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连志浩 |
释义 | 简介连志浩(1927-2005),1927年2月24日生于湖南长沙。连志浩同志自幼勤奋好学,品学兼优。1946年自湖南省美国耶鲁大学分校雅礼中学毕业后,考入湘雅医学院学习。在校期间,鉴于其在校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表现优异,学校优先选送他到北京协和医院做实习医生。实习结束后他自愿献身于公共卫生事业,执意从事预防医学专业,于1952年毕业分配到北京医学院工作。1952~1969年,连志浩同志在北京医学院公共卫生系(科)从事流行病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期间,连志浩同志政治上积极上进,于1955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他遵循党的知识分子政策,配合教研室主任,积极开展教研室建设;他认真治学,勤奋工作,仔细备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他诚实做人,宽厚待人,增强了教研室内部的凝聚力。 连志浩与察布查尔病值得特别记述的是,众所周知的“察布查尔病”和连志浩的名字一起载入流行病学史册。那是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新疆察布查尔县流行着一种类似神经毒性的怪病,由于病因不明,故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病死率很高,引起当地居民的恐慌。为此,1958年卫生部组织专家组赴察布查尔县调查。作为专家组中一名年轻的成员,连志浩同志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灵活运用流行病学分布论的原理,通过描述“察布查尔病”的时间、地区、人群的“三间分布”,成功地寻找到锡伯族人群,特别是儿童、妇女喜爱的特殊食物——晒干的发酵馒头“米送乎乎”中存在的肉毒杆菌是“察布查尔病”的元凶,即肉毒毒素中毒。这一发现冲破了当时认为只有食用腌制的肉食才能肉毒中毒的理论,为肉毒杆菌毒素中毒研究开阔了新领域。在该病病因完全明确后,通过卫生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当地居民改变了不良的饮食习惯,从此杜绝了中毒的发生;连志浩同志亦由于在“察布查尔病”的调查中对卫生防疫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而一举成名。 克山病与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连志浩同志于1958年研究痢疾等重点传染病;还参加了黑龙江北安县的克山病研究;曾经奔赴越南调查疫情。50年代末,他和教研室教师一起在北京市通县、清河、海淀等地区开展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工作,并总结出“大、早、隔、全”四点经验。1964年,他赴上海医学院进修,从师于著名的流行病学家苏德隆教授。1965年,他与辽宁省卫生防疫站合作,进行了“实践教学”的开拓性工作。 工作经历“文化大革命”期间,连志浩同志被下放到甘肃,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摧残中,身心受到了极度伤害。尽管如此,连志浩同志始终坚持共产党员的党性原则和医生治病救人的医德风尚,勤勤恳恳地工作。1969~1972年在武都县洛塘公社卫生院工作期间,他主动为当地缺医少药的农民出诊,受到当地老乡们的盛赞。1972~1973年他调任武都县卫生防疫站站长。1973~1980年,他调到甘肃省卫生防疫站工作。在此期间,连志浩同志成功地进行了榆中县山黧豆所致“下肢麻痹症”的病因调查和人群防制。1980年,连志浩调回北京医学院公共卫生系工作,他在渊博的流行病学理论和丰富的流行病学实践的基础之上,将自己的研究重点放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领域上,积极开拓出生缺陷流行病学研究。1982年,连志浩同志应聘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做访问学者,以他娴熟的英语作为疾病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参加了出生缺陷等流行病学研究项目。回国后他更是将出生缺陷的流行病学研究工作延续到国内,重点进行了神经管畸形的流行因素和病因的探讨以及干预研究。 荣誉他在国内外流行病学、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的杂志上发表了多篇有关出生缺陷流行病学的论著。在初步了解神经管畸形在北京地区的流行和分布情况的基础上,连志浩教授与钱宇平教授等流行病学专家共同组建了北京医科大学出生缺陷监测中心,开始了系统的出生缺陷监测工作。该工作为我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提供了科学依据,该研究曾荣获卫生部科技进步奖。 著作在此期间,他还作为卫生部属医学院校的北京医科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主任,先后担任了卫生部规划教材《流行病学》第二版的编委和第三版的主编。此外,他还参加了由王天根教授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研究生教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钱宇平教授为首的流行病学专家集体参与出版的系列专著《流行病学进展》、耿贯一教授主编的大型参考书《流行病学》第一版的编写工作。连志浩教授用他几十年的笔墨为流行病学书写了丰硕的篇章。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