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林圣清
释义

电影技术专家。浙江鄞县人。1945年后任上海实验电影工场录音助理、录音师。建国后,历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录音师,上海电影技术厂录音总技师、总工程师,上海电影技术研究所所长,中国影协第四、五届理事。是我国磁性录音、多面立体声录音等新技术的最早研制、推行者之一。曾负责全套混合录音设备的总体设计。负责总体设计的录音技术楼1984年获全国科技进步奖。

基本资料

姓名:林圣清

职业:电影录音技术专家

籍贯:浙江鄞县人

出生:1927年10月

简介

林圣清,原籍浙江鄞县,1927年10月出生在子女众多的资产阶级家庭。1945年后任上海实验电影工场录音助理、录音师。建国后,历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录音师,上

海电影技术厂录音总技师、总工程师,上海电影技术研究所所长,中国影协第四、五届理事。是我国磁性录音、多面立体声录音等新技术的最早研制、推行者之一。曾负责全套混合录音设备的总体设计。负责总体设计的录音技术楼1984年获全国科技进步奖。现任上海市政协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和影协上海分会理事、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理事、美国电影电视工程师协会会员、上海市电影局录音总技师和上海电影技术厂总工程师。他是一位在党的培养下,在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成长起来的电影录音技术专家。

个人经历

1946年入 上海实验电影工场,历任场记、录音 练习生、录音助理、录音师。后在大 华、益华、嘉年等影业公司任录音师 。录制的影片有《同是天涯沦落人》、《马路英雄》、《子夜歌》、《风月恩仇记》、《同心结》等。1949年入上海电影制片厂任录音师,录制《 海上风暴》等影片。1953年起转攻录音工程技术,任该厂录音机务组长,后任上海电影技术厂录音总技术兼录音车间主任、总工程师,上海电影技 术研究所所长。是中国影协第四、五届理事。1958年负责总体设计、组织 改装上海各制片厂的光学录音机为磁性录音机,1965年负责设计研制国内 首辆混合录音汽车,1978年为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设计、研制成功混合录音系统,1983年负责上海录音技 术楼工程的总体设计,于1984年获中央建工部优秀设计金质奖。由他负责研制的可控硅变频同步器、新型35mm 混合录音设备(24路混合录音调音台 、三声道磁性录还音机)于198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78年出席全国科学大会,获“在我国科学技术工作中作出重大贡献的先进工作者”奖状。

艺术经历

学习阶段

幼年丧父后,家境日贫,致使他念完中学,便找事谋生。1946年,经长兄介绍,进了费穆主持的上海实验电影工场,在他导演的《锦绣河山》(影片未完成)中担任场记。

此后,林圣清调到录音部门,向录音师吴江海学习技术。翌年,他跟师傅到文华影业公司拍片,参加《不了情》和《假凤虚凰》的录音工作。林圣清眼快手勤,生性机敏,不久便掌握机器,独立操作。以后,他在上海实验电影工场先后在陈娟娟主演的《同是天涯沦落人》、卢碧云主演的《马路英雄》、张翼和项堃主演的《子夜歌》、袁美云主演的《风月恩仇记》、言慧珠和乔奇主演的《同心结》等影片中担任录音,成为上海实验电影工场最年轻的录音师。然而,林圣清并不以此为满足,他认识到,电影录音是一项技术性很强,又富有艺术创造性的工作。他深感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不足,于是,下决心刻苦自学。在当时的条件下,想方设法借阅各种有关的无线电技术书籍,弄通录音机的电气线路和结构原理。同时,在中学里学过一点法文的基础上,自学英文,为阅读外文技术书刊创造条件。他还利用看电影、参加音乐会等机会,有意识地注意音响艺术的处理手法,以丰富自己的艺术素养。

制片厂期间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国家接管了实验电影工场等官僚资本企业。林圣清成为上海电影制片厂的一员。他怀着强烈的翻身感,以主人翁的精神,积极投入全厂录音器材的大检修工作,他从中得到了一次很重要的技术锻炼。在他和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把接收过来的几个老厂的破旧录音机整修一新,赶上上影成立后拍摄第一批故事片生产的需要。1950年,林圣清担任了《海上风暴》的录音工作。不久,在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中,林圣清与王行舟、印石民一起义务劳动,共同装配了一台电影录音机,捐献给解放军的八一电影制片厂。在这些活动中,林圣清发挥了他的技术专长和刻苦钻研精神。当 1951年在上海电影技术厂安装文化部从国外进口的全套混合录音新设备时,领导上便看中了林圣清,动员他服从工作需要,专攻录音工程技术,期望他为提高我国电影录音技术,有所作为。但是,当时林圣清的理想是:成为一个技术全面的优秀电影录音师。在个人愿望与工作需要发生矛盾时,林圣清经过一番思想斗争,认识到当好一个录音师,只能对为数有限的影片起作用;而搞好录音机务工作,将对改善所有影片的声音质量作出贡献。事业的责任心,加上领导和同志们对他的信任,使他愉快地服从了组织的安排。从安装录音新设备的工程开始,他在实践中刻苦学习,不断钻研,三十年如一日,以全部精力,致力于我国电影录音工程技术的研究。有声电影的问世,是电影技术的一大发展,而录音工艺从光学录音到磁性录音,又是一大进步。国外从五十年代初已在制片生产中全面推行磁性录音。林圣清从国外技术书刊上系统地收集了这方面的资料,积极建议进行磁性录音新工艺的试验。当时各厂刚刚建立系统的光学录音工艺和设备,在这种情况下,提出一项新工艺的改革和试验,思想上的阻力和实际存在的困难,是不小的。不久,领导上作了决定,先在一台进口的磁性录音机上进行试验,然后全面推广。并将试制、改装磁性录音机的任务,落实到上海电影技术厂的录音车间等有关部门。在林圣清的主持下,通过厂内外的协作,逐一攻克技术难关,于 1957年,试制出我国第一台电影磁性录音机的样机。经翻译片生产中试用、改进后,1958 年在上海各制片厂全面推广了磁性录音。当时,35毫米的宽磁带国内尚无生产,进口的数量有限,全面推广磁性录音后宽磁带紧缺,他在有关技术部门配合下,因陋就简,将 6.25毫米的小磁带用胶水粘贴在 35 毫米片基上代用,坚持生产。因此,林圣清光荣地被评为出席1958年全国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大会的代表。会议期间,受到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60年,他作为在电影事业上卓有成就的录音总技师,光荣地出席了全国文教群英会。

钻研新技术

党的信任和人民给予的荣誉,激励着林圣清坚持不懈地钻研电影录音新技术。即使在十年动乱的艰难时日,他也没有动摇。1969年,他刚刚从“牛棚”出来工作,又去埋头翻阅当时无人问津的外文技术书刊。此时此刻,他想到的是如何用加倍的努力来补偿已经被耽误了的时间。1977年,他主持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改建一座现代音响结构的混合录音棚的工程,并在有关单位配合下,设计试制成功混合录音设备中的关键部件、国内首次生产的新型联锁同步电源——可控硅稳频联锁器,荣获文化部科技成果二等奖。与此同时,根据近年来国外发展的录音新技术,积极提倡推行多话筒、多声道、强吸声电影音乐录音新工艺。1977年下半年,他与录音总技师薛志昌以及上海各厂的录音师一起,在上海电影译制厂的新录音棚内首次进行这种新工艺的试验,并在美术片《画廊一夜》的音乐录音中试验生产,获得了初步成功。1978年,他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1978 年到 1980 年间,他三次被派遣出国,参加美国电影电视工程师协会的年会。在此期间,他详细考察了国外电影录音的先进设备和技术,扩大了视野,增长了知识。1980年,他第三次访美期间,被邀参观洛杉矶好莱坞录音棚时,主人请他听一段录自该棚的音带。林圣清辨出其中有经过混响室加工的效果。要求参观该设施,当主人陪同他登上棚的顶端来到混响室时,钦佩地说:“你是第一个发现并参观这个房间的专家!”

个人成就

1946年从影,先后在上海实验电影工场、大华、益华等影业公司任录音助理、录音师,录制的影片有《同是天涯沦落人》、《马路英雄》、《子夜歌》、《风月恩仇》、《同心结》等。

1949年,入上海电影制片厂任录音师,录制《海上风暴》等影片。

1953年后,转攻录音工程技术,历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录音机务组长、上海电影技术厂录音总技师、总工程师、上海市电影局录音总技师、上海电影技术研究所所长等职。

1958年,负责总体设计、组织安装上海各制片厂的光学录音机为磁性录音机,使之在全国制片业中处于领先地位。1965年负责设计研制国内首辆混合录音汽车。1978年为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设计、研制成功混合录音系统。

1983年,负责上海录音技术楼工程的总体设计,获建工部优秀设计金质奖。由他负责研制的可控硅变频同步器、新款35毫米混合录音设备(24路混合录音调音台、三声道磁性录音还音机)获文化部1983—1984年度科技成果一等奖、198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78年出席全国科学大会,获“在我国科学技术工作中作出重大贡献的先进工作者”奖状。

林圣清是中国影协第四、五届理事、上海影协理事、上海电影电视技术学会理事、美国电影电视工程师协会会员。

主要作品

《同是天涯沦落人》(1948)

《马路英雄》(1948)

《子夜歌》(1948)

《风月恩仇》(1948)

《同心结》(1948)

《海上风暴》(1950)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9:3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