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粮民 |
释义 | 该书是作者蔚然开始专职帮助农民脱贫、解困、发展的帮扶“万村行”以来骑车数万公里,走访上千户,记下近百万字的考察日记,拍下近万张的记录照片,堪称一部当代中国贫困乡村最深入的社会调查文本和贫困人口的全景生存实录。以近百个真实感人的故事,对当下农民问题进行了深度的剖析,呼唤全社会关注三农问题的一部厚重的经典之作。 内容简介该书再现了一个更为真实的乡村。农村留守儿童的无望,农民养老、教育、医疗的缺失,农村环境的破坏,农村家庭的裂变,农民“性福”的危机,农村金融的混乱,新农村建设的留于“形式”……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于建嵘的评价是:“蔚然所记录的真实中国农村的贫困,远远超出了我们从一般媒体上所接受的资讯,甚至超出了普通城市居民或富裕地区民众的想象。这本书中的‘故事’,用‘个人史’的方式描述出社会的一个断面,有助于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中国社会,对中国问题增加几分必要的焦虑感和紧迫感。” 版权信息作者:爱新觉罗·蔚然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10年8月1日) 平装: 466页(上下册) 正文语种: 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309073218 条形码: 9787309073218 作者简介蔚然,男 ,“三农”问题的学者。于2004年在上海创立了民间公益社团幸福发展促进会,由此开始“专职”帮助农民脱贫、解困、发展,同时也致力于农村、农民问题研究。于2006年启动帮扶“万村行”工程,进入全国贫困农村,帮助贫困家庭走上健康、良好的发展之路。曾获国家“十五”规划建言献策荣誉奖、2001年两会建言献策一等奖(新华网)、“社会责任”中国十大博客等荣誉。 图书目录(上下册) 上册 帮扶“万村行”第一步 第一天的第一个村 出乎意料的棘手 死也有条路,没钱却比死还难 宁愿割了鸡巴也不会去犯罪 捡食掉在泥土地上面条的小学生 无意间参加了土族人葬礼 国家忘记我们也是农民了,蜜吃下去心里是苦的 只因一家考了三个大学生 四个月吃了一次我剩的菜,把孩子乐坏了 向藏族同胞学习,建设和谐新农村 是谁算不过来这个账啊? 8岁孩子,成了四口之家的主要依靠 还有多少个民工依然~贫如洗? 农民为何没有退休?谁没有给农民退休权利? “避孕药”及其他 是什么使农村孩子成了留守儿童? 农民养老再也指望不上儿女了 贷款读大学是奔向前程还是掉进陷阱? 青海湖畔的奇遇 80岁第一次有了存折,唯一的1 0元“存款”还被村干部骗走 乡村医生的肩膀能扛起多少村民的医疗费? 被爱情遗忘的村庄,娶妻生子只能靠梦想 农民为什么不再回避自己的身份? 一次心灵的交流 贷款买种子化肥是“坑农” 扭屁股‘文化’不要下乡来 继水污染之后又有三大危害已威胁到农民的健康与生命 一次绝境逢生的历险 一次意外的经历 可怜的孩子们 一个农民的“习惯”是如此高尚 我是不是“二奶”? 地方行政官员挑不起新农村建设的担子 农村老龄化将提前到来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缺失是农民永远的痛 土地之“死”,警钟为全社会敲响 老妈妈期盼儿女回家过年 农民疾呼新农村建设不要再让县乡(镇)干部乱花国家钱了 不要扶贫要公平 建设和谐社会农民的“性福”不能忽视 责任源于爱 “春运”,是把民工当成发达地区的产业工具造成的后果 衢州,你离“中国碰柑之乡”的美誉还差一步 是命运不好还是制度不公? 是谁剥夺了他与家人团聚的权利? 侗家情歌胜百灵 残疾村民生活依靠谁? 松桃县正大乡官舟村赤贫家庭状况报告 蔚然的帮扶“万村行”之路(代跋) 下册 当农民不信任你,做好事都难 我被信任感动得哭了 不敢让女友去看我那凄惨的‘家’ 唧唧复唧唧,只闻织布声 为了帮助乡亲,80多岁回乡“务农” 超生全是农民的错? 谁毁了山里孩子的希望? 即将毕业的农村大学生,被重重困难压得喘不过气来 怎样才能帮助你? 牵手,在大山深处他们找到了生命的支撑 新农村建设上要讲科学啊 农民大娘含着泪水的嘱托 与乌罗镇有缘相遇 谁来为不同生父的六个孩子的抚养买单? 什么让农民的最后一线希望也即将破灭? 农民不需要地方政府越俎代庖搞新农村建设 乡村百姓最懂得回馈社会 无钱看病读书的农村孤儿该由谁来管? 农民的出路在哪里? 是什么让留守儿童沦为农业童工? 80多岁了,我手里还没有攥过一百块的票票 农民,不止是民工一条路才是出路 你是毛主席的干部? 蔚然的“智力银行” 农村服刑者的孩子该由谁来抚养? 政策越来越好,日子咋越过越难? 童言无忌,折射出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 37块钱与10岁的放牛娃 构建和谐社会,要向边贫山区的农民学习 “挣”学费上大学只为能教他们 他未能感动妻子,却感动了中国 穷人就是穷命 需要帮助的人们,请不要把他人的爱心变成冰凉的心 老农,为什么你们只能栖身于土洞、窝棚、陋室? 凭啥农民就得开肠破肚? 疾病与贫穷交困的家庭该如何脱贫? 维璧(刘用用)来信 老奶奶用露水洗脸 孩子吃掉猫啃剩下的面包 农民老人养老靠捡破烂,治病靠烧香拜佛 残疾老人露宿街头无吃无喝过大年 农民眼中的伟大 农村合作医疗咋成了骗农民钱的把戏? 要彻底解救童工就要先解除贫困 一个外来农民省去了午饭 谁为外来农民的意外损失买单? 农民工的10年创业梦 失去劳动能力的农村老人们就该走上街头卖艺? 与露宿街头老农深夜谈论国是 农民被征用土地补偿金只能走上街头抗议 村官是影响农村良性发展的一个硬坎 “5·1 2”地震灾后重建干部的身影在哪里? 政府都是这样的效率农村发展就大有希望 书评作者/潘启雯 如果我们长久以来的努力,是为了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有安全感,也许,我们的目的已经或正在达成。当然,如果是在农村,这里的“我们”,其实只是代表着那些享受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新农村建设”等政策带来的各种果实的人们。而更大范围的“我们”,生活是否都已好了许多呢?这个问题着实令人疑惑。 研究“三农”问题的青年学者爱新觉罗·蔚然,在《粮民:中国农村会消失吗?》中,试图通过百万字的考察日记和近万张记录照片给出答案。只是他没有给出结论。中国农村问题太过复杂,复杂到令绝大多数身处问题之中的人,甚至都忘记了思考。也许,这正是本书最大的意义所在:没能告诉答案,却促使我们去找寻。 蔚然于2004年在上海创立了民间公益社团幸福发展促进会,由此开始“专职”帮助农民脱贫、解困、发展,同时也致力于农村、农民问题研究——于2006年启动帮扶“万村行”工程,立志用25年走遍全国贫困农村,帮助贫困家庭走上健康、良好的发展之路。本书正是他在2006年至2009年期间,在青海、甘肃、陕西、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深入农村考察的成果。 相比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和韩少功的《山南水北》,可以说,蔚然再现了一个更为真实的乡村。农村留守儿童的无望,农民养老、教育、医疗的缺失,农村环境的破坏,农村家庭的裂变,农民“性福”的危机,农村金融的混乱,新农村建设的留于“形式”……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于建嵘的评价是:“蔚然所记录的真实中国农村的贫困,远远超出了我们从一般媒体上所接受的资讯,甚至超出了普通城市居民或富裕地区民众的想象。这本书中的‘故事’,用‘个人史’的方式描述出社会的一个断面,有助于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中国社会,对中国问题增加几分必要的焦虑感和紧迫感。” 以农村小额贷款为例,银行借钱给农民解农业生产之急,本是一件好事,然而,作者在深入考察中却发现,某些地方“贷款”的独特走向及其局限性,使得农民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两大“黑色漩涡”。 其一,贷款之前,信用社就已为贷款设定了“行走路线”,也就是说,农民始终看不到现钞,只能从出售化肥种子的农资供销商那里拿走相应的农资产品,不能用于其他用途。从“情理”和“政策”的表面看,这是为了保证资金的专用,但实际上由于其他更有前景的项目无法使用贷款,从而大大局限了农村小额信贷资金的合理有效利用,同时也为农资供应猫腻行为的滋生提供了空间。 其二,由于传统的惯性思维,农民往往只计算卖了粮食还了贷款还剩多少粮食,而不怎么计算生产成本。现实情况却是,如果核算生产成本,把农民的劳动力(比照当地劳动力的日平均工资)计入生产成本,农民每年的收入往往已是负数。换句话说,农民每年种地即是亏本,不但得不到应有报酬,还要为放贷方交付贷款利息。在这样“畸形”的借贷关系下,与国家的扶农、支农政策精神背道而驰,那些贷款的农民一年比一年更穷。 那如何使“支农贷款”不再成为“坑农贷款”?蔚然给出的建设性意见是,首先从用于农业生产的金融体系入手解决;其次,不妨借鉴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例如,美国加州的杏仁协会对协会成员的资金帮助,就是通过协会内部金融运行的方式合理支持成员解决生产所需的资金问题。 作者在考察中也体察了中国农民的“朴素”。农民们在贫困中毫无怨言,贫穷、没有退休的权利、创业无门……都不能破坏他们对生活的信心。他们不仅是“良民”,而且是真正的“粮民”——不仅“民以食为天”,而且为城市持续提供着食粮。 当然,作者观察和了解到的中国农村问题和现象还远远不止这些。在逃离了饥饿与物质奇缺的折磨之后,当下的农村又陷入了林林总总的生存危机和恐惧之中:“继水污染之后又有三大危害已威胁到农民的健康和生命”;“80岁第一次有了存折,唯一的10元‘存款’还被村干部骗走”;“被爱情遗忘的村庄,娶妻生子只能靠梦想”;“农民疾呼新农村建设不要再让县乡(镇)干部乱花国家钱了”…… 为什么城市户口者生来占有众多资源,而农村户口者则需要艰难挣扎?如果仔细地分析,其本质就是一个不公平的问题。深入思索这件事,很容易令人愤怒,但是,正确的态度,应是本书作者所持的这种:既然问题已积淀了那么久,那么多,就只剩下正视与解决这一条道路可走了。作者也借许多有良知的专家学者之口,道出了解决中国农村问题的方法,其中最基本的一条,便是打破城乡界限,建立健全全民社会保障制度,即“不要扶贫,要公平”。 “中国农村会消失吗?”——这本书的副标题本身就是个世纪的叩问,也是包括作者在内的千百万中国人对农村命运的担忧。一旦土地和“粮民”消失,岂不埋葬了我们祖先和无数先辈的梦想?蔚然体验式的精神还乡,不过是暂时离开水泥地面到乡村里接接地气,从农村的土地上获得一些力量。我们每个人现在所能做的,便是有所警醒,感受到这种弥漫于四周的“不安”与“不公”背后的力量,并且积极努力地促其改变。 (本文来源:上海证券报 )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