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良村镇中心小学 |
释义 | 良村镇中心小学,位于两村镇街道东侧,与良村镇中学仅一墙之隔,是镇内办学条件最好的小学,已有90余年的办学历史。 1915年,良村地区的开明之士,富家子弟徐书云(1882-1951)、母贯章(1884-1920)等人从仁怀县高等学堂毕业。回乡后创办良村初等学堂。当时以杨家坡北面的禹王宫作为校舍。搬掉百余尊神像作为教室,收男童30余人。 1922年,因军阀混战、旱灾严重、匪患蜂起、民不聊生,学校被迫停办。1926年恢复办学,因母贯章死后,学校缺教师,徐书云的堂侄徐国华受聘执教,学生逐年增多。 1932年,郑廷芳等倡导办女子学校,以坟背后的一间叫新房子的何家四合院为校舍,就读的多是十五、六岁的姑娘,近20人,教员是郑廷芳的两个如夫人(杨雪琼、李连玉)。两年后,女子学校停办,男女生合校。 1936年,良村小学开办两个复式班(一、二年级为一班,三、四年级为一班),有教师3人,学生近100人。 1940年,因学生增多,禹王宫容纳不下,社会贤达人士郑廷芳、徐世模及地方乡绅将校舍迁至街东的袁氏宗祠(良村镇中心小学现址),随后由政府筹派,社会捐助建校,历时两年多,建成一楼一底土墙房子四幢,共16间教室。1943年迁入新校舍,随即设立高小。课程设置有国文、算术、历史、地理、公民、自然、音乐等,教材由国家统一编印。 1952年,因土墙教室倾斜,又只能租借民房进行教学。1953年,将学校更名为良村区完全小学,时有教师近二十人,学生近三百人。1962年,良村区完小设五级十班,有教师二十余人,学生近四百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小学教育深受影响,曾一度陷入停办。1967年恢复上课,但教学秩序难以正常维持,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良村区完小的教学又步入正轨。 1986年,学校经过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有教师24人,学生547人,同年,普六顺利达标验收,良村区完小服务半径学龄入学率达97.2%,在校学生巩固率达91.5%,普及率达94.%。 1992年,全县撤区建乡镇,良村区小学更名为良村镇中心小学,设六级十二班,有教师25人,学生764人。 2003年,全县打响了“两基”攻坚战,小学教育得到快速发展,良村镇中心小学新修校舍1000平方米,图书、教学仪器等设施得到了充实,教学环境得到了跟本的改善。 如今,学校办学条件日趋完善,教师队伍得到不断壮大和发展,现有教师37人(其中小学高级14人),有学生705人。同时狠抓教学质量的提高,确保长期以来教学成绩在镇内的领先地位。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