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林安梧 |
释义 | 简介林安梧教授,一九五七年生,台湾省台中县人。国立台湾师大国文系毕业,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台湾大学第一位哲学博士,当代大儒牟宗三先生高足,美国傅尔布莱德(Furbrighter)访美学人、威斯康辛大学历史系(麦迪逊校区)(Wisconsin University at Madison)访问学人。曾多次获得青年著作奖、行政院第一届重要学术著作奖助、国科会奖项及计划。 现职林先生现为台湾慈济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所教授兼所长。 曾任职清华大学教授暨通识教育中心主任 南华大学哲学研究所创所所长 《鹅湖》学刊主编、社长 《思与言》人文社会学刊主编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所专任教授 中央大学哲学所暨中文系兼任教授、通识教育学会理事 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 东方宗教讨论会会长 教育部大学评鉴委员 学术专长中国哲学、哲学史方法论、人文学方法论、比较哲学、宗教哲学、儒佛论争 教授课程中国哲学史、宋明理学、佛学研讨、比较哲学、思想方法、近代思想 学术著作甲、学术专著1.林安梧,1992年8月,《台湾、中国──迈向世界史》,唐山出版社印行,计 138页,台北。 2.林安梧,1993年5月,《熊十力体用哲学之研究》,东大图书公司印行,计 376 页,台北。 3.林安梧,1995年9月,《中国近现代思想观念史论》,台湾学生书局印行,计 268页,台北。 4.林安梧,1996年1月,《当代新儒家哲学史论》,明文书局印行,计226页,台北。 5.林安梧,1996年1月,《契约、自由与历史性思惟》,幼狮出版公司印行,计 220页,台北。 6.林安梧,1996年3月,《中国宗教与意义治疗》,明文书局印行,计 287页,台北。 7.林安梧,1996年3月,《儒学与中国传统社会之哲学省察》,幼狮出版公司印行,计280页,台北。 8.林安梧,1997年12月,《儒学革命论:后新儒家哲学的问题向度》,台湾学生书局印行,计326页,台北。 9.林安梧,2000年9月,《教育哲学讲论》,读册文化事业公司印行,计260页,台北。 10.林安梧,2003年7月,《人文学方法论﹕诠释的存有学探源》,读册文化事业公司印行,计407页,台北。 11.林安梧,2003年8月,《道的错置﹕中国政治哲学的根本困结》,台湾学生书局印行,计388页,台北。 12.林安梧,2003年11月,《两岸哲学对话﹕廿一世纪的中国哲学》,台湾学生书局印行,计242页,台北。 13.林安梧·2005年10月,《儒家伦理与社会正义》,中国北京言实出版社印行,计328页,北京。 14.林安梧,2006年2月,《儒学转向:从「新儒学」到「后新儒学」的过渡》,台湾学生书局印行,计564页·台北。 15.林安梧,2006年8月,《新道家与治疗学:老子的生命智慧》,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计283页,台北。 乙、通识著作1.林安梧,1991年1月,《问心──我读孟子》,汉艺色研文化事业公司印行,计177页,台北。 2.林安梧,1995年5月,《论语──走向生活世界的儒学》,明文书局印行,计345页,台北。 3.林安梧,1999年1月,《台湾文化治疗:通识教育现象学引论》黎明文化事业公司印行,计200页,台北。 4.林安梧,2000年10月,《老子道德经新译》读册文化事业公司印行,计288页,台北。 5.林安梧,2004年1月,《台湾·解咒:克服「主奴意识」建立「公民社会」》,黎明文化事业公司印行,计325页,台北。 丙、笔者所主编之书本著作1.林安梧主编,1990年8月,《现代儒佛之争》(论文集),明文书局,台北。 2.林安梧主编,1992 年8月,《海峡两岸中国文化之未来展望》(演讲论文集),明文书局印行,台北。 3.林安梧主编,2000年1月,《一九九九海峡两岸「通识教育」与「公民养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国立清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印行,台湾新竹。 部分期刊论文1.林安梧,1992年7月,语言的异化与存有的治疗─以老子《道德经》为核心的理解与诠释, 刊于 《鹅潮学志》,第八期,页31-57,台北。 2.林安梧,1992年2月,「抽象的感性」下的变革论者─以康有为为例的精神现象学式之哲学解析,《哲学与文化》,第十八卷第二期,页 24-53,台北。 3.林安梧,1992年12月,论「道之错置---对比于西方文化下中国文化宰制类型的一个分析, 刊于《鹅湖》,第十八卷第六期,台北。 4.林安梧,1993年1月,论熊十力体用哲学中「存有对象」的两重性--从对象的两重性之厘清到存有的根源之稳立,《鹅湖学志》,第九期,页55-75,台北。 5.林安梧,1993年6月,「以理杀人」与「道德教化」--环绕戴东原对于朱子哲学的批评而展开对于道德育的一个理解与检讨, 刊于《鹅湖学志》,第十期,页91-116,台北。 6.林安梧,1994年1月,「当代新儒学」及其相关问题之理解与反省 (上),《鹅湖》十九卷七期(总号223),页10-20,台北。 7.林安梧,1994年4月「儒家思想与成人教育」--论孔子「仁教」哲学中的成人教育思想, 刊于《鹅湖》第十九卷第十期,页1-8。 8.林安梧,1994年9月,迈向儒家型社会批判学的建立--以徐复观先生的思想为核心的基础性理解,刊于《鹅湖》第二○卷第三期,页 49-57,台北。 9.林安梧,1994年8月,从「单元而统一」到「多元而一统」--以「文化中国」一概念为核心的理解与诠释,刊于《鹅湖》第十九卷第一期,页16-23,1994年7月 台北。 10.林安梧,1994年8月,儒家的宗教精神及其成圣之道--不离于生活世界的终极关怀, 刊于《宗教哲学》第一卷第一期(创刊号),页 123-139,台北。 11.林安梧,1994年12月,关于儒家哲学中的「实践」概念之厘清--从「老儒家」、「新儒家」到「后新儒家」的反思,《鹅湖》二十卷六期(总号234),页18-19,台北。 12.林安梧,1995年1月,论儒家的宗教精神及其成圣之道--不离于生活世界的终极关怀,《宗教哲学》一卷一期,页123-139,台北。 13.林安梧,1995年1月,论「公民意识」的诞生,《文讯月刊》七十三期(总号111),页4-6,台北。 14.林安梧,1995年1月,开启「意义治疗」的当代新儒学大师--唐君毅先生,《鹅湖》二十卷七期(总号235),页2-5,台北。 15.林安梧,1995年2月,文建会与文化发展,《文讯月刊》七十四期(总号112),页20-54,台北。 16.林安梧,1995年4月,「顺服的伦理」、「根源的伦理」与「公民的伦理」--对儒家「伦理」概念的反省与考察,刊于陈明主编之《原道》集刊,第二辑,页 84-100,团结出版非出版,新华书站发行,北京。 17.林安梧,1995年6月,略论道德教育之困结及其厘清之道,《菁莪季刊》七卷二期(总号24),页13-17,台中。 18.林安梧,1995年6月,实践的异化与克服之可能--悼念牟宗三先生兼及于当代新儒家之发展,《鹅湖》二十卷十二期(总号240),页51-55,台北。 19.林安梧,1995年7月,「论语--走向生活世界的儒学」序言,《鹅湖》二十一卷一期(总号241),页23-25,台北。 20.林安梧,1995年9月,中国文化的哲学观,《鹅湖》二十一卷三期(总号243),页7-15,台北。 21.林安梧,1995年10月,<中国近现代思想观念史论>序,《鹅湖》二十一卷四期(总号244),页37-41,台北。 22.林安梧,1995年12月,哈伯玛斯[Jurgen Habermas]的批判理论,《通识教育》二卷四期,页17-43,台北。 23.林安梧,1996年1月,迈向佛家型般若治疗学的建立--以《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为核心的展开, 刊于陈明主编之《原道》集刊,第三辑,页 60-83,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祷出版,新华书站发行,北京。 24.林安梧,1996年1月,论中国文化传统中的「血缘性纵贯轴」,《鹅湖》二十一卷七期(总号247),页12-18,台北。 25.林安梧,1996年2月,「儒家型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可能--革命的实践.社会的批判与道德的省察,《鹅湖》二十一卷八期(总号248),页6-16,台北。 26.林安梧,1996年3月,<当代新儒家哲学史论> 序言,《鹅湖》二十一卷九期(总号249),页41-44,台北。 27.林安梧,1996年4月,论中国文化传统中的「血缘性纵贯轴」,《宗教哲学》二卷二期(总号6),页43-53,台北。 28.林安梧,1996年4月,从血缘性纵贯轴到人际性的互动轴--「建立社会新伦理、促进中国现代化」的一个反思,《现代化研究》第六期,页16-24,台北。 29.林安梧,1996年5月,「王霸之辨」与「统独之争」的混淆及厘清,《鹅湖》案十一卷十一期(总号251),页7-8,台北。 30.林安梧,1996年6月,儒家道德实践的根本困结及其转化创造之可能--从咒术型的实践因果逻辑到解咒型的实践因果逻辑,《佛光学刊》第一期,页131-147,嘉义。 31.林安梧,1996年8月,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为台湾之文化生态及其发展进一言,《文讯月刊》九十二期(总号130),页40-42,台北。 32.林安梧,1996年8月,不离「生活世界」、「社会总体」的终极关怀--南华管理学院哲学研究所,《汉学研究通讯》十五卷三期(总号59),页333-334,台北。 33.林安梧,1996年10月,论「气的感通」与「连续型理性」--血缘性纵贯轴下「宗法国家」的宗教与理性,《东方宗教研究》第五期(总号7),页7-20,台北。 34.林安梧,1996年10月,宝瓶系列: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如是我闻,《普门》第二百零五期,页90-92,台北。 35.林安梧,1997年1月,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一时佛在(生活十二帖),《普门》第二百零八期,页34-36,台北。 36.林安梧,1997年4月,孔子与阿Q--一个精神病理史的理解与诠释,《鹅湖》二十二卷十期(总号262),页56-57,台北。 37.林安梧,1997年6月,「揭谛」发刊词--「道」与「言」,《揭谛学刊》第一期,页1-14,嘉义。 38.林安梧,1997年6月,「道德与思想之意图」的背景理解:以「血缘性纵贯轴」为核心的展开,《本土心理学研究》第七期,页126-164,台北。 39.林安梧,1997年9月,走向生活世界的儒学--儒学、「论语」与交谈,《通识教育》四卷三期,页33-53,台北。 40.林安梧,1997年10月,牟宗三先生之后:咒术、专制、良知与解咒--对「台湾当代新儒学」的批判与前瞻,《鹅湖》二十三卷四期(总号268),页2-12,台北。 41.林安梧,1997年11月,不信春风唤不回--关于「加强通识教育」的一些补充意见与建议,《鹅湖》二十三卷五期(总号269),页29-30,台北。 42.林安梧,1998年3月,《论语》与廿一世纪的人类文明︰交谈、启示与文明治疗,(浙江社会科学双月刊), 1998年第2期,页24---31,浙江杭州。 43.林安梧,1998年3月,大学情意教育的理论基础与实务研究--以「儒、道、佛」三家为核心的理论反省与实务考察,《通识教育》五卷一期,页13-26,台北。 44.林安梧,1998年3月,三论「道的错置」--中国政治哲学的根本问题,《鹅湖》二十三卷九期(总号273),页19-34,台北。 45.林安梧,1998年5月,「党国儒学」的一个侧面思考--以「科学的学庸」为核心的展开,《鹅湖》二十三卷十一期(总号275),页1-9,台北。 46.林安梧,1998年5月,关于「善之意向性」的问题之厘清与探讨:以刘蕺山哲学为核心的展开,(刘蕺山学思想论集),页155-166,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印行,台北。 47.林安梧,1998年7月,道家思想中的「女性主义」,《宗教哲学》四卷三期(总号15),页90-97,台北。 48.林安梧,1998年8月,台湾哲学的贫困及其再生之可能--对于「台湾、中国: 迈向世界史」论纲「贰」、「参」的再解释,《哲学杂志》第二十五期,页68-93,台北。 49.林安梧,1998年8月,张深切的「台湾性」与「中国性」及其相关之问题,《鹅湖》二十四卷二期(总号278),页2-11,台北。 50.林安梧,1998年8月,当代儒佛论争的一些问题--与李向平商榷,《二十一世纪》第四十八期,页124-130,台北。 51.林安梧、赖锡三,1998年9月,「禅佛教思想」与「本土化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第五卷三期,页55-73,台北。 52.林安梧,1998年11月,「哲学、生死与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儒家的生死智慧--以「论语」为中心的展开,《生死学研究通讯》第一期,页8,嘉义。 53.林安梧,1998年12月,「论语」--走向生活世界的儒学,《钱穆先生纪念馆馆刊》第六期,页72-89,台北。 54.林安梧,1999年1月,后新儒家哲学的思维向度,《鹅湖》二十四卷七期(总号283),页6-15,台北。 55.林安梧,1999年1月,道家思想与现代管理--以老子「道德经」为核心的省察,《宗教哲学》五卷一期(总号17),页97-108,台北。 56.林安梧,1999年3月,「人的素质」与「通识教养」座谈系列之一--关于「香港」与「中国大陆」两地哲学的对比,《通识教育》六卷一期,页129-148,台北。 57.林安梧,1999年3月,「天地有道」与「回念一几」--以「人的素质」之提升为核心,《通识教育》六卷一期,页15-32,台北。 58.林安梧,1999年3月,解开“道的错置”-----兼及于”良知的自我坎陷”的一些思考,《孔子研究季刊》总第53期,1999年第一季,页14--26 ,中国孔子基金会主办,齐鲁书社,山东济南。 59.林安梧,1999年6月,对于台湾当前几个通识问题的哲学理解:「知识」与「权力」:一个哲学治疗学的观点,《通识教育》六卷二期,页85-107,台北。 60.林安梧,1999年6月,迎佛牙事件文化现象之哲学考察,《思与言》三十七卷二期,页209-232,台北。 61.林安梧,1999年7月,试论述中国哲学之起源及其从伏羲到皋陶之发展过程--以黄振华先生的理解为核心的展开,《鹅湖》二十五卷一期(总号289),页7-22,台北。 62.林安梧,1999年8月,试论述中国哲学思想自皋陶以后至春秋战国时代之发展历程--以黄振华先生的理解为核心的展开(上),《鹅湖》二十五卷二期(总号290),页8-15,台北。 63.林安梧,1999年9月,明末清初关于「格物致知」的一些问题--以王船山人性史哲学为核心的宏观理解,《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十五期,页313-335,台北。 64.林安梧,1999年9月,「后新儒学」义下的「论语」,《鹅湖》二十五卷三期(总号291),页39-42,台北。 65.林安梧,1999年9月,试论述中国哲学思想自皋陶以后至春秋战国时代之发展历程--以黄振华先生的理解为核心的展开(下),《鹅湖》二十五卷四期(总号292),页36-52,台北。 66.林安梧受访、石齐平访谈,1999年12月,廿一世纪「通识教育」与「知识经济」的探索,《通识教育》六卷四期,页113-125,台北。 67.林安梧,2000年2月,当前师资培养改革向度之我见--师范院校通识教育访评之后,《教育研究》第七十一期,页21-23,台北。 68.林安梧讲、丁安顺 杨謦绮整理,2000年3月,台湾精神现象的一个哲学考察--九0年代台湾思想发展概况,《鹅湖》二十六卷三期(总号303),页37-46,台北。 69.林安梧,2000年4月,死 里求生--关于中国思想研究的一些思考,《鹅湖》二十五卷十期(总号298),页2-11,台北。 70.林安梧,2000年5月,当代新儒学之回顾、反省与前瞻--从「两层存有论」到「存有三态观」的确立,《鹅湖》二十五卷十一期(总号299),页36-46,台北。 71.林安梧, 2000年5月,儒教的家庭观:从《易经传》咸恒两卦说起──以「夫妇轴家庭观」与「君臣轴家庭观」为对比,《家庭与宗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页15--43,言鼎文化事业公司印行,台北。 72.林安梧,2000年6月,「心性修养」与「社会公义」:中华文化迈向二十一世纪的纠结之一,文刊于陈明、朱汉民主编《原道》第六辑,页69--80,贵州人民出版社印行,中国贵阳。 73.林安梧,2000年9月,台湾精神现象的一个哲学考察,《鹅湖》第廿六卷第三期(总号:303),页37--46,台北。 74.林安梧,2000年11月,<教育哲学讲论>自序--后新儒家哲学思维向度下的教育理论,《鹅湖》二十六卷五期(总号305),页34-38,台北。 75.林安梧,2000年12月,「存有三态论」与「存有的治疗」之构建--道家思维的一个新向度,《鹅湖》二十六卷六期(总号306),页28-39,台北。 76.林安梧,2001年1月,迈向道家型「管理哲学」的一个可能--以老子「道德经」为核心的省察,《文明探索丛刊》第二十四期,页36-52,台北。 77.林安梧讲、孙强记录整理,2001年3月,儒学革命--一种可能的方向,《鹅湖》二十六卷九期(总号309),页13-20,台北。 78.林安梧 陈德和讲、傅淑华 廖祟斐纪录,2001年5月,通识与专业之间(上)--离开清华返回台湾师大的对话,《鹅湖》二十六卷十一期(总号311),页18-26,台北。 79.林安梧,2001年6月,从「以心控身」到「身心一如」--以王夫之哲学为核心兼及于程朱、陆王的讨论,《国文学报》第三十期,页77-95,台北。 80.林安梧,2001年6月,「儒家生死学」的一些省察--以「论语」为核心的展开,《辅仁宗教研究》第三期,页133-163,台北。 81.林安梧,2001年6月,后新儒家哲学拟构︰以《道言论》为核心的诠释与构造,沈清松主编”国际中国哲学会会议论文集”《跨世纪的中国哲学》,页277—312,五南图书公司印行,台北。 82.林安梧 陈德和讲、傅淑华 廖祟斐记录,2001年6月,通识与专业之间(下)--离开清华返回台湾师大的对话,《鹅湖》二十六卷十二期(总号312),页22-29,台北。 83.林安梧,2001年10月,台海两岸哲学发展的一个观察,《鹅湖》二十七卷四期(总号316),页12-15,台北。 84.林安梧,2001年12月,后新儒学的社会哲学:契约、责任与「一体之仁」--迈向以社会正义论为核心的儒学思考,《思与言》三十九卷四期,页57-82,台北。 85.林安梧,2002年1月,从「牟宗三」到「熊十力」再上溯「王船山」的哲学可能--后新儒学的思考向度,《鹅湖》二十七卷七期(总号319),页16-30,台北。 86.林安梧,2002年2月,儒家道德哲学的两个向度--以「论语」中「曾子」与「有子」为对比的展开,《哲学与文化》二十九卷二期(总号333),页108-116+189,台北。 87.林安梧,2002年6月,中日儒学与现代化的哲学省察:「情实理性、气的感通」与「仪式理性、神道仪轨」--由李泽厚「中日文化心理比较试说略稿」一文引发的检讨,《国文学报》第三十一期,页53-79,台北。 88.林安梧,2002年6.7.8.9月,武汉对谈:中国哲学的未来(1-4)--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交流与互动,《鹅湖》,第廿七卷第十二期,第廿八卷第一期、二期、三期〈324.325.326.327期〉,台北。 89.林安梧,2002年7月,科技、人文与「存有三态」论纲,《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第四期,页16-19,中国浙江。 90.林安梧,2002年8月,论「教育改革」及其相关的「文化土壤」与「心灵机制」问题,《教育研究》第一百期,页101-107,台北。 91.林安梧,2002年10月,儒释道心性道德思想与意义治疗,《道德与文化》(双月刊)2002第五期(总号120期),页44-49,天津社会科学院,中国天津。 92.林安梧,2002年10月,再论「儒家型的意义治疗学」--以唐君毅先生的「病里乾坤」为例,《鹅湖》二十八卷四期(总号328),页7-16,台北。 93.林安梧,2002年10月,关于「宗教教育」的一些哲学思考--中西宗教形态学下的对比展开,《宗教哲学》八卷二期(总号28),页36-48,台北。 94.林安梧,2002年12月,「易经」思想与二十一世纪文明之发展,《鹅湖》二十八卷六期(总号330),页36-48,台北。 95.林安梧,2002年12月,人文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异同,《含章光化﹕戴琏璋先生七十哲诞论文集》,页203-238,里仁书局印行,台北。 96.林安梧,2003年1月,关于中国哲学解释学的一些基础性理解,《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三十一卷第一期,页31-39,中国安徽。 97.林安梧,2003年2月,「存有三态论」与廿一世纪文明之发展,《鹅湖》第廿八卷第八期(总号332),页19-29,台北。 98.林安梧,2003年3月,主体性的探究与实践,《应用心理研究》第十七卷,页1-5+19-27+34-44,台北。 99.林安梧,2003年4月,「道」「德」释义﹕儒道同源互补的义理阐述,《鹅湖》第廿八卷第十期(总号334),页23-29,台北。 100.林安梧,2003年6月,「心性之学」在教育上的运用﹕儒道佛义下的「生活世界」与其相关的「意义治疗」,《新世纪宗教研究》,第一卷第四期,页27-62,台北。 101.林安梧,2003年7月,「人文学方法论:诠释的存有学探源」自序,《鹅湖》第廿九卷第一期 (总号:337),页18-23,台北。 102.林安梧,2003年9月,「道的错置--中国政治思想的根本困结」序言,《鹅湖》第廿九卷第三期 (总号:339),页29-35,台北。 103.林安梧,2004年1月,拳称太极、道通天地--苏清标<太极拳的哲学>代序,《鹅湖》二十九卷七期(总号343),页17,台北。 104.林安梧,2004年2月,「自然先于人、人先于自然科学」:记一段科学史的学问因缘,《鹅湖》二十九卷八期(总号344),页25-29,台北。 105.林安梧,2004年6月,「中华道统」与「文化中国」论「多元而一统」:「文化中国」、「政治中国」与「经济中国」的对比反思,《宗教哲学》三十期,页110-119,台北。 106.林安梧,2004年7月,「天地有道、人间有德」--李承贵<中国传统道德转型之研究>代序,《鹅湖》三十卷一期(总号349),页54-56,台北。 107.林安梧,2004年8月,后新儒学的新思考:从「外王」到「内圣」--以「社会公义」论为核心的儒学可能,《鹅湖》三十卷二期(总号350),页16-25,台北。 108.林安梧,2004年10月,关于「觉」在教育上的作用:总体之源的场域觉醒--对《道言论》中「一本空明」的阐释,《鹅湖》三十卷四期(总号352),页13-19,台北。 109.林安梧,2004年12月,老子《道德经》首章之诠释与重建--论「存在场域」、「生命护养」兼及于「意义治疗」,《鹅湖》三十卷第六期(总号354),页18-28,台北。 110.Makeham, John & 林安梧,2005年3月,John Makeham访谈林安梧论「新儒学」与「后新儒学」(1),《鹅湖》三十卷八期(总号356),页50-64,台北。 111.Makeham, John & 林安梧,2005年4月,John Makeham访谈林安梧论「新儒学」与「后新儒学」(2),《鹅湖》三十卷九期(总号357),页15-21,台北。 112.林安梧,2005年6月,「新儒学」、「后新儒学」、「现代」与「后现代」﹕最近十年的省察与思考之一斑,《鹅湖》三十卷第十二期(总号360),页8-21,台北。 113.林安梧,2005年8月,牟宗三的康德学与中国哲学之前瞻──格义、融通、转化与创造,《鹅湖》三十一卷第二期(总号362),页12-24,台北。 114.林安梧,2005年11月,《存有三态论》诸向度的展开--关于后新儒学的「心性论、本体论、诠释学、教养论与政治学」,《鹅湖》三十一卷第五期(总号365),页9-18,台北。 115.林安梧,2005年12月,明清之际:从「主体性」、「意向性」到「历史性」的一个过程--以「阳明」、「蕺山」与「船山」为例的探讨,《国文学报》第三十八期,页1-29,台湾师范大学印行,台北。 116.林安梧,2006年2月,《儒家伦理与现代社会:「后新儒学」视点下的省思与前瞻》序言《鹅湖》三十一卷第八期(总号368),页37-42,台北。 117.林安梧,2006年3月,《儒学转正:从「新儒学」到「后新儒学」的过渡》自序,《鹅湖》三十一卷第九期(总号369),页62-34,台北。 118.林安梧,2006年8 月,后新儒家的道家可能﹕《新道家与治疗学》序言,《鹅湖》三十二卷第二期(总号374),页46-52,台北。 119.林安梧,2006年12月,中西哲学会通之「格义」与「逆格义」方法论之探讨:以牟宗三先生的康德学与中国哲学研究为例,《淡江中文学报》第十五期,页95-116,淡江大学,台北。 120.林安梧,2007年3月,大学通识教育的困境及其再生之可能:以台湾地区为例之一瞥,《大学通识报》总第二期,页23-38,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研究中心,香港。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