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林务官 |
释义 | 林务官马尔特(2006-09-24 10:54:36) 分类:接触-过客对于31岁的马尔特-哈瑟斯来说,1902年12月4日显然是重要的日子。这一天,他娶了25岁的艾米莉-库勒为妻。我们不清楚马尔特的婚礼是不是在青岛举行的,只是粗略了解从这个似乎很普通的年份开始,马尔特一生最后16年中间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将和青岛发生联系。而对艾米莉来说,通过马尔特与青岛的不期而遇,应该是她生命中间最奇特和富于冒险色彩的经历之一。 马尔特之所以来到青岛,是因为林业专家托马斯在1902年的离去。1898年,马尔特的前任托马斯成为了第一个来到青岛的林业专家。他到来的时候,殖民地政府正在为大量的沙石流失所困扰。在这里,他的工作是具有开拓意义的,在制定了公园,以及道路、造林、池塘等规划的之后,他开始在山上组织大规模的造林。 依据可以采信的说法,1897年11月德国进入胶州湾后的第2年至4年,即1898年的晚些时候至1900年的年初之间,殖民者便以“极底的”价格陆续收购了原属会前村的大片山地,随后拆除原有建筑,开始进行一些欧洲引进物种的种植试验。收购土地的工作是依照德国华人事务委员单维廉在1898年4月至6月间草拟的青岛土地法规进行的。人们一般相信,单氏受命进行的购地工作,为在这里从事大规模引进物种的试验,提供了基本保障。 当局急于进行种植实验的理由显然是充分的,据1898年度的《胶州备忘录》记载,由于缺乏能够阻挡泥水从高处流失的树木,便形成了许多深陷的山谷和山涧荒滩。新城市的建设专家相信,要合理的填堵山涧荒滩,才能使上游的沙石不致流失,不致淤积于胶州湾。这份备忘录显示,除此以外,政府还计划在高处造林。管理当局希望,造林可以在几年后解决对木材需求的显著增加问题。 和托马斯一样,马尔特也是柏林方面向总督府委派的林业官员。隶属总督府民政部的林务局,在托马斯离开青岛之前就成立了。文件显示这个机构出现的时间是1901年。在完成了规划并着手在山上造林之后,马尔特继任成为了这里的林务官。这个林务局或者叫高等山林局的机构,以单维廉主持收购的会前村周围大片滩涂为基地,成立了森林试验场,同时设物种试验所。一栋有着红色瓦顶和仿木架装饰的乡间色彩浓郁的建筑,成为了林务局和森林物种试验所的办公楼。附近,还建设了林务官的住宅。据《胶州备忘录》1905年度至1906年度的记载,在林务局的植物园中,当年还为职员盖了一幢宿舍楼。 这期间,马尔特主持的林务局继续引入了世界各地植物品种,在会前森林试验场进行了大量的初始性驯化繁殖试验。稍后,这一工作便被证明是功德无量的了:在引入的树种中,俗称洋槐的刺槐和俗称法国梧桐的悬铃木得青岛地利之势,繁衍最快,使青岛成为中国引入刺槐最早的城市。史料显示,当时,青岛引入的苹果有73个品种,梨有78个品种,葡萄、山楂、无花果等品种亦为数不少。 马尔特和艾米莉在青岛生活的具体细节,早已经完全被时间淹没了。在我们后来在今中山公园里的老林务局建筑遗迹的考察中,我们没有发现任何和马尔特一家有联系的遗存。1910年4月8日,马尔特的儿子在青岛出生,取名汉斯-约阿希姆。根据马维立博士在《波恩通信》中提供的线索推测,或许马尔特还有几个孩子,但到现在为止,我们只发现了汉斯-约阿希姆这一个名字。马尔特在青岛一直待到1914年8月。他在1916年去世。但我们不知道,去世的时候他在哪里。 1912年,育林10年的会前森林试验场改为森林公园,并对外开放。也就是在这一年的末尾,第一位来到青岛这个德国殖民地的中国高级官员周馥,有机会直接了解了这里的森林绿化状况。据稍后的统计,到马尔特离开前,青岛共有林务局经营的官林39000亩;民有林100000亩;海岸防风沙林1300亩;水源涵养林30000余亩。1929年5月22日,接管青岛的国民政府为纪念共和制度的缔造者孙中山,将这片山林命名中山公园。同时建立了清明节栽植总理纪念林制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