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林镜桐
释义

林镜桐(1928-1953),福建省闽侯县南屿镇南旗村水西林人,民国17年(1928年)8月出生于一个雇农家庭。童年就读于家乡小学堂,因家庭困难,高小没有毕业就辍学到福州一商店学当徒。福州解放后,他回乡务农,1950年,他积极参加村土改工作,同年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当选为南屿镇第一届团支部组织委员,并担任南屿镇公所文书。

1951年6月,林镜桐积极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毅然报名参军。入伍后,新兵集中在闽南集训,林镜桐刻苦训练,努力学习军事本领,在同志间开展互帮互教活动。他每天利用休息时间,帮助驻地老百姓挑水、劈柴火、打扫环境卫生等。军训结束,上级给镜桐记小功一次。

1952年7月,林镜桐分配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三军七十三师二一八团一营三连任机枪班战斗小组长。同年9月,林所在部队入朝参战,部队经过900多公里的急行军,于10月20日到达抗美援朝最前线——朝鲜三八线附近的元山里的一条山沟里,连队在此驻扎2个多月,每天进行野战演习。12月30日,部队开赴前沿阵地,三连是全团的后卫,负责50公里山间公路的警戒任务。1953年6月,为了牵制敌人,配合西线友军展开反击战,迫使美国在板门店停战谈判协定上签字。林镜桐所在部队,在朝鲜大洞里以南、右靠上甘岭、左临老秃山的凸出部位的28.12高地上与敌人展开争夺高地反击战。战斗打响后,三连很快攻下28.12高地,第二天敌人进行反扑。尽管天上有敌机疯狂扫射和轮番轰炸,地上有敌人坦克、火炮猛烈轰击,林镜桐与战友们一道,一次又一次地击退敌人的反攻。阵地前敌人尸横遍野,我军也付出不小的代价。阵地上最困难的就是缺水,山上无水,山下又被敌人坦克封锁,后方的水送不上来。林与战友们口干舌燥、嘴唇都起了泡,只能用嘴巴贴着坑道石壁吮吸石壁上渗出的一些水珠,肚子饿了啃些压缩饼干,但没有水也难以下咽。镜桐是机枪手,从战斗打响后,一直守在阵地上,两天两夜没睡觉,没有水,也吃不下东西,他和战友们都疲惫不堪,但是,枪声一响,一个个又生龙活虎般投入战斗,消灭了一批又一批敌人。6月24日,传来西线友军突破敌人200多公里防线、向敌人后方挺进40多公里的胜利消息,大大鼓舞战士们的斗志。同时,敌人也作困兽之斗,战斗更加激烈,敌人几次逼近阵地,展开刺刀肉搏战。此时,轻机枪无法发挥作用,林镜桐身高力大,夺过敌人一柄卡宾枪刺刀,投入肉搏,一连刺杀几个敌人,战斗极为惨烈。正当危急之际,志愿军火炮向山脚下和半山腰的敌群猛烈轰击,阻断敌人的进攻道路,敌人的进攻终于被打退了。不幸,敌人一发炮弹在镜桐身边爆炸,他的双腿被炸断,因流血过多,壮烈牺牲。年仅25岁。

林镜桐牺牲后,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追认他为革命烈士,遗体安葬在朝鲜大洞里以南的革命烈士公墓里。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3 23:3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