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林果为 |
释义 | 林果为教授,男,1936年1月30日出生,浙江省杭州市人。1959年毕业于原上海第一医学医疗系本科,1982-1983年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内科进修,取得硕士学位(Msc)。现任华山医院内科学终身教授,血液学科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全国临床流行病学分会第二届主任委员。林果为教授40余年来长期从事临床血液学,特别是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和铁缺乏症的研究 林果为教授为建立临床流行病学培训中心、开设临床流行病学新课程做出很大贡献。国务院决定于1993年起发给政府特殊津贴,1991年分别被英国和美国传记中心录入世界名人录。 1959年毕业于原上海第一医学医疗系本科,毕业后即分配到华山医院内科教研室从事临床血液学医、教、研工作,经历住院医师、主治医师、讲师、副教授,1989年晋升教授,1993年起担任博士研究生导师至今。现任国际临床流行病学网成员,复旦大学医学院临床流行病学培训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全国血液学分会常委及贫血学组委员,上海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会及血液学会副主任委员,内科学会委员,《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华血液学杂志》、《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中国循证医学杂志》、《上海医学》杂志编委,《实用内科学》副主编。曾任华山医院内科教研室副主任及诊断学教研室主任。 成就及荣誉林果为教授40余年来长期从事临床血液学,特别是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和铁缺乏症的研究,80年代中期又开始从事我国临床流行病学的建立和开创工作以及造血系统疾病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创造性地将临床流行病学和血液病学研究相结合、将临床流行病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相结合。在铁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红细胞酶病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中共获得科技成果奖7项,包括中国医学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华医学会施思明基金三等奖、上海市卫生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及校级科技成果奖2项。主编《白血病》、《内科学新理论新技术》、《临床流行病学》等5本专著,及主编《新编诊断学基础》教材1本。参加《实用内科学》、《现代肿瘤学》、《实用血液病学》、《内科免疫学》等15本专著的编写。在中华血液学杂志、中华内科杂志及中华医学杂志等刊物上共发表论文118篇,其中16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报告,6篇为SCI、Chemical Abstracts和Biological Abstracts所收录。 林果为教授为建立临床流行病学培训中心、开设临床流行病学新课程做出很大贡献,在国内首次建立临床流行病学硕士生培训项目、国家级继续教育临床流行病学项目及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流行病项目,并在内科诊断学教育改革中做出显著成绩,共获得市级和校级教师成果奖4项,连续两年被评为宝钢和普康优秀教师奖。共培养内科血液专业博士生13名,其中10名已获得博士学位,在读3名;培养内科血液专业及临床流行病学硕士生9名,其中8名已获得硕士学位,在读1名;指导血液专业博士后1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