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廖耀南
释义

廖耀南

廖绍熹,号耀南,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11月17日)农历九月十六日出生于贵州黎平县中潮区廖家湾。贵州黎平人。民革成员。 1927 年至 1931 年就读于湖南岳阳私立湖滨大学,于文史地系毕业。曾任贵州黎平、岑巩县政府科长、主任秘书,县参议会驻会委员。解放后,先后任镇远专署秘书,贵州省食品公司办事员。 1957 年后在贵州民族研究所工作,对侗族历史有研究,常撰民族史料在《贵州民族研究》发表,并擅长中医。 1986 年被聘为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1987年8月15日病逝于桑梓,享年七十七岁 。 下葬在中潮八水枧小官冲。

生平简介

解放前经历

早年曾就读于多所大学,最后肄业于湖北湖滨大学。青年时代先后在旧政府任田粮管理员、科员、科长、银行经理等;后曾任力平县德凤镇,中潮区、水口区、孟彦区几个区的区长,并兼任当地小学校的校长;

1942年曾接受时任贵州省岑巩县县长张止爰(湖南人,中共地下党党员)的聘请,到岑巩县任县政府主任秘书。解放前夕还担任过力平县参议员,同时兼任力平中学教员,教授国文,历史等课程。

廖耀南从当区长到进入县城,都十分关心家乡的教育事业。在多所小学、中学兼任老师,为家乡培养人才,桃李芬芳。在旧政府任职期间对家乡百姓十分关注,当时常有被抓壮丁的百姓,只要自己不愿意的,先父都会尽力帮助让其回家,遇到灾荒年代都要家中放粮救灾,还煮稀饭救助灾民。

在水口区当区长期间为禁止种鸦片烟与当地土匪结怨,到四十年代以来直到解放,廖家湾老家多次被土匪抢劫,全家数十口人逃离家园,四处投亲靠友,躲避土匪。廖耀南的曾儿子回忆到:“一个清晨,七叔出门去中潮买肉,发现数百土匪朝我家开来,七叔立即回家报信,父辈等已跑不出家门,只好躲入暗室。土匪很快将室内财物洗劫一空。土匪忙于抢财物,没有找到父辈,方才幸免于难;事后,据带队的土匪头子说:"廖耀南没抓到,为什么不将他大儿子抓来?"土匪离去后,全家又纷纷逃离家园,直到黎平县被人民解放军解放,全家才逐渐回来,从此结束了一家动荡不安的生活。”

投身革命开始新生活

1949年杨勇司令员率人民解放军二野五兵团进军贵州,廖耀南得知堂兄廖泽南(解放前参加共产党,曾被国民党关押,解放战争中放出后,随军进入贵州。)已随解放军从湖南进入贵州的消息,于是在当年的十一月带领几个叔叔与哥哥奔赴黔东南镇远县找到了其伯父与解放军,走上了革命道路,开始了新的生活。贵州解放初期土匪多如牛毛,政府的工作重点是清匪反霸。耀南与堂兄泽南在解放初期跟随解放军的四十九师147团转战与黔东一带,利用社会关系招抚土匪,为完成任务,不辞劳苦。长途跋涉于重山峻岭,甘冒生命危险,为剿匪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剿匪任务完成后,进入“贵州革命大学”学习。

1952年初因有人诬告先父在旧政府任职期间曾有血案,为此被从贵阳押往黎平县监狱关押。案情严重,人民政府组织办案人员到当地调查核实,不但血案查无实据,还得到当地老百姓的好评,当年十月以无罪获释,返回贵阳。为此省委统战部与省军区政治部还派员前来慰问,之后分配到省食品公司工作,曾为贵州省肉类市场供应,长时间在省内与四川、湖南各地奔劳。

按所学专长,后调入省民委民族历史研究所工作,直到病逝。在民研所时,全国进行了“反右派”运动,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每月工资减少到三十多元。从五八年大跃进到六十年代,全国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干部粮食定量减到每月二十四斤、二两食油。廖耀南正值壮年,一天饥肠碌碌,在妻子节衣缩食的照顾下才度过了三年“自然灾害”。不久,又进入“四清”运动与十年“文化大革命”;出身经历以及“右派”份子的帽子,自然成了“文革”中的“牛鬼蛇神”;运动中经历了“批斗”,坐“牛棚”,下放“五七”干校劳动等等;直到“文革”后期才回到城里,同妻子住进分配的省府二十一宿舍一间仅十平方的单间。到“文革”后期。作为被“造反派”遗忘的“牛鬼蛇神”;在那间既当卧室,又是工作室与厨房的十平方米的单间里;廖耀南用自己的特长开始为附近老百姓看病。由于廖家本是祖传中医世家,先父在行医中又找来祖国中医宝库中的名著学习、实践,医理·医术大有提高;到七十年代,被治好的病人越来越多,一传十,十传百;此时先父已成为享誉贵阳的名中医。常常是上门求医者排成长队,把一间十平方米的斗室塞得满满的;后来只好定下一个每天拿规定数量的号牌看病的制度。但是往往遇到远道慕名而来的病人,常常要牺牲休息时间加班加点为之诊断,廖耀南出身书香门第,所学又是文学专业,文言文功底深厚;在多年给众多病人诊断的实践中,在刻苦钻研祖国医学名著中,还将积累的经验、体会进行了总结,写成文字记载。先父一生先后写出了《诊断备要》、《辨证论治》、《生理辑要》、《医药便览》、《肾炎临床体察》、《中风(脑溢血)论治》、《常用中药》等等,共计有十八本论著,约计三十余万言,继承和发展了祖国医学的宝贵经验,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印刷出版。

从“反右”到“文化大革命”这二十年的艰难岁月中,廖耀南忍饥耐寒,坚韧不拔,积极为党、为人民服务,义务为百姓看病,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拨乱反正。

1979年摘了“右派”帽子,平了反,落实了政策,提高了工资,分了新宿舍。此时廖耀南已进入古稀之年,妻子陈氏此时也重病住院于1982年病逝,给他一次沉重打击。但由于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方针、政策,人民有了希望,国家有了希望,新的生活开始了。廖耀南又焕发了激情。

廖耀南喜爱文字,长於诗歌,曾写有诗歌二百余首,其中七首被选入“贵州当代诗词选”第一卷;其中一首《1984年元旦述怀》写道:

地球公转复周天,人事推移又一年。

举国讴歌政策好,欣看沧海变桑田。

十载狂风暴雨过,三中全会换颓波。

五年丕振工农业,喜听弦歌与凯歌。

荏苒时光七四春,满庭兰惠喜成群。

伏枥老马怀千里,要趁余年赶一程。

落实政策后,被选为贵州省文史馆馆员,贵州省民革成员,还被家乡黎平县聘请为力平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顾问,此时还担任着贵州省民族历史研究所里繁重的研究任务,还要接待来看病求医的病人,还要编写医学著作……此时的廖耀南真是废寝忘食,日以继夜的工作,正如他诗中说述:“伏枥老马怀千里,要趁余年赶一程”,在这忘我的笔耕中,一天要抽去四、五包香烟。从早到晚几乎都是书桌前,床铺上度过。在民研所工作期间,先父治学严谨,工作认真,在写作中尊重史实,为编写“清实录”、“侗族简史”、“黎、锦、从长官司考略”等史书,曾大量查阅各类历史资料与文献,还发表了“何腾鲛传略”、“姜映芳”等等专著,在民研所期间成书达数十万字,为民研所的研究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得到全所一致好评。

作为省文史馆馆员,他积极参加了贵州省文史资料的编写,被《贵州省文史资料选辑》刊登的有十余篇专著,计十万来字;其中最具代表的两篇是第六辑刊登的“王天培的一生”约一万一千字,撰写了辛亥革命与北伐战争中,出生贵州天柱县的黔军将领、北伐名将、直到被蒋介石谋杀的革命军第十军军长王天培英勇战斗的一生。另一篇是“清水江流域的木材交易”,约两万余字,撰写了全国闻名的清水江流域,黎平、榕江、锦屏、从江等县有名的杉木;从栽种、培育、砍伐直到运输交易的全过程,内容详实,丰富,该文曾被贵州师范大学地理系选用为教材。

廖耀南生于乱世,后半生投生革命,适逢“反右”与“文革”,历尽坎坷,备尝人世艰辛;但他能克服种种困难,在艰难岁月中仍坚持为人民服务。 常以“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自慰;在垂暮之年仍以“只要一息尚存,也要为群众做点好事”自勉;一直身体力行、实践自己的诺言;晚年重病卧床,仍坚持为群众看病。正如他常常说的“鲁迅先生倡导要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是血,我能以此为榜样,作为我做人的目标、庶几无憾矣!”

晚年

晚年,积劳成疾,卧病在床,因思念在家乡工作的小儿子贵荫,于1986年由省民研所派专人专车,由弟弟廖贵荫与长孙廖新宇护送回力平县中潮住了一段时间。因久病医治无效,病逝于中潮。 生病期间曾得到省、县、区、乡有关领导,亲友们亲临探望和子女亲友的照顾关怀。 过世后,在1987年8月19日在黎平县中潮小学举办了追悼会,有黎平县人大主任陆金良主持,省民研所党委书记陈泽良致悼词,各级单位代表送了花圈、挽联,正堂挽联曰:“医术拂春风,救死扶伤,金筑黎阳痛赞誉;余晖献四化,著书编史,文章道德共流芳。横联:精神永存”参加追悼会的亲友与当地群众数百人,也是当地解放以来最隆重的一次追悼会和葬礼。

客观评价

廖耀南一生,襟怀坦白,为人练达,刚直不阿。在家孝敬父母,恪尽人子之道。首孝悌,友爱兄弟。对友热忱守信,信义当先。秉承先祖之风范,乐善好施,扶危济困,助人于危难之中。一生勤奋好学,博学多才。除文学上具有很深的造诣外,医术精湛,深得筑市民众拥戴。

家庭

家世渊源

廖氏始祖原籍江西省吉水县(今吉安市吉水县)。据传先祖于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从戎入黔,后在力平解甲归田,至今已历六百余年。传至明末廖逢圣先祖五岁被匪掳去,圣伯母郑夫人为之建刹塑佛,持斋以乞归。未经几年,逢圣祖从广西龙图平安回归,先住廖家湾旁的汪清屯,后发展到廖家湾。逢圣祖生子登庸,至祖父辈以历八代,在近两百年间,经科举考试多人入仕,官至知县、知府者多人,到先祖父一代家产已有田土数千亩,此时的廖家湾已发展到数百户,廖氏家族占有附近乡镇田地产数万亩之多,所建房屋均为青砖黑瓦。山墙高挑,还建有两座祠堂,其中一座是清乾隆年间修建的“六家祠堂”,因得到朝廷“诰封”,又名“诰封祠”。至此的廖家湾已是一个古色古香的大村子。 廖家是书香门第,到祖父廖燧臣一代已是书香八代。

廖耀南结婚时住在廖家湾清水塘老宅,祖父兄弟分家后,因人口增加不够住,其父于1927年开始重修被土匪烧毁的半坡旧宅,到1929年建好后搬入。这座占地近八亩的住宅建有千余平方的砖瓦房,四周有丈余高的围墙和两个碉堡。内有两座蔬菜和果木园,两个大院,全家在此直到解放后的土地改革。

廖耀南之父于1940年病逝,全家曾搬到离廖家湾十华里的潘老厂,第二年又搬回廖家湾半坡居住。进入四十年代,三个叔叔相继结婚成家,堂兄、弟、姐妹出生后,加上佣人,到解放前夕,全家人口多达三十余人。此时这个大家庭占有田、地产数千亩,还开了药店,又在湖南靖州开设木材行,经营木材生意。全家上下由祖母统管,陈氏作为大媳妇协助。此时廖耀南进入社会政界与教育界,在家时间很少,四叔于1937年在担任中潮区保警队队长时,因打土匪牺牲,七叔以经营木材生意为主,晚叔年轻,协助七叔兼营在潘老厂开办的“廖永康真诚药室”。

从廖耀南祖父到父亲直到父辈均有精通医术,常以此济人,救死扶伤。所开药房常免费为穷人看病,送药。深得当地百姓好评。廖家本是书香人家,在四十年代,在半坡家中曾开馆办私塾,特聘请陈次良担任先生,凡家中叔婶及堂兄弟姐妹均在馆中读古书。

解放初期,全国进行土地改革,廖耀南这一辈均已参加革命工作,在其母带领下积极配合土改工作,并顺利完成了土地改革,廖耀南的母亲还作为开明士绅代表出席了黎平县首届人民代表大会。

兄弟姐妹

兄弟姐妹七人,廖耀南为长。

1927年 与陈凤英结婚。 一生生育十胎,但长大成人的只有二子一女。 1940年 娶庶氏潘氏,育有一子 , 潘氏于1946年病逝,幺子由陈氏抚养成人。

子女

长子 廖铣 (1932年-),贵阳市委讲师团副团长,现已退休。

长女 廖梅华

次子 廖铭

幺子 廖钰

个人作品

《诊断备要》、《辨证论治》、《生理辑要》、《医药便览》、《肾炎临床体察》、《中风(脑溢血)论治》、《常用中药》等等,共计有十八本论著,约计三十余万言,继承和发展了祖国医学的宝贵经验,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印刷出版。

诗歌二百余首,其中七首被选入“贵州当代诗词选”第一卷。

《贵州省文史资料选辑》刊登的有十余篇专著,计十万来字,其中最具代表的两篇是第六辑刊登:《清水江流域的木材交易》”,约两万余字;《侗族北伐名将王天培的一生》,一万一千字。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7:3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