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立陶宛国旗 |
释义 | 简介图案立陶宛国旗,呈长方形,长宽之比为5:3(注:原为2:1)。旗面由三个平行相等的长方形组成,自上而下颜色为黄、绿、红的色带构成,黄色带代表丰收,绿色代表表森林,红色带代表血液。立陶宛国旗采用于1989年,并于2004年9月修订延用至今。 性质陆上:民用旗、政府旗、军旗 海上:民用旗 国旗变体1992年,立陶宛的海军军旗正式启用。这面旗的背景为白色,并配上一个蓝十字图案,左上方绘有立陶宛的国旗。 历史沿革15世纪现时已知最早代表立陶宛的旗帜是在15世纪出现。当时的立陶宛大公国使用过一面红色底的战旗(Vytis)。 三色旗的出现和争议具体到底是谁最先采纳黄绿红三色旗的,已无从稽考。不过,一般都认为是流亡美国的立陶宛移民最先提出使用这面旗帜的建议。这三种颜色经常在立陶宛的民族编织物及传统服饰上出现。当时的立陶宛国民大会与会者倾向选择三色旗多于原来立陶宛大公国过去使用的Vytis旗作为新国家的国旗。他们不选择Vytis旗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因为立陶宛大公国实际上还包含了白俄罗斯及乌克兰地区,而立陶宛国民大会希望新国旗能把立陶宛跟以往的立陶宛大公国区别开来。其次,是因为红色往往会使人联想到马克思主义者或共产主义者。 1917年对国旗的讨论再度产生,但咨询过纹章学家后,黄绿红三色旗在1918年成了定案。 但是,争议依然持续。三色旗的反对者认为金色并不是一种适合的颜色,因为黄、绿、红三色组合并不符合当时的纹章法则。不过,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三色旗仍能保持它的地位。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立陶宛被纳粹德国及苏联瓜分。而在苏联治下,更曾出现两面旗帜共用的情况。 苏联时期(1953—1988)苏联占领立陶宛后,采用了一面以苏联国旗为基础设计的新国旗,完全抹消了民族特色。 旗帜在苏联国旗下方添加了绿色和白色的条纹。 第一版国旗(1988—2004)1988年,立陶宛独立运动渐趋强大,立陶宛统治者于是重新确定三色旗为国旗,并在一年后正式对国旗的颜色作出规范。而脱离苏联独立后,三色旗于1992年透过公民投票确认之后写进了新的立陶宛宪法1991年6月26日通过的《立陶宛共和国国旗法》,规定了国旗的设计、尺寸及使用法则。当时确定的比例是2:1。 第二版国旗(2004—至今)2004年7月8日国旗的长宽比例从2:1变成5:3,并接纳了Vytis旗作为代表立陶宛政府的旗帜。新的修订在得到总统瓦尔达斯·阿达姆库斯确认后,已于2004年9月1日生效。 国旗象征意义 在立陶宛国旗上,黄色代表了土地,绿色代表立陶宛绿油油的田野,而红色则代表了那些曾为立陶宛淌流过的鲜血。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