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利比亚
释义

利比亚(阿拉伯语:ليبيا,英语:Libya)是一个北非国家。位于地中海南岸,与埃及、苏丹、乍得、尼日尔、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相邻。除沿海地区及南部山区外,该国大部分均为沙漠。利比亚战略位置重要,并为产油国,曾使它成为欧洲各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但因过去的卡扎菲政权和西方矛盾重重,使其在政治上被西方国家排斥。2011年2月15日,班加西等多个城市爆发反卡扎菲起义。2011年8月下旬,反对派武装攻入首都的黎波里,卡扎菲政权垮台。2012年3月,利比亚东部的昔兰尼加地区单方面宣布实行自治,引发了全国各地民众的抗议游行。

中文名称:利比亚

英文名称:Libya

所属洲:非洲

首都:的黎波里

主要城市:的黎波里、班加西

国庆日:1951年12月24日

国歌:《利比亚,利比亚,利比亚》

官方语言:阿拉伯语

货币:第纳尔

时区:UTC+2

国家领袖:穆斯塔法·阿卜杜勒·贾利勒

人口数量:642万(2010年)

人口密度:3.6人/平方公里

主要民族:阿拉伯人

主要宗教:伊斯兰教

国土面积:1759541平方公里

GDP总计:905.71 亿美元

人均GDP:13804美元(2010年)

国际电话区号:218

国际域名缩写:.ly

简介

地理

利比亚面积175.95万平方公里,战略位置重要,作为石油生产国,曾使它成为欧洲各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从2003年起,利比亚积极与欧美各国改善关系,也达成许多的重大共识。2011年2月至10月,由于利比亚国内贫富差距过大,平民的示威游行演变为国内的不同政见派别的斗争。国内反对派受到北约的支持,从班加西发动了起义,逐步形成席卷全国的利比亚战争。利比亚陷入战乱的灾难之中。10月20日,前领导人卡扎菲战死。9月16日,联合国大会以114票赞成、17票反对、15票弃权的结果,同意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作为利比亚在联合国的合法代表。同年10月23日全国过渡委员会宣布全国解放,开始过渡进程。

国名全称:卡扎菲执政时期国名为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2011年,卡扎菲政权被推翻,国名暂定为利比亚。

国名释义:源于希腊语,意为“白种人居住的地方”

别称:沙漠王国、干旱之国。

国花:石榴花

名胜:大菜普提斯和塞卜拉泰的古城遗迹

时间:格林尼治中午12时,为利比亚13时,即北京时间20时

国旗:利比亚国旗为红、黑、绿三色横旗。中间黑色带子代表昔兰尼加地区,阔度是红色和绿色带子的两倍。黑色带子中央的新月和五芒星是多数阿拉伯穆斯林国家的传统标志,这个设计来源自塞努西穆斯林教派黑底新月五芒星旗。红色带子代表费赞地区,亦象征人民的鲜血;而绿色带子代表的黎波里塔尼亚地区和伊斯兰教,亦是繁荣的象征。

人口:642万(2010年),主要是阿拉伯人,其他为柏柏尔人。绝大多数居民信仰伊斯兰教,逊尼派穆斯林占97.2%。阿拉伯语为国语,在主要城市也讲英语、意大利语。 严格遵循伊斯兰教传统的利比亚大多数的妇女都习惯披戴头巾再出门。

自治

2012年3月6日,在利比亚第二大城市班加西,代表参加班加西及周边地区城市委员会会议。当天,利比亚班加西及周边地区城市委员会(相当于市政府)开会通过一项决议,宣布利比亚东部的昔兰尼加地区实行自治,并呼吁利比亚恢复实行伊德里斯王朝时期的联邦制。

此举遭到不少利比亚人的反对,首都的黎波里以及第二大城市班加西等地都爆发了规模不等的游行,抗议拜尔盖的“自治”要求,抗议者认为所谓“自治”,其实质就是“独立”,这会“使利比亚倒退50年以上”。

当天会议结束后发布的公报说,利比亚“国家过渡委员会”委员艾哈迈德·祖贝尔·塞努西被任命为自治政府主席。今后两周内将举行选举,选出自治政府成员。

拜尔盖地区范围包括从利比亚中部往东至埃及边境,南部至利比亚与乍得和苏丹交界处,班加西、贝达、图卜鲁格等城市均在这一地区。自治后的该地区将拥有独立的议会、警察部队和司法机构,但在外交和国防上仍听命于中央政府。

地理

自然地理

面积1759541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十六。位于非洲北部。东部与埃及交界,东南与苏丹为邻,南部同乍得和尼日尔毗连,西部与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接壤。北部临地中海。海岸线长约1900余公里。全境95%以上地区为沙漠和半沙漠。大部分地区是平均海拔500米的低高原,受宽阔低地分割。北部沿海有狭窄平原。荒漠与半荒漠占总面积90%以上;西北部与南部多砾漠、石漠;其余为沙漠,间有绿洲。境内无常年性河流和湖泊。井泉分布较广,为主要水源。

北部沿海属亚热带地中海型气候,冬暖多雨,夏热干燥,1月平均气温12℃,8月平均气温26℃;夏季常受来自南部撒哈拉沙漠干热风(当地称“吉卜利”风)的侵害,气温可高达50℃以上;年平均降水量为100—600毫米。内陆广大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干热少雨,季节和昼夜温差均较大,1月15℃左右,7月32℃以上;年平均降水量100毫米以下;中部的塞卜哈是世界上最干燥地区。的黎波里1月气温8—16℃,8月22—30℃。

资源地理

利比亚(Libya)是主要的石油出口国之一。

利比亚1955年颁布国家石油法,并开始石油勘探。1959年发现了第一批油田,1961年开始出口原油。2004年,利比亚原油产量达到160万桶/ 日,国内消费约25万桶/日,净出口约134万桶/日(2004年6月恢复对美出口石油),出口占总产量的83.75%。利比亚原油油质好,并且含硫量低,蜡油产率高。

利比亚油田通过管道网络接至地中海。利比亚国家石油公司拥有7条输油管道,有6个石油储备基地,并还在筹化扩建石油储备和炼油基地。

利比亚的天然气开发项目尚处起步阶段,主要有萨拉赫、那胡拉、法里格、瓦法等气田,以及在苏尔特盆地发现了135亿立方米的新气田等。

行政区划

1990年利比亚重新划分行政区域,将原来的13省合并为7个省,下设42个地区。各省名称如下:沙拉拉、巴延奥卢、五点、苏尔特湾、的黎波里、绿山、西山。

1998年,利比亚全国划分成26个人民省。

2002年增至28个人民省及两个地区。

利比亚 Libya 1,759,540平方公里 的黎波里 Tripoli

区名 šaʿbiyyāt 面积 首府

艾季达比耶 Ajdâbiyâ 91,620平方公里 艾季达比耶 Ajdâbiyâ

布特坦 Al-Butnān 144,526平方公里 图卜鲁格 Tubruq

希赞阿克赫达尔 Al Hizam Al Akhdar 12,800平方公里 阿布雅尔 Al Abyar

绿山 Al Jabal al Akhdar 7,800平方公里 贝达 Al Baydâ'

耶法拉 Al Jfara 1,940平方公里 阿齐济耶 Azīziyyâ

胡夫拉 Al Jufrah 117,410平方公里 侯恩 Houn

库夫拉 Al Kufrah 483,510平方公里 焦夫 Al Jawf

迈尔季 Al Marj 10,000平方公里 迈尔季 Al Marj

穆尔古布 Al Murgub 3,000平方公里 胡姆斯 Al Khums

尼盖特胡姆斯 An Nuqât al Khams 5,183平方公里 祖瓦拉 Zuwârah

库巴 Al Qubbâ 14,722平方公里 库巴 Al Qubbâ

瓦哈特 Al Wahat 108,670平方公里 瓦哈特 Al Wahat

扎维耶 Az Zâwiyah 1,520平方公里 扎维耶 Az Zâwiyah

拜尼沃利德 Banī Walīd 19,710平方公里 拜尼沃利德 Banī Walīd

班加西 Banghâzî 800平方公里 班加西 Banghâzî

德尔纳 Darnah 4,908平方公里 德尔纳 Darnah

古达米斯 Ghadâmis 51,750平方公里 古达米斯 Ghadâmis

盖尔扬 Gharyân 4,660平方公里 盖尔扬 Gharyân

戈哈特 Ġāt 72,700平方公里 戈哈特 Ġāt

米苏拉塔 Misrâtah 2,770平方公里 米苏拉塔 Misrâtah

米孜达 Mizdâ 71,280平方公里 米孜达 Mizdâ

迈尔祖格 Marzûq 349,790平方公里 迈尔祖格 Marzûq

纳鲁特 Nālūt 13,300平方公里 纳鲁特 Nālūt

塞卜哈 Sabhâ 15,300平方公里 塞卜哈 Sabhâ

苏尔特 Surt 77,660平方公里 苏尔特 Surt

萨布拉塔瓦苏尔曼 Sabrātâti Wa Surman 1,370 平方公里 萨布拉塔 Sabrātâ

的黎波里 Tarâbulus 2,616平方公里 的黎波里 Tarâbulus

泰尔胡奈 Tarhūnâti wa-Masallātâ 5,840平方公里 泰尔胡奈 Tarhūnâ

塔裕拉瓦纳瓦西阿尔巴 Tājūrā'i wa-n-Nawāhīyi l-Arba 1,430平方公里 塔裕拉 Tājūrā

瓦迪哈雅特 Wādī l-Hayāt 31,890平方公里 奥巴里 Awbārī

瓦迪沙提 Wādī š-Šāti' 101,078平方公里 比拉克 Birāk

耶夫兰 Yafran 9,310平方公里 耶夫兰 Yafran

兹利坦 Zlîtan 2,862平方公里 兹利坦 Zlîtan

首都

的黎波里(Tripoli,人口:175万 2006年)。的黎波里是利比亚最大港口,位于国境西北部,濒临地中海南岸。的黎波里是一座拥有27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城,自古便是重要贸易中心和战略要地。的黎波里作为城市名称,有着一段漫长的历史。公元前7世纪,腓尼基人在北非地中海沿岸建立起3座城市,这就是奥萨、布雷撒和莱普蒂斯,统称为“的黎波里斯”。公元365年,地中海地区发生了一场严重的特大地震,3座古城中的布雷撒和莱普蒂斯在这次地震中被彻底毁灭,唯有奥萨古城幸免于难,虽然遭到相当程度的破坏,但整座城市还是存在,历经沧桑,发展成为今天的的黎波里市。2011年8月21日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武装攻入卡扎菲政权首都的黎波里,仅在前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住所阿齐齐亚兵营(现已被拆)附近建筑物损伤惨重。

主要城市

序号 主要城市 所在地区

1 的黎波里

2 班加西

3 米苏拉塔

4 扎维耶

5 塞卜哈

6 贝达

7 艾季达比耶

8 德尔纳

9 图卜鲁格

10 迈尔季

11 兹利坦

历史

简史

公元前2世纪成为古罗马领土。公元7世纪成为阿拉伯帝国一部分。16世纪中叶起属于奥图曼帝国。19世纪时利比亚地区由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两个省份组成。1911年至1912年,意土战争爆发,意大利以战机袭击,压倒性战胜奥斯曼帝国,从此利比亚沦为意大利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成为德军和英军的战场。1951年12月24日,获得英国及法国同意,在联合国安排之下宣告独立,由伊德里斯一世国王领导,建立伊德里斯王朝,称利比亚联合王国(实行联邦制)。1963年取消联邦制,改名利比亚王国。1969年8月31日,由卡扎菲领导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革命。1969年9月1日伊德里斯王朝被推翻,国王被罢免,定名“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根据《的黎波里宪章》,与埃及,苏丹结成革命同盟。1977年11月11日,改名为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1986年,更名为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Great Socialist People's Libyan Arab Jamahiriya)。民众国为利比亚自创名称,英文意为State of the masses。1988年12月21日,发生洛克比空难,利比亚政府被指包庇涉案行凶者,1991年联合国在英国、美国为首的国际压力下对利比亚实施包括空中封锁、武力禁运、经济和外交制裁等一系列制裁。1999年,利比亚同意移交两名疑凶给联合国受审。2003年9月12日,联合国安理会以13票赞成、2票弃权的表决结果通过第1506号决议,决定解除联合国因1988年洛克比空难和1989年法国联航空难事件而对利比亚实施的长达11年的制裁。2011年2月,爆发反对卡扎菲政权的反政府示威,政府方面则以武力镇压。2011年2月27日,反对派在利比亚第二大城市班加西所成立的临时政权全国过渡委员会。2011年3月19日,依照联合国安理会1973号决议,空袭利比亚的行动展开。2011年8月26日,利比亚的全国过渡委员会进驻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首都的黎波里。2011年9月16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接受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在联合国代表利比亚。与此同时,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通知联合国,该委员会已把该国的国名更改为“利比亚(Libya)"。2011年10月20日利比亚前领导人卡扎菲在其家乡苏尔特被打死,2011年10月23日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宣布全国解放。

古代

古代利比亚居民是柏柏尔人、图阿雷格人和图布人。

迦太基人统治时期

公元前7世纪左右迦太基人入侵,统治利比亚长达五百年。

努米底亚王国时期

公元前201年生活在利比亚和阿尔及利亚的柏柏尔人在反抗迦太基统治的斗争中建立了统一的努米底亚王国,为柏柏尔人古国,

努米底亚

北非柏柏尔人古国(公元前202年-公元前46年)。位于今阿尔及利亚东北部与突尼斯毗邻部分。古代努米底亚人大致居住在今阿尔及利亚境内。“努米底亚”一词是古代罗马人对努米底亚人居住地区的称呼。努米底亚人骑马狩猎和从事游牧,他们的活动范围东达今利比亚地域。

公元前 3世纪末,马西尼萨统一了国家并任国王,建都锡尔塔(今君士坦丁)。游牧部落开始转入定居,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种植大麦、小麦,栽培果树;兴建城市,发展商品生产,加强同欧洲国家的商业联系;接受希腊文化,创造了本民族的文字。在马西尼萨执政期间,努米底亚成为地中海地区的强国,马西尼萨对外联络罗马反对迦太基。第 2次布匿战争时期,罗马在马西尼萨的支援下打败了迦太基。公元前 148年,马西尼萨去世,但他的影响持续了许多世纪。

公元前 146年,罗马打败迦太基后,又入侵努米底亚王国。公元前 118年马西尼萨的孙子朱古达领导努米底亚人进行反侵略的朱古达战争,最后失败。长期以来,阿尔及利亚人民把马西尼萨、朱古达尊为民族英雄。公元前46年,努米底亚王国被罗马灭亡。

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统治时期

王国灭亡后,它所管辖的地区成为罗马阿非利加省的一部分。

阿拉伯帝国统治时期

7世纪阿拉伯人打败拜占庭人,征服当地的柏柏尔人,带来了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教。

阿格拉布埃米尔国和开罗哈里发国时期

9世纪,阿拉伯帝国分裂,阿格拉布埃米尔国主政现今利比亚西部地区及埃尔基里亚东部地区,而开罗哈利发国则统治现今利比亚东部地区、埃及和巴勒斯坦。

伊德里斯王朝时期

中世纪北非西部阿拉伯人建立的伊斯兰教什叶派王朝(788~974)。785年,什叶派伊玛目哈桑的曾孙伊德里斯·伊本·阿卜杜拉在麦地那参加阿里派的暴动,遭阿拔斯王朝镇压失败后,率部分追随者经埃及、巴尔卡、特莱姆森,逃到摩洛哥北部的瓦利利。因其为阿里和法蒂玛的直属后裔,故得到柏柏尔部落穆斯林的崇敬和支持,被拥戴为伊玛目。788年,伊德里斯在柏柏尔部落酋长的推举下,正式宣誓就职,建立伊德里斯王朝,修建了穆莱·伊德里斯作为首都。他创建柏柏尔人组成的穆斯林军队,开始向外征服,先后占领了东起特莱姆森,西至萨累河的广大地区,迫使一些信奉基督教、犹太教的柏柏尔人改宗了伊斯兰教。阿拔斯王朝哈里发哈伦·拉希德派人毒死伊德里斯后,他的遗腹子伊德里斯二世(804~828在位)继位。在柏柏尔部落酋长的辅佐下,励精图治,建立行政制度,发展农业和商业。实行宗教宽容政策,对逊尼派穆斯林的宗教活动不加干预,允许基督教和犹太教徒在缴纳规定赋税的前提下,各行其是,倡导基督教徒和穆斯林互相尊重,友好相处,使社会秩序安定。他在非斯河左岸修建新都非斯城,后发展成为一座宏伟而繁华的阿拉伯城市,对传播伊斯兰学术文化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希贾兹、安达卢西亚和突尼斯等地阿拉伯人迁入王朝各地定居,非斯城成为来自安达卢西亚和凯鲁万阿拉伯学者、商人、贵族的聚居区,从而加速了摩洛哥的阿拉伯化。828年伊德里斯二世去世后,其长子穆罕默德·伊本·伊德里斯继为伊玛目。他兴建清真寺和宗教学校,奖掖伊斯兰学术文化,特莱姆森和首都非斯发展成伊斯兰学术文化中心。他的继任者,于859年在非斯城内兴建卡拉维因清真大寺,后发展成马格里布地区著名的伊斯兰高等学府,培养了大批穆斯林学者。王朝后期实行封建分封制,王室为争权而发生内讧,导致兄弟阅墙,王朝衰微。974年,西班牙后伍麦叶王朝哈里发哈凯姆二世趁王朝内乱率兵灭伊德里斯王朝。

艾格拉普王朝时期

799年,突尼斯城军事将领泰玛姆·伊本·台米木率呼罗珊和叙利亚军发动叛乱,占据凯鲁万城。易卜拉欣奉命率部协助易弗里基叶总督穆罕默德·伊本·穆卡齐勒击败叛军有功,800年阿拔斯王朝哈里发哈伦,拉希德任命他为易弗里基叶总督,并将该地区赐封予他治理。后他自称埃米尔,名义上承认哈里发宗主地位,实际上独立行使行政、军事、司法和税收权力,每年只向哈里发缴纳4万第纳尔的贡赋,成为独立王朝。该王朝以凯鲁万为首都,其疆域东起的黎波里,西迄阿尔及利亚的安纳巴港,易卜拉欣建立行政管理机构,任命各地行政和军事长官,改建旧军队,招募黑人充实新军,并在凯鲁万南部建新城阿巴西亚,作为宫廷和兵营驻地。在埃米尔齐亚德·阿拉一世(817~838在位)执政时期,进一步扩张领土。他以优势的海上舰队,并借助穆斯林海商力量,袭击了法兰西、意大利、科西嘉和希腊海岸。从827年起派海军侵占了西西里岛、马耳他岛和撒丁岛,派总督管理。他兴修水渠,发展农业,鼓励商业和对外贸易,控制着地中海的商业。在埃米尔易卜拉欣二世(874~902在位)时期,除继续向外扩张外,修筑宫殿、清真寺、宗教学校和浴室,使城市建筑和伊斯兰文化有较大发展。他还一度亲自坐镇西西里岛,阻击外来的侵袭。

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

16世纪中期奥斯曼帝国攻占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控制了沿海地区。

近现代

意大利、法国殖民统治时期

1912年10月利比亚在意土战争后成为意大利的殖民地。1943年初英、法占领利比亚南北部。英国占领北部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地区,法国占领南部费赞地区,并分别成立了军政府。

联合国托管时期

二战后,由联合国对利全部领土行使管辖权。

利比亚王国时期

1951年12月24日利比亚宣告独立,成立利比亚联合王国,实行联邦制,伊德里斯一世为国王。1963年4月15日取消联邦制,改国名为利比亚王国。

当代

1969年9月1日,由卡扎菲领导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伊德里斯王朝统治,成立了以卡扎菲为首的革命指挥委员会,行使国家最高权力,并宣布建立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1977年3月2日卡扎菲发表《人民权力宣言》,宣布利进入“人民直接掌握政权的民众时代”,取消各阶级政府,建立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委员会,改共和国为民众国,同时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各级革命委员会。1986年10月3日,又改国名为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the Great Socialist People’s Libyan Arab Jamahiriya)。

2011年2月17日,利比亚爆发“愤怒日”大规模示威抗议,要求政府下台。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1973号决议,授权“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以保护利比亚境内可能遭受袭击的平民和平民居住区,并同意在利比亚上空设立禁飞区。19日,英国、法国、美国等多国军队发动对利比亚的空袭。31日,北约正式从美英法等国手中接管对利比亚军事行动指挥权,执行武器禁运、禁飞区、保护平民三项任务。8月22日,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宣布反政府武装已控制首都的黎波里。10月20日,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执行委员会主席贾布里勒宣布,卡扎菲在当天执政当局武装攻占苏尔特的战斗中被抓获,随后卡扎菲因伤重不治身亡。北约的军事打击行动直接帮助利“全国过渡委员会”武装在地面战场扭转战局,最终推翻卡扎菲政权。23日,利比亚执政当局宣布全国解放。27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决议,决定于利比亚当地时间10月31日23时59分终止安理会第1973号决议中有关保护平民的规定,以及有关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的规定。并终止北约在利比亚的军事行动。31日,北约秘书长拉斯穆森到访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并会见“全国过渡委员会”主席贾利勒,双方宣布北约在利比亚的军事行动正式结束。31日晚,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在首都的黎波里举行投票,选举阿卜杜勒·凯卜为新任过渡委执行委员会(执委会)主席,迈出政治重建的第一步。2011年11月成立“过渡政府”,阿卜杜勒·拉希姆·凯卜出任“过渡政府”总理,“过渡政府”有2名副总理和24名部长,其中包括2名女性部长。

历史年表

公元前7世纪
迦太基人入侵利比亚

公元前3世纪
利比亚人在反抗迦太基统治的斗争中曾建立统一的努米底亚王国

公元前146年
罗马人开始占领利比亚,并与迦太基人进行了数次“布匿战争”,争夺霸权。罗马人获胜,开始了对利比亚长达800年的统治

公元5~6世纪
沃达尔人和拜占庭人先后入侵

7世纪
阿拉伯人打败拜占庭人,征服当地柏柏尔人,统治了利比亚

16世纪
奥斯曼帝国攻占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控制了沿海地区

1912年10月
利比亚在意土战争后成为意大利的殖民地

1943年初
法、英分别占领利比亚南、北部。二战后,由联合国对利比亚全部领土行使管辖权

1951年12月24日
利比亚宣告独立,成立利比亚联合王国,后改名利比亚王国

1969年9月1日
以卡扎菲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政变,推翻德里斯王朝,成立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

1977年3月
改国名为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民众国

1986年4月改国名——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2011年,卡扎菲政权被推翻,国名暂定为利比亚

经济

为非洲经济最发达国家之一,据利比亚2009年统计数据,该国2008年人均GDP为16114美元,为非洲最高。北非重要的石油生产国,石油是它的经济命脉和主要支柱。经济原以农牧业为主。1961年以来迅速成为世界重要石油生产与输出国之一。石油生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0-70%,石油出口占出口总值的95%以上,还出口铁矿石、花生、皮革等,进口以机器设备、车辆、粮食为大宗。除石油外,天然气储量也较多,其它资源有铁、钾、锰、磷酸盐、铜等。1985年石油探明储量29.18亿吨,产油5000余万吨,已探明天然气储量6053亿立方米。主要工业部门是石油开采、炼油,还有食品加工、石化、化工、建材、发电、采矿、纺织业等。铁、锰、铜、锡、铝土、磷灰石、钾盐等矿藏尚少开发。可耕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粮食不能自给,大量靠进口。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玉米、花生、柑桔、橄榄、烟草、椰枣、蔬菜等。畜牧业在农业中占重要地位。牧民和半牧民占农业人口一半以上。货币名称:第纳尔。境内运输以公路与管道为主。有1800公里长的现代化沿海公路,5000余公里的能源运输管线和5个油港。

农业

在利比亚只有2%的土地因为能得到足够的降水而适合耕种。但根据调查,利比亚南部沙漠地区蕴藏有丰富的地下淡水资源,其储存量相当于尼罗河200年的总流量。为了开发更多适于耕种的土地,利比亚兴建了很多地下水灌溉系统,Al Khufrah绿洲则是利比亚东南部(接近埃及边境)的国内最大农业规划之一 。

利比亚的绿洲采用中心枢轴供水系统,将地下水通过压力输送到电镀钢管或铝管上,电镀钢管或铝管上安装有喷灌头,再配合地面支撑的轮子,围绕一个中心旋转,整个喷灌机喷灌面积形成一个圆形的“麦田圈”。这种时针式喷灌机械在撒哈拉沙漠和美国使用的很普遍,中国有些地区也有使用。

货币

利比亚原来使用的货币名称为利比亚镑,与英镑等值。1959年该国正式公布货币的含金量为2.48828克,官方汇率为1利比亚镑等于1英镑,又等于2.80美元。196 7年11月18日,英镑贬值14.3%,利比亚镑未随同贬值,故对英镑改为0.857143利比亚镑等于1英镑。

1971年9月1日,利比亚政府发行新货币第纳尔,并以1:1的比率收回利比亚镑,含金量及官方汇率均维持不变。12月14日利比亚退出英镑区。12月20日美元贬值后,第纳尔对美元的官方率改为1第纳尔等于3.04美元,并允许4.5%的波动幅度存在, 1973年2月12日美元再度贬值后;利比亚宣布仍维持第纳尔的含金量,对美元的官方汇率改为1第纳尔等于3.37778美元。从1974年起第纳尔和美元的汇率一直固定在 1第纳尔等于3.3778美元的水平

1986年3月18日利比亚第纳尔以1第纳尔等于2.80特别提款权的比率钉住特别提款权,实行管理、浮动有效汇率制。

军事

国防

独立后,组建了利比亚皇家军队,1962、1963年先后建立海军和空军。“九·一”革命后,实行义务兵和志愿兵相结合的兵役制,服役期2年。1983年2月通过“革命总动员计划”,对全体适龄男女进行军训。1988年8月,卡扎菲宣布取消正规军,将其改编为“民众国卫队”,并在各省建立由省防御委员会领导的“防卫区”(地方部队)。1989年9月宣布成立全国临时总防御委员会(总司令部)。卡扎菲一直任武装部队最高统帅直至卡扎菲政权被推翻。

菲据伦敦国际战略问题研究所统计,2010年利三军总兵力7.6万。准军事力量“人民武装”4万人。其中陆军5万人,海军8000人,空军1.8万人。2011年3月20日,多国部队展开了代号为“奥德赛黎明”的军事行动,重创利防空体系和装甲部队,在利建立起“禁飞区”。北约于3月31日接管军事行动指挥权,至7月8日,北约共出动各型军机14281架次,其中5388架次执行打击任务。2011年8月22日利国防部被全国过渡委员会攻占,2011年10月20日利比亚军事中心苏尔特被攻占。

利比亚过渡政府国防部长朱瓦利在2011年12月25日表示,过渡政府将组建武装部队,数千名利比亚前反对派士兵将从2012年1月起被编入利比亚武装部队。这将是对利当局从现武装力量领导人手中接管部队能力的考验。

2011年内战

利比亚,是一个北非国家。位于地中海南岸,与埃及、苏丹、乍得、尼日尔、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相邻。除沿海地区及南部山区外,利比亚大部分国土均为沙漠。利比亚战略位置重要,并为产油国,曾使它成为欧洲各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但因该国政府和西方矛盾重重,使其在政治上被西方国家排斥。自“9·11”事件以来,利比亚前领导人卡扎菲一改与英美对抗的强硬立场,宣布自愿放弃研制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接受国际社会的核查。对于美国发动的反恐战争,卡扎菲除主动加入反恐阵营给予支持外,还对利比亚境内的基地组织采取了严厉的打击措施。从2003年到2010年,利比亚积极与欧美各国改善关系,也达成许多的重大共识,在最近的利比亚动乱前联合国对利比亚的制裁已经解除,2011年2月联合国通过决议制裁利比亚 。联合国大会2011年3月1日以协商一致的方式通过决议,中止利比亚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成员国资格。这是联合国大会首次中止人权理事会某一成员国的资格。

3月19日晚,欧盟及美国等与会各方决定对利比亚进行军事干预;峰会后,英法美等多国出动战机、巡航导弹对利比亚政府军地面军事目标进行轰炸。

2011年8月下旬,利比亚反对派武装攻入首都的黎波里,卡扎菲长达42年的统治终结。利比亚驻华使馆国旗已变更,中国政府于2011年9月12日宣布承认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为利比亚执政当局和利比亚人民的代表。

石油收入占利比亚GDP的58%,但是政府用这些收入来发展和壮大国内的中产阶层的部分有限,所以尽管利比亚有600多万人口,但是真正能获取利比亚石油收益的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政府花费巨资用于购买武器,并且大力赞助国外的反政府武装和恐怖分子。通过最近的调查数据显示有21%的利比亚人处于失业状态,这个数字比例在北非是最高的。卡扎菲家族涉及石油、天然气、通讯、基础设施建设、酒店、媒体发行及消费品发行等诸多商业投资领域,每年都从中获取了巨额利益。而卡扎菲的家族成员在世界各地的银行竟拥有300亿美元以上的资产。于是在邻国发生巨变后,许多利比亚民众要求利比亚政治变革的呼声更加强烈。

卡扎菲对待反对派人士的态度是坚持毫不留情地予以铲除的原则,他不惜代价地武装镇压那些表达不同意见的团体:他曾多次下令在包括班加西、的黎波里在内的数个城市公开绞死进行示威游行的学生和反对派成员;还曾在三小时内屠杀了阿布萨利姆监狱中的1200名囚犯。利比亚政府还经常公开地处决那些反对他的政治活动家,然后在国家电视台上反复播放处决过程的画面。2011年9月25日,利比亚执政当局在首都的黎波里发现一处巨大的乱葬墓地,其中埋葬着多达1270具尸体。这个乱葬墓地是到目前为止发现的第一个阿布萨利姆监狱大屠杀的实在证据。这起屠杀案被卡扎菲当局掩盖了多年,但却导致民间积怨多年并最终加速了卡扎菲的倒台。

2月19日据半岛电台报道,卡扎菲当局使用雇佣兵和军队向示威者发射了迫击炮弹并用机枪进行扫射,并动用迫击炮、机关枪、催泪弹,用防空导弹对准示威者。并且还派出狙击手埋伏屋顶,射杀示威民众。

截至2月20日,连续多天的镇压,已造成300人死亡、逾 1,000人受伤。多国政府发表声明,谴责卡扎菲政府的暴力行径。

2月22日,利比亚卡扎菲当局驻外大使纷纷请辞,利比亚驻联合国、阿盟、美国、印度、澳大利亚、中国和马来西亚大使,都表明,切断跟卡扎菲政权的关系,并且表示强烈谴责卡扎菲当局野蛮的、屠杀无辜人民的罪行,领导人卡扎菲在人民眼中已经失去所有的正当性。

2月24日,卡扎菲在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继续实行强硬措施。与此同时,东部脱离卡扎菲政权的地区已开始尝试建立反对派政权。

2月15日

利比亚境内爆发了第一次大规模反卡扎菲政权的抗议,最终演变成了和卡扎菲政府军的暴力冲突。此后,抗议浪潮向全国扩散。

2月20日

经过几天战斗,反对派占领了班加西,随后又接连占领了贝达、图卜鲁格等多座城镇。利比亚开始出现政治分野的局面。

2月22日

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决定暂停利比亚参加阿盟会议的资格。反对派与卡扎菲支持者之间的冲突逐渐升级,许多国家开始从利比亚撤离本国公民。

3月10日

在最初获得战场优势后,反对派的势头被卡扎菲政府军的猛烈还击遏制。卡扎菲的空军开始轰炸反对派大本营班加西。

3月17日

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

3月19日

北约开始空袭利比亚,法国一马当先发出第一枪。北约的空袭逆转了反对派的颓势,卡扎菲部队的空中力量不久之后被消灭。

4月10日

包括南非总统祖玛在内的四个非洲国家提出利比亚问题解决路线图,卡扎菲同意接受该路线图。但是利比亚反对派在一天后表示拒绝接受该路线图。

4月30日

卡扎菲在的黎波里的一栋住宅遭北约炸弹袭击,卡扎菲的小儿子和三个孙子在袭击中丧生。

5月15日

卡扎菲部队曾围困米苏拉塔两月,但在北约和反对派的联合进攻下,政府军开始撤离。这意味着卡扎菲的力量进入收缩和防御阶段。

7月中下旬

反对派在北约的支持下,东部地区几乎取得了完全胜利,并且在7月底将战线推进到距离首都的黎波里只有100公里内的山区。

7月28日

卡扎菲政府前内政部长、2月份利比亚战乱后辞职投向反对派并成为反对派军事领袖的尤尼斯在班加西被反对派内部斗争所杀。

8月11日

利比亚反对派攻入石油重镇布雷加东部居民区,最终因为地雷和卡扎菲部队强烈抵抗而以失败结束。卡扎菲部队仍控制着包括石油设施在内的工业区。

8月中旬

反对派在收到法国空投的轻重武器后实力增强,夺取扎维耶和盖尔扬。这场胜利意味着的黎波里已经完全被包围,所有进入的黎波里的公路都被封锁。

8月21日

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武装控制首都的黎波里部分地区,并与政府军展开激烈交火。卡扎菲主力部队全部从地道撤离,留守的狙击手使攻入的反对派遭受重大伤亡。

8月22日凌晨

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宣布,全国过渡委员会已控制首都的黎波里,正在梳理全城搜捕卡扎菲。各地仍有交火。

“全国过渡委员会”声明将在2周内迁入的黎波里。

8月下旬

全国过渡委员会攻占首都的黎波里,标志卡扎菲政权垮台。

10月20日

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武装攻占卡扎菲最后据点与利比亚军事中心苏尔特,抓获卡扎菲,卡扎菲随后因伤重身亡。

10月22日

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在班加西宣布利比亚全国解放。

联合国因素

2011年2月15日以来,北非国家利比亚境内的武装冲突持续升级,联合国方面的干预行动也随之不断增强。2月26日,安理会一致通过决议,对利比亚当前局势表示严重关切,并决定对利比亚实施严厉制裁。同时依据安理会的授权,国际刑事法院首席检察官奥坎波3月3日在荷兰海牙总部宣布,从即日起对卡扎菲当局武力镇压和平示威民众而可能犯下的危害人类罪正式予以立案彻查。联大3月1日召开全体会议,通过了暂时取消利比亚在人权理事会成员资格的决议草案。

由于利比亚卡扎菲政权没有遵守安理会上月通过的制裁决议,继续武力镇压平民抗议,并且在同反政府力量交锋的过程中逐渐占据上风,在阿拉伯国家、美国、英国和法国等国的推动下,安理会3月17日再次通过决议,对利比亚实施禁飞。

秘书长潘基文敦促利比亚政府立即停止暴力并保证民众基本人权。他表示,利比亚政权的行动严重侵犯国际人权法和人道主义法,是不可接受的。同时,他也指出,变革必须从内部发起。3月6日,潘基文任命约旦前外长哈提卜担任特使斡旋利比亚危机。

随着利比亚安全局势不断恶化,大批难民涌入埃及,突尼斯等边境接壤国家。联合国难民署、世界粮食计划署、世界卫生组织等人道救援机构正在为这些民众提供帮助。同时,联合国对仍滞留在利比亚境内的难民境况表示关注。3月7日,联合国呼吁国际社会为利比亚的人道主义需求提供总额为1.6亿美元的紧急募捐呼吁。

美国因素

美国和卡扎菲政权之间的积怨由来已久。1969年,卡扎菲推翻了亲美的利比亚国王伊德里斯。1970年6月,利比亚宣布收回美国设在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附近的军事基地。1980年,美国宣布利比亚为“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关闭了驻利比亚大使馆。1981年,美国海军的飞机击落了两架利比亚飞机,两国断交。1986年,美国总统里根下令停止与利比亚的经济和贸易关系,冻结利比亚在美国的资产。

此后,美利接连发生军事冲突,里根下令空袭利比亚。1988年12月,美国泛美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47客机制造爆炸,机上的259名乘客和地面11人罹难,即洛克比空难,美国认为是两名利比亚情报官员所为(但当事人始终未认罪)。

美国政府在打败萨达姆之后,在所谓的“战后重建”中越陷越深,从而对卡扎菲采取了怀柔政策。而卡扎菲在威慑和利诱的情况下,也选择了退让。现在,美国已经开始从伊拉克脱身,而且有埃及政变这么好的机会,美国会趁机顺手推动卡扎菲下台。

学者批评

著名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乌在致另一位哲学家让-卢克·南希的信中严厉批评西方对利比亚的干涉,他反对那些认为利比亚局势与埃及和突尼斯类似的看法:“难道当其他地方都彻底摆脱他们的控制时,利比亚为这些力量提供了一个入口的事实不是自明的吗?他们全然清晰、全然经典的宣称,就是要通过驱逐人民并提供武器和部队,把革命转化为一场目的在于这些力量垄断着的资源的战争。”

文教

教育

利比亚实行免费教育。15岁以上接受过教育的人口约占人口总数的79%,利现有小学3451所,并不断增加,各类职业中学1150所,总计在校学生为145.555万人,各级学校教师总数为30.3146万人(据2006年公布的数字)。

利比亚高等教育事业归高等教育人民委员会管理,各大学和院系也都设有各级人民委员会,负责学校的具体管理。利目前有14所高校,著名大学主要有:最高研究院、的黎波里法塔赫大学、班加西高尔尤努斯大学、宣教学院、石油学院、苏尔特塔赫迪大学、贝达欧麦尔·穆赫塔尔大学、胡姆斯纳赛尔大学、扎维耶四月七日大学等,其中前4所大学有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的资格。截至2005年,利共有大学教师11928名,就读学生254456名,其中研究生2095名,教师学生比为1:21,基本与国际平均水平持平。学生在大学第1年接受全科教育,从第2年开始自主选择各系学习,本科阶段一般为4年,研究生教育一般为2-3年。利具有高等学历人口占总人口的13%。

新闻媒体

主要报刊有《新黎明报》(阿文日报)、《绿色进军周报》(阿文和英文)、《民众国周报》(阿文和英文)。民众国通讯社为官方通讯社,每天出版阿、英、法文新闻稿,在巴黎、伦敦、罗马和贝鲁特等地设有分社。官方电台有(1)创建于1957年的民众国广播电台,1979年后改为现名,用阿语和英语从的黎波里和班加西广播;(2)大阿拉伯祖国和革命委员会之声电台,用英、法、俄、德、罗、匈、南、保、捷等语言广播;(3)民众国电视台,创建于1968年,后改现名,用阿、英、法语播放。

文化艺术

11世纪,尼罗河上游的两个阿拉伯游牧部落进入利比亚,带来了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教,并逐渐同化了这里的柏柏尔人。在土著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包括舞蹈艺术在内的利比亚阿拉伯文化。

利比亚舞蹈有北部地区舞蹈和中南部沙漠地区舞蹈两大类。

北部地区舞蹈

利比亚北濒地中海,文化贸易往来兴旺,经济文化发展较快,歌舞成为节日、庆典和娱乐的主要形式。女子舞蹈以胯部扭动和颤抖为特点,以自娱为主,有时观者也加入同舞,共尽其兴。其特色与突尼斯女子舞相比,显得更为纤巧、秀气、含蓄些。舞蹈者着长袖上衣,穿肥腿灯笼裤,外缠长幅布料,形成齐踝的连衣裙。臀部系彩带,结穗多垂于左侧。头戴围巾,或缠头巾。额头、颈项、胸前、指腕佩戴大量金银首饰。男子舞蹈动作粗犷、强悍,如顿蹉落地跑跳步,交替向前小踢腿的跳跃步等。男子也有扭胯的舞蹈,技艺高超,但只在联欢、娱乐场合表演。利比亚舞蹈唯有男子允许碎抖双肩,用以表现其威武气概。其服装多着肥裆瘦腿长裤,上身内穿白色长袖衫,外罩长袖马夹。通常用风笛、达卜和单格鼓伴奏,音乐的节奏性强,气氛热烈粗犷。常在舞台上演出的节目有《顶罐舞》、《苏丹舞》、《迎宾舞》和《埃勒加舞》等。

中南部沙漠地区舞蹈

幅员辽阔的撒哈拉大沙漠,几乎横贯整个北部非洲,生活在这片漠野沙荒中的贝都因人,女子舞蹈以腿、脚的动作为主,没有胯部的扭动。男子舞蹈有以部族称呼命名的退哇利格舞,动作集中于腿脚和双肩,伴奏乐器为各种鼓。三巴尼舞不同于前者的是边跳边击掌边歌唱,伴奏乐器为单格鼓和舌克歇克特(一种哑铃形的金属镲)。阻嘎拉舞,即长棍舞,手持长棍的男子随着音乐即兴起舞,以手脚的动作和面部表情为主,多在婚礼和欢庆场合表演。嘎非拉舞,即骆驼队舞,舞蹈时随着音乐节拍即兴动作,音乐中夹有歌词,诉说沙漠的旅途生活。表演者穿长裤,着大袍,束宽腰带,缠头蒙面,反映沙漠生活的习俗。

外交

2011年3月10日,法国总统萨科齐成为首个承认利比亚全国委员会为利比亚政府的第一个西方领袖,并且互换大使。

3月28日,卡塔尔政府宣布承认“过渡委员会”,成为继法国之后第二个承认该委员会合法性的国家。 之后又陆陆续续获得了共61个联合国会员国的承认。另外也获得非联合国会员国的科索沃和巴勒斯坦的正式承认

美国国务院于2011年3月驱逐了忠于卡扎菲的利比亚外交官。7月15日,美国联邦政府宣布认可全国过渡委员会为利比亚的合法政府。美国国务院官员和利比亚新政府大使奥贾利于8月11日宣布,班加西政府当天以“全国过渡委员会”的名义,在华盛顿设立大使馆。担任新政府大使的,就是前卡扎菲政府驻美大使奥贾利。目前俄罗斯联邦政府与中国中央政府已承认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为利比亚执政当局与利比亚人民的唯一合法代表。

旅游

景点

通常的利比亚景点包括:古罗马遗址的拜谒,莱普提斯遗址,塞布拉塔古城等。参观这些撒哈拉沙漠上最吸引人的胜景可以徒步,也可以乘直升飞机俯瞰。在阿卡库斯山脉可以看到山崖上及洞穴中的塔德拉尔特·阿卡库斯岩画,被世界最大的沙漠和岩石隐藏了上千年的反映古代辉煌文明的优美壁画,最早的已经存在12000多年,向人们展示从公元前12000年至公元1世纪的生活演变。旅行需要注意:目前利比亚战乱,水和食物供应紧张。持续动荡,旅行需慎行。

交通

陆运:利比亚境内暂时没有铁路,陆路交通主要以公路为主,公路网遍布全国主要城市,总长25535公里(1999年),其中高等级公路17985公里,农用路7550公里。的黎波里有发往全国主要城市的长途和短途客车,市区内有公交车运营。各主要城市拥有出租汽车,招手即停,价格事先谈定。在的黎波里和班加西可提供租车服务,左方向盘驾驶,靠马路右侧行使。国际驾照可使用三个月,过期必须申领使用利比亚驾照。

的士:的士则在较大的城市才会出现。虽然乘坐的士可以按咪表收费,但是普遍来说可以议价。

租自驾车:在利比亚租车自驾是没有保证的,而且该国的交通意外率偏高,尤其是在长途旅程中。

铁路:利比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有铁路的,但战后该国的铁路被拆掉。如由邻近国家如突尼斯乘搭火车,则需要在到达边境时转乘的士等交通工具往利比亚。

空运:拥有利比亚阿拉伯航空公司和非盟航空公司。主要民用机场设在的黎波里、班加西、米苏腊塔、赛卜哈、托布鲁克、锡尔特和布雷加等。国内各主要城市之间通航,旅行方便。外国多家航空公司在的黎波里和班加西设有办事处,如英航、法航、瑞航和意航等。拥有多条国际航线,可通达欧洲各主要城市、阿拉伯国家主要城市和非洲主要城市等。

海运:拥有的黎波里、班加西、米苏腊塔和胡姆斯等重要海港,可提供到突尼斯、马耳他、埃及、法国和意大利等的运输。

饮食

利比亚烹饪融合了阿拉伯和地中海的烹饪风格,并深受意大利影响。菜单上一般都备有意大利面食,特别是意大利通心面。当地一道著名的饭菜是Couscous,即用粗面粉、肉和马铃薯混合蒸成。肉食以羊肉、牛肉为主。Sherba是一种很好喝的利比亚汤。Bazin 是一种当地的大饼,由大麦、盐和水混合制成。

当地盛产椰枣、橙子、西瓜、杏、无花果和橄榄等水果,每年进口大量苹果、香蕉等, 市场上水果和蔬菜供应充足。

依照伊斯兰法律,利比亚禁止饮酒和所有含酒精饮料。一般饮用瓶装矿泉水和软饮料。 建议不要直接饮用当地的自来水,口感上有一些咸。

利比亚茶是一种加有薄荷叶的浓茶,有时还加有花生,深受当地人喜爱。美式和英式咖啡比较普遍。消毒牛奶、鲜牛奶等奶制品和鸡蛋等随处可以买到。超市和商店里的食品和饮料多来自欧洲和阿拉伯国家。

许多地方的餐厅和咖啡店一般是外国人多有光顾。 在一些餐厅和大型宾馆可以提供外国风味的饭菜。

节日

节日 日期

穆罕默德升天日 3月5日

国庆节 3月31日

开斋节 伊斯兰教历10月1日

古尔邦节( 献祭节) 伊斯兰教历12月10日

伊斯兰教新年 8月4日

阿术拉节 8月13日

利比亚革命纪念日 9月1日

穆罕默德诞辰日 10月13日

独立日 12月24日

习俗与禁忌

利比亚的商业风俗,冬季前往宜穿保守式样西装。拜会要先定好约会时间。商务活动多用阿拉伯语、意大利语和法语。阿拉伯人款待朋友的佳肴是一道现宰的生羊肝。客人来到后现宰肥羊一只,将生羊肝切成片,码放在瓷盘里,上面撒辣椒面和香料,端到桌上敬客。这便是最盛情的款待。如果客人不吃,将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有负主人的一片心意。利比亚的宴会要看主人和客人的兴趣而定。有的宴会是在严肃的气氛中进行,有的在谈笑中进行。阿拉伯人信奉伊斯兰教,猪肉类食品和酒禁止食用。平时以吃面食为主,喜食甜辣风味食品。有饮茶和喝咖啡的习惯。阿拉伯人吃饭不用刀叉只用手抓,但只能用右手。饭后上一道咖啡,不上咖啡客人不可起身告辞。烤全羊是阿拉伯人的名菜。

阿拉伯人一般穿民族服装,一种宽松的大袍,把整个身体包起来,女子则连整个头部、手足都被包裹的严严实实,只露眼睛看东西。

商业往来报价宜用到岸价,不用离岸价。对对方的信用程度应加以确认。交谈时不要触及政治、宗教或诸如此类易引起争论的话题。初次交易应要求对方用不可撤回的信用证付款,避免收受见票即付的汇票。商务洽谈应设法会见最能解决问题的官员。在拜会之前要弄清官员的姓名和官衔。政府机构决策缓慢,守约是偶然的。商务活动最好于1l月至次年4月前往。

利比亚实行独特的伊斯兰教会主义,穆斯林国家的宗教礼仪非常严格,同利比亚人谈判会见和打交道时,要遵循一般阿拉伯礼节和社会习惯。政府不鼓励收受小费,但受欢迎。应邀作客,只有男性参加。

在利比亚安排会晤要尽量提前,并准时到达。但利比亚人对时间的运用很灵活,他们并不很遵守时间表上的安排。

邀请吃饭或多加招待会是一般的款待形式。制定有严厉的禁酒法律条文。如被邀请到利比亚人家吃饭,只有男人能够参加,而且要为男主人带礼物,不能为他的妻子带礼物。

阿拉伯人为父系家族。名字反映血统关系,姓名排序有一定顺序:本人名,父名,祖父名,家族名。柏柏尔族实行父亲家族制,一夫一妻制,男娶女嫁或姑表联烟。家族中家长为男性,家庭成员都必须按家长的要求办事。家庭中的全部收入都由家长掌管,柏柏休人所居住的村庄由德高望重的人组成元老院,负责掌管一切事项。

利比亚人喜欢绿色,把绿色看成是革命的象征,表示胜利和吉祥,忌讳黑色。此外,猪、猫、女性人体均属禁忌图案。酒也在被禁之列。

签证办理

需要得到利比亚签证,必须先从利比亚内务部获取返签号,具体签证办理所需资料如下:

1、护照原件(要求有效期6个月以上,需要在利比亚驻华使馆指定的翻译公司翻译成阿拉伯语)

2、照片2张

3、填写利比亚签证申请表2张(在利比亚驻华使馆领取表格,复印无效)

4、单位资质证明、派遣证明或准假证明

5、发自利比亚的返签号,需要在利比亚使馆里能查到

利比亚至中国已于2010年11月2日开通了直航航班。每周2个航班。每周星期二、星期四早上从利比亚的黎波里机场起飞,星期三、星期五从早上从中国北京国际机场返回。该航线采用A330宽体远程客机执飞,利比亚泛非航空公司运营。

参考资料

1.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 

2.新华网——利比亚 

3.利比亚东部宣布自治 首都等地爆发游行抗议 

4.新华网——利比亚 

5.利比亚货币 

6.利比亚任命武装部队总参谋长 

7.利比亚防长:前反对派士兵将被编入利武装部队 

8.中方宣布承认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 

9.巴迪乌:就利比亚问题致南希的公开信(人文与社会编辑小组译校) 

10.利比亚交通状况 

11.习俗与禁忌 

扩展阅读:

1

利比亚总统卡扎菲在苏尔特地区被击毙:http://club.gongchang.com/viewthread.php?tid=504978&page=1&extra=#pid687372

2

北约空袭利比亚http://war.news.163.com/special/beiyuekongxi/

3

联合国安理会决定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3/18/c_121202951_2.htm

4

美军称利比亚禁飞区将扩大 包括首都的黎波里http://news.qq.com/a/20110322/000514.htm

5

“麦田圈” – 利比亚沙漠下的绿洲http://www.shuilog.com/articles/green-circles%e2%80%94al-khufrah-oasis-libya.html

6

(联合国)焦点新闻|关注北非局势http://www.un.org/zh/focus/northafrica/

7

卜雷加保卫战http://hi.baidu.com/sandou/blog/item/30cd4416fd47665020a4e9d2.html

8

利比亚战争的决定性战役——卜雷加之战http://hi.baidu.com/sandou/blog/item/5bcfd02a39cf5d34d42af182.html

9

英文维基百科“利比亚”词条http://en.wikipedia.org/wiki/Libya

开放分类:
中东非洲国家北非国家阿拉伯国家
“利比亚”在汉英词典中的解释(来源:百度词典):
1.Libya (official name: Socialist People's Libyan Arab Jamahiriya)
“利比亚”相关词条: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合作编辑者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百科欢迎您也来参与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如何编辑词条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次
编辑次数:273次
最近更新:2012-05-14
创建者:真崩溃了
更多贡献光荣榜

辛勤贡献者:

zouyongzhou 展开

曼联青训营总监 展开

南天星斗 展开

jiangz0107 展开

BOSS红警 展开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0:3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