”中;只有当提高收入的力量大于压低收入的力量时,人均收入才会大幅度提高,从而打破低收入稳定均衡。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