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辽宁师范大学 |
释义 | 辽宁师范大学是一所省属重点大学,始建于1951年,坐落于辽宁大连,是辽宁省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与继续教育基地、教育科学研究咨询基地、高校师资培训基地、适应地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科研基地,现已成为辽宁省最大的、起示范带头作用的教师教育中心。 中文名:辽宁师范大学 外文名: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简称:辽师大 校训:厚德博学,为人师表 创办时间:1951年8月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师范 主管部门:辽宁省教育厅 现任校长:韩增林 所属地区:辽宁大连 主要院系:教育学院、文学院、数学学院、外国语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等 硕士点:162个 博士点:45个 院士:2人 博士后流动站:3个 学校概况辽宁师范大学是一所省属重点大学,坐落在中国北方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是辽宁省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与继续教育基地、教育科学研究咨询基地、高校师资培训基地、适应地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科研基地,现已成为辽宁省最大的、起示范带头作用的教师教育中心。 学校始建于1951年8月,初建时为旅大师范专科学校,是新中国诞生后首批建立的高等师范院校之一。1953年,东北地区7所师专调整归并为3所时,该校更名为大连师范专科学校。1958年7月,扩建为大连师范学院。1960年更名为辽宁师范学院。1983年12月,更名为辽宁师范大学。近六十年来,学校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同发展,砥砺耕耘,自强不息,先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10万多名合格人才。几代师大人秉承“厚德博学、为人师表”的校训,在牢固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为辽宁省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这一基本方向不动摇的同时,积极致力于现代教师教育,着眼于学校的综合性、国际化的长远发展,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深化改革,不断凝聚发展力量,增强发展动力,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学校办学实力显著增强,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学校有校本部(黄河路校区)和西山校区两个办学区,占地面积2100亩。学校拥有全日制本科生14300余人,硕士、博士研究生近4500人,外国留学生140人。设有22个学院,81个本科专业和方向,涵盖教育学、哲学、经济学、文学、历史学、法学、管理学、理学、工学、农学等10大学科门类。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6门。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3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是全国教育硕士、公共管理硕士、高校教师专业学位和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培养单位,形成了层次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219人,其中教授230人,副教授41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17人,硕士学位教师435人。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6人;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6个。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1人,双聘院士2人。另聘任几十位国内外著名学者、专家为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 学校拥有13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7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建设学科、3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设有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辽宁师范大学中心、教育部省属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教育部辽宁师范大学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心以及辽宁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辽宁省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等多家研究和培训机构。主办3种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分别为全国教育类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和全国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 2005年以来,教师主持完成及在研科研项目45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3 项、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国家“973”计划项目子课题2项、辽宁省规划基金等省部级科研项目325项。我校教师出版专著208部,发表论文 4101篇,其中被SCI收录290篇,被EI、ISTP、SSCI等收录100余篇,受理专利47项,获得各项科研成果奖励300项。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14个国家和地区的51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进行教师互换、学者互访、合作研究与联合办学等。成立了生物制药技术研发中心、意大利利马窦卫匡国研究中心、大森日本学习研究中心、国际商学院、国际职业学院,在美国迈阿密大学设立了孔子学院等。 学校被评为全国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青少年教育工作、社会实践活动、教育部青少年犯罪研究工作先进单位。获得首批国家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先进测试站等荣誉称号。被评为辽宁省普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学籍管理工作、大学生就业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共青团工作、依法治校工作先进单位。连续多年被评为省市先进党委、文明单位。 学校设施学校校园(包括黄河路校区、西山校区)占地2100亩。有全日制本科生近14000人,硕士、博士研究生4000余人。学校设有20个学院,设有研究生院。 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教育学、心理学、物理、生物、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3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1个高校教师在职攻读学位硕士点,1个省重点学科一级学科,15个省重点学科二级学科,1个省重点培育学科。在2009年辽宁省教育厅所实施的“提高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学科建设工程”立项中,我校有1个学科被确定为省“高水平重点学科”;12个学科被确定为辽宁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 学校现有81个本科专业和方向,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省级特色专业9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6门,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紧缺人才培养基地1个,第六届省级教学成果奖1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现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6人,省级专业带头人4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6个。 学校现有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9个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其中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为省部共建型重点研究基地。05年以来,我校教师出版专著300余部,发表论文5401篇,其中被SCI收录367篇,被EI、ISTP、SSCI等收录100余篇,受理专利106项,获得各项科研成果奖励448项。 学校机构辽宁师范大学校务办公室,是在学校机构改革过程中,在原校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的基础上,于1999 年4月合署组建的。校务办公室现有工作人员11名,其中主任1名、副主任1名。下设秘书科、行政科、校友总会等科室。辽宁师范大学校务办公室,在学校党委和校长的领导下,以服务于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大局为根本目标;以“团结、务实、奉献、创新”为团队精神;以不断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为基本要求;以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努力发挥党政领导的参谋助手、学校各项重要决策决定的督察督办、各部门的综合协调作用为基本职责;以服务领导、服务部门、服务基层、服务师生为主要工作内容。 校务办公室是展示辽宁师范大学新世纪新风采的一个窗口,校务办公室的所有工作人员愿意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出自己全部的精力和才华。 院系设置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田家炳教育书院) 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 辽宁师范大学数学学院 辽宁师范大学法学院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辽宁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辽宁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辽宁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技术学院 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辽宁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辽宁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辽宁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 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辽宁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辽宁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辽宁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 辽宁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 辽宁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合作交流学校积极构建国际合作大平台,已与14个国家和地区的51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其中, 与意大利玛其拉塔大学合作成立了意大利利马窦卫匡国研究中心;在日本国际交流研究所资助下成立了大森日本学习研究中心;与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联合办学,成立了国际商学院;与香港、日本企业合作,创办了影视艺术学院;与英国奥斯特大学合作,成立了辽宁师范大学生物制药技术研发中心;与美国哈特兰德社区学院合作,成立了国际职业学院;在美国迈阿密大学、意大利米兰大学设立了孔子学院。 学术交流改革开放以来,我校的教师共有数十人次参加了国际学术会议。他们及时和国外同行交流学术成果,掌握了世界同类学科的先进知识,完成了自己的科研项目。 近两年,我校出台了《关于资助优秀中青年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实施意见》,每年拨款10万元,资助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鼓励教师自己联系国外的科研院所,请其资助我校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以及科研项目合作,这样,我校有大批的教师采取不同形式与国外的同行一起进行合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同时又及时地了解掌握了国外的先进理论、技术和经验,提高了我校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出国留学根据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以及学校学科建设的实际,我校及时调整相关政策,国家公派,单位公派,校际交流相结合,不断地拓宽派出渠道。同时,学校还积极支持部分有能力的人员自费出国学习。二十多年来,有200多人赴十多个国家留学,90%的留学人员都已学成回国,他们在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中起到了中坚作用,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学校为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为了更好地完成出国留学工作,加强对出国留学等外派人员的管理,专门成立了校出国安全教育小组,常与市国家安全局联络,请有关的领导来对出国人员进行安全教育,使我们的出国人员的教育能处于一种健康有序的状态。 访问学者改革开放以来,我校聘请了短期专家和访问学者100人次,他们给我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带来了许多新的信息,活跃了学术气氛,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建立和加强了新兴学科,促进了重点学科的发展与对外学术交流。 合作项目中文系与日本爱媛大学合作研究"关于中国古代文学中人生观、世界观的特征及其表现"教育科学学院与日本福冈教育大学共同进行"中日两国少子化时代儿童生活环境状况比较研究"。 我校专门成立课题组与美国安梯亚克大学进行"合作教育研究" 学校俄罗斯研究所与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历史所共同进行"关于中俄及东北亚地区的历史关系的研究" 教育科学学院与美国南弗吉尼亚学院、盖洛特大学及拉玛大学共同进行"关于特殊教育方面合作研究" 外国语学院与意大利马其拉塔大学合作成立"利玛窦卫匡国研究中" 日本国际交流研究所捐资近1000万日元在外国语学院成立大森日本学习研究中心 学校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与俄罗斯伊尔库茨克语言大学开展"如何加强俄罗斯的汉语教学和中国的俄语教学研究" 成立"华文教育基地",加强了与国外华文学校和华文教育机构的联系 学校荣誉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青少年教育工作、社会实践活动、教育部青少年犯罪研究工作先进单位。获得首批国家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先进测试站等荣誉称号。被评为辽宁省普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学籍管理工作、大学生就业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共青团工作、依法治校工作先进单位。被评为全国高校物业管理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后勤信息与宣传先进单位、全国计划生育系统质量管理QC成果先进单位、辽宁省高校后勤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连续多年被评为省、市先进党委、文明单位。 指导思想辽宁师范大学确立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教学、科研两翼齐飞”、“坚持方向,摆正位置,发挥优势, 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提高质量”的办学指导思想,构建了“宽基础,高素质,有特长,适应广”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教学改革成果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6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4项。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自1991年以来,获批国家科研项目68项,其中国家86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4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项,获批省、市科研项目442项;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69项,通过鉴定47项,取得专利15项,签订科技转让及服务合同190项;出版各类学术著作790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247篇。1989-1998年被SCI收录的论文数,居全国高校第98位。1999年被SCI收录的论文数,居全国高校第85位。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新的进展,与14个国家51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关系。1986年以来,学校党委一直是省、市先进党委,学校连续获得省、市文明学校光荣称号。1993年,学校被中组部、中宣部、国家教委授予“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称号。2000年,被评为辽宁省“文明单位”。 奋斗目标跨入21世纪,该校认真制定了“十五”计划和2015年规划。总体奋斗目标是:“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国内一流的教学科研型师范大学。实现学科专业水平一流、教学质量一流、学术水平一流、师资水平一流、管理水平一流、育人环境一流。努力使学校成为辽宁省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与继续教育基地、教育科学研究咨询基地、高校师资培训基地、适应地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科研基地,成为辽宁省最大的起示范带头作用的师范教育中心”。 重点学科一、重点学科(一级学科) 地理学(学科代码:0705) 学科带头人:韩增林 二、重点学科(二级学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代码:030501) 学科带头人:曲庆彪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代码:030505) 学科带头人:曲庆彪 教育学原理(学科代码:040101) 学科带头人:傅维利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学科代码:040202) 学科带头人:杨丽珠 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代码:040301) 学科带头人:于文谦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代码:050106)学科带头人:王卫平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代码:050211)学科带头人:曲维 中国古代史(学科代码:060106) 学科带头人:田广林 物理化学(学科代码:070304) 学科带头人:杨忠志 自然地理学(学科代码:070501) 学科带头人:李雪铭 人文地理学(学科代码:070502) 学科带头人:韩增林 地理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学科代码:070503) 学科带头人:卫亚星 海洋生物学(学科代码:070703)学科带头人:侯林 细胞生物学(学科代码:071009)学科带头人:李庆伟 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代码:081203)学科带头人:王相海 三、重点培育学科 理论物理(学科代码:070201) 学科带头人:岳崇兴 学生活动辽宁师范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成立于2004年9月,是在校党委领导和校团委指导下的全校性学生群众组织。以“社联搭台,社团唱戏”为宗旨,努力发挥学校与社团、社团与社团、社团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校社联管理全校百余个社团。现设有:人力资源部、公关策划部、网络宣传部、素质拓展社团部、社会服务社团部、学术理论社团部、文化艺术社团部七大部门。校社联主席团负责全面工作,七大部门接受主席团领导,对主席团负责。 后勤概况三年改革见成效 辽宁师范大学党政领导班子,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认识一致,思想统一,果断决策,根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及省教育厅的布署,在准确为学校定位的基础上,大胆选择以后勤社会化改革为突破口,全方位进行校内管理体制改革。自1999年以来,不断加大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力度,勇于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之路,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明确后勤改革的指导思想 围绕“以培育祖国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中心”的办学定位,学校党委在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始终坚持育人原则、渐进原则、发展原则、稳定原则、责权利一体原则和效益优先原则,把育人原则放在首位。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率先提出“决不因后勤改革将经济负担转嫁到学生和教师身上”的改革总的指导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后勤服务部门先后实施了后勤党员资助特困生的“特殊党费基金工程”;为360名特困生每餐提供的“一元钱就餐工程”;为高级专家、学者每年提供一次免费体检的“健康工程”等多项献爱心服务活动,深受广大师生好评。 二、建立新型的后勤管理体制 根据校党委确定的后勤改革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在保证有利于提高后勤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有利于减轻学校负担和办学效益,有利于学校稳定和发展的前提下,辽师大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分离、稳步前进”的后勤改革方案,实施“三步走”战略,1999年初启动了从传统型行政管理体制向“事企分开,两权分离,一体多制”管理体制的转变,2000年初完成了向“小机关,多实体”的过渡,2001年初在全省高校中率先组建后勤服务产业集团,确立了“小机关,大实体”的管理模式,形成了明确的甲乙方契约合同合作关系,促进了后勤“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得,规模经营,协调发展”,基本实现了校内后勤成建制地与学校行政规范化分离,建立了新型的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使辽师大后勤走上了产业化、专业化、集约化发展的良性轨道。 三、确立全新的后勤运行机制 新型管理体制建立后,确立全新的运行机制则是后勤改革成败的关键。几年来,辽师大成功地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行了后勤运行机制的全面转换。 在人事管理上,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劳动用工新机制。合理定编、定岗、定员,率先实行经理岗位面向全校公开招聘,后勤职工全员竞聘上岗;实施了职工内部退养制度;率先实行人事代理制度,先后选拔10名优秀的本科毕业生充实到后勤管理队伍中,提供30个岗位安置大连市国有大、中型企业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中的优秀技术工人到学校后勤再就业。这一举措在大连乃至全国高校中尚属首创。 在分配方式上,首先推行了集团经理年薪制和集团职工由基础工资、岗位工资、效益工资和奖励津贴构成的结构工资制。体现了以岗定薪、岗变薪变、上岗则有、下岗则无、个人收入与企业效益和个人贡献挂钩的分配原则,对职工劳动积极性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 在资产管理上,率先实行准股份制。学校交由后勤集团使用的资产,其产权全部属于学校,根据情况计提折旧;由后勤服务产业集团自筹资金增值的资产,其产权51%属于学校,49%作为集团自有资产管理使用。学校以固定资产投入作为资产的最大占有者,集团以租用学校资产的形式逐年返本并实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 在经营和财务管理上,从2001年1月1日起,学校已完成了对后勤人员经费的全额“断奶”,并逐步在后勤经济实体中建立健全职工住房、医疗、劳动保险、失业保障等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后勤服务产业集团财务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分级核算”的管理模式,划小核算单位,实行层层经济目标管理责任制。严格成本核算,努力降低经营成本。本着让利不让市场的原则,对校内为师生提供优质服务,把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地体现在师生身上,创造了诸如在全国高校中首开公车安装计程器的先例;全校福利食堂统一菜谱、菜价;伙食原材料集体采购、统一配送等成功经验。对外开拓市场,扩大经营,实现内外资源互补,以外补内。 在队伍建设上,为落实大连市政府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决定,不断提高后勤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迎接我国加入WTO所面临的挑战,适应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需要,设立了专项职工培训基金,制定了职工培训计划和考核制度并已具体实施。 四、管理上水平,经济见效益 辽师大的后勤改革,突出一个新字,狠抓一个严字,不断促进管理上水平,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通过改革,实现了减员增效。改革使原后勤处级干部减少了50%;正式职工调岗分流20%,退养8%,除名10人;临时工减少25%。通过改革,为学校节省了经费支出。截止2001年底,三年里,通过采取压缩人员开支、节水节电、电话费限额管理等各种措施,为学校节支1500万元;创立校项目领导小组、采购领导小组等民主理财方式,三年里,通过工程项目招标和煤炭、材料、仪器设备集体采购等形式,严格把关,为学校节省资金近千万元,获赞助教育款228万元。实践证明,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既有利于节省资金,保证质量,又有利于后勤干部廉政建设,从源头上遏制腐败。通过改革,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使用,确保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三年里,后勤产业实体共创产值1.78亿元,上交学校补充教育经费1702万元,自筹资金1500余万元用于装修改造学生食堂、公寓、增建厂房、购置车辆、设备等到固定资产,增强了后勤产业实体的发展后劲。 五、服务上档次,师生都满意 辽师大率先在高校中实行住房制度改革,成为大连市首批四个住房制度改革试点单位之一。通过建立住房公积金、出售公有住房、集资建房、货币化补贴购房等多种方式,先后使近千户职工住房得到明显改善,使职工住房由改革前人均居住面积6平方米提高到现在的17平方米,有利地保证了师资队伍的稳定和高级人才的引进。 通过后勤改革,在大连高校中较早地实现了职工住宅小区的物业化管理,改造物业小区2万平方米,拆除违章建筑1.9万平方米,实行全天侯保安、保洁和便民社区服务,增加了教师家居的安全感和舒适度。 特别是后勤改革始终坚持党委提出的“三服务,两育人”的宗旨,在后勤职工中树立了全员德育意识,紧紧锁定育人大目标,全面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使后勤服务不断提升新档次。学生食堂坚持“质量可靠,价格合理,营养配餐,卫生保证,服务第一,师生至上”的办伙原则,每天主、副食花样品种多达120种以上,不仅师生满意,同时得到了高校同行的肯定和到校检查工作的省、市领导的赞扬。学生公寓管理在加强保安、保洁等基本服务的基础上,注重寝室文化建设,占领了在休息场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行为养成教育的阵地。特别是近几年来,学校高度重视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的薰陶作用,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校园绿化、美化建设,不断提高校园建设的文化品位,使校园绿化面积已达到20余万平方米,拥有8个休闲主广场、4条林荫主干道、31万余株树木、3.5万株花灌木、8万余平方米草坪,软硬覆盖率已达到90%以上,形成了辽师校园特色,1999年被评为大连市花园式单位,2000年被省建设厅和省绿化委员会评为“绿化先进单位”,被大连市政府评为“爱国卫生工作模范单位”和“百家卫生优胜单位”,2001年被评为省花园式单位和卫生模范单位。 辽师大后勤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果,不仅得到师生的认可,也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国教育报、北京青年报、东北之窗、辽宁日报、大连日报、辽沈晚报、半岛晨报、大连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先后对学校后勤改革情况进行过报道。 六、勇于进取,拓展办学新空间 在江泽民总书记与时俱进思想的指导下,辽师大后勤人不满足已取得的成就。他们勇于进取,积极探索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新形式。在第三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工作会议精神的指导下,在大连市委、市政府和有关委、办、局的大力支持下,他们。通过政府主导统筹方式,与红旗镇政府及所属的大连顺发房屋开发有限公司合作,融入社会资金,正在积极推进建设一座多功能、高品位、现代化的大学生公寓城。公寓城总规划占地面积4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1万平方米,能为近8千名本科生提供食宿等基本生活、学习条件,目前,此项目合作愉快,进展顺利,一期工程近8万平方米建筑主体已封顶,正在加紧进行墙体砌筑和内装修,计划在8月末竣工交付使用。届时将有4500名辽师新老学生入住该公寓区。这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新模式的探索,有利于改善学校办学条件,适应了学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的办学需求,极大地拓展了学校的办学空间。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积极探索,为辽师大的稳定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