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哩哩美 |
释义 | “哩哩妹”是临高渔歌的主要歌调。于2008年入选海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申报和保护单位是临高县文化馆。 据考证,“哩哩妹”渔歌起源于南宋绍兴年间,当时的临高县令谢渥,体恤民众,重视渔业,渔业生产连年丰收,渔村处处回荡着渔姑卖鱼的甜甜的叫卖声。据专家考证,渔姑的叫卖声成了“哩哩妹”渔歌的最初旋律,后来,渔民在生活和劳动中,如赶海、织网、婚嫁等,仍以该旋律为音乐主题,并不断完善,形成了优美动听的“哩哩妹”渔歌调。 “哩哩妹”渔歌调发源于临高县新盈镇渔村,因为歌里(临高方言)唱道:“浪响后‘珠咪’,沙白前‘九墟’”“珠咪”是新盈港北边的自然石堤,“九墟”指新盈港以南的安全村边的白沙滩,据传这句歌词已传唱了上千年之久。渔民的流动性很大,流动穿梭的渔民把渔歌带到各地,历代的外地疍民移居临高后,所带来的各地渔歌曲调的精华为临高“哩哩妹”渔歌所吸收,使“哩哩妹”更加优美动听。 临高“哩哩妹”渔歌是渔家男女老少生产生活中所吟唱的歌谣,汉子撒网捕鱼情不自禁地开口来一段,渔姑补网, 都哼唱“哩哩妹”解除疲劳,男女年轻人常以“哩哩妹”调情。闲暇时,男女青年各坐一边,进行对歌,看谁编得快,对得妙,以分胜败。渔村节日,更是人如潮,歌如海。 “哩哩妹”渔歌由于曲调优美动听,渐渐地,它已不再是渔村的专利,它随着渔姑的口传,逐渐传唱到临高内地的广大农村,成为农村里的人们,尤其是广大的年轻人随口哼唱的歌调。 “哩哩妹”渔歌历来备受文人骚客的青睐,南宋名臣胡铨被贬琼岛路过临高时,被当地人所唱的优美的“哩哩妹”渔歌吸引而停留歇脚,他见当地土地干裂村民无水喝,便指导村民挖了一口清泉井,村民大喜,将其命为“儋庵井”(胡铨字儋庵),当地进士戴定实请郡守方世功撰写了《儋庵泉记》刻碑于井边,以作纪念,村民还将此事编成“哩哩妹”传唱至今:“胡公千里过新盈,掘得清泉为百姓,喝水不忘挖井人呀,代代铭记胡公情”。1962年戏剧家田汉来临高采风,听了“哩哩妹”渔歌,赋诗赞道:“椰子林边几曲歌,文澜江水袅新波,此间亦有刘三姐,唱得临高生产多。”1977年著名作家黄准来到临高县新盈渔村采风,称“哩哩妹”为“中国最好听的渔歌之一”。著名作曲家吕远为影片《南海风云》搜集音乐素材,来到新盈渔村,吸收“哩哩妹”的优美旋律创作电影插曲《西沙,可爱的家乡》。音乐教育家杨燕把“哩哩妹”编成初中音乐教材,经国家教委审定,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2OO2年,临高县分别被海南省文体厅和国家文化部命名为“海南省民间艺术之乡”和“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