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历阳
释义

历阳(今安徽和县)由古称改名和州、和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化积淀丰厚,东有西楚霸王灵祠,南峙天门,西绽奇葩宋时梅,北拱奇胜福地鸡笼山,近邻汪家山“和县猿人”发掘地,城内有唐刘禹锡陋室和镇淮古楼等诸多名胜古迹,1996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古城经过多年改造,旧貌换新颜。宽广的马路,纵横交错,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气候宜人,特产丰富,向有“鱼米之乡”之称。长江傍境而流,上达芜湖,下通南京,有“黄金水道明珠”之美誉。合芜高速、巢宁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捷,商贸往来,兴旺发达。随着境内长江大桥和深水码头的建设,历阳将成为长江中下游物资重要集散地,成为安徽省实施东向发展的前沿阵地。

南北要道 兵家重地

历阳当江淮水陆之冲,左挟长江,右控昭关,梁山峙其东,濠滁环其北,为“淮南之藩维”,“江表”之保障,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据古籍记载,长江下游渡口有二。一是瓜州渡:京口(今镇江)与对江广陵(今扬州)通道。二是横江古渡:历阳与对江采石通道。长江流向由西向东至境改为南北向,“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故名横江。凡自淮西来者,必趋渡江,进取京陵。南略北地,亦由采石渡江而西。南北起事发难,历阳当其要冲。

《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伍子胥为逃杀身之祸,弃楚奔吴,出昭关(今含山西北小岘山),至江,问道于浣纱女,求渡于渔父。历阳有伍员坊,浣纱祠,渔邱古渡等胜迹,《历阳典录》对伍员途经历阳,逃楚奔吴的史事,作了详尽的记述。

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吴伐楚战长岸(今和县西梁山),吴败,楚获吴先王宝船“余皇”,“置于岸,环堑而困之”。后吴将公子光施骄兵之计,将宝船夺回。史称此战为“长岸之战”。后楚在西梁山天然洞窟处,依山筑阁,名日“怒吴阁”,命困船之所为“余皇坑”。今洞窟依旧窕然险峰,惜阁体不存,余皇坑亦不为后人所见。

《方舆考评》载:东汉末年,孙策自历阳横江浦渡江,占有江东,建立东吴王朝。《晋书·王睿传》载:晋太康元年(公元280),晋武帝命王睿讨伐东吴。睿以高大战船组成水师,顺江而下,直指金陵。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在天门山(东为当涂博望,西为历阳梁山)激流中暗置铁锥,并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企图以断楼船通行。结果王睿一鼓作气,越天门,过三山,直捣石头城。“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孙皓遂成亡国之君。东晋咸和二年(公元327),历阳太守苏峻起兵反晋,自横江济牛渚,攻取建康(今南京),后为晋军陶侃所杀。南朝宋大明七年(公元463),孝武帝刘骏亲临历阳梁山,检视水师。北齐天保六年(公元555)南梁,北齐协和于历阳,改历阳为和州。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和州刺史韩擒虎自横江渡采石,一举灭南陈。唐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山东农民起义军首领杜伏威攻占和州,自称历阳大总管。成通九年(公元868),起义军首领庞勋率部相继攻占乌江、历阳。广明元年(公元880),黄巢攻取滁、和二州,进占历阳。五代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二月,周主柴荣攻克淮南十四州,以江为界,与南唐分庭抗礼,南唐失和州,侨置太平州(今当涂),称新和州。北宋开宝七年(公元974),赵匡胤遣樊若水假扮渔人测量横江水面,后以船相联为浮桥,分毫不爽,直通采石。大兵渡江,如履平地,南唐随之而亡。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金兀术率兵二次犯和州,宋将守城防御使李俦以城降,金兵占据历阳。明年,进士赵霖率乡勇收复和州。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金主完颜亮率师侵占历阳,济江灭宋。南宋参赞军事虞允文指挥若定,破敌于半渡,并乘机袭击历阳之杨林渡,烧毁金军战船,取得以少胜多的战绩,维护了南宋半壁江山。诗人张孝祥(历阳乌江人)悉采石大捷,欣然命笔,填成“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的壮丽词章(《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记述并歌颂了历阳百姓保卫家乡,捍卫和平的英雄壮举。朱元璋称帝前,驻师和州,以历阳为依托,屯兵蓄锐,以求进兵江南,夺取金陵,进而统一全国。他采用谋士朱升进献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三策,赢得了军心和民心,为打败劲敌陈友谅,扫除元军残余势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明史·礼志》记载:太祖登基以后,在鸡笼山建“功臣庙”表彰开国功勋,并封是山为“凤台山”。

岁月流转,物换星移。历史进入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国民党军队亦仿效古人,置重兵于天门山,妄图凭借长江天险,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当时.蒋军指挥部就设在“怒吴阁”遗址的洞窟内,两艘美式军舰就停泊在余皇坑的水面上。然而,天门山终于以它壮伟的雄姿,迎接了人民解放军的百万雄师……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12:43:28