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梁林 |
释义 | 1 山东省东平县水河镇管辖村梁林,我国常用人名,比较有名的人物包括前云南省政协副主席梁林。同时,梁林也是村名,即山东省东平县水河镇梁林村。 梁氏墓群位于东平县水河镇梁林村西侧,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简介梁氏墓群,始建于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以祖茔太平军节度判官梁维忠建址。“父子状元”梁灏(维忠之孙)、梁固(灏之长子),祖孙三丞相梁适、梁子美、梁焘及其后代卒后皆葬于此地。墓群基本呈长方形,南北长320米,东西宽240余米,占地100多亩。墓群四周原有高4米、宽1米的石砌围墙。林门置于正南居中,门上建有雕梁画栋的门楼,华丽壮观。门外东侧有宋丞相梁子美神道碑一幢,总高7.5米,碑首题刻“宋故少保梁公神道碑”七篆体字,碑首高1.7米,宽1.67米,厚0.70米;碑身高3.91米,宽1.6米,厚0.55米。碑立于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为宋浪子宰相李邦宏所书,具有重要的史料和书法价值。 ◎ 规模墓群内有坟茔数千余穴,石碑数千余座,其中神道碑5座。御葬坟7座,每座都城垣环绕,并设有城门;门前两侧石人、石马、石羊、石虎、麒麟各一对;城墙四角筑有炮台。六间祠堂设于墓群内东南角。墓群内外松柏参天,荫翳蔽日。据传,梁氏墓群的建筑设计,系按全国72皇林的模式所筑,建筑十分宏伟壮观。梁氏墓群兴建近千年,历经宋、元、明、清各代,直到民国年间,曾多次维修,文化内涵丰富,具有欣赏、研究价值。 ◎ 梁林东平湖东岸有一村,名曰“梁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东原梁氏墓群便位于本村西侧。如今全县梁氏族人死后皆葬于此。我系州城梁氏后裔,每逢清明,必到此处祭扫。作为70后,骨子里原本仅有的一点正统思想,却被周星驰给彻底得颠覆了,至今不能分辨是幸运还是悲哀。处身于繁华盛世,心事不免浮华,主要还是不能确立的人生观以及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痛楚。然而每逢来到这里,一道道刻着先人名讳的墓碑似乎在招呼着我,独行于此间亦不曾有些许寂廖之感。墓群的庄严凝重,苍凉大气,总能令我感受到先人留下的荣光与厚重。 ◎ 显赫时期宋朝乃东原梁氏家族的显赫时期,入朝为官者甚众,有“梁半朝”之说。名人首推“父子状元”梁颢、梁固,然后是“简笔画鼻祖”画家梁楷,其次乃“祖孙三丞相”梁适,梁子美以及梁焘,他们卒后皆葬于梁林墓群。自梁颢科举起家之后,梁氏后人便以赴科中举为通达之路,甚至以此作为了唯一的出人头地之选。历史的风沙至此已吹过千年,留下的不会只是一片树叶。现今州城仍有“父子状元”牌坊;县城平湖广场,则有梁楷的巨型雕像;梁林墓群的林门东侧,便是宋丞相梁子美的龟驮神道石碑一幢,乃李邦彦书丹的记载梁氏历史渊源的五千字碑文。这些都在向人们诉说着昔日的梁家鼎盛。 ◎ 梁家究竟出了多少高官?有人说由于梁林的风水极好,三面环山,东西两面山峰如太师椅的扶手,北面则是椅背,有面南背北之相。梁家官员之众,好比一两二钱芝麻-----有多少粒芝麻,便出了多少高官。此说虽则夸耀,然历代梁氏只进士便有一百六十七人。封建时期家族的兴盛与衰落,决定于政治。梁氏高官为了将兴盛延续下去,不但讲究为官之道,而且利用与世家大族联姻关系和结交重臣来维系自身的不坠。奸臣蔡京、李邦彦等人,皆与梁氏官员相交笃厚。我不能确定梁氏高官是否曾经与权臣同流合污,却能直觉哪怕梁氏官员生活在当今这个重商唯利的时代,生存状态也不会逊于异姓。然则幸乎?哀乎?难以名状。 ◎ 感想今年清明照例来梁林祭扫,只见松柏参天,荫翳蔽日,林门前梁子美的龟驮神道石碑依旧昂然矗立,碑身斑痕累累,极为古旧,李邦彦所题碑文已是难觅影踪,一看便知历尽了风雨苍桑。我沿着林中小路寻到梁颢墓前,祭奠已毕,怀想起封建时期文人只要写的一手好诗文便有机会飞黄腾达,封妻荫子。然而时至今日,社会已是重理而轻文了。许是我正是继承了先人的基因,求学时代便热爱写作,严重偏科。语文、历史、政治等科目居同学前列,数理化却很少及格,以至今日沦为市井。感念至此,不由在梁颢墓前说道:“先人之荣耀,不肖子孙难蹈后尘。如今世上重理轻文,我等生不逢时,备受冷遇,只好在先人往事中,聊以自慰。”忽听得身后有人笑道:“此言差矣。”我扭头一看,见是一中年汉子,甚是器宇轩昂,便请教其尊姓大名。汉子道:“我乃梁林村委主任,亦是本族,吉字辈。单名一个茂字。”我道:“那就是我的叔叔了。晚辈彦字辈。单名一个昭字。适才听叔叔对我在墓前所言不以为然,愿聆赐教。”吉茂道:“侄儿羡慕前人以文致仕,却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拿父子状元来讲,梁颢初次进京时并未考中,心中不甘,便向宋太宗建议选才莫要单凭诗赋,应注重治国治民的实才,可惜未被采纳。雍熙二年再考,得中第一名状元。”我不解道:“三字经中不是说梁颢八十二岁才中状元的么?”吉茂笑道:“此乃误传耳。梁颢中举时仅二十三岁,享年四十二岁,英年早逝,何来八十二岁再赴科中举之事。真宗年间辽兵南侵,梁颢上书主张明赏罚,斩懦将,重用武勇谋略之士。可见其人并非专于诗赋,可称得治国贤才了。”一番话令我对先人更是敬服不已,又请教道:“父子同为状元,史上少有。其子梁固定是沾了其父之遗萌罢。”吉茂道:“非也。梁颢死后,朝廷赐梁固进士出身,梁固辞去不受,愿参加科考,中第一名。入仕后断案公正,人称平审。可惜享年亦只三十三岁。”我叹道:“这真是天妒英才了。”吉茂道:“祖宗如此英雄,现在的子孙们却恁不出息,竟是一代不如一代。亲生兄弟父子中,因小利失和者已是见怪不怪了。”我道:“此疾只好寄望于发展教育与经济。读书明礼,富生良心。”吉茂付之一笑:“看侄儿举止持重,有儒雅之风,今日得见,心中甚慰。”我笑道:“晚辈一心追逐小利,于梁家未有半分贡献,只是良知未泯罢了。十八岁成年之时,曾竭力追求一端庄之女,后来听说她男友亦是梁氏宗亲,而且大我三辈,一时大为羞惭,断然相让了。”吉茂禁不住大笑。 与吉茂聊到傍晚,依依相携离去,身旁的碑林与西面的黄石悬崖相得益彰,气象雄伟,在天地间诉说着梁氏家族的荣耀与希翼 2 前云南省政协副主席◎ 简介1929年5月1日出生,云南省建水县,曾用名梁惠芬、杨青,中共党员,高中毕业。1945年前在家乡建水县念小学、初中;1946年至1948年在省会昆明市念高中。在建水县及昆明市念书期间积极参加了地下党领导的学生运动任学生会主席、女同学会主席等。1947年参加革命工作,并加入地下党领导的"民主青年联盟",194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7月在昆明参加"反美扶日"学生运动时"七·一五"事件中被捕入狱,出狱后于1948年10月至1950年4月先后参加反蒋自卫军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第九支队担任营团政工干事、支队政治部组织科副科长;1950年至1959年先后任共青团云南省委委员、学校工作部副部长、少年儿童工作部长、《边疆青年报》总编辑;1960年至1962年任中共云南省委《创造》杂志编辑部编辑;1963年至1966年任省委农村工作部办公室主任、"四清"办公室主任。1967年至1972年9月在"文化大革命"中受严重迫害,本人被打成反对文革的"现行反革命"、丈夫梁维舟被迫害致死,本人面对家破人亡的劫难,表现很坚强。1972年9月至1983年先后任省农委副主任、省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1983年至1985年6月先后任中共云南省委常委、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省委农村工作部部长,这期间,对云南农村经济改革、体制改革等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1985年8月至1988年4月任中共云南省委秘书长、省保秘委员会主任;1988年5月至1993年4月任云南省政协六届委员会委员、常委、常务副主席、党组副书记。1953年当选为共青团全国二大代表;1982年当选为中共十二大代表;1987年当选为中共十三大代表;同时并是中共云南省的党代表、省人大代表。 ◎ 晚年1993年4月离职休养以来,不辞辛劳地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创办了扶贫社团组织并担任云南省扶贫某金会会长、省扶贫开发协会会长;创建了云南省扶贫中等专业学校并任董事长,创建了云南扶贫开发培训学院(属民办大学)并任董事长兼院长;任省老、少,边、穷地区建设促进会常务副会长等,为云南的扶贫工作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 著作获得了"云岭女杰"称号。主编了《云南农业合作制史料》丛书,并撰写了数篇有关农村改革、社会发展等文章,其中《坚持和完善共产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一文,被收载于《跨世纪改革发展战略》丛书中。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