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林之夏
释义

林之夏,字谅生,又字亮生、弃儒生,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清光绪四年(1878年)生于南台城门村。父林崧祁,举人,博学能诗,有《述庵诗存》行世,年未四十岁卒,弥留时,把年方11岁的林之夏托孤于挚友林纾。林纾尽传其学。

光绪十二年(1886年),林之夏考中秀才。当时欧风东渐,国势日危,林之夏认为,要救国必须学习西方科学,而学习西学又须从学习西方语言入手,遂入福州鹤龄英华书院攻读。在书院接触到一些具有新思想的同学,感到清廷腐败,非革命难以救亡图存,便与张治海、黄则祯结盟于福州西门关帝庙,并谋在漳州、厦门举行反清起义,未果。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林之夏考入福建武备学堂;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毕业,学冠其曹。翌年,江宁(今江苏南京)第九桢统制徐绍祯闻其学绩和抱负,召之任该镇参谋。同年,由军中赵声、刘光汉介绍,参加兴中会。林之夏为第九镇立制度、订章则,深得徐绍祯信任,不久升任第三十四标统带。林之夏与时任第三十三标统带的赵声关系亲密,由赵声和时任第九镇书记官的陈其美介绍,加入同盟会。从此以革命思想教育部下,所部营长林述庆、排长柏文蔚由此走上革命道路。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同盟会在萍乡、浏阳发动起义,林之夏奉命率军前往镇压,军次萍乡,却与林述庆等人密谋起事,未能实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林之夏调任江西新军统带,继续在军中宣传革命,所部排长李烈钧等深为感动。因事机不密,两江总督端方有所风闻,命江西巡抚冯汝骙将林之夏逮捕,幸得乡人江西布政使沈瑜庆暗中通报,方免于难。后端方因查无实据,又听从幕僚舒清阿延揽人才的劝告,复委之任江宁测绘学堂监督,不久调任三十六标统带。在军中继续宣传革命,未数月,又被人告发,端方派人日夕侦查。为免遭迫害,林之夏辞去统带职务,仍秘密往来于江宁、镇江、上海之间,策划革命。

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调三十六标到镇江与三十五标会合,以林述庆为新军统领。林述庆及原三十六标官兵在林之夏策动下,于十一月七日响应起义。当时,上海都督陈其美所组织的江浙联军久攻江宁未克,而北洋军又在汉阳告捷。林之夏以为:若不速下江宁,人心浮动,形势危殆。乃预立遗嘱,偕同林述庆率镇江新军猛攻江宁。经过一昼夜血战,林之夏身受弹伤,仍奋勇向前,终于占领钟山上的天堡城,迫使清提督张勋弃城宵遁。江宁光复后,其旧部柏文蔚率兵入安徽为都督,李烈钧率兵入江西为都督,革命范围扩大。孙中山后来曾回顾道:“镇江响应,为有旋转乾坤之力。而此役之从中策动,运筹帷幄及亲临前线者,则为之夏及其弟知渊等人是也。”

民国元年(1912年)1月,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以林之夏光复江宁有功,任命为中央第一师师长、军政部部长,授予陆军中将加上将衔。福建军政府成立时,林之夏被任为参谋部及军务部部长。南北议和后,功成不居,辞职回乡。在乡期间,创办学校,规划公墓,助乡人争回被邻村恶霸侵占的公产,使几百户人家衣食有赖,甚得梓里称道。

民国2年(1913年),李烈钧、柏文蔚参加“二次革命”,在江西、安徽宣布独立。时林之夏旅居北京,得知消息后,化装得以摆脱军警围捕。民国3年,应浙江督军朱端聘请,任督军署高等顾问,主持军事编译馆,从此徜徉湖山,安居10年。民国14年,引疴归里。民国21年,应蒋介石之聘,赴南京纂修国民革命军战史,不久即回。民国24年,应福建省政府主席陈仪之聘,任福建省政府参议。民国29年(1940年),蒋介石聘其为军事委员会中将参议。林之夏赴重庆纂修抗战简史,事毕回闽。抗战期间,南京汪伪政权曾诱以要职,福州两度沦陷时,日伪当局也同样威迫利诱,林之夏均不为所动,并且一再号召乡人从戎卫国。抗战胜利后,目睹国民党政权更加腐败,心甚不满,拒绝参加国民党、三青团总登记。民国36年4月,在福州病逝。

林之夏文武兼备,才情横溢,长于写诗,曾参加“南社”,与柳亚子交谊甚深。著有《玉箫山馆诗集》40卷,存诗6000余首,柳亚子为之作序;另外还有《画眉禅外集》诗作2卷及《海天横涕楼集》等。其诗部分由上海南社丛刊登载,大部分在“文化大革命”中散失。林之夏书法秀劲圆润,为世所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12:2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