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梁榆 |
释义 | 梁榆传为晋国大夫梁余子养的封地,旧址在和顺县西北部,历史悠久。 简介和顺县传为晋国大夫梁余子养的封地。据《左传》记载:公元前660年,晋献公因宠骊姬,欲废黜太子申生,遂命申生伐东山皋落氏,妄图借强敌之手除掉申生。是役上下二军皆出征,梁余子养为下军御,他看透了献公和骊姬的险恶用心,便劝告申生说:“国君已经有别的心念了,死而不孝,不如逃走。”由于申生迟疑不决,未能及时采纳梁余子养的建议,最终还是被迫自尽。从这段唯一有关梁余子养的史料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多谋、远见和正直的品格。 梁余子养的采邑后世称为梁榆城,亦作梁余城、榆城,旧址在和顺县西北部,也有人认为应在今和顺县城北关附近名为“古城”的地方。流经这里的一条河流因名梁榆河,或作梁余河。《水经注·清漳水》载:“其水又南得梁榆水口,水出梁榆城西大?山……又东北经梁榆城南,即阏与故城也。” 《水经注》在此提出梁榆城就是战国时期的阏与城。文中还引用了晋代卢谌的《征艰赋》中的名句:“访梁榆之虚郭,乃阏与之旧都”,以证实两名实为一地,并说明战国著名战例“阏与之战”就发生在这里。 典故公元前270年,秦军攻赵,兵围阏与。赵王召廉颇,乐乘等商讨对策,诸将都认为阏与“道远险狭,难救”,唯独赵奢慨然道:“其道远险狭,就好像两鼠斗于洞穴中,勇者将会取胜。”于是赵王令赵奢为将去解阏与之围。赵奢率军出邯郸30里就驻扎下来,停留28日,当看到敌人不再戒备时,急令卷甲而行,经两天一夜迅抵阏与,终以先声夺人之势大败秦军,解阏与之围而归。后赵奢以此战功被封为马服君。 山西和顺县境自西汉后历属沾县。首次置县是在北齐,当时以境内有梁榆城,故名梁榆县。县治在今县城北关附近的古城。隋开皇十年(590年),改梁榆县为和顺县。此后1000多年来,和顺县名未有变更,只是在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县城向南迁约0.5公里,形成今天的和顺县城。 史料令人颇费猜详的是,“和顺”一名的来历含义至今无人解读。《元和郡县志》称:“因县东北和顺故城为名。”《太平寰宇记》亦云:“因县界内东北古和顺城以为名也。”清《和顺县志》认为和顺古城“或云石勒时所建。”如果我们能综合以上文献信息,再联系当地古迹加以分析,我想是否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和顺故城应在今县东北的李阳镇一带,“和顺”的名源来自于石勒与李阳争沤麻池后又和解的历史故事。 据《晋书》载:石勒称帝后很注意笼络民心,礼贤下士,他特意把家乡的亲朋故旧召到襄国去作客。当他发现过去和他争夺沤麻池多次打架的李阳没有来时,就说:“李阳,壮士也,何以不来?沤麻是布衣之恨,孤方崇信天下,宁仇匹夫乎?”李阳听说后赶忙前往请罪,石勒拉着他的手臂笑道:“孤往日厌卿老拳,卿亦饱孤毒手。”后又特赐李阳住宅一所,并拜为参军都尉。 石勒这种宽容大量的政治家风度正合《易经》里的一句话:“和顺于道德理于义”,意思是用道德和礼义教化使人民和顺、社会治理。“和顺”一名是对石勒治国方略的最高评价,包括唐初在和顺县西部分置的“义兴县”(县治在仪村),县名来历也应与之有关。 遗迹现在和顺县东北还有这个故事命名的李阳镇和石勒村,李阳镇中仍保留有沤麻池遗迹和“麻池胜迹”、“李阳故里”等石刻。这些都可能是和顺故城的孑遗。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