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利比亚伊斯兰教 |
释义 | 地理位置: 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位于北非东部。人口面积: 面积176万平方公里。全国人口430万(1989)。民族宗教: 居民绝大部分是阿拉伯人,其次是柏柏尔人。穆斯林占全国人口的98%。伊斯兰教为国教。官方语言: 阿拉伯语为国语,通用英语。首都的黎波里。 历史沿革642~643年,阿拉伯将领阿慕尔·本·阿斯率骑兵初次攻占东部的昔兰尼加地区,仅迫使居民交纳贡赋。645年,阿拉伯穆斯林军占领的黎波里,并进入南部的费赞等地,利比亚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当地柏柏尔人逐渐归信伊斯兰教,使用阿拉伯语。 8世纪,艾巴德派曾以利比亚山区为堡垒,其信徒扩展到一些绿洲的柏柏尔居民,并领导各部族发动起义,反对阿拔斯王朝统治,10世纪建立了几个独立的艾巴德派小王朝。910年,什叶派法蒂玛王朝占领的黎波里,传播什叶派教义。11世纪时,阿拔斯王朝向北非大量移民,阿拉伯人迁居各地,促进了柏柏尔人伊斯兰化和阿拉伯化的过程。12世纪的黎波里塔尼亚并入摩洛哥的穆瓦希德王朝,恢复逊尼派的领导地位,承认阿拔斯王朝哈里发的宗主权。后归属于突尼斯的哈夫斯王朝。16世纪奥斯曼帝国占领利比亚,派台伊统治,素丹直接任命法官,推行哈乃斐学派教法。 18世纪初,利比亚建立卡拉曼王朝。后奥斯曼帝国派兵推翻卡拉曼王朝,派遣总督直接统治。19世纪,苏菲派的赛努西教团在利比亚传播,在白尔切建立了非洲第一座“扎维叶”。1846年赛努西将宣教中心迁移到利·比亚沙漠南部贾拉布卜绿洲,建立了“扎维叶”和伊斯兰大学,主张恢复伊斯兰教的纯洁性,其影响扩大到整个利比亚。该教团反对土耳其素丹统治和意大利殖民主义入侵北非。1912年沦为意大利殖民地。1951年独立,组成以伊德里斯一世为国王的伊德里斯王朝。1969年9月以卡扎菲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推翻伊德里斯王朝,建立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1977年3月改称现名。 宗教文化利比亚的穆斯林属于逊尼派,大多遵从马立克学派教法,极少数为哈乃斐教法学派。一部分柏柏尔人属于艾巴德派。利比亚赛努西教团虽被宣布取缔,但仍有一定社会影响。1969年临时宪法规定,伊斯兰教为国教,利比亚的目标是实现伊斯兰社会主义和阿拉伯的全面统一。1975年卡扎菲发表《绿皮书》,提出“世界第三理论”,阐述了伊斯兰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是《古兰经》和伊斯兰教义。利比亚实行伊期兰教法,并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令和教规,称之为“法律的伊斯兰化”。伊斯兰教育在利比亚有广泛影响,建有各级伊斯兰学校,著名的宗教大学有赛努西大学和伊斯兰宣教学院,专门培养高级教职人员和学者。利比亚政府设立“圣战基金”组织,创办了提倡伊斯兰教复兴的国际性组织“伊斯兰宣教协会”。宣教会在非洲、欧美许多国家设立伊斯兰中心,派出400多名传教师。并向一些国家的伊斯兰社团提供各种援助。出版有《伊斯兰文化月刊》,向世界发行。利比亚为“阿拉伯国家联盟”和“伊斯兰会议组织”、“世界伊斯兰大会”、“伊斯兰世界联盟”的成员国。 (杨克礼)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