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释义

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南部,位于甘肃省东南部的康乐、临潭、卓尼、临洮、渭源5县接壤地区,坐落在甘肃省临潭县北部的八角乡境内,汇集的三角地带总面积125.51平方公里。是黄河一级支流——洮河的重要水源涵养区之一,水源涵养作用明显。属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1983年,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甘肃省莲花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于2003年6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基本概况

甘肃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南部,位于甘肃省东南部的康乐、临潭、卓尼、临洮、渭源5县接壤地区,坐落在甘肃省临潭县北部的八角乡境内,汇集的三角地带总面积125.51平方公里。是黄河一级支流——洮河的重要水源涵养区之一,水源涵养作用明显。地理坐标为东经103°39′59″~103°50′26″,北纬 34°54′17″~35°01′46″间,属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1983年,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甘肃省莲花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于2003年6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名称由来

莲花山俗称“西崆峒”,是佛教与道教共有的圣地。顶峰高度3578米,全山由裸露的石灰岩构成,呈鳞形断层,尖峰乱耸,形似莲瓣,中顶平圆,状如莲蕊,因山峰酷似正在绽放的九瓣莲花而得名。内有莲花宝殿,宝殿大方门上的四个大字为赵朴初所题,宝殿曾毁于1943年,80年代重建。它依山而建,掩在绿树丛中。宝殿屋顶上有9个角,代表着莲花山上的9座高峰。大殿正中为释迹牟尼塑像,还有药师、阿弥阳佛、弥勒佛等。总面积11691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9.3%,既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又是一座佛道教名山,也是陇上有名的风景旅游区。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洮岷花儿”的发源地,更主要的它是洮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基地。

历史沿革

甘肃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是1983年经甘肃省政府批准成立的正县级事业单位,隶属省林业厅领导。2003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2年12月,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自然保护区先进集体”;2006年10月,被确定为全国51家林业系统示范保护区建设单位之一;2008年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全国首批“森林景观与生态文化资源保护”项目实施单位;2008年12月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甘肃省第九批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2010年5月,经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批准,成为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单位。

气候条件

莲花山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是西秦岭的北支西端。境外西北和西南方向有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可阻挡青藏高原和西北利亚寒流侵入,属高寒半湿润气候。总的气候特征是夏秋比较湿润,冬季较干燥,小气候现象复杂。年降水量572.8毫米,年蒸发量1245毫米,相对湿度66.3%,年均温4.8℃。

保护对象

主要保护对象为珍贵稀有动植物资源及其栖息地,特别是珍稀鸟类和豹等濒危动物及其栖息地,干旱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以白桦、粗枝云杉、紫果云杉为主的水源涵养林和不同自然地带的典型自然景观。保护区生物资源丰富,组成成分和结构极为复杂,物种多样性程度和物种总数丰度高,有种子植物745种,国家保护植物有星叶草、红花绿绒蒿、胡桃、垂枝云杉、野大豆、黄蓍、木姜子、桃儿七、紫斑牡丹等11种和兰科植物毛杓兰、紫点杓兰等15种。有各类动物764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39种,其中,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豹、麝类、鹿类、雉鹑、金雕、斑尾榛鸡等10种;二级保护动物有苏门羚、岩羊、四川林鸮 、血雉、蓝马鸡等29种。

保护区丰富的生物资源成为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的基因库,在生物多样性研究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保护区的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基因等的多样性是我国西部干旱区域中不可多得的,而完整的生态系统对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自然资源

保护区内森林是中国西部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亚高山针叶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保存了干旱地区典型的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内具有明显的森林植被垂直带谱,包罗了从温带到寒温带的典型自然景观,是欧亚大陆从温带到寒温带主要植被类型的缩影,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保护区生物资源丰富,组成成分和结构极为复杂,物种多样性程度和物种总数丰度高,据统计,保护区有种子植物90科346属745种,列为国家保护的植物有星叶草、红花绿绒蒿、胡桃、垂枝云杉、野大豆、黄蓍、木姜子、桃儿七、紫斑牡丹等11种和兰科植物毛杓兰、紫点杓兰等15种。

保护区有植物74科191属290种,其中木本植物123种、草本和藤本167种。 木本植物中,优势种是冷杉、云杉、黄尖柳、华山松、油松、山杨、白桦等。另外,还有药用植物100多种。

桃儿七保护区内草药不少,最著名的要数“桃儿七”。“桃儿七”产地在中国西部地区,它是小染料的植物鬼日的根和茎,临床实践表明,它对一些癌症有较好的医效。它的作用大而数量又较少,因而十分珍稀,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保护区内也有天目琼花,它们生活在海拔2400米上下的治木林中,三、四米高,开着白色的伞状大花。它是忍冬科的著名花卉。

旅游景观

概述

莲花山,主峰海拔3578米,呈磷形断层,矗立云端, 酷似一朵初绽的莲花盛开在绿波翠色之中,故名——莲花山。莲花山古称西崆峒,据考证广成之子曾在此修成正果。早在明初,莲花山就被辟为佛、道教名山,有古建筑上千间,能食宿上万人。这里林木葱郁,茂密无限,奇峰屹立,碧波万顷,鸟语花香,山清水秀,不是江南胜于江南,有泰山之雄,华山之险,庐山之美,青城之幽,峨眉之秀的美赞。是一座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俗风情于一体的旅游名山。

莲花山景点有:莲花山山门,三仙女,黑虎卧石,碑林(112块),莲花宝殿,菩萨殿,头天门,二天门,三天门,四天门,娘娘殿,独木桥,巨龙桥,转阁楼,紫宵宫,灵宫殿,舍身崖,娘娘殿,磨针殿,药王殿殿,夫子殿,吴家庵,神仙洞,金顶,八仙台,水帘洞,太白殿,白鹦阁,文昌阁,魁星阁,夹人巷,王母殿,玉皇阁,了望台,雷祖殿,观音殿,老君殿,七真殿,三皇洞,送子殿。

人文景观

莲花山古称西崆峒,西早在明初就辟为佛道教名山,人文景观历史悠久,现已开放的有莲花宝殿、古栈道、石窟、金顶等有较高的文化、艺术、研究和旅游价值。

莲花宝殿:原建佛教寺院莲花宝殿于1943年,于1991年建成新“莲花宝殿”,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补初题写了“莲花宝殿”四个字匾额,名人书法家有撰写的匾额、楹联为莲花宝殿增添了色彩和意趣。大殿依山而建,四周有掾回廊,高砌台基,菜用藏汉艺术装饰,象征民族团结,寓意深刻,结构卓异,雕梁画栋,花藻彩画,造工精良。并刻有五狮登高,双象供天,八仙庆寿,兰菊竹,琴棋书画,桃柳佛手,二龙戏珠,丹凤朝阳,神化寓意的人物彩画和吉祥图案。近处可欣赏其精湛的艺术和典雅秀丽的工艺,远看“深山臧古寺”,绿树掩映,幽谷来云,禽鸟婉转似置身古刹佛国。

花儿与花儿会:“花儿”是甘肃民间民族艺术的瑰宝之一,源远流长,有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为各族人民所喜爱。莲花山还是洮岷“花儿”的故乡,莲花山花儿是莲花山地区独具风格的民间民族艺术。具有曲调悠扬、节奏鲜明、声律合拍、刚柔兼济、歌词即兴创作,情真意切、抒发酣畅、文采飞扬、语言动听、板实等特点。莲花山花儿会在明朝初已很兴盛,传唱莲花山花儿地域,有康乐、临洮、渭源、岷县、卓尼、临潭、漳县等方圆数百里。其形式独特,别具风采。分拦路、游山、对歌、敬酒、告别等过程, 灵活多变、互相穿插,一边游山览景,一边对歌唱和。每年农历六月初一到初六,莲花山盛大的“花儿会”使莲花山变成歌的海洋,众多的民间艺术专家、学者也前来采风;古遗址:公园内古遗址有九峡甸古栈道、八朗寺壁画等。近代文物:公园内有近代文物《莲花山铁碑记》、铁瓦(中国罕见)、古刹等;石碑:公园内有近代名人留下的墨迹——石碑112块;石雕:公园内有隋唐末年石所遗留石雕1处。

山石地貌景观

莲花山森林公园主体由莲花山及山谷地组成。大地构造位置上属于祁连地槽褶皱系与秦岭地槽褶皱系之间的秦祁中间隆起带之东南端,属秦岭山脉的西端,同时又处于西北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接地带。园内出露岩层主要有:上部:褐色、灰白色长石石英砂岩、成紫、灰绿色石英砂岩,黑色、青灰色粉砂岩;中部:灰绿色长石石英砂岩,夹紫红色粉砂岩,粉砂质页岩或成互层;下部:灰、青灰色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紫红色砂岩,粉砂岩、粉砂质页岩等。

公园属“高山峡谷地形地貌”,是秦岭的支脉,群峰对峙,连饰不断,气势雄伟,最高海拔3578米,位于莲花山主峰;最低海拔2000米,园内相对高差为1578米。

地貌景观主要有以下类型:

群山:公园内群山环抱,连绵千里,形成了一幅幅如诗如画的风景长卷。群峰俊秀,犹如莲瓣,顶峰高耸,恰似莲蕊,整个山峦岚气笼罩,满目绿海,酷似一朵初绽的莲花盛开在绿波翠色之中。

峡谷:从尕浪桥至冶力关,全长约15公里,为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站在谷底抬头仰望,峡壑险遂,崖壁升耸,危岩对峙,翠嶂青峰,深涧中惊浪雷奔,确有一种“气箫箫以瑟瑟,风飕飕以飑飑”的森严气氛。

丹霞:在园周边的八朗寺等附近有典型的丹霞地貌。

溶洞:从玉皇阁向北而下,约30多米处,有一神奇般的山顶溶洞,名曰“水帘洞”。洞深14米,高、宽各4米。洞顶有终平不竭的山隙水滴落,聚地为池。奇怪的是盛暑炎夏洞内冰块不融。

水域景观

莲花山森林公园内水体众多,且形态各异,主要包括:

冶海天池:在公园的附近,有一面积1.2平方公里的高山平湖,又名常爷池。春暖花开时,池水碧澄,波光潋滟,山色葱茏中一泓靛蓝的湖水,令游人流连忘返。数九寒天,山头银装素裹,池面镜光铮亮,呈现出千奇百怪的图案,由于晶体纷繁,造型多样,站立水面,仿佛身临水晶迷宫,珍宝展馆,有撒满苍穹的繁星,有射向宇宙的光束,有玉盘托宝,华灯点缀、多宝盘、凌花镜、珍珠塔、夜光怀,形形色色,惟妙惟肖,无不令人惊叹。

瀑布:在公园冶木峡景区内,有一瀑布,当地人叫它“喜泉”。瀑口高约8米,水流粗大如桶,似巨龙喷吐,飞株泻玉,汇入冶木河中。

洮水流珠:流经公园的洮河,在冬季,因气候寒冷,常有溅起的如豌豆大小的水珠迅速结成冰粒,流入河道。冰珠圆润光洁,晶莹透竞,漂在碧波之上,恰似珠落银盘,玉泛金霞,与珍珠媲美,真假难辨,如逢朝日呈辉,月华初上之时,更是波光粼粼,流金溢彩,叹为观止。

生物景观

莲花山森林公园森林植被区划上属泛北极植物区,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华北地区黄土高原亚地区,全园森林覆盖率高达47.7%

公园内有种子植物745种,分属于90科346属,共划分为4个植被型,6个群系组,27个群系。植物区系成分温带分布型的植物占绝对优势,而以北温带分布型居首,具有典型的北温区系垂直地带性植被分布特征。这说明公园的植物种类构成对其所处的植物区系具有良好的典型型和代表型。

森林公园中森林类型较丰富,海拔1800——2000M是以甘青针茅,长芒草、细裂叶莲蒿、冷蒿以及大针茅等组成的草原群落;海拔2000——2200M是以黄蔷薇、虎榛子以及甘肃小檗、沙棘等为优势种组成的群落,系次生落叶灌丛;海拔2200——2700M的山地,是以山杨、桦木和栎林为主体,构成的山地森林,均为天然次生林;海拔2700——2900M的山地阳坡为落叶阔叶林所分布,以次生辽东栎林为主,局部地段有山杨、白桦侵入,或组成混交林,形成阴坡针叶林,阳坡阔叶林的分布格局;海拨2900——3000M是以糙皮桦组成的森林群落;海拔3000——3500M的地带,是由黄毛杜鹃、青海杜鹃、高山绣线菊、银露梅、小叶金露梅、山生柳等种类组成。由于公园内植被是以常绿树为主,加上山区雨量丰富,所以一年四季都是绿浪翻滚,青翠欲滴,特别是在夏季,山体上部百花齐放,在绿色和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显得格外娇艳动人。

公园内珍稀濒危保护植物较多,国家二级保护的植物有3种,即星叶草、红花绿绒蒿和胡桃;属三级重点保护的植物有7种,即秦岭冷杉、垂枝云杉、野大豆、黄蓍、水曲柳、桃儿七、紫斑牡丹;此外,列为甘肃省重点保护的植物有15种,即紫果云杉、细穗玄参、甘肃贝母等。这些植物的存在既说明了该处植物起源的古老,同时也说明了该处植物的丰富性和珍贵性,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森林公园内野生动物资源也极为丰富,有各类野生动物749种,其中兽类45种,鸟类133种,爬行类6种,鱼类5种,森林昆虫560余种。这些动物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豹、梅花鹿、斑尾榛鸡、雉鹑、蓑羽鹤、胡兀鹫、中华秋沙鸭等;二级保护动物:淡腹雪鸡、暗腹雪鸡、血雉、蓝马鸡、蓝耳翠鸟,长尾林号鸟 、普通狂、 科、鹰类、麝类、马类、苏门羚、青羊、斑羚、豺、宽纹北箭蜓等,并有许多种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周围景点有:洮河、冶木河,映衬左右,小莲花山、姊妹山顾盼有情,高山湖泊、冶海冰图、洮水流珠、九巅峡古栈道、引道工程遗址、冶木峡秋色、喜泉飞瀑、天然石林、将军睡百年、勒巴佛纪念碑等。

主要景区

磨沟景区

积1280公顷,区内森林茂密,自然地形优美。该区以自然地形为主,依托花草树木,是开展野营、休闲疗养、娱乐的良好场所。

九甸峡景区

面积为2180公顷,区内生物资源丰富,自然景观优美,甘肃省大型的九甸峡水利枢纽工程就在本景区。

洮水流珠——流入景区的洮河水,在冬季,因气候寒冷,常有溅起的如豌豆大小的水珠迅速结成冰粒,流入河道。冰珠圆润光洁,晶莹透亮,漂在绿波之上,恰似珠落银盘,玉泛金霞,与珍珠媲美,真假难辨,如逢朝日呈辉,日华初上之时,更是波光粼粼,流金溢彩,叹为观止。

唐坊滩景区

唐坊滩景区是森林公园的主景区,面积为1080公顷,是集游览、观光、购物、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景点分布情况如下:

莲花宝殿:殿宇依山而建,掩映于绿树丛中,确有“深山藏古寺”之妙趣。寺宇外观系前卷后脊歇山式的九扎角(含莲花九峰之意),寓意深奥,实属特异。殿堂进深五间,宽五套九间,建筑面积330平方米 。周有四出檐的回廊,高砌台基,采用藏汉装饰,象征藏汉人民的大团结。雕梁画栋,花藻层叠,刻有五狮登高,双象供天,八仙庆寿,梅兰竹菊,琴棋书画。桃榴佛手,二龙戏珠,丹凤朝阳,蝙蝠飞舞,悬垂葡萄及富有神话寓意的人物彩画。近观高雅秀丽,远看宏伟壮观。

独木桥——此处为攀登莲花山顶峰、原址崖陡路绝,搭一柏木引以为渡,故名独木桥。登此而上,有登天梯、搽耳崖、回心台、迎客松等景点。

神仙洞——相传为神仙居住之地。其内有神仙泉,泉水清澈甘甜,久用不竭,永不外溢。饮用此水可医治百病。每年求水者络绎不绝。

帘洞奇观——为一山顶溶洞。洞深14米,高、宽各4米。洞顶有终年不竭的山隙水滴落,聚地为池。奇怪的是盛暑炎夏洞内冰块不融。名曰水帘洞。

金顶——为莲花山的第二主峰。登此可观莲峰日出,气势磅礴,极为壮观。

玉皇阁——此为莲花山顶峰,海拔3578M,游人在此,极目远眺,莲花山景观尽收眼底。东有小莲花山和天窗山,相依相伴,共朝莲峰,西是白石山脉,逶迤翻浪,远接天际。南是苍范林海,碧波万顷。北见马衔宝山。青骢横卧,洮河蜿蜒似带,古狄道城历历在目。脚下群峰环抱,云雾缭绕,使人心旷神怡,如临仙境。

吴家庵——此处是莲花山唯一的石窟,内有28尊神态逼真的石佛。据考,属北魏时期石雕。

打儿台——相传游人在此台将石块投入打儿洞内可喜得贵子。

林海绿涛——从莲花山向南眺望,一片林海绿涛,蔚为壮观,绿得醉人,翠得迷人。

九峰竞秀——从唐坊滩,拾级缘上,穿过野花斗艳,芳香醉人的幽径小路,就可看到山石嶙峋,峰峦罗列的“九峰竞秀”了。四周绝壁,凌空的九顶峰,它气势巍峨,傲然端坐。

自然产品

莲花山保护区森林资源十分丰富,自然产品种类繁多,主要有:野生蔬菜有羊肚菌、木耳、鹿角菜、柳花菜、蕨菜、乌龙头(楤木)、野蘑菇等;野生药材有桃儿七、黄芪、党参、接骨木、胡桃、啤酒花等300多种。野生果树有榛、沙棘、鬼臼、忍冬等53种;野生观赏植物有杜鹃、甘肃瑞香、北京丁香、刺玫花等164种。

保护价值

保护区动植物类型复杂多样,种类十分丰富,保护物种多。根据统计,莲花山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有745种,隶属于90科346属,其中,裸子植物3科8属20种,被子植物87科338属725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星叶草、胡桃、红花绿绒蒿、木姜子、桃儿七、秦岭冷杉、垂枝云杉、水曲柳、野大豆、黄蓍、紫斑牡丹等11种和兰科植物毛杓兰、紫点杓兰、小花火烧兰等15种。保护区共记录有脊椎动物189种,其中兽类45种,隶属于6目、17科、35属;鸟类133种,隶属14目33科89属;两栖动物有4种,隶属于2目、4科、4属;爬行动物2种,隶属于1目、2科、2属;常见的鱼类有5种,隶属于1目、2科。保护区内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7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有豹、马麝、林麝、斑尾榛鸡、雉鹑、金雕、胡兀鹫、白肩雕等8种,占保护区陆栖脊椎动物种数的4.3%;Ⅱ级保护物种有豺、石貂、黄喉貂、兔狲、猞猁、马鹿、苏门羚、斑羚、岩羊、蓝马鸡、血雉、雕鸮、四川林鸮、鬼鸮、凤头蜂鹰、秃鹫、兀鹫、苍鹰、褐耳鹰、雀鹰、黑鸢、棕尾鵟、毛脚鵟、普通鵟、猎隼、红隼、游隼、蓑羽鹤等到29种,占保护区陆生脊椎动物数16.3%。 保护区的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基因等方面所具有的多样性是我国西部干旱区域中不可多得的,而保护区完整的生态系统对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保护区具有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

管理现状

保护区在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林业厅的正确领导和国家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按照“全面规划、依法保护、科学管理、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工作方针,以确保森林资源安全为中心,以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为重点,以提升生态旅游服务功能为突破口,全面提高保护管理水平,使保护区内的珍稀动植物资源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实现了林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多次受到国家和省、地表彰奖励,其中2002年,被甘肃省林业厅确定为“全省自然保护区建设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示范区”,被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自然保护区先进集体”;2003年分别被省林业厅机关党委、省直机关工委授予“文明单位”称号。2005年被临夏州授予“文明单位称号。2006年10月被国家林业局列为在全国建设的51家示范保护区之一。2008年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全国首批“森林景观与生态文化资源保护”项目实施单位;2008年12月,保护区管理局被评为“甘肃省第九批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2010年5月,经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批准,成为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单位。

其他相关

莲花山的由来

莲花山山势陡峭挺拔,山峰林立,层层叠叠,千姿百态,形如莲花而得名,藏族称“白玛山”、“功德山”。因气候阴湿,满山古木参天,常有云雾缭绕,大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登莲峰而小泰山”之意趣,集黄山之奇、华山之险、峨嵋之秀、庐山之美、青城之幽于一体,实为群山独秀,鹤立鸡群,加之莲花山“花儿”、民间故事赋予莲花山文化艺术的灵魂,使之成为陇上风景、民俗中的一朵奇芭。

关于莲花山的来历,古老而有趣的传说众说纷纭,有“三霄娘娘说”、“仙子仙女说”等,但“三霄娘娘说”最为久负盛名。相传在远古时候,莲花山一带是碧波万顷的莲花池,每逢炎夏,莲花盛开,清香扑鼻,琼花朵朵,争妍斗奇,十分美丽。王母娘娘每逢瑶池宴罢,便与众仙到此纳凉消暑,沐浴洗涤,欣赏大自然的优美风光。此刻琼霄、碧霄、云霄“三霄”娘娘也应邀而来。不料这年大异其趣,莲花池上妖气弥漫,黑雾腾腾,阴森恐怖。三霄娘娘放眼观看,只见一孽龙作怪。她们心想这神仙境界怎会容你孽龙兴风作浪,残害周边黎民!于是便口念真言,祭起法宝,要降妖除怪,还莲花池一个清净世界,保一方平安。霎时金光万道,霹雳声中,将孽龙斩为数段。随后王母娘娘驾临,见阳光灿烂,风和日丽,知三霄娘娘除妖有功,为黎民百姓办了一件好事,便褒彰有加,命三霄娘娘主持莲花池诸事,并将手中的一枝莲花投下,这时在碧波万顷的莲花池中,升起了一座莹洁瑰丽的山峰,其形酷似莲花,故取名叫莲花山;又在莲花山西面点化了三座婷婷玉立的山峰,让三霄娘娘来莲花山时,也有个立足之处,这便是今天的“姊妹山”。

还有一个与此相关的传说,说莲花山矗立在万顷莲池中,三霄娘娘为监视孽龙再次危害,便专门派一个守护童子监视。有一年,王母娘娘要去参加一个盛会,路过莲花山,便留身边的一个侍女在莲花池游玩,不料这位如花似玉的侍女却与三霄娘娘所派守池童子产生了爱情,而且情意绵绵,难舍难分,便背着各自的主人对山起誓,私定终身。这事被王母娘娘知道后,十分愤怒,便把二人取消仙籍,打下凡间,永世为人,只留下了九个泉眼,让上山人解渴解乏,其余的湖水收上了天庭,汇聚成瑶池,自己种莲花、沐浴,再也不来莲花山了。

莲花山宗教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莲花山地处三州(市)五县的交界处,汉、回、藏、土、东乡等多民族杂居,多种宗教并存,多种文化交融。莲花山古称西崆峒,是道教五大洞天之一,因广成子在此修道成仙而声名远扬,藏族又因莲花生大师来此而叫“白玛山”,意为“莲花山”。自南北朝以来先后建有富丽堂煌、雄伟壮观的寺庙,如莲花宝殿、玉皇阁等大小建筑50多处,殿内塑有三大古佛及文殊、普贤、观音、玉皇大帝、五世达赖、辛嘉、王母娘娘、送子娘娘等众多佛像和神像及孔子像,从而成为儒、道、佛三教并存的宗教活动圣地,尤以佛教最兴隆。

隋唐时期,莲花山即开始有僧侣来往,并有少量寺院建筑。唐代初年,莲花山就已是“汉地弘扬”佛教的一座名山,据《安多政教史》记载:“圣教在汉地弘扬之初,圣文殊菩萨的化身邬欧曼珠室利曾相地奠基,因而彼处圣地称为莲花山云。”即在公元7世纪(唐太宗贞观15年)文成公主进入吐蕃前后,当汉族地区圣教弘传之际,有一位叫邬欧曼珠室利的老和尚来到莲花山进行了镇地仪轨(佛教的一种宗教仪式),可见莲花山之名已远播雪域,被尊为“圣地”。曼隆古鲁在峭壁开凿石梯,直达峰顶;贡子在峰顶修建了具有加持力的文殊殿。

公元8世纪,宁玛派创始人莲花生大师(唐代入藏的天竺邬仗那高僧,号乌金大师)在桑耶以神通降服了一切反对佛教的苯教徒天魔非人,来到莲花山进行佛事活动。汉藏族群众有病前来朝礼、求神祛病者甚众。在藏传佛教传入的同时,汉传佛教在莲花山亦得到发展。

自唐玄宗天宝14年(755年)以后到北宋徽宗崇宁3年(1104年)的350年间,洮、岷、河、湟地区基本上被吐蕃占领,北宋时在这片土地上又建立了角厮罗政权,这时正值西藏佛教后宏期,李、温、乔都是吐蕃大族,角厮罗时修建了不少寺院,如莲花山附近的乔家寺、萨巴寺、崇兴寺等众多寺院,莲花山也在其中,佛教得到了大力弘扬和传播。

元朝时,萨迦派占了上风,其首领八思巴被元世祖尊为“国师”,莲花山和庙花山成为甘南藏族僧侣去库伦必经之地,莲花山的寺院得到了兴建。明永乐年间宗喀巴创立格鲁派(黄教)。清康熙49年(1710年),拉不楞寺建成。莲花山佛教寺院与拉不楞寺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据《安多政教史》称:清朝初年,“莲花山中峰之上,有圣·观世音十一面尊的神殿,东峰之上有帝释神殿,这座山峰之麓,圣·阿莽道扎塑造了五世达赖、章嘉铙悲多吉、一切知嘉木样协巴等像。”

明清以来,杨先云等汉传佛教僧人在莲花山进行修持,佛学功底深厚,受到信徒推崇。《莲花山铁碑记》记述了莲花山主持王存修亲自去兰、河、洮、岷各州化缘募捐、筹集资金、盖造金顶之情况,并通过狄道府州县官员,由“本会处理长丁汝贵”等献给莲花山四至分明的地产。从此,莲花山正式开始招来佛、道人士主持香火,送往迎来,四时香火不绝,佛、道教文化进一步繁荣。据明、清两代可靠文字记载,莲花山以其雄伟秀丽的姿态,已逐步成为走出“多麦”,跨入陇上乃至全国的佛教圣地。

民国时期,因国家多难,战乱频繁,莲花山未有大的修建,宗教活动呈衰败景象。新中国成立后,莲花山寺院庙宇基本保持清代风貌。在19世纪50年代土地改革时,将火烧洼、泉湾、上滩、足古川的香火地分给了当地群众,住山僧、道人因生活没有着落而离去。1958年10月,莲花山被列为反封建特权的对象而遭到严重破坏,所有铁瓦、铁碑、钟、香炉等均被拿去炼成钢铁。头、二、三、四天门,祖师殿、孔子殿、紫霄宫、娘娘殿、转阁楼、东方顶、圣仙洞、吴家庵、金顶等大小40余座建筑亦被拆去修建了食堂、饲养圈、大队办公室等。从此,莲花山寺院庙宇荡然无存,大小佛像雕塑也一并毁坏殆尽,只留下不多的几处石壁浮雕,自唐初以来曾盛极一时的西崆峒莲花山,只剩下一座空山。经过1958年的“反封建迷信”斗争和“十年动乱”的浩劫,莲花山宗教活动全部停止。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了宗教政策,莲花山庵观寺院都准其开放、复建,正常的宗教活动得以进行。1983年9月,莲花山佛教寺院筹建委员会成立。2002年5月,莲花山道教协会成立。经过20多年的修建,莲花山已建成莲花宝殿、头天门赵灵官殿、圣仙洞、娘娘殿、玉皇阁、观音殿等10余处,为莲花山宗教文化的发展繁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四面八方的佛道信徒经常到这里过法会,进行佛、道法事活动,恢复了昔日宗教胜地繁荣昌盛的景象。

莲花山佛教文化

莲花山地处三州五县的交界处,汉、回、藏、东乡、土等多民族杂居,多种宗教并存,多种文化交融。自南北朝以来先后建有富丽堂皇、雄伟壮观的寺庙,如莲花宝殿、玉皇阁等大小建筑50多处,殿内塑有三大古佛及文殊、普贤、观音菩萨、玉皇大帝、五世达赖、辛嘉、王母娘娘、送子娘娘等众多佛像和神像和孔子像,从而成为儒道佛三教并存的宗教活动圣地,尤以佛教最兴隆。

宁玛派创始人莲花生大师,于公元8世纪以神通来到此处进行佛事活动,降服了一切神鬼,汉藏群众有病前来朝礼,求神祛病者甚众。在藏传佛教传入的同时,汉传佛教在莲花山亦得到发展。明清以来,杨先云等汉传佛教僧人在莲花山进行修持,佛学功底深厚,受到信徒崇敬。民国时期,莲花山宗教活动呈衰败景象。新中国成立后,经过1958年的“反封建迷信”斗争和“十年动乱”的浩劫,莲花山宗教活动全部停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了宗教政策,随着莲花山花儿会的恢复,也恢复了昔日佛教胜地繁荣昌盛的景象。附近数县汉传佛门徒众经常到这里过法会,进行佛事活动。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4:4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