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傈僳族民歌 |
释义 | 傈僳族崇尚唱歌对调,在傈僳族的多声部无伴奏合唱中,傈僳民歌三大调“摆时”“优叶”“木刮”有“峡谷天籁”的美誉。2006年5月20日,傈僳族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爱唱民族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云南丽江、保山、迪 庆、德宏、大理、楚雄等州、县和四川的西昌、盐源、木里、德昌等县。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傈僳族非常喜爱唱歌对调,有"盐,不吃不行;歌,不唱不得"之说。民歌朴素感人,曲调丰富,传统舞蹈多为集体舞,有模仿动物动物的,也有表现生产生活的。傈僳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以歌代言,以歌代答,形成喜好民歌的传统。泸水、碧江、云龙一带一年一度的汤泉赛歌会,是歌手们充分施展才能的地方,歌声数日不绝。傈僳青年喜唱的情歌,有传统的,也有即兴创作,随编随唱的;有长篇情歌,也有短小的。 题材丰富傈僳族的民歌各式各样,老幼都能唱。一般人出门、上山、走路,触景生情,信口而唱。这种无目的、信口而唱的民歌,白天在田间、地头或是山上、路上随时可以听见,但曲调大都一样,只有快慢之分。这种快慢有的在词与词之间表现,有的在句与句之间表现,用快慢不同来表现内心的欢乐、喜悦或是苦闷与忧愁 傈僳族民歌包括木刮、摆时和优叶等歌种。"木刮"是傈僳族最重要、流传最广的民歌歌种之一,流传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傈僳族聚居区。木刮在傈僳语中原泛指所有的歌和调,后来逐渐成为叙事古歌的专称。其他属木刮类的歌、调一般冠以内容,如阿尺木刮(山羊调)、其奔木刮(三弦调)等。木刮主要用于内容严肃、气氛庄重的传统叙事长诗,并多在民族节日、集会等时间和场合歌唱。代表性歌唱内容如《创世纪》、《生产调》、《牧羊歌》、《逃婚调》等,曲调朴实、深沉,具有苍凉、古老的风格。 杰作木刮木刮一般由中老年男子分为两方,盘腿围坐火塘边,各以男、女身份一问一答对唱。对唱时双方都由一人领唱,众人伴唱,领唱者唱一句,伴唱者和一句,吟唱中以酒助兴,边饮边歌。木刮对唱还具有竞赛的特点,若双方领唱者均为对歌能手,对歌往往持续几天几夜。以木刮对唱的傈僳族传统叙事古歌,广泛涉及民族渊源、人类繁衍、生产生活、风情习俗、恋爱婚姻、宗教信仰和民族交往等内容,生动再现了傈僳族社会历史的广阔图景,具有较高的认识和审美价值。如长篇叙事歌《逃婚调》就反映了傈僳族"指腹为婚"、"以牛为聘"的婚恋习俗,以逃婚争取自由和爱情的社会风习,杀羊招魂、打狗头发誓、泼血酒赌咒的原始信仰,以及各民族之间相互往来、相互帮助的团结精神和傈僳族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生产状况等。 随着老一辈歌手的相继去世,现今已较少有人能完整歌唱傈僳族木刮史歌、长篇叙事歌的内容。如不及时抢救、挖掘,抓紧培养年轻一代歌手,木刮将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 摆时优叶"摆时"和"优叶"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最具代表性的两类傈僳族山歌。摆时广泛流传于泸水县和兰坪县傈僳族地区,在平时及节日集会、庆祝丰收、男婚女嫁等喜庆的场合都有歌唱,歌词内容广泛,曲调热情奔放,宜于表露内心激情,深受傈僳族人民喜爱。摆时多为集体性的男女对唱,也可由一人作自娱性独唱。歌唱内容分为"朵我"、"辖我"两类。"朵我"主要歌唱传统叙事长诗,"辖我"则根据对歌对象即兴编唱,多以爱情、时事为主要内容。摆时代表曲目有《竹弦歌》、《忆苦歌》、《孤儿泪》等。一年一度的泸水县登更"澡塘赛歌会"是摆时对唱的隆重盛会。 优叶主要流传于福贡县傈僳族村寨,按歌唱内容及形式分为两类:一类由中老年人围坐火塘边一面饮酒一面对唱,主要内容是追述旧时的悲伤、苦难,曲调低沉、速度徐缓、旋律平稳;另一类曲调轻松、活泼,是青年男女传情表意的主要方式,可男女对唱,也可在同性间对唱。第一类优叶现已较少传唱,第二类优叶至今仍广为流传。优叶常见曲目有《打猎歌》、《悄悄话》、《砍柴歌》等。 摆时和优叶是傈僳族口传文学艺术的杰出代表,经过历代歌手的创造,长期以来积累了极其丰富的歌唱内容,几乎涉及社会生活和民俗活动的各个方面。摆时和优叶同时也创造了富于民族个性的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如傈傈族诗歌的句式、韵律及修辞特点主要通过这类民歌体现出来。摆时和优叶又反映着僳僳族民歌的典型音乐特色,如傈僳族民歌的多声唱法、颤音唱法及衬词运用都能在摆时和优叶中得到充分体现。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傈僳族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歌种分类傈僳族民歌包括木刮、摆时和优叶等歌种。 木刮木刮是傈僳族最重要、流传最广的民歌歌种之一,流传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傈僳族聚居区。木刮在傈僳语中原泛指所有的歌和调,后来逐渐成为叙事古歌的专称。其他属木刮类的歌、调一般冠以内容,如阿尺木刮(山羊调)、其奔木刮(三弦调)等。木刮主要用于内容严肃、气氛庄重的传统叙事长诗,并多在民族节日、集会等时间和场合歌唱。代表性歌唱内容如《创世纪》、《生产调》、《牧羊歌》、《逃婚调》等,曲调朴实、深沉,具有苍凉、古老的风格。 木刮一般由中老年男子分为两方,盘腿围坐火塘边,各以男、女身份一问一答对唱。对唱时双方都由一人领唱,众人伴唱,领唱者唱一句,伴唱者和一句,吟唱中以酒助兴,边饮边歌。木刮对唱还具有竞赛的特点,若双方领唱者均为对歌能手,对歌往往持续几天几夜。以木刮对唱的傈僳族传统叙事古歌,广泛涉及民族渊源、人类繁衍、生产生活、风情习俗、恋爱婚姻、宗教信仰和民族交往等内容,生动再现了傈僳族社会历史的广阔图景,具有较高的认识和审美价值。如长篇叙事歌《逃婚调》就反映了傈僳族"指腹为婚"、"以牛为聘"的婚恋习俗,以逃婚争取自由和爱情的社会风习,杀羊招魂、打狗头发誓、泼血酒赌咒的原始信仰,以及各民族之间相互往来、相互帮助的团结精神和傈僳族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生产状况等。 随着老一辈歌手的相继去世,现今已较少有人能完整歌唱傈僳族木刮史歌、长篇叙事歌的内容。如不及时抢救、挖掘,抓紧培养年轻一代歌手,木刮将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 “摆时”和“优叶”“摆时”和“优叶”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最具代表性的两类傈僳族山歌。摆时广泛流传于泸水县和兰坪县傈僳族地区,在平时及节日集会、庆祝丰收、男婚女嫁等喜庆的场合都有歌唱,歌词内容广泛,曲调热情奔放,宜于表露内心激情,深受傈僳族人民喜爱。摆时多为集体性的男女对唱,也可由一人作自娱性独唱。歌唱内容分为“朵我”、“辖我”两类。“朵我”主要歌唱传统叙事长诗,“辖我”则根据对歌对象即兴编唱,多以爱情、时事为主要内容。摆时代表曲目有《竹弦歌》、《忆苦歌》、《孤儿泪》等。一年一度的泸水县登更"澡塘赛歌会"是摆时对唱的隆重盛会。 优叶主要流传于福贡县傈僳族村寨,按歌唱内容及形式分为两类:一类由中老年人围坐火塘边一面饮酒一面对唱,主要内容是追述旧时的悲伤、苦难,曲调低沉、速度徐缓、旋律平稳;另一类曲调轻松、活泼,是青年男女传情表意的主要方式,可男女对唱,也可在同性间对唱。第一类优叶现已较少传唱,第二类优叶至今仍广为流传。优叶常见曲目有《打猎歌》、《悄悄话》、《砍柴歌》等。 摆时和优叶是傈僳族口传文学艺术的杰出代表,经过历代歌手的创造,长期以来积累了极其丰富的歌唱内容,几乎涉及社会生活和民俗活动的各个方面。摆时和优叶同时也创造了富于民族个性的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如傈傈族诗歌的句式、韵律及修辞特点主要通过这类民歌体现出来。摆时和优叶又反映着僳僳族民歌的典型音乐特色,如傈僳族民歌的多声唱法、颤音唱法及衬词运用都能在摆时和优叶中得到充分体现。 艺术表演2009年6月16日晚,精品民族音乐会《我的祖国,我的家》在云南玉溪市聂耳演艺中心举行。作为首届中国聂耳音乐合唱周的活动之一,本场演出呈现了不同民族的经典民族音乐,其中来自古老的傈僳族的“摆时”民歌,让观众领略到“天籁”的魅力。 “摆时”是傈僳族山歌,在平时及节日集会、庆祝丰收、男婚女嫁等喜庆的场合歌唱,歌词内容广泛,曲调热情奔放。“摆时”多为集体性的男女对唱,也可由一人作自娱性独唱。歌唱内容分为传统叙事长诗,以及多以爱情、时事为主要内容的即兴编唱。 16日晚晚亮相的“摆时”合唱团的60名演员来自云南泸水县9个乡镇农村,他们大多居住在海拔18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从未接受过音乐训练,都是通过口口相传,将傈僳族的“摆时、优叶、木刮”文化传承下来。 合唱团当晚演唱了3首歌曲。在《摆时之乡欢迎您》《歌唱幸福好光景》两首歌曲的演唱中,用对歌、对唱、一领众合等方式,唱出了奔放热烈、富有激情的民歌。合唱团还对这种音乐形式进行了大胆创新,用“摆时”唱法演唱了外国歌曲《友谊地久天长》,尽管观众无法听懂歌词,但深情的演唱和“摆时”民歌的特点,让观众领略到传统音乐的魅力。 文化传承傈僳族崇尚唱歌对调,在傈僳族的多声部无伴奏合唱中,傈僳民歌三大调“摆时”“优叶”“木刮”有“峡谷天籁”的美誉。2006年5月20日,傈僳族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怒江州文化局社文科科长管云东介绍,近两年来,怒江州重点开展了傈僳族民歌的整理保护工作。2008年省、州两级共投入40余万元进行傈僳民歌的整理保护工作,出版了650页的《傈僳族民歌集》,傈僳族民歌的保护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果。 据了解,自2007年组织开展“傈僳族民歌”的专项保护工作以来,怒江州成立了专门的项目组,在州、县文化馆设置专门岗位,安排专人从事傈僳族民歌的搜集整理工作。工作人员先后采访了全州傈僳族老艺人60余人次,收集各类傈僳族民歌170余首,收集录音近1200分钟、录像资料1000多分钟,拍摄了图片1600多张。在调查的基础上,形成傈僳族民歌手稿87份,傈僳族民歌成品87份,傈僳族民歌成品音视歌曲130单曲。 近年来,怒江州通过组织乡级农民文艺汇演、扶持民间艺术团、补助民族文化传承人等方式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截至2008年,全州共有农村文艺队160多支,其中包括数十支传承传统民族文化的民间艺术团。2009年年初,怒江州还向州内22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放了一次性补助3000元;在2009年的“文化遗产日”期间,怒江州还将向2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每人发放8000元的补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