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两广总督 |
释义 | 清朝两广总督的正式官衔为“总督两广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广东和广西两省的军民政务。两广设置总督,始于明代景泰三年(1452年),然而这一建制在当时尚不稳定,到成化元年(1465年)才成定制。在明代督抚是中央派出的钦差大臣,与三司之间名义上仍是中央官与地方官的关系,地方上日常事务仍由三司管理。到了清代,这种地方政治体制变革终告完成,总督作为封疆大吏的地位确立。 简介设置由来两广社区(广东、广西)设置总督,始于明代景泰三年(1452年),当时两广“浔、梧瑶乱,……特遣一大臣督军务,乃以命(王)翱。两广有总督自翱始。”。然这一建制在当时尚不稳定,到成化元年(1465年), 为平“瑶乱”再派韩雍出任两广总督,才成定制。嘉靖后,全国普遍设有节制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三司的总督和巡抚。总督主理军务,比较固定的有蓟辽保定、宣大山西、陕西三边、两广四总督,而巡抚主民政、兼理军务,每省都有,甚至一省有几个。故而总督、巡抚的辖区、驻地与三司并不一致。在明代督抚始终是中央派出的钦差大臣,与三司之间名义上仍是中央官与地方官的关系。地方上日常事务仍由三司管理。 清代发展到了清代,这种地方政治体制变革终告完成,总督作为封疆大吏的地位已经确立,他们的基本职责是“厘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其辖区范围、官品秩位以及归属地方编制都十分明确, 在整个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巩固国家统治、稳定社会的有力支柱。中央的一切施政方针政策,均需首达总督而推行于下,同时中央通过分权于总督而收到集权的实效。正如雍正上谕所说:“自古帝王疆理天下,必有岳牧之臣,以分猷佐治,而后四方宁谥,共臻上理,此封疆大臣,以总督为最重。”正由于总督关乎一个地区的吏治民生及治乱兴衰,因而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对于总督人选历来都十分重视,虽说总督选任的途径有三:即皇帝亲擢、廷臣会推及吏部简选,但实际上是以皇帝亲擢为主,后两者亦得皇帝最后拍板,所以对总督的选任权便牢牢地操纵在皇帝手上,这也反映出清代皇权高度强化的历史特点。 清朝两广总督,正式官衔为总督两广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广东和广西两省的军民政务。 历史沿革明代明景泰三年,两广始设总督。 清代清代两广总督的前身为顺治元年所置的广东总督,当时总督驻广州,兼辖广西。 顺治十二年,总督府迁往梧州。 康熙二年,别置广西总督,广东总督移驻廉州。 次年,撤销广西总督,广西政务复归广东总督管辖,广东总督迁驻肇庆。 雍正元年,重设广西总督,次年再次裁撤。 雍正七年,为统一西南军事指挥权,镇压苗族起事,广西政务暂归云贵总督兼辖。 雍正十二年,广西政务仍隶广东总督管辖,更号两广总督。 乾隆十一年,两广总督迁驻广州。 光绪三十一年至宣统三年,两广总督兼任广东巡抚。 历任总督明朝(待补) 韩雍 张瀚 谭纶(嘉靖年) 熊文灿 朱治涧 丁魁楚 朱英 杜永 沈犹龙 刘大夏 王泮 清朝广东总督(兼辖广西,顺治元年至18年) 总督空位(1644年 - 1647年6月15日) 佟养甲(1647年6月15日 - 1651年) 总督空位(1651年 - 1653年7月12日) 李率泰(1653年7月12日 - 1656年3月16日) 王国光(1656年3月16日 - 1658年7月10日) 李栖凤(1658年7月10日 - 1661年11月2日) 广东总督(专辖广东,顺治18年至康熙4年) 李栖凤 (1661年11月2日 - 1665年4月2日) 卢兴祖(1665年4月2日 - 1665年7月4日) 广东广西总督(康熙4年至雍正元年) 卢兴祖(1665年7月4日 - 1667年12月30日) 周有德(1668年1月30日 - 1670年2月6日) 金光祖(1670年3月6日 - 1682年2月1日 吴兴祚(1682年2月1日 - 1689年8月8日) 石琳(1689年8月19日 - 1702年12月17日) 郭世隆(1702年12月17日 - 1707年1月23日) 赵弘灿(1707年1月30日 - 1716年11月19日) 杨琳(1716年11月25日 - 1723年9月9日) 广东总督(雍正元年至2年) 杨琳 (1723年9月9日 - 1724年4月26日) 广东广西总督(雍正2年至6年) 孔毓珣(1724年4月26日- 1728年11月11日) 广东总督(雍正6年至12年) 孔毓珣 (1728年11月11日 - 1729年3月29日) 郝玉麟(1729年3月29日 - 1732年3月21日 张溥(署任,1731年10月14日 - 1732年2月25日) 鄂弥达(1732年3月21日 - 1735年1月5日 代理: 1732年3月21日 - 10月17日 两广总督(雍正12年至光绪31年) 鄂弥达 (1735年1月5日 - 1738年8月30日) 马尔泰(1738年8月30日 - 1744年8月10日) 庆服(署任,1741年5月28日 - 1743年1月28日) 策楞(署任,1743年1月28日 - 7月17日) 那苏图(1744年8月10日 - 1745年5月14日) 策楞 (二次,1745年5月14日 - 1748年10月28日) 尹继善(1748年10月28日 - 11月24日) 硕色(1748年11月24日 - 1750年2月9日) 陈大受(1750年2月9日 - 1751年11月14日) 阿里衮(1751年11月14日 - 1753年2月24日) 班第(代理,1753年2月24日 - 10月16日) 策楞 (三次,1753年10月16日 - 1754年5月3日) 杨应琚(1754年5月3日 - 1757年8月31日) 鹤年(1757年8月31日 - 1758年1月14日) 李侍尧署任 陈宏谋(1758年1月14日 - 1758年5月27日) 李侍尧 (一次,1758年5月27日 - 1761年5月27日) 苏昌(1761年5月27日 - 1764年7月22日) 李侍尧(二次,1764年7月22日 - 1777年2月25日) 杨廷璋(署任,1765年7月22日 - 1767年4月24日) 杨景素(1777年2月25日 - 1778年3月19日) 桂林(1778年3月19日 - 1780年1月11日) 巴延三(1780年1月11日 - 1784年2月20日) 舒常(1784年2月20日 - 1785年2月26日) 孙士毅(代理,1785年2月26日 - 9月1日) 富勒浑(1785年9月1日 - 1786年5月23日) 孙士毅 (二次,1786年5月23日 - 1789年2月19日) 福康安(1789年2月19日 - 1793年9月14日) 长麟(一次,1793年9月14日 - 1796年7月5日) 朱珪(1796年7月5日 - 9月29日) 吉庆(1796年9月29日 - 1802年12月17日) 长麟 (二次,1802年12月17日 - 1803年1月26日) 瑚图礼署任 倭什布(1803年1月26日 - 1805年1月30日) 那彦(1805年1月30日-12月12日) 吴熊光(1805年12月12日 - 1809年1月6日) 永保(1809年1月6日 - 2月20日) 百龄(1809年2月20日 - 1811年2月16日) 松筠(1811年2月16日 - 11月5日) 蒋攸铦(1811年11月5日 - 1817年10月22日 阮元(1817年10月22日 - 1826年6月22日) 李鸿宾(1826年6月22日 - 1832年9月14日 卢坤(1832年9月14日 - 1835年10月15日 邓廷桢(1835年10月15日 - 1840年1月21日) 林则徐(1840年1月21日 - 10月3日) 琦善(署任,1840年9月28日 - 12月4日) 琦善 (1840年12月4日 - 1841年2月26日) 祁 (1841年2月26日 - 1844年3月19日) 耆英(1844年3月19日 - 1848年7月4日) 徐广缙(署任,1848年2月3日 - 1848年7月4日) 徐广缙(正式,1848年7月4日 - 1852年9月7日) 叶名琛(1852年9月7日 - 1858年1月26日) 黄宗汉(1858年1月26日 - 1859年5月4日) 王庆云(1859年5月4日 - 10月7日) 柏贵(署任,1859年5月4日 - 21日 劳崇光(署任,1859年5月21日 - 10月7日) 劳崇光 (正式,1859年10月7日 - 1862年10月17日) 刘长佑(从没到任,1862年10月17日 - 1863年2月14日) 晏端书(署任,1863年2月14日 - 7月6日) 毛鸿宾(1863年7月6日 - 1865年3月7日) 吴棠(代理,1865年3月7日 - 13日) 瑞麟(代理,1865年3月13日 - 1874年10月17日) 英翰(1874年10月17日 - 1875年9月2日) 张兆栋(署任,1874年10月17日 - 1875年3月31日) 刘坤一(1875年9月2日 - 1879年12月27日) 裕宽(一次署任,1878年12月18日 - 1879年12月27日) 张树声(一次,1879年12月27日 - 1882年4月19日) 裕宽 (二次署任,1879年12月27日 - 1880年5月20日) 裕宽 (三次代理,1882年4月19日 - 5月6日) 曾国荃(1882年5月6日 - 1883年7月13日) 张树声(二次,1883年7月13日 - 1884年5月22日) 张之洞(1884年5月22日 - 1889年8月8日) 李瀚章(1889年8月8日 - 1895年4月13日) 谭钟麟(1895年4月16日 - 1899年12月19日) 1898年8月30日至11月1日正式官衔为两广总督兼广东巡抚 德寿(代李鸿章,1899年12月19日 - 1900年5月24日) 李鸿章 (1900年5月24日 - 7月9日) 德寿(二次代理,1900年7月9日 - 9月16日) 鹿传霖(1900年9月16日 - 26日) 陶模(1900年9月26日 - 1902年7月2日) 德寿 (三次代理,1902年7月3日 - 1903年4月18日) 岑春煊(1903年4月18日 - 1905年7月23日) 两广总督兼广东巡抚(光绪31年至宣统3年) 岑春煊 (一次,1905年7月23日 - 1906年9月11日) 周馥(1906年9月11日 - 1907年5月28日) 岑春煊 (二次,1907年5月28日 - 8月12日) 张人骏(1907年8月12日 - 1909年6月28日) 袁树勋(代理,1909年6月28日 - 1910年10月29日) 增祺(广州将军代张鸣岐兼署,1910年10月29日 - 1911年4月14日) 张鸣岐(1911年4月14日 - 11月8日) 总督府明代1469年至1566年,两广总督府设在梧州,1566年至1644年,两广总督府设在肇庆。 清代1735年,两广总督府设在肇庆。1746年以后,两广总督驻扎广州。总督府设在新城。1857年英法联军占领广州,后总督府被改建为石室圣心大教堂(石室圣心教堂)。 注释关于藩台“藩”是封建王朝分封的地面旧时称属地或属国为藩,而当时把一个省认为是一个藩(电视剧里经常有藩王这么个角儿,也就是当地的主管了)。 “台”就是古代的官署名,封建时期士绅们对高级官员的谀称。 明朝时候的藩台比较厉害,他是一省最高的行政长官。但是到了清朝就改革了一下,称掌管一省财政民政的官员叫藩台,也叫布政使,相当于二品的官了吧,嗯,算是大官的已经(应该是)。其实就是现在的财政局+民政局局长。 关于治军好象是个荣誉职位没有固定的职守。 至于督位嘛还真不太清楚,督位门到是在日本动画片里似乎听到过。莫非说的是都尉?那就好说了,战国时候仅次于将军的一个武官,例如吴广。清朝的都尉好象有很多种,和绅因为他爷爷和爹的关系,开始就是个轻车都尉。 关于地保最早最早是时候地方的规划管理里有个“里甲制”,它里面就有规定说,邻近的110户为一里,人们可以推举其中丁粮多的10户为里长户,然后轮流担任里长。这个里长就是地保或这叫地甲“保”,它是充当沟通地方政府与百姓的一个算是媒介吧。再往后的电视里常把这类人当作是政府的爪牙来演,其实他管的事还真是挺多挺繁杂的,乡里八村的事人们都会先通报他。也是官,是村官。 关于钱币兑换问题: 1两金=10两银=10贯铜钱=10000文铜钱 1两金=2000RMB 1两银=200RMB 1文钱=0.2RMB 所以,现在的一块钱,相当于那个时候的5文钱,那个时候的一两银子都相当不了,是0.005两。 当然了,不同时候的钱币兑换也是不一样的,有些许甚至很大的差异。 明代两广总督韩雍所撰《建总府记》概述2002年4月27日,在广西省梧州市东正路56号工地上出土一只巨型石龟。石龟长约3.3米,宽1.8米,高1.2米,重11.56吨。据市博物馆专家考证,这只石龟是明代的,背负着的石碑上有明朝两广总督韩雍于明成化六年(1470年)所题《建总府记》。如今,这只石龟被放在白鹤观内展示。石龟出土时背负的石碑已毁坏,碑文是按《梧州府志》记载翻刻。全文如下: 《建总府记》原文成化六年 韩雍 两广百粤地,自秦置郡县以来,蛮夷叛乱,伐不能无,置将分间,不常所治,而总府之名未有。太祖高皇帝疆理天下,设官分职,两广各置都、布、按三司统治之。永乐,广西置镇守内臣,总兵武臣。景泰、天顺间、广东置如广西。然各守一方,不相统制,而两广总府之名未有。自是以后,军务兼用文臣,或总督或提督替理,或兼理巡抚,或不兼,又或专巡抚不加督理,而总督两广军务兼理巡抚之名,亦不多有。成化改元初,圣天子念两广生民,久罹害,累征不能平,乃命将出师,以今太监陈公王宣监督军务,雍替理,来问叛夷之罪,师至广前巡抚皆改任去,雍遂兼焉。明年贼平,班师,诏留太监陈公镇守广东,以雍提督两广军务,仍兼巡抚。久之,雍以地广,不克独遍,历上章,得请两广各添置都御史、巡抚,雍专提督。五年春,雍以忧制归,是冬,巡按广东监察御史龚晟,广东按察司佥事陶鲁、林锦交章言于朝,以为两广事不协一,残贼日炽,须复得大臣提督兼巡抚,斯济。上嘉其言,下廷臣议,兵部尚书白公宗玉(白宗玉)集议规划,举雍对,上可之,以太监陈公总镇两广,起复雍进今官,总督两广军务,兼理巡抚,雍因辞弗获,始就任。未几,复以平江伯陈公锐(陈锐)挂征蛮将军印,克总兵官司镇守两广,同开总府于梧,便宜行事,两广副将以下俱听节制。前广西镇守太监、两广总兵巡抚皆裁去。又以少监黄公沁暨(黄沁暨)署都督佥事。夏,正克副总兵镇守广西,都督佥事冯升克游击将军都指杨广,夏鉴、张寿克恭将分守诸路,而地方大计则悉取于总府皆宸断也。维梧州介科两广之中,水路相通,道里适均,郡山环拱,三江汇流,岭南形胜无比,据总府之基,其山自桂岭南而来,至梧城,中尽而复起,巍然突出,状如磐石,登临远眺,一目千里, 晦千万年而一旦显于今日,岂非天造地设,有所待而然与。洪惟中国家,列圣相承,一以道德仁义为治,今天子缵承丕绪,益迈前烈,数载之间,四征不庭,罔不宾服,大显神漠,命官司开府于兹,合天心,光祖德,超越秦汉以下因循苟之陋,而成万世之良图。自兹以往,出令一而保境同,以我堂堂仁义之师,坐镇于中,四顾蛮夷残孽,向背而抚治之,彼将日益循化理、蛮恶习、相安耕凿,以齐吾民,而凡覆载之间,有生之众,声教所及,将益无远,弗归唐虞三代雍熙太和之治,不于斯见乎!虽然圣天子宠异臣下,而付托至重,其责望回在于此,臣子感激图报,称当何如哉!书曰:能事事乃其有备。诗曰:有业有翼,共武之服。孔子曰:节用爱人。雍辈皆勉焉。府之正堂五楹,题曰总制百粤之堂,后作亭曰:同心,门三楹,左右厢房各五楹,经始于六年四月二十六日,落成于七年五月十八日。既成,太监总兵征予记。太监字德新,镇静有谋,屡立战功。总兵学志坚,韬略家传,卓有将才,皆重一时,而雍得预其间,始开府,抑何幸欤,谨记。 相关人物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乾隆五十年)~1850年11月22日(道光三十年),汉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官至一品,曾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国人的敬仰。 李鸿章本名章桐,字渐甫(一字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安徽合肥人。中国清朝末期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在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眼中,被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曾国荃曾国荃(1824-1890)字沅浦,号叔纯,又名子植,湖南双峰县荷叶镇人,湘军主要将领之一。咸丰二年(1852)取优贡生。咸丰六年,攻打太平军“有功”赏“伟勇巴图鲁”名号和一品顶戴。同治三年(1864),曾以破城“功”加太子少保,封一等伯爵。同治间,与郭嵩焘等修篡《湖南通志》。1875年后历任陕西、山西巡抚,署两广总督。光绪十年( 1884)署礼部尚书、两江总督兼通商事务大臣。光绪十五年(1889)加太子太保衔。翌年卒于位,谥“忠襄”。因善于围城有曾铁桶之称。清朝著名大臣曾国藩的九弟。 张之洞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汉族,清代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毛泽东对其在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评价甚高,曾说过“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周馥(1837-1921.9.22),字务山,号兰溪,安徽建德(今东至县)人。诸生出身。咸丰末年,避战乱辗转到省城安庆。同治元年(1862年)春,李鸿章组建淮军。周馥应募,深得李鸿章赏识,即“招往办文案”。从此,他跟随李鸿章办洋务达三十余年,诸多赞画,深受倚重。遂由候补县累迁至封疆大吏,成为淮系集团中颇有建树和影响的人物。 张树声字振轩,1824年(清道光四年)生,安徽合肥人,汉族,廪生出身,清末淮军将领。历任道台、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通商事务大臣等职。是地主阶级开明派代表人物,提倡“采西人之体,以行其用”。两次两广总督 谭钟麟曾因“泄沓因循”而遭人严旨苛责,并为后世学者认为是维新变法的“观望者”。谭钟麟是当时公认的守旧派,曾不遗余力地反对洋务运动。可知在当时洋务最为活跃的广东,时任两广总督的谭钟麟无疑在洋务方面无甚作为,更别提赞成“离经叛道”的维新变法了。梁启超在1896年底回粤探亲,致函汪康年论及广东新政时说:“近日报务日兴,吾道不孤,真强人意。惟广东督抚于‘洋务’二字,深恶痛绝,不能畅行于粤耳。” 一年后,刘学海从广东致函汪康年对谭钟麟之固守表示不满:“所最恨者,我粤通商最早,本习闻西学,奈此邦人士皆持守旧之说,深闭固拒,不少变通。居上者又与西学为仇,莫为提倡,殊可痛也。”而皮锡瑞也在1898年5月从广东友人来信中得知:“文帅双目瞽,两人扶掖,惟痛骂洋务,而洋人要如何便如何”,对此,皮感慨道:“可笑可恨!何苦用此残废人断送两粤也”。可见,谭钟麟之守旧,众所周知。由于谭钟麟有浓厚的忠君保国意识,对洋务维新运动持反对态度,戊戌时多次上疏反对变法,受到慈禧太后宠遇,次年因对慈禧太后租借香港九龙于英国事件不满,不久便以年迈为由告老辞官。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