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临高木偶戏 |
释义 | 临高木偶戏是人偶同台演出的木偶戏。它主要流传于海南岛西北部的临高、儋州、澄迈地区,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临高木偶戏释义简介临高人偶戏是我国稀有剧种,艺术独特,历史悠久,广为群众喜爱,被誉为“世界少有,中国一绝”。 临高语:临高地区方言,临高话的语言系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语言与壮语可以认为是同一种语言, 讲起来有些许像泰语。 特点演出时设有布幛,演员手擎木偶化装登台,合扮同一角色,人偶交叉表演,主要唱腔“阿罗哈”和“朗叹”,用临高语演唱,伴奏以双锁呐为主。 临高木偶戏原来的木偶,只有拳头般大小,造型也不大讲究,1979年以后,对木偶进行了改进,演员一人一偶,按照剧情登台表演,时而以人为主,时而以偶为主,常获得观众的阵阵喝彩。 许多地区演出木偶戏,只设小小的舞台。台上围着布幛,演员手擎仗头木偶在幕后操纵和演唱。可是,海南岛临高县的木偶戏演出时,则是采用大舞台,不设布幛,演员擎仗头木偶化装登台,互为一体,合扮同一角色,人偶交叉表演,自古至今,自成一派,成为我国木偶艺术园地稀有的剧种。 临高木偶戏内容现状临高人偶戏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重要文化载体,具有独特的表演艺术,主要特点是,舞台设布幛,演员手擎木偶化装登台,人与偶在台上同扮一个角色,以人的表演弥补木偶感情之不足。以来自本地民歌调“阿罗哈”和来自道士调的“朗叹”作为主要唱腔,优美动听,地方特色浓郁。戏剧大师田汉1962年到临高县视察工作,观看人偶戏的演出后,称赞人偶戏为“稀有品种,不同凡响,表演灵动,唱腔动听”,并赋诗云:“椰子林边几曲歌,文兰江水袅新波,此间亦有刘三妹,唱得临高生产多。”人偶戏古老的传统剧目甚多,解放后也演创作的历史剧和现代戏。 历史据《中国艺术》记载,中国木偶戏正式形成由人直接操纵,木偶装扮具体人物。当众表演简单故事是在南北朝,特别是北齐时代(公元550至577年)。 相传,南宋时期,木偶戏从大陆传入琼岛后,很快在海南繁衍发展。在临高县,民间的驱魔逐妖、去病除灾、祀神还愿等活动,多请木偶参与。这种开始纯为祭神的活动在后来历代的发展中逐渐成为人们借以娱乐的方式。清康熙修《临高县志》载:“临俗多信奉神道,不信医药。每于节例,端木塑于肩膊,男女巫唱答为戏,观者其众,曰驱魔妖,习以为常。” 早期的偶像,多取神、佛之形,大小如拳头,故又称“佛子戏”。其后,偶像逐渐增大并人形化。如民间老艺人陈和成几代相传的二十多个木偶像,其中三个脑后刻有“康熙”字样。因其艺术特点为演出时不设布幛,人与偶同台表演,即表演者手撑木偶,化装登台,唱念做打,均与所持木偶同演一个角色,其表演形式,或操作木偶做戏,木偶为上半身,演员配以身段步法,或以演员的表情补充、丰富偶像表情之不足,所以,民间称此木偶戏为“人偶戏”。 特色临高木偶戏唱腔,主要以〔啊哈〕、〔朗叹〕为主。后来从临剧中吸收了〔快板〕、〔哩哩妹腔〕、〔七字板〕、〔丑脚板〕、〔小放牛〕、〔嗳嗬哩〕、〔平板〕、〔月光光〕、〔白芙蓉腔〕、〔哭板〕等以民歌、民间音乐经整理、创作而成的唱腔。此外,还吸收了琼剧的〔程途〕、〔叹板〕、〔苦板〕、〔江浪腔〕、〔教子腔〕等板腔。 唱词句式以四句为主,兼有六句、八句甚至十多句,唱句以五字、六字、七字为多,唱词不需押韵,但讲究平仄。如四句式唱段,第一句仄或阳平,第二句阴平,第三句阴平或去声,第四句上声。每唱至第四句的最后一个词为关键词,演员不唱出,而只用音乐过序代替,让观众参与猜想,若猜对了就唱出,台上台下,浑然一体,饶具特色。 发展过程早期的乐队建制有五人,乐器有大、小唢呐,三弦(或秦琴)、椰胡、竹笛和打击乐。六十年代后,乐队增至十人左右,并增设了扬琴、二胡、月琴、笛子、秦琴以及西洋乐器大提琴、黑管等,打击乐也由原中鼓为主转为以大小木鱼为主,兼用板、鼓、镲、钹、锣的击乐结构。 在表演上,由于“人偶同演”和“单纯人演”两种形式同时并存,互相促进。演人偶戏,注意发挥人与偶,偶与偶,人与人等人偶之间互为一体的多姿多彩的表演方法;演临剧则吸收了广西桂剧、壮剧、琼剧等兄弟剧种的水袖功、扇子功、手巾、台步等技巧,使表现手段更趋丰富。 早期的人偶戏演出,各行当角色的演员均不化妆勾脸。直至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后,不论各行当角色的演员均为化淡妆、俊扮,不勾画脸谱。但木偶偶像的脸谱则较丰富。如老行中老夫、花脸(老父)、山贼和丑行中的官丑、小丑,均勾画脸谱,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生旦都塑造得十分俏俊美丽,丑角则都被雕刻得非常丑恶,胖者肥头肥脑,瘦者皮包骨头,对比十分鲜明。在色彩上,有红脸、白脸、黑脸、五彩脸几种,人物身份不同,分别漆上不同的颜色。 由于临高人偶戏的唱词通俗易懂、生动形象,人们非常喜爱,在群众中植有很深的根基。临高人在平时生活中都喜欢哼唱上一段,不少老人甚或孩童,也能随口唱上个几十句、上百句。现在,每逢祭祖、婚庆、生日以及家中孩子考上大学等喜庆活动,当地的老百姓们也都会请剧团来村子里表演。附近一带的农民也骑摩托车或用手扶拖拉机载人前往观看,十分热闹。演出的帷幕在富有地方色彩的“阿罗哈”音乐中徐徐拉开,演员一人一偶,按照剧情登台表演,时而以偶为主,耍尽偶味,情趣盎然;时而人偶合作,协调和谐,变化多姿:时而由人替演,弥补木偶的不足,保证动作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常获得观众的阵阵喝彩。 表演技巧人偶互补———临高人偶戏表演技巧。表演时,根据剧情需要,演员在偶的相对位置探出头来,以脸部丰富的表情或眼神来表达各种不同的感情或情绪。如脸露笑容,则示心情高兴;如瞪眼睛,则示愤怒或痴呆等。坐下时,演员在偶间适当的位置内翘起二郎腿,组成特别的身段功架,表示人物洋洋得意的情态。临高人偶戏演员王忠、王明亮最擅长此技。在一些神话剧中,演员将偶向高处或远处抛,几个空翻后站立另一个地方,以示剧中人物的“能耐”。 打虎功———临高人偶戏武生表演特技。一人左手操纵虎头,右手操虎尾,另一人左手操纵偶,一手拿棍(或不操纵木偶),相互对搏。此特技表演可归纳为追、闪、扑、擒、持、踢、打七功。“追”即虎追人;“闪”即人转身躲避如闪电;“扑”即虎向人扑来;“擒”即人迅速将棍子压住虎脖子;“持”即虎反过头来咬住棍子,双方难解难分;“踢”即人飞腿踢虎,虎翻在地;“打”即人用棍子击打老虎。 晃“牛耳”———临高人偶戏杂角表演技巧。“牛耳”即帽翅。人偶配合造型后,演员借助手腕的力量,使剧中知县黑纱帽的一边“牛耳”不断摇晃,以表现剧中人风流得意的神态。老艺人许永青擅用此技。 斩金刚链———临高人偶戏表演特有的形式。多在中原与番邦交战时运用。表演时,番方在舞台正中拉起一条绳子(代金刚链)将舞台分为两半,双方兵马各在左右进退,一般不能逾越绳子的另一边。在激烈的锣鼓介和伴奏音乐声中,表演各种武打动作,场面气氛热烈、紧张。最后,中原方斩断“金刚链”,表示战胜;番邦兵则败逃。 拱手作揖———临高人偶戏表演身段。演员过位时,同类、同僚之间(如正面人物与正面人物,反面人物与反面人物)彼此一定要互相拱手,女性侧腰,男性胸前,躬身作揖。 跺脚———临高人偶戏表演程式。凡一方用唱腔教训或愤怒指责另一方时,唱至唱段最后一拍,必用右脚重重一跺。演员跺脚须合节奏,脚一跺下,过门音乐即起。 人偶戏著名演员王明亮 1978年进入临高县人偶剧团当演员。他勤奋好学,戏路广,有天赋的金嗓子,能编能导,能唱能演,能弹吹拉打,是剧团里的多面手、台柱子。他表演神形兼备,人偶配合默契,特别擅长以“神”与“形”弥补偶的不足。他唱功以声音洪亮、腔正韵甜,吐字清楚而见长。对人偶戏的主要唱腔“啊罗哈”,他在继承前辈唱法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通过轻唱、重唱、快唱和慢唱,可表现出人物多变的感情和不同的性格,而自成一派,群众赞称为“明亮板”。在20多年的艺术生涯里,他巧妙地运用发挥“人偶同演”这一艺术特色,创造出一批不同性格的舞台形象,深受群众的好评。 陈少金 工正旦,表功细腻,功法适度,台步轻盈飘逸。以偶当上身人当下身组成特别的身段功架,创造一种特殊的艺术美感,有独到之处。人偶配合,相辅相成,为观众展示“人偶同演”的艺术特色,塑造了栩栩如生的舞台形象,让观众在“奇”中领略人偶戏的妙处。她行腔圆滑,真嗓自然流畅,嘹亮悦耳,拉腔甜润,轻如行云,柔如流水,享有“少金板”之称。 邓秀英 工彩旦。她平时留心观察生活中泼辣、狡猾、善于交际女人的言行,经过加工提炼,应用到舞台的表演中去。由于她以生活原型为依据,所以表演逼真,被观众所喜爱。她操纵木偶技巧娴熟,在《海花》中,为诱引卢吉昌,“从衣袋里取出钱———将钱往高处一亮———把钱交给卢吉昌———卢吉昌接钱”这个动作组合由她操纵木偶来完成,不仅让观众看到李香娘的奸狡,还使人们为她的操纵技巧而折服。邓秀英嗓音圆滑,吐字清晰,往往会在唱腔中“叠字”或“夹白”,富有自己的特色。 王范 临高县人偶剧团的现任团长,也是一名优秀演员。他平时刻苦学艺,净是专攻行当,且偏重反派花脸,髯口功,把子功,袍甲功,样样过硬,唱做念打齐头并进。在表演中,他特别注重“神似”,弥补偶的不足,以“偶韵”表现人物性格,如“嘻嘻”一声冷笑,表现奸狡;眼睛一瞪,表现凶残;嘴唇一扪,眼珠一斜,表现阴险。他声音洪亮浑厚,高音低音字字入耳。为形象地表现人物性格,在行腔时常混入假嗓,有独到之处。 人偶戏脸谱早期的人偶戏演出,各行当脚色的演员均不化妆勾脸。直至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后,不论各行当角色的演员均为化淡妆、俊扮,不勾画脸谱。但木偶偶像的脸谱则较丰富。如老行中老夫、花脸(老父)、山贼和丑行中的官丑、小丑,均勾画脸谱,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在色彩上,有红脸、白脸、黑脸、五彩脸几种:老夫中秉性刚直的人物画黑脸、忠勇刚强的人物涂红脸;诡计多端的奸诈人物(老父)画白脸;强盗、绿林好汉或异邦人物(山贼)则勾五彩脸谱式。在脸谱的造型上,可分整脸和碎脸两种。一般地说,红脸、白脸、黑脸多为整脸谱式,并在眉、眼、额心等处勾画线条;五彩脸多为碎脸谱式,两颊、双眉、眼眶、鼻梁、额角、额心等部分用红、黄、黑、蓝、绿等多种不同颜色勾画,线条或繁或简,比较丰富,勾法也有所变化,若剧中人为占山为王者或为王室中人物,多在额中书一“王”字,以示其身份。 丑行中的官丑、小丑脸谱,与琼剧有须丑和花生的谱式较为相似。或在眼眶、眉心及鼻梁处涂白色,并用黑线条圈住,所涂白块可大可小,或方或圆;或在鼻梁上涂黑圈小白块,歪正大小均可。 婆行中的十恶娘脸谱,早期多画红色整脸,以表明人物阴脸、毒辣、凶狠的个性。新中国成立后,十恶娘脸谱改为俊扮,只在脸颊涂一黑痣,以示其身份。 临高人偶戏偶像脸谱的样式和种类不多。一般地说,偶像制作完成后,可担任不同剧目中的不同人物,只需行当相同或人物类型相同便可共用。 临高县人偶剧团临高县人偶剧团是唯一一支“正规军”,从演员阵容到综合实力,明显要比民营剧团高出一筹。王范是该团团长,他向记者介绍了临高人偶戏的一些情况。王范说临高人偶戏是流传了几百年的民间艺术形式,老百姓一直非常喜爱看。人偶戏是用临高方言演唱的,除了在本县演出,还在儋州、定安、澄迈、琼海、屯昌、海口等讲临语的地方演出。临高县人偶剧团成立于1961年,除了上演一些传统剧目以外,还排演过多台现代戏。这些年里,临高县人偶剧团所走过的路可谓坎坎坷坷,1965年该团被取缔,人员大都回家务农。1978年,临高县人偶剧团又获准恢复,重新招收了一批新生力量,近年来演出剧目200多个,其中,《海花》、《闹钟爷爷》于1981年赴京演出,获演出奖;《莲花仙子》于1992年进京参加汇演,获音乐创作奖和演出奖。而1983年至1988年间,共有约6年的时间剧团人员没有工资发,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剧团失去了原有的演出市场,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才重新理顺关系,找准市场定位。王范团长说,人偶剧团在很多方面也在大胆改革,每年都要推出3~5个新剧目。每场正式演出前,利用演员化妆时间,还要加演大约50分钟的小节目,请歌手演唱一些年轻人喜欢的流行歌曲等等。当记者问道害不害怕与民营剧团竞争时,王范说,临高人偶戏有着广大观众,他们会根据需要邀请不同的剧团前往演出。县人偶剧团从演员、音响、剧目到木偶制作,都是最好的,他们不害怕竞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