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良桐为琴 |
释义 | 背景传说古琴的发明人是伏羲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诗经》、《乐记》等“琴”乐史料为据,古琴至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了。 原文: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①为②琴,弦③而鼓④之 ,金⑤声⑥而⑦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⑧,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⑨诸⑩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款(11)识焉;匣(12)而埋诸土。期(13)年出之,抱以适(14)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之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15)不然矣。而(16)不早图之,其(17)与亡矣。”遂去,入于岩冥之山,不知所终。 译文:工之侨得到了一根质地优良的桐木,把它砍削成琴,又安上弦弹奏,发出像金子一样的清脆声音,像玉器一样的回音,他自认为这是天下最美妙的琴了。工之侨把琴献给太常,太常让高级乐器师来鉴别,乐器师说:“(这琴)不古老。”把它还给了工之侨,工之侨把琴带回家,跟漆工商量,在琴上画了一些断续的纹路;又跟刻字工商量,在琴上刻了一些古代器皿上的题名;然后用匣子装着把它埋到土里。过了一年工之侨再挖出它来,抱着琴去街市上。一个有权势的人经过看到了这琴,用一百金买下了它,再献给朝廷。主管礼乐的官员们,传看这把琴,都说:“这琴是世界上少有的珍宝啊!”工之侨听说了,感叹说:“这个世界真可悲啊!难道只是这一张琴吗?没有一件事不是这样的,如果不早打算,我要和这个世界一起灭亡了。”于是就离开了,到不知名的山中,最后不知去向。 注解:(1)而:修饰连词 (2)为:制造 (3)弦:名词作动词,安上琴弦 (4)鼓:名词作动词 (5)金:像金子一样 (6)声:发声 (7)而:并列关系 (8)太常:古代主管礼乐的官 (9)谋:商量 (10)焉,诸:兼词“于之”,“之于” (11)款:钟鼎上的文字或字画上的题名 (12)匣:名词作动词,用匣子装(体现“装”字) (13)期(jī)年:一周年 (14)适:到 (15)莫:不定代词,没有什么 (16)而:如果 (17)其:大概 语法现象:1.易之以百金……(介词后置 正常语序——以百金易之) 2.“金声而玉应”(省略句,省略了前边的谓语“发出”) 3.“自以为天下之美也”(判断句。) 4.“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款识焉”(介宾短语后置句。) 5.“易之以百金”(状语后置句,“易以百金之”) 6.“莫不然矣”是否定判断句 7.“悲哉,世也!”(主谓倒装句) 8.“其与亡矣”是省略句,应为“其(吾)与(之)亡矣” 注:兼词:代表两个词的意思,如:“诸”代表“之于”(“zhī ”“yú” 诸“zhū”) 9.悲哉世也!(主谓倒装) 寓意:本文节选自元末明初的学者刘基所著的《郁离子》 文中工之侨得优质桐树凿而为琴,“弦而鼓之”,声如金钟玉磬。他视为天下第一良琴,便献给朝廷乐官,乐官竟说:“此琴非古物,毫无价值。”遂退还。工之侨便请来工匠,在琴上雕琢断纹,篆刻古字,并配以古色古香之琴匣,埋于土中。隔年后挖出售之于市,一位贵人竟视为古董,以百金重价购之献于朝廷。乐官们争相传看,赞不绝口:“此乃稀世珍宝也!”——同一张木琴,其“命运”和“价值”却前后如此不同;同一批乐官,其“眼光”和“见解”则相距何啻霄壤!实非琴之贵贱,而乃“古”令智昏也。有如说工之侨先是以“真货”试乐官之“慧眼”,不如说他后来是出于无奈而略施小技,以“假古董”“戏弄”了这批昏官们的不学无术与信口雌黄。如果文章到此结束,亦不失为一篇好的寓言。然而作者刘基却另有深意在焉。此时他笔锋一转,借工之侨之口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世事)莫不然也!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这就并非说琴,而是在“刺世”,谈的是社会与政治的悲剧了。讽刺不重真才实学,只重虚名的人。这些不学无术的昏官腐僚们,掌握着国家盛衰、人才黜陟的大权,以其不辨良莠而又信口雌黄,必然导致人才埋没、国势衰微;假如不革除此弊,国之必亡乃成定势。判定一个事物的好坏,应该从本质上进行鉴定,而不是从浮华的外表来下结论。只有本质上是好的东西,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同时,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应该学会变通地适应环境,才能具备生存的基本条件。(这是批评工之桥的话)一句“悲哉,世也!”的警世之叹,使“识琴”之喻升华为“国是”之议,无疑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