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林栋故居 |
释义 | 林栋故居位于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梅洋村狮山下,林栋故居是一座具有南方建筑特点的土木房子,与一般民房无异。林栋故居坐北朝南,宽约21米,深约25米,高约11米,三层土木结构,青瓦土墙,双坡履顶,主屋一进5开间(榴),中央开间为前后大厅,中间用屏壁隔开,两侧各两开间,皆做主卧室,每开间有两间房屋。后厅低楣架构,厅后有一2×4米天井,两侧各有一火厢房,前厅高楣架构,高7米,宽5米,深8米,是整座房屋最宽敞的公共活动场所。 地理位置面向着福安境内海拔1400多米的白云山,不远处长溪如带,奔腾不息。 建筑特点林栋后裔回忆说,屏壁正中上方曾悬挂一匾,上书“钦赐莲中君”,此匾为光绪皇帝所赐,在“文革”期间被毁。厅前建有四合院式回廊,中间为天井,用于采光,回廊分两次建筑,右侧回廊与主屋同时建成,前方和左侧回廊是林栋归梓后所建。大门向东,门外拾级而上20多米平坦处,另置一道大门,现已毁坏,遗迹尚存。整栋房子朴实无华,唯房间窗户四角均镌镂空花格子,镂刻花鸟鱼虫等,式样较为简单。 建筑历史林栋故居是其父林春华所建,约建于清同治初年,其时林栋尚幼,上有二兄,按照传统规矩,排行第三的林栋只能分得侧旁次开榴房间及大厅前回廊,因此,林栋书房就设在右侧回廊的底层间,面积约8平方米,《梅湖吟稿》中的大部分诗作都是诞生在这间房里。青年时期的林栋曾在这里三更灯火五更鸡,凭窗苦读,望透寒门。 林栋简介林栋又名肇缴,字东木,又字德如,号隆山。清咸丰六年(1856)生于福建省寿宁县武曲镇梅洋村一书香门第,卒于民国九年(1920)。其父林春华于1875年恩贡候选儒学教谕;长兄林琼为同治癸酉(1873)年拔贡;次兄林璜为庠生。林栋次女林圣音是原国民党中常委何宜武生母。 清同治辛末(1871)年,林栋年仅15岁参加县试就考取第二名,同年参加福宁府试取得第一名;1875年以一等成绩预补廪生;1891年辛卯科乡试中式第八十三名举人;1898年授泰宁县儒学正堂,1900年以国子监监丞候选;1903年中三甲进士,授国子监丞;1906年升礼部精膳司主事,次年升太常司员外郎;1908年升太常司郎中,1909年监修西陵有功,钦加三品。 为官期间,林栋洁身自好,清正廉明,两袖清风,大事小事躬身亲为,从来徒步入暑办公,回乡省亲,也只坐两人抬的便轿,上坡时便下轿步行,以体恤轿夫辛苦。林栋一生著述甚丰,重要的有《〈汉译世界语〉序》、《梅湖吟稿》等。前者提出语言要规范化,文化要进行中外交流等问题。《梅湖吟稿》共辑诗238首,内中颇多忧国忧民和进步诗篇。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林栋无意仕途,归乡后没有营造府第,仍在故居住了下来,积极传播革命思想,带头剪辫子,解除妇女缠足,拥护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赢得百姓很好的口碑:“林栋为官真正清,家中只有厝两间;富贵贫穷同等看,平易近人比娘亲。”1914年由闽海道复选区当选为议员。1917年,林栋借贷在离村10里的将军山筑“樟湾山寮”,引进黄金树等树种,营造杉、松、榛、茶林上千亩,安排子女到山寮劳动,还写诗动员在福州为官的女婿回乡共同劳动,开发林场。1920年,林栋因病卒于故居。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