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聊城雕刻葫芦
释义

聊城雕刻葫芦(即东昌葫芦雕刻):也称蚰子葫芦。独特的传统工艺品,兴盛于清末民初。当时,聊城蓄养蚰子的风气甚盛,蚰子葫芦的销量很大种植、制作、销售葫芦的村庄大都集中在聊城城关、闫寺镇、梁水镇3地。雕刻的葫芦图案精美,刀法流畅,虽价格昂贵,却供不应求。1978年以来,艺人们在继承传统工艺技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把葫芦切割组合成各种造型,改平刻为透刻,使图案立体化,创造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新产品,使之成为馈赠佳品。

简介

聊城蝈蝈葫芦(蚰子葫芦)雕刻艺术,历史悠久,选材独特,内容广泛,设计科学、精美。既有实用价值,又能作为高雅的工艺品供人们欣赏。它那粗犷豪放的雕刻技法,释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它记载了众多的民间故事,反映了鲁西浓郁的乡土风情,深受人们的喜爱,并享誉海内外。

葫芦源于印度,在中国种植很广。葫芦雕刻艺术南北均有,唯独聊城的葫芦雕刻艺术更负盛名,独树一帜。聊城是京杭大运河沿岸九大商埠之一,昔日这里商贾云集,繁盛一时,蝈蝈葫芦曾一度成为运河两岸农家生产的重要商品,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创新,前后经历了三个比较突出的发展阶段。粗花雕刻阶段,距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主要作品有花葫芦、片花,雕刻些鸟、鱼、虫、花,尾部开口,工艺简单。细花雕刻阶段,距今也有200年左右,主要有“狮子滚绣球”、“松树花篮”、“打鱼”、“读书”、“耕田”等。清末民初,聊城蓄养蝈蝈的风气盛行,葫芦的雕刻艺术也在迅速提高。选料、着色、刀法更为讲究,选材更为广泛,如“八仙过海”、“武松打虎”、“水浒人物”、“聊城传说”等,使聊城葫芦雕刻艺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在材料方面,聊城蝈蝈葫芦选材广泛,有扁圆形葫芦、牙牙葫芦、飘瓜葫芦,还有特意配制的锥形葫芦、捆扎的多形葫芦,但大都以扁圆葫芦为主要材料。种植简单,棉田、地头均可套种,每亩收获葫芦4000余枚。加工时,将成熟的白坯放进锅中煮,然后使其发酵,在容器中撞掉表层青皮,晒干,使葫芦颜色变黄。主要工其有刻刀、刺针、钻、弓子锯等。

聊城葫芦最为考究的是细葫芦,图案主要有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它不单单用来饲养蝈蝈,更是一种观赏艺术品,是馈赠嘉宾的珍贵礼品。艺匠们用特殊的手法,因形雕刻,精绘细描,形象逼真,颇像工笔画清晰、可爱。另有一种葫芦极为普及,流传很广,主要雕刻花、鸟、鱼、虫之类。还有“花葫芦”,刀法简练夸张,生动传神,大有泼墨画的韵味。

聊城葫芦雕刻作品,曾于1979年在山东工艺美术设计创新评比展览会上荣获三等奖。近年来,有着500多年历史的聊城蝈蝈葫芦,在聊城工艺美术创作人员和民间艺人的共同努力下,继承传统葫芦雕刻工艺技法,大胆创新,改平刻为透雕法,由原来的平面图案转向立体图案,创造了各种独具特色的新工艺,改善了葫芦的传声性能。内容上更加丰富多彩,地方名胜、风土人情、民间故事、婚嫁礼俗均能入画,极大地增强了葫芦的整体审美效果和艺术价值。由于雕刻葫芦格调新颖,雅俗共赏,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而且远销日本及东南亚国家。

早期用途

聊城人用雕刻葫芦蓄养蝈蝈,先是于夏秋之季,将蝈蝈从田间捉回,放到高粱皮或细竹片编制的笼子里,悬挂在院内瓜架凉棚下,让其不时发出清脆悦耳的鸣叫声;秋去冬来,将蝈蝈放进葫芦里,揣入怀中御寒,闲暇无事时,在房前街头晒暖,取出葫芦,蝈蝈爬出,在阳光下抖翅嘶鸣,却是别有一番情趣。因此,种植、制作、销售蝈蝈葫芦的村庄,大都集中在聊城城关、阎寺、梁水镇、堂邑乡镇一带,如陈庄、郎庄、大杨庄、赵李王、拐李王、小赵庄、王辛、八刘、李石庄、小刘庄、王家庙等。在众多的制作葫芦工匠中,尤以清朝末年雕刻艺人程升堂、陈金语、杨印台最为著名。特别是堪称葫芦王的郎发敏(外号五和尚)削刻的蝈蝈葫芦图案精美,刀法流畅,称为佳品,每只售价1块银元,有时高达3块银元以上,售价很高,但仍然供不应求,登门购葫芦者络绎不绝,门庭若市,名扬千里。其佳作有“八卦图”、“龙”等,培受推崇。到本世纪四五十年代,葫芦雕刻艺术步入鼎盛时期,代表作有“三打祝家庄”、“八仙过海”、“断桥”、“戏剧人物”、“绣球葫芦”等。特别是“仿古宫灯”葫芦,雕刻得更为精美。先将圆形的葫芦加工着色,上面画一株傲雪的腊梅和几片飘洒的雪花制作成灯,然后选用优质黄杨木料雕刻出一只衔宫灯展翅欲飞的凤凰,人工的造型美与葫芦的天然形态浑然一体,给人以古色古香的艺术享受。“葫芦蝈蝈”则另有一种风格,它是由一只黄绿色葫芦和上面扒着的两只绿色蝈蝈组成,其中一只蝈蝈后腿紧蹬,随时准备一跃而起,颇有一触即发之势;另一只仿佛刚从葫芦中爬出,正在左顾右盼地发出“蝈蝈”的叫声,葫芦与蝈蝈相映成趣,富有田园风味和乡间生活气息,配制以镂空花盖和描金装饰性龙边,整个作品雍容大方,光彩照人。

起源传说

东昌葫芦雕刻为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聊城雕刻葫芦的雕刻技艺起源有很多传说,民间比较认同的是宋代王和尚所创。王庆友说,擅长绘画和雕刻的宫廷艺人王和尚,因年事已高告老还乡,回到现在的东昌府区闫寺办事处,因当时闫寺一带盛产葫芦,于是王和尚便在葫芦上雕刻出精美的图案,用来养自己喜爱的蝈蝈。其葫芦雕刻内容多以老百姓熟悉的戏文为主,多帝王将相、八仙人物、才子佳人等。

“张骞出使西域归来时路过堂邑,将葫芦种子送给当地老百姓种植,后来有心人将戏文人物、民间传说雕刻其上,形成葫芦雕刻技艺。之后,有人以雕刻春宫图的形式将生殖文化、性文化表现在春宫雕刻葫芦上,作为陪嫁压箱底的物件。后来,当地人纷纷效仿,葫芦雕刻便由此流传开来。”郝春林老人道出了葫芦雕刻技艺渊源的另一种说法。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东昌府商贾云集,繁盛一时,当时的雕刻葫芦曾兴盛一时。解放后文革时期,东昌雕刻葫芦被列为“四旧”而衰落。20世纪80年代后,雕刻葫芦又有所复苏,但由于各种省时省力新工艺的出现,学习葫芦雕刻技艺的人一度锐减。

内容技法

东昌葫芦雕刻用料考究,刻工纯熟,线条流畅,图案丰富,制作精良。

东昌葫芦雕刻用料多以“大葫芦”、“亚腰葫芦”和“扁圆葫芦”为主,大体分三种:一是“上等葫芦”。选料精良,精工细刻,图案主要是人物、山水;二是“中等葫芦”。用料稍次,多刻花鸟、鱼虫、走兽;三是“花葫芦”。将葫芦染成红色后,以粗犷遒劲的刀法,刻各类花纹。

东昌雕刻葫芦的制作基本上分三道工序:第一道工序是将成熟的葫芦摘下来,放在锅中煮,然后堆放在一起使其发酵,以去掉表层青皮,使葫芦颜色变黄。第二道工序在葫芦上面雕刻各种图案。一般雕刻葫芦的技法是“刻”或“片”,都只是在葫芦表面上做文章,东昌葫芦雕刻在技法上的最成功之处在于借鉴了雕刻工艺的镂雕技法,将构图以外的空白部分全部镂空,透刻上折线纹、如意纹、古钱纹等各式花纹,不仅改善了葫芦的透气传声性能,也增强了葫芦的整体审美效果。第三道工序是上色。先用锅底灰或麦秸灰同棉油或豆油搅拌均匀,加入色料,深抹在雕有图案的葫芦上,最后用布把葫芦表面的灰擦拭干净,留在图案凹槽的油灰会使图案更加清晰逼真,永不褪色。

东昌葫芦雕刻的题材内容非常丰富,以花鸟、虫鱼、走兽、人物、山水居多。人物雕刻的取材多以四大名著中的故事情节构思入画的,如《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 《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 《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 《水浒传》中的武松打虎等;

其中最多的是戏葫芦,表现当时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戏剧故事与戏剧人物如穆桂英挂帅、三娘教子、墙头记、樊梨花征西、四郎探母等;有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革命英雄人物、地方名人;有“八仙过海”等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春宫葫芦表现性生活的场景,作为生殖文化和性文化的乡土教材,有八幅面、十二幅面、二十四幅面三种,多取材于《金瓶梅》西门庆与潘金莲的故事。以针刻为主,刻法细腻流畅。

聊城葫芦文化艺术节

聊城葫芦种植和葫芦技艺工艺历史悠久,目前葫芦产业发展已取得初步成效,葫芦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葫芦及雕刻葫芦的年销售额达4000余万元。东昌葫芦不但销往全国各地,而且出口到英国、美国、加拿大等10多个国家。2006年,东昌葫芦先后参加了第二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和山东省首届文化产业博览会,聊城还被命名为山东省“葫芦艺术之乡”。

中国江北水城(聊城)首届葫芦文化艺术节于2007.10.2召开。葫芦节邀请了国内知名葫芦文化研究专家、山东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社文处领导及专家、山东省群众艺术馆专家领导、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专家教授、山东省民俗学会、聊城大学美术学院专家教授、聊城市文化局相关领导专家等,共计10人。第二届中国江北水城·运河古都(聊城)葫芦文化艺术节于2008年9月30日上午,在运河博物馆广场隆重开幕。这次葫芦艺术节是由东昌府区委、区政府和聊城市文化局共同主办的,此次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二届葫芦文化艺术节葫芦工艺大赛、中华葫芦展销交易会、中华葫芦文化产业高端论坛等。中华文化部外联局原局长、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葫芦文化研究发起人游琪女士、山东省社科联副主席、党组书记、山东省民俗学会会长刘德龙先生等国内著名民俗文化研究学者、文化艺术界知名人士参加开幕仪式,聊城市副市长刘冠凤出席开幕式并讲话。开幕式由聊城市东昌府区区委书记李小平同志主持。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7:2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