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林扬祖
释义

人物介绍

字岵瞻,清道光九年(1829)进士,累官至陕甘总督,二品大员,为莆田人在清代的最高官衔。荔城罗巷里人。相传林系螟蛉儿,其养母青年孀居,视同己出抚育扬祖成材。扬祖平时事母至孝,他经常训教儿孙,必须孝敬高堂。并在大厅福堂门上贴了他亲手书写的“生不如养,养不如成”的家训。其意思是指生身的母亲,比不上哺育孩子的母亲所付出的辛苦劳累,但教育孩子长大成材的母亲更加劳苦功高,古代“孟母三迁教子”的故事,就是个明证。

另相传,扬祖的养母在她病危弥留之际,召全家子孙至病榻前说:“今后如果家中有一男人不幸早逝,不论有无后嗣,要尊重年青的媳妇的意见,准其改嫁。”在封建社会的桎梏束缚下,难能可贵有如此开明的思想,实属罕见。

莆田历来就有“文化之乡”的美誉,科甲鼎盛是莆田教育史上的一大奇观。“家贫子读书”的刻苦求学精神,造就了莆田教育的兴盛局面。宋明两代,科甲冠于列郡。从科甲出身到官至一二品大员的历史名人不在少数。明末清初由于倭寇的侵扰破坏,以及长达半个世纪的截界迁民和战争的蹂躏,使得莆田的经济、文化、教育等,遭到了严重的摧残。在清代二百六十八年中,于进士榜上有名的只有五十六人而已,而这五十六人中,官阶最高的要数咸丰朝的林扬祖一人。

林扬祖(1799~1883年),字孙贻,号岵瞻,晚号觉斋。林扬祖家世属福建林氏三大名门旺族之一莆田金紫林的后裔.他出生书香门庭,七岁时祖父、父亲相继离世,家境逐渐没落,孤儿寡母相依为命。母亲翁氏系莆田清浦富家女,知书达理,通文墨,亲自督课教扬祖读《六经》,期待有朝一日,能够光宗耀祖。粗茶淡饭,艰难度日。在翁氏的精心调教下,扬祖十五岁进学,补廪生,考取拨贡生。道光五年(1825年)二十七岁,应福建乡试,试八股文《四书》,题为《子温而历〈全章〉》。林扬祖的试卷是以六经构成通篇骨架,精心结撰,磨琢精致、音节流丽。取中乡试第一名。道光九年(1829年)已丑科成进士。朝考入选,签分刑部主事,时年三十一岁。旋调充分略馆纂修。道光二十年(1840年)任庚子科广西乡试主考官。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以祖母杨氏老病乞归终养。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入京供职,补授湖广道监察御使,擢兵科给事中,转工科掌印给事中。后又充汉教习监试官。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充顺天乡试同考官,次年(1850年)入直军机处,稽查京师粮仓时,奏陈利弊,受到宣宗的嘉许采纳,不久奉命巡视南北城。咸丰元年(1851年),扬祖由京官简放河南道台,到任即革除,积弊,节省河工费用银五万两,河督慧秋谷对其大为欣赏,奏请赏戴蓝翎,升河南省按察使。清咸丰三年(1853年),外来兵军进取河南,地方官吏皆闻风而逃,开封吃紧。巡抚陆应谷奏命往归德府备军,并奏请以林扬祖管开封府兵防。林扬祖奉命固守汴城以待援兵。扬租虽是朝廷的命官,但他决不乱杀无辜,外军围城三昼夜,有人倡议诱军入城,决黄河水以灌之。扬租极力阻止,说次事关系到数十万人的生命,我宁愿战死,也要拯救城内外民众的生命。守城期间为了安抚军心,他捐俸两千余两,米一万六千余石,发给兵饷。城中防卫兵力单薄,老百姓争先欲出城避难,情况混乱。扬祖亲上街头,一手牵扯幼孙,一手持探报,向群众晓之以理,他动说“情况紧急,避也已来不及了,与其冒此身家性命的莫大危险,倒不如同心协力,共守此城,我和你们生则同生,死则同死岂不好呢!”民心为之一动。情绪顿然安定,在守城的三日内林扬祖没合一次眼,至始至终身先士卒冒雨露顶不用雨具,日夜亲自巡督,组织群众登城防守,在林扬祖的感召下,守城兵勇、群众皆激奋勇跃。直至关东巡抚李吉人援军到。外军乃退去。因守城有功朝廷旨赏扬祖换花翎,加盐运使衔,特旨署河南布政使,不久,授陕西按察使,清理冤狱,多所平反。升任陕西布政使,调甘肃布政使。任职期间胥吏畏威,百姓安堵,颇著政声。咸丰九年(1859年)入京觐见,指陈时政得失,特旨署理陕甘总督,适逢大阅之典,奏请钦命阅兵,明赏罚,严军法。新任总督乐斌对扬祖,十分不满(按清制总督每三年举行代天巡猎出巡辖省各府阅兵一次,为当时大典)。至年终大计,他对林扬祖上报考绩,以“年老颓废”四字,遂得朝旨令扬祖以原品休致归里。旨下时为同治元年(1862年)。林扬祖年才64岁,正值精力旺盛之时,实际上在咸丰帝主政时,受道光帝遗嘱而任用林扬祖,当时执政者旗人肃顺又对汉人无歧视,故林扬祖才得以一路顺风官至方面大员。及咸丰帝驾崩,赏识扬祖的顾命大臣肃顺又被西太后所杀,属于“肃顺党”的林扬祖当然就难逃在劫。林扬祖历任京官十八年,外任十一年,所任皆要职,尝得旨有“办事认真,操守端方”的嘉奖,以至被罢官回归故里时盘缠不够,而向山西汇局贷款,回家后以变卖衣物等才得以偿还。林扬祖归故里后致力兴学,历任县擢英书院、郡兴安书院和仙游、永春、厦门等书院院长。经常给生童讲课,对生童的课卷都亲自批改,发下卷子后,又把生童叫来当面指出其错误之处。在讲课时,常常结合自己的经历,指出科场考试的利弊,每遇到佳作佳句佳构,他都一一条分剖析,所以极受生童的爱戴。课余时,林扬祖依然手不释卷,通宵秉烛读书毫无倦意,而且常练写柳体字帖,持笔作文,不畏严寒酷暑,历二十余年从不间断。其勤奋刻苦的精神常令后生汉颜。老境生活依靠书院掌教的薄薪度日。为人极其谦和,每遇里中或亲戚的喜丧事必前往庆吊,皆徒步或扶杖到门行礼尽敬,从来不坐轿,路人见了也不知其曾为二品大员也。 杜门谢客,就连左宗棠将军经过莆田时,他也不去迎送,其不张扬的性格令人称佩,林扬祖为官清廉,忠厚贤良与其母翁氏有很大的关系,扬祖在京任官十八载,家书皆翁氏亲笔,其官刑部时,书戒以要持心宽平,勿以为得情而喜,在军机处时,戒以居机要地切须缜密,典试广西时要,慎搜遗才,不要忘了自己当年寒窗,官御史时,戒以当秉心正直,不可沽直名要敢言。林扬祖既贵,翁氏尚健郎。不肯随任就养。在家仍以俭朴自持,虽婢仆满前,约束谨严而未尝苛待。清光绪四年(1878年)朝廷特恩建坊旌表节孝,坊立于莆田城南门外。至上世纪五十年代拓建公路前犹存。林扬祖生有五子,后代以扬祖的格言“寿以仁为本,忠堂孝立功”排辈,长子寿熙优贡生陕西漳关抚民同知,襄办军务,以勤劳箸卒于任。次子寿勋附贡生试用训导。三子寿煦咸丰五年已科举入内阁中书。四子寿燕邑庠生。五子寿照户部候补主事。林扬祖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正月二十二日卒于家中,终年84岁.林扬祖出仕发迹后重新在庙前择址另建宅第,此宅建于清乾隆年间,坐落在庙前街东侧坐南朝北,为双坐七间加护厝和后供堂,其建筑布局和梁架结构基本都按照莆田传统建造,无甚特别,只是前院是一个用规整条石铺就的长方形大埕,可谓莆田古民居建筑独树一帜(莆田民居多以红砖铺埕)。宅大门书有“金紫家声大,银青世泽长”,此宅第的建筑风格注重士大夫宅第之古朴大气,而排除商人或士富的那种追求奢华的俗气,其内外装修也相当朴素,据说这与林扬祖出生贫寒无不关系。林扬祖宅第于1993年被莆田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注:文中部分史料由林振新老先生提供,林京榕整理。updated by J.Lin

陕甘总督林扬祖故居

林家宅第坐南朝北,为双座七间厢加护厝和后供堂。前院是一个用规整条石铺就的长方形大埕,可谓莆田古民居建筑之独树一帜(莆田平原居民多以红砖铺埕)。石埕三面围墙,北面为院前方的照墙,东西两墙则各开一个石框仪门,西门临庙前街道,东门可通罗巷里直达后街。

林扬祖氏宅第的建筑布局和梁架结构充分凸现莆仙民居的传统风格。它的主屋建在高约0.7米的石砌台基上,故比普通单层建筑显得高昂。第一进前廊宽敞,廊柱粗壮,大门高大。廊檐梁架及斗拱、雀替等雕饰也比较简洁大方。大门额的悬匾已摘毁,仅余门簪一对。正房和厢厅、重厢厅的前窗均采用古典式的拼木花格窗棂。外墙自下而上砌四层条石、五层红砖,顶层以粘土夯筑,外加白灰抹面,全墙形成青、红、白相互搭配的基本色调。正厝屋顶作三段脊、高低檐,但只有其中段作双头翘脊。这种法式在莆田实属独创,如不登高俯瞰,还真看不出。上厅依例敞口,两厢有廊道通向厢厅和护厝。东护厝的前段之间原是林扬祖的读书屋,其内外装修亦相当朴素。据说这与林扬祖少年失怙、出身贫寒有关。在林扬祖宅第的东边后退一点,还有一座坐向相同的2进5间厢大厝,据说是林扬祖族弟之宅。此宅大门 却建在宅右前角,即东仪门之外,故进大门还要穿过仪门才能到达前院的大埕。 该故居虽历经百年风雨,却依然完好,可以说是一座标准的莆田大夫宅第。其廊檐雕饰、卷书彩绘、窗棂花格均完好无损,只是,色彩褪了许多。此宅已作为林扬祖故居的附属建筑,一起于1993年被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3:3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