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梁玉振 |
释义 | 梁玉振 (1904-1984年)本姓罗,名万政,号象春,曾用名罗光裕,洛口镇高排村清音人。 人物简介梁玉振 (1903—1984) 本姓罗,名万政,号象春,曾用名罗光裕,男,江西省宁都县洛口镇高排村清音人。汉族,开国少将,曾任总参谋部警备部后勤部部长。梁玉振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先后任赣南红军第15纵队宣传对宣传员,江西红军独立第4团、红6军第2纵队大队司务长,红3军第8师司令部参谋,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供给部会计科科长,第一步兵学校供给处主任,中革军委干部团第3科科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到陕北后,任红1军团第2师第4团供给处主任,红1军团供给部军实科科长,参加了直罗镇、东征、西征等战役。 抗日战争爆发时期,先后任晋察冀军区供给部粮秣科科长,第三军分区供给处处长。1942年6月任冀中军区供给部部长、后勤部部长兼供给部部长。 解放战争开始时期,任察哈尔军区供给部政治委员。1947年11月任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后勤部副部长。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后勤部副部长,总参谋部警备部后勤部部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84年8月23日在江西赣州逝世。 人物轶事后世评价1984年8月,有着52年党龄、56年军龄的梁玉振在赣州逝世。当人们在市殡仪馆与将军的遗体告别时,竟发现将军身上穿的是一件打补钉的军装,脚上穿的是一双旧解放鞋。将军夫人王勤说:“他连一双新袜子也没有。”在将军永别这个世界时,竟如此“寒酸”,使人难以理解,更使人肃然起敬。 梁玉振自参加革命起,就将毕生交给了党,从不期望得到分外的回报。他在随部队离开赣南开始万里长征时,就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写下了一首诗:“遍地黄花映泪眼,忍痛割爱离瑞金。十万健儿过于河,强压怒火上征程。莫道秋去寒冬临,来年回春万象新。毕生听从党安排,肝脑涂地也甘心。”他一生都在实践着诗中立下的誓言。 家境艰辛1950年中秋节,他收到一封家信,泪如泉涌。家里8兄弟,除他在外革命外,在宁都家中的兄弟中死了5个,活着的一个是哑巴,一个在家务农艰难度日。更让他难过的是,他母亲在前一年的8月病故,因拿不出钱请道人做法事,尸体停放在破旧烂屋里已有一年。当梁玉振办好手续,带着组织发给的150元救济费回到故乡时,等待他的是乡亲们愤怒的指责:“一点孝心都没有,这么晚才回来,尸体都发臭了!”“当了大官,带这么少的钱,能办什么事!”梁玉振向乡亲们低头致歉,并解释说:“人民政府刚成立不久,各方面支出很大,发给我150元补助已经不错了。有多少钱就办多少事吧。”他跪在母亲的遗体前达半小时之久,心中默默地请求母亲给予谅解。 1951年9月,梁玉振任公安部后勤部副部长,后又调总参谋部警备部任后勤部长。地位高了,待遇也比过去好了,可他“老抠”的脾气没有改,甚至连亲属都难以理解。他住在北京西四南魏胡同,到公安部上班不坐小车,长年坚持骑自行车。有时生病上医院,他则挤公共汽车。妻儿出门他从不用公车接送。业余时间他常到厨房帮炊事员干活、下棋,教新兵炒菜。在疗养期间,坚持自己打扫卫生,自己洗衣服。 对家属的管教梁玉振对家属管教很严。他的大儿子罗嗣芳1962年从北京卫生学校毕业。学校上门征求意见,希望他给儿子找一个好的单位。梁玉振却让儿子去了偏僻而艰苦的北苑农场,并规定每星期只能回家一次。为此,他儿子满肚子不高兴。他看出了儿子的心思说:“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工作是会有很多困难。但困难有什么可怕,你爷老子一出娘胎就困难重重,革命战争年代遇到的困难就更不用说,我不都挺过来了吗?”三儿子罗荣在黑龙江农村插队。当许多知青纷纷回城时,他老伴跪着向他求情,请梁玉振找关系把儿子弄回北京。他却说:“年轻人在艰苦条件中锻炼锻炼有好处。听候组织安排吧!” 生活简朴梁玉振回赣州定居后生活非常简朴。他经常热情地招待来访的乡亲,自己却连馊了的饭菜也舍不得倒掉。有一次,他从垃圾里捡回一双被老伴丢掉的破凉鞋,对老伴说,这鞋补好还可穿一两年。老伴火了,再次把那双鞋扔了,想不到又被梁玉振捡了回来。他病重时,不让医生给他吃贵重药品。他说:“我这一辈子党和政府给了我许多,而我对党和人民的贡献太少。”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