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两纲教育 |
释义 | 2005年3月14日,在上海市德育工作会议上,市科教党委和市教委联合颁布了两份“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文件——《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简称“两纲”),它们打破了课内外的界限,串连起年级的脉络,勾勒出了上海德育工作的新格局。这高高竖起的两块鲜亮的“引导牌”: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让全市的青少年在思想道德的成长道路上认清了方向,踩准了步点。 两纲教育概述以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以帮助青少年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生命教育从此纳入上海市基础教育中。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中显性和隐含的教育内容、充分利用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法制教育等专题教育形式、充分借助班团队活动、节日、纪念日活动、仪式教育、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课外活动载体,从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中提取民族精神和生命教育的要义,针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学与活动中主动地、灵活地、创造性地、有效地加以落实,不断培育民族精神,提升生命质量。 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都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上海市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结合上海社会发展和大、中小学校的实际,特颁布《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 一、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青少年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在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青少年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政治觉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把他们培养成具有良好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于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2、在上海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上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迫切需要,是上海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培育上海城市精神、全面提升市民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保证。 3、长期以来,上海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思想道德教育。广大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国家、热爱中华民族,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充满热情和期待。 改革开放的深化和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步伐的加快,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更为开放的环境。多元经济并存,多元文化碰撞,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增强对世界文明成果的了解,同时,其承载的不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一些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国家意识淡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减退、对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漠视、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意识不强等现象。在行为表现上,也出现了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勤俭自强精神淡化、和谐相处能力较差等问题。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对新形势下的学生民族精神教育部分学校显得不适应,部分教师尚不能胜任;对利用课外活动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载体研究不够、缺乏有效的系统管理机制;一些青少年活动基地的活动内容针对性不够,吸引力和感染力不强,未能有效发挥其在民族精神教育中的应有作用;全社会关心支持民族精神教育的体制与合力尚未形成。 二、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4、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旨,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为出发点,以培育“四有”新人为落脚点;把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教育的灵魂,以民族精神教育作为德育的根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整体规划大中小学民族精神教育工作;把广大学生培养成具有世界眼光、开放意识,能够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5、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将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纳入上海市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以帮助学生树立党的观念、国家观念、人民观念和社会主义观念为目标,根据上海教育的实际,挖掘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力争通过若干年的努力,构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教育为重点的大中小学纵向衔接、学校家庭社会横向沟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相协调、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施体系,形成以民族精神教育为根基的德育新格局;使上海市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得到显著提高,使广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得到显著增强,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显著提高,进而为上海市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奠定基础。 6、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坚持优良传统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相结合。从上海城市发展的实际出发,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与培育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相结合,既要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人文传统和革命传统,又要吸收、借鉴人类发展的一切文明成果,以发展的眼光开展民族精神教育。(2)坚持认知教育与实践体验相结合。既要抓好课堂教学的认知教育,针对学生的困惑和思想实际,善于用正确的方法论剖析问题的症结,引导学生形成批判性的思维,能够辨别是非善恶,并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学习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也要以体验教育为重要途径,让学生在实践中真切感受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达到知行统一。(3)坚持情感陶冶与促进理性升华相结合。要善于抓住各种契机,利用各种形式,努力挖掘身边的先进典型,以情动人、以事感人,营造浓郁的民族精神教育氛围,形成强有力的舆论导向。同时,要注意引导、促进学生对民族精神的理性思考,在深化认识中,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祖国、对民族、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责任之心。(4)坚持突出重点与有机渗透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显性学科在民族精神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又要注重其他学科在民族精神教育中的独特功能。同时,要善于挖掘课内课外民族精神教育的各种资源,构建各种教育载体,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有机、有序、有效地把民族精神教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5)坚持针对性与系统性相结合。既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注重民族精神教育的针对性,区分层次、突出重点,也要加强各学段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衔接,使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在国民教育过程中形成一个层次递进、结构合理、螺旋上升的系统。(6)坚持学校教育与社会引导相结合。既要发挥学校教育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也要加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相互配合,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民族精神教育的整体环境和强大推动力。 (三四五六七因为词条长度限制有删去 全文请查阅以下参考资料中的网址) 八、保障体系——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支撑 29、加强对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组织保障建设。要拓展上海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功能,在此基础上,建立上海市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联席会议工作体制,定期研究社会资源的整合利用、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协调配合等问题,形成各司其职、合力育人的运行机制。上海教育系统要建立由专家、教育行政部门、一线教师共同组成的大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指导委员会,统筹、协调和指导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区县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定期研究民族精神教育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健全一把手抓德育的管理责任制,学校要建立学生工作部门合力育人机制,党组织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确保民族精神教育工作的落实;区县教育学院(校)要整合教研室、德育室、科研室的力量,形成民族精神教育的合力。 30、要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根据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实施要求,按照各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和培养目标,把民族精神教育的评价渗透到智育、体育和美育的评价之中,构架以德育为核心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要建立全面的教师教学评估体系,建立教师在学科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实施民族精神教育的评价指标,包括民族精神教育的时间、内容、课程的落实情况和教育实效。要把民族精神教育的能力和实绩作为教师职称评定的标准之一,作为岗位聘任的职责之一。 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学校德育工作的评价体系,在学校的教学、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中都要体现民族精神教育的要求,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工作作为对学校精神文明建设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作为评价学校整体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31、加强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研究。充分利用德育研究中心、思研会、教科院等研究组织的力量,各区县、各学校要组织专门力量加强本地区学校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研究。市、区县、学校要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研究列入科研项目,成立民族精神教育的专家咨询组。 32、加大民族精神教育的经费投入。设立民族精神教育专项基金,每年划拨专款用于上海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研究、基地建设、教师培训、考察和表彰,尤其对于影响深远、成效显著的教育形式要给予专门投入。各区县、各学校也要划拨专项配套基金,对本区县、本学校的学生民族精神教育进行投入。 本纲要着眼于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基础性指导,鼓励各区县、各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具有区本、校本特色的民族精神教育工作。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将分类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并建立专项工作小组,加以落实。 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纲要年段要求学段 高中 目标 国家意识 国家观念 认识国体和政体,引导学生坚定跟党走的信念,树立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志向,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自觉维护国家的荣誉、利益和民族尊严。 国情意识 了解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口、资源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了解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步骤和宏伟前景,看到我国在发展中的优势和差距、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增强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国家安全 引导学生树立整体国家安全观,自觉维护国家的领土安全、经济安全、资源安全、文化安全和信息安全,自觉同一切分裂祖国的行为作斗争。 国家自强 懂得要走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强国的富国之路,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把自身的发展与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结合起来。 文化认同 民族语言 注重发掘民族语言文字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功能,自觉抵制有损民族尊严和国家形象、违背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的不良倾向。 民族历史 引导学生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了解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重要史实和基本线索,以中华民族在文明创造过程中展现的执着追求的精神风貌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中国共产党在中国近现代史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高度认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功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学生更加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 革命传统 了解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弘扬者和创造者,懂得做人、做事以及学习、生活中要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培养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人文传统 了解中国哲学、历史、文学、艺术、教育、民俗等多方面的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继承中华民族的人文传统。 公民人格 社会 责任 了解并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并体现在人的价值目标和行为方式中,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 诚信 守法 引导学生以诚信为本,严于律己,知行合一,自觉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把法治精神作为现代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内容加以培育。 平等合作 引导学生增强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在集体的发展中实现个人价值。 勤奋自强 引导学生勤快、勤劳、勤奋、勤俭,培养学生初步形成规划人生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贯彻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和《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意见》(沪委〔2004〕11号),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迫切需要系统科学地开展生命教育,现结合上海市中小学实际,制定《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 一、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开展生命教育是整体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青少年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少年学生的生命质量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上海要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战略目标,需要培育具有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以及劳动技能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生命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在中小学大力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激发他们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奋发成才的志向;有利于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意志融铸在青少年学生的精神中,培养他们勇敢、自信、坚强的品格;有利于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国际竞争意识,增强他们在国际化开放性环境中的应对能力。 2、开展生命教育是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广大学生获取信息、开阔视野、培养技能提供了宽广的平台,但随之而来的消极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的负面影响,导致部分学生道德观念模糊与道德自律能力下降。此外,校园伤害、意外事故等威胁青少年学生人身安全的各种因素,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迫切需要培养青少年形成科学的生命观,进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3、开展生命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社会环境的纷繁复杂,使青少年学生的生理成熟期明显提前,极易产生生理、心理和道德发展的不平衡现象。长期以来,由于生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常常得不到及时指导,对无法预料且时有发生的隐性伤害往往难于应对,导致一些学生产生心理脆弱、思想困惑、行为失控等现象。因此,需要积极引导学生科学理解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正确认识生命现象和生命的意义。 4、开展生命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职责。家庭教育是生命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现代化进程的迅速推进,使家庭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家庭教育还存在和青少年成长需要不相适应的方面,相当一部分家长不了解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忽视青少年渴望得到理解与尊重的需求,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对孩子或者期望值过高,或者漠不关心,或者过分包揽,或者放任自流,加剧了部分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如厌学、离家出走、自杀等,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迫切需要引导家庭开展科学、正确的生命教育。 5、开展生命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多年来,上海中小学在实施生命教育方面,通过不断尝试和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在生命教育的内容、层次、形式等方面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构架;学校现有课程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内容比较单一,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针对性、指导性尚不明确;对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缺乏有效的操作性指导;部分教师受传统观念影响,对青少年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发展的理解和指导存在观念上的误区;对校内外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缺乏系统有机的整合。因此,必须加快学校教育的改革,从生理、心理和伦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善待生命,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健康成长。 二、生命教育的指导思想 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宗旨,以全面建设和谐社会为落脚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生命教育着眼于全体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生命质量奠定基础;着眼于增强学生在自然和社会中的实践体验,为营造健康和谐的生命环境奠定基础。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提高生命质量,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上海市中小学实施生命教育的目标是:整体规划小学、初中和高中生命教育的内容序列,形成学校、家庭与社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生命教育实施体系。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和生命与关怀的教育,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三、生命教育的原则 实施生命教育要注重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认知、体验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生命教育既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授,又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实践中融知、情、意、行为一体,使学生丰富人生经历,获得生命体验,拥有健康人生。 2、发展、预防与干预相结合原则 生命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发展性、预防性教育为主,同时又必须对已经发生的青少年学生危机问题进行科学的干预。预防是为了发展,发展是最好的预防,合理、有效的干预也是发展的重要条件,三者之间有机结合、缺一不可。 3、自助、互助与援助相结合原则 自助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救、自律与自我教育;互助重在开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等各种帮助;援助强调教师、家长和社会机构等的积极引导和主动帮助,包括引导学生增强求援意识和应对技能。通过自助、互助和援助的有机结合,形成互动互补效应,为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搭建开放式的发展平台,营造生命教育的良好氛围。 4、学校、家庭与社会相结合原则 生命教育既要发挥学校教育的积极引导作用,又要积极开发、利用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在学校课程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等方面落实生命教育的同时,还要通过家长学校、社区活动等多种途径,积极引导家庭和社会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与人和睦相处的技能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形成生命教育的合力。 四、生命教育的内容 生命教育是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生命教育要形成各学段有机衔接、循序递进和全面系统的教育内容体系。 (一)小学阶段着重帮助和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自身的生长发育特点,初步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1、1~2年级的教育内容重点为: (1)初步认识自然界的生命现象,喜爱充满生机的世界;初步了解自己的身体,有性别意识。 (2)喜欢自己,乐于与同学交往;懂得关心家人、尊敬老人。 (3)亲近大自然,爱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4)初步掌握交通安全、防溺水的基本技能;了解家庭用气用电安全、饮食安全等自我保护知识。 2、3~5年级的教育内容重点为: (1)了解身体的生长情形,具有和欣赏积极乐观的心态。进一步理解性别认同。 (2)了解友谊的意义;懂得同情、关心,力所能及地帮助弱者;学习与他人合作。 (3)初步认识和体验人的生命是可贵的,能珍惜生命;学会劳逸结合。远离烟酒和毒品。 (4)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树立时间观念;合理使用网络。 (5)学习必要的自我保护技能,学会识别可疑的陌生人,初步掌握突发灾害时的自救能力。 (二)初中阶段着重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掌握自我保护、应对灾难的基本技能;学会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悦纳自我、接纳他人;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学会欣赏人类文化。教育内容重点为: 1、了解人体的构造与各器官的功能、分娩过程及染色体对遗传特征的决定作用;认识青春期的生理现象,认识性差异。 2、培养积极的自我认同,包括自尊自信、自我评价意识和社会角色认同;学会自我悦纳。 3、认识友情与爱情的区别和联系,建立自然美好的性别角色形象;学会健康的异性交往;控制性冲动,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4、学会用恰当的方法保护自己,避免受到性伤害,防止性骚扰;学会拒绝别人的性要求;初步了解避孕的基本原理;学会应对敲诈、恐吓等突发事件的技能。 5、与人为善,学会理解和尊重父母、老师和同学,学习建设性地与他人沟通与交往;培养与他人的合作精神。 6、学习调节和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能够承受挫折与压力。钦佩顽强的生命。 7、积极锻炼身体,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文明上网;学会拒绝烟酒和毒品,掌握预防艾滋病的方法。 8、理解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珍惜水资源和其它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9、认识生与死的意义,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懂得尊重生命;学习并掌握应对灾害的技能。 (三)高中阶段 高中阶段着重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引导学生形成文明的性道德观念;培养对婚姻、家庭的责任意识;学会用法律和其他合适的方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学会尊重他人、理解生命、热爱生命;提高保持健康、丰富精神生活的能力,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教育内容重点为: 1、认识和遵守异性交往的道德规范,学会妥善处理和认识两性关系中的情感问题和价值问题。 2、了解生育过程和避孕的方法,认识到人工流产或在非正规医疗机构中止妊娠对身心的危害。 3、学会尊重、理解和关爱他人,能够妥善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和矛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学习和了解每个人在婚姻、家庭与社会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5、学会用法律和其它合适的方法保护自己,学会正确应对性侵犯;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素养,远离“黄”、“赌”、“毒”。 6、学会应对挫折的方法与技能,学习应对精神创伤的危机干预技能。 7、关心人类生态危机,理解生态伦理,自觉参与环境保护。关心和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拓展自己的精神世界。 8、理解生与死的意义,培养积极的生命态度,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人生观;学会在日常生活中丰富充实自己,学习规划自己美好的人生。 9、掌握防灾和应对灾害的技能。 五、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 中小学生生命教育要有机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既要充分运用学科教学,传授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又要突出重点,利用课内课外相结合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教育;更要坚持以实践体验为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要重视营造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和谐人际环境,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一)学科教学 1、显性课程 小学的自然、体育与健身、品德与社会等学科,初中的生命科学、科学、思想品德、社会、体育与健身、历史等学科,高中的生命科学、思想政治、社会、体育与健身、历史等学科,是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要在这些学科的教学中增强生命教育意识,挖掘显性和隐含的生命教育内容,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 (1)小学低年级(1~2年级) 《自然》:初步了解人体的组成、感觉器官及其功能,以及人的生长过程。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和饮食习惯,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公共卫生习惯。通过了解动植物,直观地了解生命现象。 教学中要通过观察、模拟、游戏等活动,探究人体及其它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要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和积极的情感、态度体验上下功夫。 《品德与社会》:初步了解家庭、学校和社区的生活,懂得个人成长与家庭、学校的关系,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初步了解公共生活的规则。 教学时要更多地关注儿童生活本身,要在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汲取生命教育的鲜活素材,并通过游戏、录像、讲故事等喜闻乐见的方法进行教学。 《体育与健身》:从基本的身体活动入手,学习户外健身、游泳等的卫生与安全知识,了解简单的生存技能与方法,掌握浅易的自我保护知识和技能。培养抗挫能力,学会游戏。 教学时要采用讲解、示范、游戏、比赛和活动等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学习要点和技能方法。 (2)小学中高年级(3~5年级) 《自然》:了解人体主要器官及其功能,人的生命周期和身体发育的特点。了解合理饮食、适量的运动和休息对身体成长发育的重要性,以及吸烟、酗酒、滥用药物等对身体的主要危害。了解一些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方法,有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了解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树立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中应为学生提供真切的情景或场景,通过观察、调查、参观、模拟、游戏、讨论等活动,增强学生对人的生命活动及其它生命现象的了解和体验。 《品德与社会》:了解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公共生活的一些基本常识与道德规范。初步了解社会机构、公共设施及其功能。初步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依存关系。知道一些与生活有关的法律常识,使学生初步了解不同社会角色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教学时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注重通过生活实践学习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体育与健身》:以发展基本活动能力为线索,学习少儿健身的安全常识和部分生存技能与方法。尝试合作与互助,明白健身、保健和安全等所必备的常识。 教学时要采用讲解、示范、设境、比较、提问、体验、游戏和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了解所涉内容的学习要点和技能方法。 (3)初中阶段(6~9年级) 《科学》:知道生命体的基本结构单位,新生命的诞生和婴儿发育过程以及青春期生理发育与性心理变化的过程。了解与生育有关的健康知识以及与人口发展有关的政策。知道现代健康人的特征,养成健康的饮食与作息习惯。了解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养成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行为习惯。懂得安全使用水电煤,具有自我保护意识和技能。 教学中要充分重视让学生体验与感悟真实生活,要给学生更多的观察、探究与调查等体验活动的时间与空间,采用讨论、交流、辩论、讲座、参观、举办专栏小报等多样形式,提高学生的活动兴趣和参与能力。 《生命科学》:了解人体的组织结构,理解人体的整体性。认识人体遗传和变异现象。懂得健康的概念,学习制定健康计划。了解常见病和传染病的危害及其预防方法,了解安全用药的常识。学会对意外伤害进行应急处置的基本方法。了解生物与人类的关系,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的影响,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教学时要注重实践体验,教学活动形式力求多样化,为学生提供真切的活动情景或场景。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社区资源,注意把课内的学习活动与学生日常生活及行为习惯紧密联系起来。 《思想品德》:知道生命既属于自己,也属于家庭和社会。认识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要爱护自己的生命,尊重和关爱他人的生命。懂得具备生活的自理能力和掌握为社会服务的本领,是生命价值的重要体现。能够合理安排学习生活和闲暇生活,保持良好的心境。善待自己,关心、理解和尊重他人。知道公民的人身权益受法律保护,了解公民获得法律保障的途径。 教学时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状况,采用课堂讨论、典型案例分析、社会现象观察和调查、实践体验等各种生动的教学形式。 《社会》: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进而对个体生命在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有所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社会现象观察和调查、实践体验等各种生动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将学习内容内化为自身的认识。 《体育与健身》:学习体能常识、青春期体育健身常识、体育健身安全、体育锻炼与青少年机体发展、体育锻炼与自然环境、体育健身与卫生常识、生存技能和方法等内容,发展基本运动能力,引导学生关注青春期身体的各种变化,留下成长记录,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学时要运用讲述、演示、观察、比较、设问、分析、讨论和实践等方法,借助个案分析及信息技术等手段,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 《历史》:通过学习中外优秀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使学生认识人类在求生存、求发展的文明历史进程中的创造活动,感悟历史人物对真理和正义的执着追求和精神风貌,进而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在学习过程中,要根据初中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年龄特点,生动、具体、形象地运用各类材料(史料)创设历史情境,采用图表制作、看图说史、故事演讲、角色扮演等多样化活动方式,围绕相关历史主题搜集整理相关材料,开展专题讨论、参观历史博物馆或展览馆、组织专题讲座、设计板报或网页等活动,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4)高中阶段(10~12年级) 《生命科学》:从物质、能量和信息三方面探讨生命活动的本质。认识生命的延续,了解生命世界的多样性和持续性,建立科学的生命观和进化观。了解人类遗传病和生殖健康。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时要注重融科学性与人文性于一体,关注学生的经历和体验,引导学生在投身社会实践中,欣赏生命,热爱生命。 《思想政治》: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和人的社会本质,正确认识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困惑和挫折,让生命在参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焕发光彩。 教学时要针对学生在人生道路上遇到的实际问题和思想问题,采用讨论、调查、访谈、阅读、辨析等形式,提高实效性。 《社会》:应注重在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上,运用小组辩论、演讲、撰写小论文、实践体验等方式展开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拓宽视野,提高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及与社会和谐相处的能力,使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中实现知行统一。 《体育与健身》:学习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康复、体育健身与疾病防治、体育健身与心理健康、体育健身的环境选择、吸烟酗酒和其它麻醉品与健康、救护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培养学生强身健体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体验中明理、学练中获知。 教学时要采用观察分析、交流讨论、问题研究、知识竞赛和社会实践等方法,借助典型事例及信息技术,将知识的传授与技能、方法的学练有机结合。 《历史》:通过中外不同文明发展的横向比较和不同时期人类活动的纵向比较,学习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和社会风俗等人类生活内容,法律、人文科学等人类文化内容,认识人类文明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关心人类命运和全球伦理。 教学时要理论联系实际,采用社会调查、主题辩论、史学论坛、小论文交流等活动形式和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展开学习。 2、隐性课程 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也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同时充分运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事例作为教学资源,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开展生命教育活动。 语文课要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认识自我,学会调适,感悟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陶冶学生心灵。 地理课要帮助学生了解人类与赖以生存的环境之间的关系,学会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音乐与美术课要利用艺术美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使学生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之情和对生活的创造热情。 (二)专题教育 生命教育要充分利用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法制教育等专题教育形式,开展灵活、有效、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要从学生的兴趣、经验、社会热点问题或历史问题出发,结合区域、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力求将相关内容整合起来,形成校本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小学阶段的专题教育,要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人与自然、人与家庭的启蒙教育,探究生命的可贵、生活的意义以及自我保护等内容。 初中阶段的专题教育,要结合学生青春期的成长特点,探究生命伦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等内容。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念,正确对待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压力,探讨关爱他人、保护自己的途径与方法等。 高中阶段的专题教育,要适应高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的特点,整合相关学科的知识,探讨与生命有关的社会伦理、科学伦理、人生信仰等问题,规划人生目标。 (三)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学生体验生命成长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利用班团队活动、节日、纪念日活动、仪式教育、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开展生命教育活动,让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 1、班团队活动 少先队和共青团组织要积极创造条件,增强团队组织的凝聚力,为学生提供有意义的集体活动,使学生真正懂得集体组织对个人健康成长的作用,进而在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中激发起对政治生命的追求和向往。 小学阶段的班队(儿童团)活动,要结合争章活动,运用游戏和情景体验进行自我保护、网络安全、性别意识等教育。 初中阶段的班团队活动,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自主活动和同伴教育的形式,帮助学生学会建设性地与他人沟通与交往。 高中阶段的班集体活动和团学组织,要针对高中生思维日趋活跃、思想日渐成熟的特点,通过党课学习、团校学习等途径,让学生学会规划自己美好的人生。 2、节日、纪念日教育 学校要充分利用现有法定的各种节日和纪念日,特别要以世界环境日、禁毒日、预防艾滋病日和清明节、重阳节等为契机,从青少年学生的终身幸福和健康发展出发,关注各年龄阶段学生的不同需求,解决学生的各种困惑,整体设计和开展教育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生命教育。 3、仪式教育 学校要通过十岁生日、十四岁青春营、十八岁成人仪式以及入队、入团、入党、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各种仪式,精心组织设计,力求规范长效,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成长历程,激发对生命成长的自豪感,培养积极的生命价值观,唤起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 4、学生社团 学生社团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体验生命的重要载体。学校要重点发展绿色环保社团、生物科技社团、心理互助社团、体育健身社团等,指导学生广泛开展与生命教育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进而欣赏和热爱生活。 小学阶段要大力发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兴趣小组,逐步培养小学生参与、组织社团活动的能力,提高学生对自然、生命的探究兴趣,丰富学生对自然、生命的认识。 初中阶段要广泛开展社团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觉学会关心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提高生存技能。 高中阶段的学生社团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作用,以发展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为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生命的价值,投身社会实践。 5、实践活动 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级各类青少年教育基地、公共文化设施开展生命教育活动,拓展学生的生活技能训练和体验。在动物园、植物园、自然博物馆、绿地和农村劳动中,让学生感受自然生态保护和休闲对促进个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性;通过对人的生老病死有关场所的了解,引导学生理解生与死的意义,珍爱生活,关心他人;通过情景模拟、角色体验、实地训练、志愿服务等形式,培养学生在遇到突发灾难时的人道主义救助精神。 要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家庭生活指导,通过亲子关系沟通、青少年身心保健等方面的服务,帮助家长掌握家庭管理和人际沟通的知识与技能,提升家庭情趣,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 要充分利用社区生命教育资源。发挥社区学院、社区老年大学的作用,提供环保、居家生活设计、人文艺术欣赏、传统艺术欣赏制作和婚姻伦理等教育服务活动。宣传科学的生活方式,引导家长开展亲子考察等实践活动。 小学阶段的实践活动要侧重体验对父母、长辈以及对邻里的关爱,引导学生亲近大自然,养成有规律的起居和运动习惯。 初中阶段的实践活动要引导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关爱社会弱势群体,锻炼生存能力,通过角色体验丰富其对人生意义的感悟。 高中阶段的实践活动要引导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主动把知识和技能服务于社区,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学习生存技能,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六、实施生命教育的保障机制 (一)组织保障 建立市、区县、学校三级生命教育的管理网络。组建生命教育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注重发挥卫生局、体育局、公安局、科委、计生委、禁毒委、科协等相关部门和专业学术团体的力量。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制定生命教育的实施计划,整合教师进修学院德育室、教研室、科研室等部门的力量,进行生命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学校要建立校长(或分管校长)负责制,把生命教育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确保课时,保证质量。 要开展中小学实施生命教育的课题研究,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形成具有区域和学校特色的实践成果,要及时推广先进经验。 加强督导评估。要把区县、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效果作为对区县、学校的督导、评估指标之一,把教师开展生命教育的实绩作为教师考评、表彰的重要依据。 (二)资源保障 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多方面地开发和利用校内外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加强生命教育的软件建设,积极开发图文资料、教学课件、音像制品等教学资源;利用网络、影视、博物馆、图书馆、自然和人文景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社会资源,丰富生命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三)队伍保障 依托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教师进修学院和教师德育培训基地,对全体教师进行有关生命教育基本知识和必备能力的基础培训;对学科教师、团队辅导员要加强人文素养、生命伦理的培训;对心理辅导教师要加强生命科学和生命伦理的培训;对生命科学(自然)课程教师要加强教育心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对班主任要加强心理辅导专业技能和家庭教育指导的培训。 (四)服务保障 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依托医院、计生委、卫生保健所、心理咨询机构等社会专业机构的力量,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心理辅导、预防、干预、家庭教育咨询等专业支持,提高心理服务的质量。 (五)政策保障 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8号文件,遵循《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和其他相关法律和政策,制定相应的规定,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要确保经费投入,用于教师培训、软件开发、课题研究等,以推动学校生命教育的有效进行。 (六)社会保障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协调社会资源,提供充足的教育设施和条件,为学生的健康安全营造良好的环境,开展适合中小学生体育健身、消防安全、交通安全、水安全、动手实践等的生存训练活动。 社区要发挥在家庭教育指导中的重要作用,指导家长在依法履行监护义务的基础上,科学地对孩子进行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教育和指导。社区要建造适合青少年锻炼运动的场所或设施,让学生利用节假日及寒暑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要加强对报刊、影视、出版、网络等媒体的监管,禁止不健康的网络游戏和出版物的传播,防止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文化产品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采取保护学生合法权益的有力措施,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