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Q分类法 |
释义 | Q分类法是用于研究个体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由斯蒂芬森(William Stephenson)提出,是等级量表的一种复杂形式。在市场调研过程中,人们根据事先规定的具体评价类别,将一组客体——口头陈述、语句、产品特点、潜在的顾客服务等进行分类整理。 什么是Q分类法Q分类法是用于研究个体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由斯蒂芬森(William Stephenson)提出,是等级量表的一种复杂形式。在市场调研过程中,人们根据事先规定的具体评价类别,将一组客体——口头陈述、语句、产品特点、潜在的顾客服务等进行分类整理。 Q分类法的实质是按照对称分布(如正态分布)的要求,对标有不同的陈述卡片进行分类,然后进行统计分析。例如,为了研究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的融洽性,可以先让某学生就“我对教师的看法”和“教师对我的看法”两个主题,对一套标有各种师生关系的陈述卡片(通常是60一150个)进行分类(每类所分的卡片数目是事先按对称分布安排的)。待分类完毕,赋予各类卡片一定的数值(评定值),而后求出这两组评定值的相关系数,这一相关系数即为教师与学生关系融洽程度的定量描述。 [编辑] Q分类法的步骤1、拟订50句至100句有价值判断的语句,由有利态度到不利态度顺序排列。 2、制定一个奇数的同意量表,可以是5分制或7分制。 3、每个分数位置上的语句数目分配应该是正态分布的(可查正态分布表)。 例:某次调研共拟订50条语句,其语句分配及100名被调查者的选择情况统计如下: 语句 被调查者 1 2 3 4 5 … 100 1.我最喜欢甲品牌 +2 -1 +2 -1 -1 2.我总是买甲品牌 +1 -2 +1 -2 -2 3.甲品牌品质良好 +2 -1 +2 -2 -1 … 48.我不喜欢甲品牌 -2 +2 -1 -2 +2 49.甲牌号品质很差 -1 +1 -1 -1 +2 50.我不佳用甲品牌 -2 +2 -2 -1 +2 被调查者分类根据各被调查者的态度经Q分类法处理后的资料,被调查者可分为三类:有良好印象的;持中性态度的;有不良印象的。 背景资料经过Q分类法后,被调查者的各种态度可以被分成少数几类。而大多数情况下,因为调研人员在事先或调研中对被调查者的经济能力、社会背景等都有所了解,因此,可以对每一类调查者联系其背景资料进行分析,以更好地了解这一类被调查者的特点和要求。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