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聊斋写作艺术鉴赏 |
释义 |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著作。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历来推崇者多,贬抑者少。《聊斋写作艺术鉴赏》则为之评论之作。以下为作品介绍,作者介绍。 图书简介 评论界对于《聊斋》,历来是推崇者多,贬抑者少。最早的《聊斋》评论家王渔洋读了手稿本,就大为赞赏,据说还表示愿意出3000两银子买下稿子来代为刊刻印行呢。后来,许多评论家更是交口赞誉,称其为“空前绝后之作”,“文笔之佳,独有千古”,认为“当代小说家言,定以此此为第一,而其他比之,自桧以下”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几乎所有的人都从写作艺术的角度肯定了《聊斋》后,“为文之法,得此益悟”。(但明伦《聊斋志异·序》)有的说,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这样的“《聊斋》热”:“士有口,道《聊斋》;士有目,读《聊斋》;而士之有手与笔者,亦莫不唯《聊斋》之文体是效。”(《聊斋全集·序》)有的说,《聊斋》是“诸法俱备,无妙不臻”。(冯镇峦《读杂说》)即使对《聊斋》颇有微词的纪昀、俞樾等人,也不得不承认《聊斋》是“天才之笔”,“藻缋,不失为古艳”。 作者简介基本信息雷群明,著名作家,1940年10月10日生,湖南省耒阳市哲桥石塘冲里人。1959年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为赵景深先生的元明清文学史专业研究生。1968年6月分配在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任编辑,一年后为上海市出版局机关工作人员。1981年2月起,在学林出版社工作,先后任编辑、副总编辑、社长、总编辑,2002年1月起调任上海韬奋纪念馆馆长。 作品业余时间从事文艺理论、散文、杂文及编辑出版方面的写作,先后出版有《聊斋艺术谈》、《韬奋与出版》(与人合作)、《中国古代童谣赏析》(与王龙娣出版)、《聊斋艺术通伦》《古代文言小说精华》、《蒲松龄与聊斋志异》、《微型书论》、《心路历程》、《明代散文》、《编辑修养十日谈》、《编辑应用写作》、《中国古代童谣(图文本)》(与王龙娣)等著作和一些文章。 图书目录前言 幸与不幸交织的一生——蒲松龄的复杂人生阅历 假借狐鬼抒”孤愤“——《聊斋》的思想内涵 一面特殊的镜子——《聊斋》与生活的关系 短的“秘诀”——《聊斋》对短篇小说特点的把握 有个性才有生命——《聊斋》人物塑造之一:个性 以情动人——《聊斋》人物塑造之二:感情 人物的形与神——《聊斋》人物塑造之三:表里 深入内心世界——《聊斋》人物塑造之四:心理 置之死地而后生——《聊斋》人物塑造之五:矛盾 好事多磨——《聊斋》人物塑造之六:情节 细节不细——《聊斋》人物塑造之七:细节 意料之外——《聊斋》人物塑造之八:巧合 叶绿花更红——《聊斋》人物塑造之九:环境 准确·精练·传神——《聊斋》人物塑造之十:语言 “离离奇奇,无限经营”——《聊斋》构思艺术之一:层次的安排 “诸法俱备,无妙不臻”——《聊斋》构思艺术之二:结构模式的选择 变化无穷的“三角”——《聊斋》构思艺术之三:多角关系的处理 “幽幽曲曲,乍断乍缕”——《聊斋》构思艺术之四:伏笔与照应 “层见迭出,变化无穷”——《聊斋》构思艺术之五:同中之异 多样化的“亮相”——《聊斋》构思艺术之六:人物出场的艺术 不写之写《聊斋》构思艺术之七:借力的运用 “水佩风裳,剪裁入妙”——《聊斋》构思艺术之八:剪裁的艺术 …… 附录 后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