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莲花生大师
释义

个人简介

莲花生大师即“莲花生大士”,他是西藏密宗“宁玛派”(即俗称“红教”)的开山祖师。 “莲花生”,梵文名“Padmasambhava”,音译为“帕达玛萨瓦拉”,他的本名叫“白马穹乃”,又称为“乌金大士”,是8世纪时的印度乌仗那(今巴基斯坦境内)地方的人,后出家为僧,他学的是印度佛教密宗“因陀罗部底派”的传承;是当时佛教有名的密宗大师和降魔能手,以“神通”、“咒术”名闻一时。是西藏密乘“宁玛派”(即俗称“红教”)的开山祖师。藏传佛教尊称他为洛本仁波且(轨范师宝)、古如仁波天(师尊宝)、乌金仁波且(乌仗那宝)。通称白麦迥乃(莲花生)。

公元7世纪初,西藏王统第30世藏王——松赞干布(650—569在位)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部落,建立了武力强大的“吐蕃”政权,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开始进入了一个繁荣期,佛教也在这个时候开始传入。佛教入藏的机缘,是源于松赞干布王的“政治联姻”,也就是随着汉、尼两位信奉佛教的妃子带入藏地的。作为陪嫁礼品,唐朝的文成公主和尼泊尔的赤尊公主带来了佛像、佛经、法物和僧人。据称两位公主对佛教的虔诚感化了松赞干布,据说他曾敕建了12座寺院来供奉佛像,并聘请唐朝、印度僧人来藏地翻译经典,而且依佛教的“十善戒”制定了世俗的法律。

到赤松德赞(742—797在位)即位时,出于西藏政治、文化的需要,赤松德赞决心大力弘传佛教。他曾派“巴·赛囊”等人入大唐迎请经典和僧人,受到唐朝皇室的款待,满载而归;唐朝派遣僧人良绣、文素等轮流到吐蕃传法。唐朝僧人入吐蕃,与吐蕃佛教徒一起传译佛典,并为他们讲经说法,甚至将当时汉地盛行的“禅宗”也传到了吐蕃,赢得了大批信众。另一方面,赤松德赞又曾遣使到印度、尼泊尔,邀请名僧“寂护”(清辨的五传弟子)入藏,但寂护在藏地仅停留了四个月,便迫于反佛势力而归;寂护回到印度后,请来密乘大师莲花生再次入藏,莲花生大师以神通、咒术降伏了许多本地的“神怪”。莲花生在藏地雅鲁藏布江边的一个名叫“桑耶”地方(今山南噶县境内)建立了“桑耶寺”,并延请12名印度“有部”僧人,为吐蕃最早发心出家的七名青年(世称“七觉士”)僧人授戒,从此吐蕃才有了本族(藏族)人出家的“僧团”。赤松德赞又派人赴印度留学,并迎请印度高僧无垢友、佛密、静藏、清净狮子等入藏翻译佛典,又请来法称论师传授“密法灌顶”以及迦湿弥罗胜友、施戒等传授“戒法”。

随着佛教的兴盛,引起了藏地原始信奉的宗教——苯教徒的较大不满,他们利用贵族势力,排斥力相当强大。早在松赞干布死后,信奉“苯教”的贵族就开始激烈地排斥佛教。于是,社会矛盾极端尖锐化,终于酿成了“贵族政变”——反对势力策划并谋杀了赤祖德赞王。此后即位的朗达玛王(赤祖德赞之兄),作为反佛贵族的代表,在838—842年间,发动了一场毁寺驱僧的“禁佛运动”,他们破坏佛寺、焚毁佛经、强迫僧尼还俗或弃“佛”归“苯”,使佛教受到致命的打击;一直到公元978年之后,佛教才得以重新复苏。

样貌形象

莲花生的形象,一般为头戴红色尖顶帽,抱骷髅杖,左手端着供髅碗,右手持着金刚杵,跏趺坐在莲花座上。身色:白色

头饰:莲花帽

着衣:内穿衬衣,外穿法衣,披锦缎半月披风。

持物:右手持五股金刚杵象征能破除幻的力量,左手持颅器象征大乐智慧,左肘挟天杖,刺穿三个人头的三叉戟代表对贪、嗔、痴三毒的破除。

坐姿:国王坐姿。

最上面这幅唐卡是集上师传法、教派传承和“宁玛派”修法特色为一体的图画。

上方是“宁玛派”的本初佛法身普贤,接下来是本初佛的“报身”金刚萨,中央部分是莲花生大师与明妃作“双运”姿势在修“无上瑜伽”密法;下方是金刚界的五佛与五部众,下方正中央是代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佛陀。

莲花生大师,是藏传佛教中最令人尊重的祖师之一;是当时有名的密宗大师和“降魔”能手,以“神通”、“咒术”名闻一世。

个人生平

据多罗那他于1610年所著《莲花生传》所载,约于摩揭陀国天护王时出生于乌苌国王族。一说系乌苌国英迪拉菩提(印度金刚乘始祖,著有《秘密集会》)之子。

初名莲花光明,后通晓声明及各种明处,得名莲花金刚。旋又依一真言阿阇黎寂色学事、行、瑜伽三部密法得密号为莲花生。其后又从瑜伽师乐天及瑜伽母乐持学无上部法。他曾周游印度广访密法大师,成为佛吉祥智的四个证得现法涅盘的弟子之一(另外三人为燃灯贤、极寂友、王种罗睺罗)。 他又从吉禅师子学法。据智慧海王所著《莲花生传》载,他又从吉祥师子学大圆满法以后曾到中国的五台山学习天文历数。他的上师佛吉祥智也曾立志朝礼五台,他的同学无垢友也到过汉地。所以莲花生一派传授的教法有很浓厚的汉地禅宗色彩。

吐蕃赤德祖赞即位后,由寂护举荐入藏传法。他入藏的时间,近代学者多方考证,结论不一。据智慧海王所述年月推算,他于750年由印度启行至尼泊尔,752年至拉萨,秋季开始建桑耶寺,754年建成。761-774年组织翻译。约于804年离藏,在印度的达罗毗荼传法建寺达12年之久。晚年不知所终。由于他对藏传佛教所作的巨大贡献,受到各宗派的共同敬仰。他在吐蕃培养造就人才很多,传说其中得到密宗悉地的,有赞普和臣民25人,如虚空藏、佛智、遍照、玉扎宁波、智童、柱德积等人均为当时有名的译师。

著述收入甘珠尔及丹珠尔的有8种。宁玛派的密部经典由他主译的很多。后世掘藏派在山岩石窟中发现的经典多数题为他的著作,但只由本派传授,未收入藏文大藏经。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9:4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