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辽代五京 |
释义 | 辽朝(公元907年~1125年)或称辽国、大辽、契丹,简称辽,是中国五代十国北宋时期以契丹族为主体建立,统治中国北部的封建王朝。辽国原名契丹,后因其居于辽河上游之故,遂称“辽”,“辽”字在契丹语是镔铁的意思。公元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称汗,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947年定国号为“辽”,983年曾复更名“契丹”,1066年恢复国号“辽”,1125年为金国所灭。辽亡后,耶律大石西迁到中亚楚河流域建立西辽,1218年被蒙古汗国所灭。 简介公元 917 年,游牧于潢水(今赤峰市西拉木伦河畔)之滨的契丹民族建立了契丹国。耶律德光继帝位后改国号“辽”。为巩固疆土,加强统治,辽相继修建了上京临潢府(今赤峰市林东镇)、东京辽阳府(辽宁省辽阳市)、南京析津府(北京市)、中京大定府(内蒙古宁城县)、西京大同府(山西省大同市),谓之辽代五京。 辽中京辽中京是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其规模样式仿照北宋都城汴梁而建,整个城市为方形布局,东西长 8 华里,南北宽 7.5 华里。设有三重城墙,呈“回”字形分布,外城居住汉、回、女真等民族百姓,内城主要是契丹平民和一些身份低微的官吏,皇城居住的是契丹贵族,皇城内建有祖庙和各类宫殿等大型建筑,造型优美,气势恢弘。大定府一度成为当时北方草原上的第二大城市。元朝末年,朱元璋四子朱棣发动“靖难”之时,挟持镇守大宁府的宁王朱权奔燕(元都南京),为防宁王中途有变,放火烧城以绝其后路。至此,这座北方重镇葬身火海,毁于无形,如今只剩下三座古塔、两重城墙和一个点将台。缘此城毁于明朝,帮后人称这里为“大明城”,称城外的大塔为“大明塔”。新中国成立后,辽中京遗址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塔雄姿 其中辽代大明塔建于 1092 年,为八角形十三层密檐式实心砖塔,总高 80.22 米,基座 35.6 米,每面长 14 米,周长 112 米,体积庞大,是我国第三大高塔,也是现今保存最好、体积最大的一座古塔。 五京作用辽国有五个都城,这在我们看来是很少见的,殊不知他们各有各的妙用。五京分别是上京临潢府,南京析京府,东京辽阳府,中京大定府和西京大同府。 辽国的五京在历史上有重要的作用,他对繁荣商业,加强各民族间的联系,加速中国南北方之间的文化经济的交流与融合作出了一定贡献。 我们可以从辽的五京建制中,看到辽和中原文化的深厚联系。契丹族从建国开始,便一直深受中原文明的影响,对中原文化有着深深的向往之心。契丹人勤劳勇敢 不断吸取仅仅民族的文明成果,结合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契丹文明。这从建筑城市中就可以看到。 契丹的祖先从来没有建过城池居住,都是住毡子做的帐房,用木头围起来的简易房屋。这种居住方式,正好适应于契丹人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耶律阿保机建国后, 才修建了辽国的都城,取名叫皇都。皇都位于黄河边上,依山靠水,不仅有自然天成的屏障,而且那里土地肥沃,适于种庄家。水草丰茂,适宜放养牲畜。皇都的营建,是我 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发展史上的创举。从此以后,他们有了定居的生活方式,不再是单一的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了。辽皇都的营建。对后来的金朝和援朝都有很大的影响。 辽太宗时期辽太宗时改皇都为上京。治所即临潢府。 上京城的修建主要是采用汉族地区都城的建设经验,同时还沿袭了契丹族的旧俗。上京府分为南北两城,北城叫皇城,有大小衙门以及皇宫。南城又叫汉城,是汉族人聚居的地方。 辽的南京,是唐代幽州旧城。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后。辽太宗就改幽州府为南京,也叫燕京。从此南京就成了辽朝在华北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南京在五京中规模最大,其建筑基本是沿用唐代的旧城、 辽的东京就是今天的辽宁省辽阳市。辽国攻破渤海国后,在辽阳故都上重修,并以渤海人和汉族人监理了东平郡,升为南京,后来辽太宗改为东京。 中京在今天内蒙朝乌达孟宁城县西北大明城,是辽圣宗时期信件的一个都城,中京城的修建使辽代政治,经济有了新的发展,是辽宋关系的变化形势下的产物。 西京大同府,就是原来云州(山西大同市)。云州归辽占领后,由于这里是军事要冲。就成为了辽的边防重镇。升云州为西京。府名叫大同。系京城的建置,是仿长安城的规制修建的。 总结辽的五个都城,不仅是5个政治中心,也是5个经济文化中心,他们对于繁荣商业与交通,开展个民族之间的商业贸易,起到了积极作用,五京中的有些城市至今仍是我国的名城。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